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龟蒙景区:60年物价变迁及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55:00
60年物价变迁及思考

                                2010年12月9日

 

近来,物价成为全国人民注目的大事,中央非常重视,把控制物价作为工作重心。把我经历的60年物价变化记下来,供人们思考。

一、改革开放前30年

1、解放初期。解放初期人民币实行的是万、千、百,币值是1万元,一千元,伍佰元,五百元可以买一大捧花生仁。那时我还小,村上唱秧歌,有摆小摊的,有卖花生、糖果的,那时叫薄荷糖。1951年张青山、刘子善贪污171亿元,就是指的这种旧币。毛主席亲自批准将二人枪毙,保证了共产党干部30年的清廉。1955年实行币值改革,万、千、百改为圆、角、分,币值缩小了1万倍,171亿元相当于现在的171万人民币(现在这个数字对于贪官已算平常),不过实际购买力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1700万人民币。那时钱币较顶事,一块银元换1元人民币,直到1968年,一块银元只能换2.5元人民币。现在银元1块值200多元吧。可是有的商品并不很便宜,如农村盖房子的砖,30元一千块。

2、1953年——1978年。此期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低工资,低物价,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工人实行8级工资制,1966年文革开始,直到1978年12年工资没有变动。8级工108元,干部实行24级工资制。那时挣个60——70元工资是比较高的了,很少有工人能达到108元。我大学毕业,在北京月挣57、5元,回到藁城由于地区差价,月挣50元吧。

不过物价也非常便宜,在大学,每月伙食费15元,白面0、18元一斤,吃得非常好,一天5角钱。我在天津念书时,天津市委号召吃猪肉,1斤猪肉5角钱。

工作起来我在北京化工机械厂,每月伙食费10元就够了。

1975年我调回藁城县,我带几个工人到石家庄市动力厂实习。那时煮熟的鸡肉0、7元一斤,兔肉0、5元一斤。

回忆起来,那时保证物价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低工资下的票证政策。粮食有购粮证、有粮票,布匹有布票;自行车、缝纫机,大约200元一件,但同时需用工业券,北京要20张工业券,一般一个人一个月3张工业券。那时我在天津、北京给老家亲友们买过。粮票、补票在黑市上可以换钱,已经成了有价证券。

这期间的特殊时期1961——1962年,此时期物价特高,三年困难,物资奇缺,山药干6元1斤,自行车飞鸽的650元一辆。

二、改革开放后的32年

1、改的开放后的1978年——入世。此期间物价变动发生在1987——1988年,当时叫闯物价关,物价实行双轨制,计划内和计划外,粮票是在1993年取消的。计划内和计划外差价较大,白面由0、18元1斤升到了0、5元一斤,计划内钢材500多元一吨,计划外就超千元了。在此以前,建一座年产3000吨的合成氨厂,投资230万元。我参与建设的藁城化肥厂1500千瓦余热发电机组,投资193万元。

物价双轨,计划内、计划外价格出现了大的反差。出现了批条子,走后门现象,出现了腐败。也是1989年“6、4”事件的诱因。某些人挖得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桶金。

2、入世后的物价。比较突出的是最近物价的疯长,这次物价上涨不是由于物资奇缺,而是由于货币流通量过大引起的。首先是从房价开始的,近年来京上广房价涨势明显,达到了每平方米3——4万,带动了二三线城市房价跟着上涨。物价之间是有比价的,接着今年7——8月份,以“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为首的小农副产品为首,接着蔬菜开始大幅度涨价。蔬菜一斤由1元涨到了2——3元,有的农副产品一天一个价,蔬菜涉及到千家万户,人心惶惶,当前包括明年降低物价成了工作重点。

三、思考

1、物价高低主要决定于供求关系,其次决定于货币流通量。三年困难时期,是物资奇缺,尤其是粮食,农副产品,所以造成了粮价飞涨;今年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市场上流通货币过多造成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减少货币流通。再一次是特殊时期的物价上涨,就是1987——1988年,那次是闯物价改革关,物价实行双轨制而造成。

保持物价稳定,保持房价稳定或略降(不能再升高了),股市稳中有升或许是中央调控的目标。

这次中央一年内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每次0、5个百分点,相当于冻结流动资金20000——24000亿。存款利率少有变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和防止国外热钱流入;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货币流通量,限制银行放款。看来中央目的是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对过高的房价、物价调控。

周小川讲,对流入中国的热钱搞一个“蓄水池”,准备金率就是调节蓄水池水位的“水泵”。

目前CPI已高达5%,存款实际上已成负利率。尽管中央采取了措施,物价不会骤然下降,今后CPI维持3——4%还会有一段时间,会是一个缓慢下降的过程。

安居才能乐业,房价过高,老百姓买不起房,会引起社会群众不满和骚动;房价大幅度降低,银行震动,也不会是中央的选项。

2、货币是逐年贬值的。

正常年代,世界各国,货币是逐步贬值的,但是速度是微小的,英镑、美元、法郎无不如此,人民币贬值也符合此规律,不过改革开放32年人民币贬值过于快了点。可以这样说,当初的1元,按购买力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元,也就是价值缩小为1/10。社会动乱时期会加速货币贬值,如三年困难时期。

3、这次货币贬值,有利于货物出口。中国工人拿着美国人大约1/30 的工资,把便宜的商品销给美国。“狗咬李洞宾,不识好赖人”,得了便宜卖乖,反而对中国商品实行反倾销,高关税,与其压低国内人工工资,牺牲工人利益,压低产品成本,不如提高工人工资,升高出口商品成本。肥水不流外人田。何乐了不为呢?

但工人工资的提高,必然带来物价的上升。

“十二”五规划要大幅度提高人们工资性收入,物价必然要逐年提高,不可避免的要带动物价上涨,人们对物价适当上涨要有思想准备。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比如改革开放前,一个劳动力一个月工资100元,这个劳动力如果去种菜,一月可产菜5000斤,那么一元钱可买50斤菜。改革开放后一个劳动力月工资2000元,这个人如果去种菜,尽管劳动生产力有了一定提高,但是由于农业的特殊性,不会按比例提高,一个劳动力月产菜8000斤,那么一元钱可买4斤。同样的一元钱的购买力只是以前的1/12.5。这是入世后与国外市场接轨必然的调整。

与现实发生的情况比较一致。过去1角钱,可买西红柿10多斤,现在2元钱买一斤西红柿。一分、5分货币没有公开宣布作废,人们已经不用了。一角币已难买点什么东西了,已成为下一个退市的预备队员。

4、60年工资物价对比。50年代8级工的工人工资108元;现在同资历工资2000元左右。工资涨了近20倍。物价,50年代面粉0、18元一斤,现在是1、5元一斤。1987年前猪肉0、8元一斤,现在近10元一斤。大约都上涨了10——20倍。但是工业品的价格涨价不多,如自行车,50年代飞鸽自行车200元一辆,现在一辆相当品质的,如红旗牌,也就是260元一辆。

总的看,工资涨,物价涨,平均起来,物价不如工资涨得快,总之人们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改革开放30年,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吃住行有了大的改变,人们的不满是满意中的不满(当然并不能以此回避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吏治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有谁愿意回到物资奇缺,物价稳定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