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候群是什么意思:明拓王羲之小楷 《曹娥碑》《乐毅论》《黄庭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20:48:58
明拓王羲之小楷《曹娥碑》《乐毅论》《黄庭经》

 
 
 
 
 
 
 
 
 

 
 
 
 
 
 
 
 
 
 
 
 
 
 
明拓王羲之小楷《曹娥碑》《乐毅论》《黄庭经》
《曹娥碑》简介: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先使属吏魏朗为之操笔,久而未出,遂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邯郸淳时甫弱冠,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嗟叹不暇。碑以载孝,孝以文扬。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此碑早年散失。
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庙书曹娥碑,文字由新安吴茂先镌刻。此碑绢本手迹现存辽宁博物馆,上有梁代徐僧权、满骞、怀充等人题名,还有韩愈、宋高宗等人题款。
现存的曹娥碑系宋代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书。此碑高2.3米,宽1米,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已近千年,弥足珍贵。
围绕这块石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话说三国时,曹操和杨修一起来曹娥庙祭拜。看到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义,最后还是杨修破译了这个谜语,说答案便是“绝妙好辞”。他给曹操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辞”。
因为有了这个故事,便成就了 “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也正因为曹娥碑隐含着中国第一个离合字谜,被看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谜的鼻祖。也是因为这个典故的来历,在灯谜中的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曹娥格”。
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喜欢到这里参读研究这块石碑。罗贯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地故事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孝女曹娥碑》原文: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兹适居。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时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阳。大礼未施,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载沉载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逐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泣泪掩涕,惊动国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       於戏孝女,德茂此俦。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斫自雕。越梁过宋,比之有殊。哀此贞厉,千载不渝。呜呼哀哉!铭曰:       名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立庙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利之义门。何怅华落,飘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仿佛,以昭后昆。
《乐毅论》简介:
《乐毅论》小楷,梁模本有题款“永和四年(348)十二月甘四日书付官奴”。据说原石曾与唐太宗同葬昭陵,或说《乐毅论》之书在武则天当政时散人太平公主家,后被人窃去,因惧来人追捕,遂于灶内焚之。王羲之《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他用自己精心创作的《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从虚与实两方面启发王献之的悟性,导引其进入书学的正轨。从现存的本子中还可看到笔画是灵动的,横有仰抑,竖每多变,撇捺缓急;结构上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收或缩;分布则重纵行,不拘横行。从整体上言,在静穆中见气韵,显生机。右军的正书中,智永认为乐毅论最佳,后人多半认同。梁朝时就已有临摹本,是今日所见最早的摹本;唐朝年间又有不错的重摹本;快雪堂帖所刻的则流于妍媚无力了。宋代高绅曾获古刻石,一般以为是此帖的祖石,刻法精绝,碑文自「海」字之后残缺不全,世称「止海本」,石亡之后翻刻就没有令人惊叹的作品了。现今流传下来的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笔画瘦而行狭者,如快雪堂帖,另一种是笔画肥而行润者,例如宋拓的清仪阁本,浑古遒劲,堪称杰作。右军的正书,遒古平寓秀丽,足为后世典范。其他如黄庭经、东方画赞、曹蛾磈等也都是小楷之杰作。《乐毅论》四十四行,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此帖和《黄庭经》一样,虽属小楷,但写得雍容和雅,有大字的格局。且笔势精妙,备尽楷则,行笔自然,字势逸宕,同唐以后书大异其趣。这些书迹,至今仍是练习小措的优良范本。
