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野狐岭军事要塞: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23:54:01
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步入新世纪,我们已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作为素质教育,更应该将此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信息这个概念,已成为新型名词映入人们的脑海。“信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 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如果用在教育教学中,也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而为什么收集信息、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其实学生学习过程就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学生从学习到把知识转化为处理问题的能力,可用下面的图表表示: 转化 解决 内化课文 问题 问题 学习 认知 知识 情景 内容 结构 从这一图表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积累知识。加涅认为,学习是从低一级层次向高一级层次逐渐积累理论著称的。加涅认为,学习是从低一级层次向高一级层次逐渐积累上升的过程,高一级学习必须建立在低一级学习理论基础上,低一级学习必然向高一级学习递进。人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结果,它主要有五种类型,即言语信息、智力信息、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想方设法创造各样的外部条件,促使学生获得以上五种理想的学习结果。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从全新的角度把学习过程描述为: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输出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学习就是信息的转换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迁移过程,也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现象早已为人们所知,中国古人就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之说。我们也可以认为学生学习过程可以是一个信息转化的过程: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答案一. 收集信息 1.发现信息我认为收集信息首先,要善于发现信息。其实发现学习的提出已有很长的历史,而且很值得一提,20世纪以来,新学科层出不穷,知识信息量以指数级增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学生在学校里无论学到再多的知识,未来仍有未知的无限领域等待他们去开拓。现有的信息收集渠道,无非以下几种,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网络信息。收集信息的前提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是课文中的,也可能是生活中发现的,发现是多种多样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发现的环境,一个鼓励的氛围,如:观察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走出校门去考察、参观等等。鼓励学生置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收集资料,从中获取答案,汲取知识。收集信息以后,还要积累信息,如果不注意积累,那么收集信息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2.收集信息收集方法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现有的信息收集渠道,无非以下几种,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网络信息。文字信息包括课本信息、报刊杂志信息、课外读物等等,可以通过日记、摘抄、剪报等形式收集,这在平时就可以让学生去做。图像信息可以把影视引入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扩展课文无法提供的信息量.特别是一些名著,小学生读起来有些困难,可以先看影视片,再去读原著,更有助于对原著的理解。二.筛选信息我们收集信息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寻所需要的,从中寻求答案。任何教学都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标既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归宿。确定出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在基础目标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以确保各类学生都有所得。比如在定学生每周一记的要求上就可以考虑学生的兴趣,喜欢看书的可以写读书笔记,也可以摘抄好句子,段落。喜欢兵器的男孩子,可以收集报刊杂志的图片,文字,做成剪报。这样在收集信息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拿《长征》这一课来举例:课前预习时,让学生自读课文,先找出不懂的词、句。在课外通过查字典、翻阅历史资料、等方式自学,并且让学生找一找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这样大量的信息资料收集,使学生了解了红军长征的伟大,但是有些信息资料是课文中不用的,于是又重点抓住文中着重提到的飞夺泸定桥,过雪山等事件,学生不但找到有关资料,还非常的详细,不仅有事情发生的年、月、日,还把当时的历史背景也了解了。不过学习当中,大多数学生犯了自以为是的错误,“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孩子们解释为海陆空三军。看来还是信息不够全,于是我问:“在当时红军有空军,海军等部队?这切合实际吗?”学生们也纷纷摇摇头。于是又请学生再找一找资料,关于三军的信息,终于学生找到三军指的是当时的两个方面军,并非是海、陆、空三军。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信息量大的确是一件好事,但是明确信息的对错,筛选出有利的信息,得出正确答案,这才达到筛选信息的目的。三.处理信息 1.谈话法是由教师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推理来获得新知的方法,谈话的过程,就是启发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于永正老师在对《新型玻璃》教学中运用的手就非常好: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让你们写。(板书“自述”)接着就把学生分成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于老师还特别强调:“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 这项设计在学生熟读的前提下,也就是信息收集完毕以后,在课堂里设计情景,使学生把已有的信息进行处理,将范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然后外化出来,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1. 讨论问题法是谈话法的一种改进,它把发现还与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由发现去探寻,收集信息,寻求答案。这在课文预习时可以体现出来,通过预习,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围绕问题收集有关信息,如文章的写作背景,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这一方法,我在教授《草船借箭》中使用,效果不错。在板书课题以后提问:“看见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纷纷提出问题“草船怎么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去借箭?”“起因是什么?”等等,我归纳问题种类,有以下几种:是谁要借箭?借箭的起因,怎么借,结果怎样。我让学生带上问题到课文里去找有关信息,并且读出来。学生带着有关问题从课文里找到有关信息,一一读出。但所有信息不一定都准确,通过讨论引导,寻求正确答案。带着问题去找信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围绕问题处理信息,剔除不正确的,留下正确信息,帮助得出正确答案。通过集体活动的方式,学生相互学习,师生共同切磋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与问题法的区别,除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更大之外,更突出的价值是学生立于积极主动地位。根本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互相学习探讨,集思广益,有利于深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评判能力和论辩能力。其实无论哪种方法,都是为学生收集信息提供源头,更重要的是培养处理信息能力。最简单的就是做读书笔记,包括摘抄,通过抄写加固记忆。还可以做卡片,收集多了可以归类,在归类的过程中又使知识加以巩固。还有一种就是写随笔,在阅读时,针对一段话,一个句子,只要有感想就写出来,可以练习写出真情实感。总的说来就是多动手,勤动脑。如今进入互连网时代,电脑的普及使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宽更广,甚至可以走出国门。网络信息已成为更多信息的来源体,作为教师也应该有时代感,学习使用电脑。把电脑引入课堂,可增多学生的信息量,软件的运用可把大量的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对学生做错的地方,明确指出,让学生重新尝试,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延续的途径。而市面上的一些学习软件,可以让有条件的学生使用,学习软件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也可摆脱课堂授课的传统教育模式。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如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都是站在学生为主体的立场上,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