锡林郭勒读音:生活随笔——学生写作的最佳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16:22
小学生最感到头疼的一件事,学生拿起笔来,往往无处着手,材料匮乏,更不要说灵感涌来。为此,无病呻吟者有之,假话连篇者有之——小学作文之现状令人担忧。
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由于身处教学第一线,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写作现状比较熟悉,刚开始工作时确实感到一筹莫展。为了对学生负责,打开他们原本很广阔的视野,使他们爱写作,会写作,因此,我系统地学习了有关作文教学的理论知识,虚心汲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摸索写作教学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今不揣浅陋,谈一点个人的认识,以就教于教育界诸同仁。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写生活随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感兴趣、有意义的人和事,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富有时代的动感,才能让他们的作文以一种独特的面貌,与众不同的品质吸引所有的读者。
 生活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都有我们独特的感受,孩子的生活阅历尽管很简单,但储存在他们记忆里的东西一定很多。应该说作文事生活的一面镜子,呈现的是活生生的现实。然而,不少同学的作文当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而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作文不好,却觉得单调乏味。“文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作”。白居易老先生就曾提过这种观点。在我们进行创新作文研究的时候,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这句话的含金量。
 记得我第一次把写生活随笔这个作业布置给学生时,我得到的是一片惊呼:
 “老师,我们回家抄美文,写阅读笔记吧!”
 “美文需要抄写,需要鉴赏,但我们也不能隔岸观火,岸上学游泳啊!随笔必须写!”
我强硬的把作业布置下去以后,我发现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几乎是一样的格式,一样的语调:“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或很晚),吃过饭后,急忙赶去上学。”或“今天我上了一节美术课,比较快乐。”或“今天我不高兴,作业太多”……诸如此类,那么丰富的生活,那么有活力的生命,在他们笔下演绎成这么干瘪的语言,这么乏味的描述。那不是生活随笔,简直就是一个最无聊的记事本!根本没有反映他们的个性和实际。
面对着这样的作业,再有热情的人也感到了寒冷。我开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此时,我不仅仅是失望,更多的是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怀疑:这是学了几年语文的小学生吗?这样的作业还有写的必要吗?是我错了吗?还是学生错了?我该怎么办呢?
 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开始关注魏书生、钱梦龙等语文教学佼佼者的前卫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重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观念进一步明确,我增加了信心,坚定了自己的认识:学生的写作必须从生活开始!因为生活才是写作之源!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去感悟生活,这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责任!
 于是,我试着走进他们的生活,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去述说他们最想说的话。比如:发现哪个孩子课间的惊呼,我提醒他这种惊呼就是一种最真切的生活体验,是随笔中最好的素材;发现哪个孩子情绪不好,我就提醒他可以将这种烦恼诉诸于随笔;发现哪个孩子因为受到表扬而兴奋异常时,我就会下意识的去查看他当天的随笔中是否有比这个情节更重要的感受……我抓住所有转瞬即逝的机会向学生表明:这就是生活,这就是随笔的素材,这更是我们写作之源!并反复重申: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谁懂得关注生活,呈现鲜活的生活原味,谁的作文就出彩。
我在引导学生写生活随笔的同时,把自己几年来写的有代表性的随笔读给学生听,谈谈当时的感受,分析写这个人和这件事的意义。学生觉得自己老师的文章特别亲切,信心更足了。
 我也在用最渴盼的眼睛,去寻找着学生随笔中的生活。
几天来,张玉洁的恐惧、担心、侥幸、疼痛,让我如同身受:因为腮腺炎的流行,人人自危,每天的道听途说,都让她感到紧张、恐惧;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也开始发烧,于是她很担心,赶紧去村里医生那里求治。被排除了腮腺炎之后,我听到了她虽然疼痛,却又十分侥幸的“谢天谢地”的祈祷;而接连几天的让她筋疲力尽,让她毫无神采,一天天肿起来的脖子让她的痛苦更加深重:她除了疼痛,还有怨恨,都是那个医术不精的郎中让她格外受苦,真是庸医害人!一字一句,一行一段,读着这样的随笔,我体验到了成功:生活随笔已经引导学生走进了生活。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生活在丰富起来,我听到了孩子们心中花开的声音,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基础上,我在班上将她的随笔当众朗读,让孩子们体味到作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最独特的体验、最深刻的感受写出来!
渐渐的,我发现孩子们的随笔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从张丽娟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家境不算宽裕,父母又十分勤劳、厚道的家庭剪影;从姜美清的随笔中,我听到了他们同桌俩在自习课上的窃窃私语;从于琪的随笔中我认识到了一个个足球明星;从王宇坤的随笔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困惑与迷惘,偏激与固执;而从王雪慧的随笔中,我读到了生活的尴尬:妈妈改善生活包了包子,让她送给奶奶,去了才知道那天是奶奶的生日,孝顺的父母竟在奶奶生日这天送去了人们在这一天最忌讳的包子(按我们当地的风俗,生日吃包子一年都是受气包)……还说什么呢?孩子们笔下的世界早已经比我们眼中的生活更丰富了:那里面有真实的生活,还有他们独特的体验!
 批阅孩子们的随笔,零星的写下一点自己的评价,是我觉得最美好的事情,但没想到,我又遇到了新的挑战――那天在我批阅的随笔中,我发现了这样的文字:“老师,为什么别人的随笔都有评语,而我的只是一个阅字?”“老师,每次发下随笔本,我最着急的是翻看后面,寻找你的评语!”这些语言让我何等的窘迫!但同时我更是一种欣慰:孩子们已经发现了生活,他们愿意把他们的生活捧来与我共享,他们希望看到老师的评价,哪怕是三言两语,可是,我确实为难了:一个班50多名同学,两个班就是100多名啊!每天仔细地阅读他们的随笔已经是极大的工作量了,更何况要给他们每一个人才是写下自己的评语,而且,那评语必须让他们感觉亲切,觉得中肯,恐怕我真的是“春蚕到死”“蜡烛成灰”也完成不了的啊!虽然我感到了为难,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热情之火已经被我点燃了,我就绝不会让它暗淡。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见过一面就让你难以忘怀的人,肯定有自己最独特的地方,让你的文章用自己最独特的面貌出现,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有一种与之交流的愿望,老师的评语只给那些最有特色的文章!”由于我的激发,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他们已经从对生活的简单的观察,细致的描述深入到对生活底蕴的挖掘、对写作特色的追求。
 当初那些记流水帐的孩子,如今已经是小学毕业班的学生了,无论课业多累、生活多忙,他们都忘不了写生活随笔。很多时候,这本生活随笔已经成了他们最知心的朋友,与随笔对话,不再是他们的作业,而是他们心灵的宣泄,是他们忙碌生活中的修憩的小站。他们的随笔内容已不再是当初老师硬性规定的、学生勉强应付的二三百字,他们已经能洋洋洒洒的、淋漓尽致的描写出自己周围的生活,突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有个同学竟创了一天晚上写下七页的纪录。
学生们的作文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当初的言之无物到现在的文约意丰,从当初的优美词句的堆砌到现在的直抒胸臆,从当初的改头换面的抄袭到现在的力求“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特色追求。体味着他们的变化,我总有一种非常感:这也许是做母亲的对孩子的偏爱吧!
 感谢生活,赐予我的厚礼,感谢生活随笔,记录下孩子们成长的足迹,引导孩子们走进了生活,走进了生活中的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