《乐毅论》原文: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夫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令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下应如草,道光宇宙,贤者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虽淹留於两邑,乃致速於天下,不幸之变,势所不图,败於垂成,时运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邻国望之,其犹犲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亏齐士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度,弃王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拔,覇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殊哉。其与邻敌何以相倾。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变,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永和四年十二月廿四书付官奴王羲之
《黄庭经》简介:
《黄庭经》分《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中景经》系晚出道书,通常不列于《黄庭经》之内。“黄庭”一词已见于汉代。古人认为,黄为中央之色,庭乃四方之中。五行土居中,色尚黄,在人五脏则脾为主。盖喻身体中央、中空之穴。旧本《黄庭外景经》首句“上有黄庭下关元”即指此。至于“内景”、“外景”,《荀子·解蔽》篇早有“浊明外景,清明内景”之说。唐梁丘子(白履忠)在《黄庭内景玉经》上卷注文中解释内景时称,“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外景”一词,大概是上清派根据“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取与“内景”相对之义。道书分“内”“外”,代表了传承之异。例如《灵宝升玄内教经》卷八(敦煌遗书S.3722)自称“无上灵宝升玄内教”,而称《灵宝五篇真文》为“外教”。《黄庭经》东晋后分为《内景》《外景》或《内经》《外经》,盖与此同意。
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外景经》早于《内景经》。《外景经》托于太上老君所说,为天师道传承的教本。《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戒令》称“《妙真》自吾所作,《黄庭》三灵七言,皆训谕本经,为《道德》之光华”,则《黄庭外景经》当出于魏晋之际。《列仙传·朱璜传》所说《老君黄庭经》(《列仙传》亦为魏晋人托刘向撰)与葛洪《抱朴子内篇》称《黄庭经》者,皆指此书。欧阳修据其所见,谓此书有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刻石本。王羲之为天师道信徒,所书《黄庭经》即此经。《旧唐书·经籍志》著录,犹称“《老子黄庭经》一卷”。
《黄庭内景经》托称太上大道玉晨君所说,相传系西晋初魏夫人所得,实为上清派传承的教本。其名始见于《真诰》,又见于今本《魏夫人传》(葛洪《神仙传》曾提到范邈撰《魏夫人传》,但据陈国符先生考证,今本为唐人改撰本)。《真诰》卷九《协昌期》第一记言:“山世远受孟先生法,暮卧,先读《黄庭内景经》一过乃眠,使人魂魄自制。”卷十八《握真辅》第二又记“经云:主诸关镜聪明始”,陶弘景注称“此《黄庭经》中语”,而此句见于今本《黄庭内景经》。卷二十《翼真检》第二陶弘景自记许翙抄《魏夫人传》中《黄庭经》,盖即此书。但此书首章云:“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变万神,是为《黄庭》曰《内篇》。”上清紫霞虚皇和太上大道玉晨君都是上清派崇奉的尊神,其位在太上老君之上。又此书谓“治生之道了不烦,但修《洞玄》与《玉篇》”。《洞玄》,白履忠注说指《洞玄灵宝经》,实非。上清派原有《大洞玄经》,即此书所谓《洞玄》。
《真诰》卷十三《稽神枢》第三记“或讽明《洞玄》”,陶注:
“《洞玄》即《大洞玄经》,……非今世所传《洞玄灵宝经》也。”
凡此类例,可证《内景经》至晚出于东晋,是经过杨、许等增益而传世者。此后,才有内、外景经之分,且皆作为上清派重要典籍而流传于世。
二书传本繁多,卷数各有异同。《黄庭外景经》,唐宋书目多著录一卷,《郡斋读书志》作三卷,注本亦有分三卷者。
《黄庭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一名《大帝金书》,一名《东华玉篇》,一卷,注本亦有分三卷者。二书皆为七言韵语,在长期传写中,各本文字亦略有差异。
《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继承汉代纬书和早期道教的人身各部位皆有神之说,又吸收古代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东汉时代,《太平经》、《老子河上公章句》等书已有历观五脏、存思身神的论述。早期五斗米道的教本《老子想尔注》则强调奉道戒,谓守道戒即守一,批评“今世间常伪伎,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字,状貌长短”,“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从求福”。至魏晋之际,天师道徒也转而讲求内观存神之术,《黄庭外景经》的出现即标志着这种转变。《外景经》的思想结构比较松散,主要讲述了胎息、嗽咽、内观、服气、存神、固精等方法。指出黄庭在关元之上,幽阙(肾)居后,命门在前。黄庭收纳津液,产生精气,为人“灵根”(“灵根”有时又指命门);丹田或命门(书中说“田下三寸神所居”,盖指命门)乃藏积精气之穴,为人生命之根本所在。
书中提出“观志游神三奇灵”,“头戴白素足丹田,沐浴华池灌灵根,三府相得开命门”的修炼法,已略具“三丹田”思想。尤其强调“长生要妙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寸田尺宅可理生”,认为“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所致为专年。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相既”。书中还形象地描述了“黄庭中人衣朱衣”、“中池有士衣赤衣”等等身神,主张“历观五脏视节度,六腑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其法大致为咽津以养灵根,纳气至丹田又返归黄庭;
