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喀勒河自行高炮:教学案例中的问题从哪里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7:01:48

教学案例中的问题从哪里来


  现在有不少教师感觉教学案例不好写,没有素材。其实案例的撰写只要落实在为教学服务,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就有许多内容可写。从问题入手,把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发现的问题提炼出来,找到解决措施,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就是很好的案例。那么问题从哪里来呢?
一、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比如某生物教材在讲测量和计算细胞的长度时,图中标有“视野直径⒈2毫米”,这是指视野观察到实物的实际直径还是放大的直径呢?怎么测量出来的?教材中都未叙述。我找到了用画坐标小方格的办法来测量细胞的长度,写成文章后,在《科学课》(初中)杂志2006年第7期刊登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中编有很多讨论题,教师感觉不好回答。教材难度大,又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不好教学生,学生也难以看书自学。学生要在实验活动和生活经验中获取答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和实验,时间又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去寻找更好的方法并教给学生,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如,教材八年级下册第84页第一节关于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的内容,教师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可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研究教材可以发现,本节内容实际上是要学生学会分析处理数据,要教给学生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用直角坐标系画曲线图来预测人口增长趋势;第二种是用人口倍增期预测人口;第三种是用年平均增长率分析人口变化,通过数据分析来得出结论。发现教材中的问题,找到了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去学习,教学案例中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
二、从学生表现中收集问题
批改学生作业时,把作业中的错误归类,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记录学生的想法和错误,才知道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比如区别图片中的动脉与静脉,学生回答说可根据颜色深浅、管子粗细、箭头方向等特点来区别动脉与静脉,这是学生的直观判断,表达也不准确。教师必须用浅显易懂的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比如可根据管腔大小来区别,也可根据血流方向来区别,告诉学生沿血流方向逐渐分支的血管是动脉,逐渐汇合的血管是静脉。又如,某生物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图时,分析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说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所去的方向,表示食物链。学生观察很简单,没有认真思考分析,这就是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每个箭头表示的生理过程,还要补充出图中没有画出的箭头。
  又比如,在垂直的光滑玻璃表面上,蚯蚓能否向上爬?为什么?学生会猜测:此时,刚毛无法支撑固定身体,蚯蚓不能向上爬(未考虑粘液的作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准备光滑面、粗糙面、垂直面、水平面这四种状态的玻璃面,观察分析蚯蚓在不同玻璃面上的运动情况,才能得出答案。这种用设计探究方案来获得答案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措施。
  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教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还发愁没有素材可写吗?
三、从生活中寻找问题
  把教育与社会现实及社会背景紧密结合起来,找到本质问题和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对发现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时,就要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请教访问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比如,去年我看见几个家长为孩子打架,差点出了人命案,我就思考家长为什么帮孩子打架?不是很简单就能回答这个问题,而要从学生、家长、老师、网友、社会现象等多方面收集信息,分析家庭教育的误区,揭露问题的本质,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
  问题的切入点找到了,对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有了答案,整理好思路,把事件描述清楚,加以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就是一篇很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