或纳气丹田以生精,上补昆仑(脑),下过十二重楼(咽喉)、绛宫(心)等关窍,还返丹田;又存观五脏六腑之神,使五神朝会中宫(脾),如此“循环无端”,谓能通利七窍、老而复壮。《外景经》已初具内丹术的雏型。
《黄庭内景经》的内容比《外景经》完备,且多发挥。北宋欧阳修认为,此书乃《外景经》疏义。它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三部各有“八景”,合为“二十四真”。明确提出“三田”(三丹田)理论,即上部脑中为泥丸,有九宫,九真居之;中部心中为绛宫,主守神有心神丹元;下部二肾之间为命门,“横津三寸灵所居”,是藏精之处。“三田之中精气微”,人但思一部,即可延寿无穷。又提出人体百节皆有神,《至道章第七》《心神章第八》还给面首五官(发、脑、眼、耳、鼻、舌、齿)及五脏(心、肝、脾、肾、胆)诸神取名,谓“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据称此二章为全经之精要,《黄庭》秘诀皆尽于此。《内景经》的修炼法,主要为“入室东向诵《玉篇》”,存思身神,默念其神名,尤其重视存思三丹田之神。以为长诵《玉篇》,默思身神,自可得“不死之道”。《内景经》中某些文句与《外景经》相同,但它更加强调存思身神,因而更能代表上清派典型的修炼方式。
《黄庭经》系统地提出了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理论和相应的存真修炼方法,这对上清派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有些内容较之《大洞真经》更为接近唐宋内丹术,故而亦被后世内丹家奉为内丹要籍。经中的脏腑、经络、穴位、精气及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古代生理、医理知识。如有关黄庭、命门或脾、肾的观点,与传统医书所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大意相同;他如脾主中央、心典一体、肺气起自三焦、五脏开窍体表,三阳(少阳、阳明、太阳)三阴(少阴、太阴、厥阴)相对应、五行合气
本一等等,亦与医理相通。
《黄庭经》原文:
上有黄庭,下有关元,前有幽阙,后有命门,嘘吸庐外,出入丹田。审能行之可长存,黄庭中人衣朱衣,关门壮龠盖两扉,幽阙侠之高魏魏,丹田之中精气微,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志不衰,中池有士服赤朱,横下三雨神所居,中外相踞重閈之,神庐之中务修治,玄膺气管受精苻,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常衣绛,子能见之可不病,横理长尺约其上,子能守之可无恙,呼吸庐间以自偿,保守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侠以幽阙流下竟,养子玉树杖可扶,至道不烦不旁迕,灵台通天临中野,方寸之中至关下,玉房之中神门户,既是公子教我者,明堂四达法海员,真人子丹当我前,三阙之间精气深,子欲不死修昆仑,绛宫重楼十二级,宫室之中五采集,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长城玄谷邑,长生要眇房中急,弃捐摇俗专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长流心安宁,观志流神三奇灵,闲暇无事修太平,常存玉房视明达,时念大仓不饥渴,役使六丁神女谒,閈子精路可长活,正室之中神所居,洗心自治无敢汙,历观五藏视节度,六府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心自安,虚无之居在廉间,寂寞旷然口不言,恬淡无为游德园,积精香洁玉女存,作道忧柔身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羽翼以成正扶疏,长生久视乃飞去,五行参差同根节,三五合气要本一,谁与共之升日月,抱珠怀玉和子室,子自有之持无失,即欲不死藏金室,出月入日是吾道,天七地三回相守,升降五行一合九,玉石落落是吾宝,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晓根蒂养华采,服天顺地合藏精,七日之奇吾相舍,昆仑之性不迷误,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宫丹城楼,侠以日月如明珠,万岁照照非有期,外本三阳物自来,内养三神可长生,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反魄道自然,旋玑悬珠环无端,玉石户金身貌坚,载地玄天迫乾坤,象以四时赤如丹,前仰后卑各异门,送以还丹与玄泉,象龟引气致灵根,中有真人巾金巾,负甲持苻开七门,此非枝叶实是根,昼夜思之可长存。仙人道士非可神,积精所致和专仁,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大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丰既,心为国主五藏王,受意动静气得行,道自守我精神光,昼日照照夜自守,渴自得饮饥自饱,经历六府藏卯酉,转阳之阴藏于九,常能行之不知老,肝之为气调且长,罗列五藏生三光,上合三焦道饮浆,我神魂魄在中央,随鼻上下知肥香,立于悬膺通神明,伏于老门候天道,近在于身还自守,精神上下开分理,通利天地长生草,七孔已通不知老,还坐阴阳天门候,阴阳下于通神明,过华盖下清且凉,入清冷渊见吾形,其成还丹可长生,下有华盖动见精,立于明堂临丹田,将使诸神开命门,通利天道至灵根,阴阳列布如流星,肺之为气三焦起,上伏天门候故道,窥离天地存童子,调利精华调发齿,颜色润泽不复白,下于咙喉何落落,诸神皆会相求索,下有绛宫紫华色,隐在华盖通六合,专守诸神转相呼,观我诸神辟除耶,其成还归与大家,至于胃管通虚无,閈塞命门如玉都,寿专万岁将有余,脾中之神舍中宫,上伏命门合明堂,通利六府调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王,日月列宿张阴阳,二神相得下王英,五藏为主肾最尊,伏于大阴藏其形,出入二窍舍黄庭,呼吸庐间见吾形,强我筋骨血脉盛,恍惚不见过清灵,恬淡无欲遂得生,还于七门饮大渊,道我玄膺过清灵,问我仙道与奇方,头载白素距丹田,沐浴华池生灵根,被发行之可长存,二府相得开命门,五味皆至善气还,常能行之可长生。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阴县写
延伸阅读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