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孟丽君全集1一7:江苏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011年5月19日《 人民日报 》第1 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49:13
“活”与“和”的辩证法
——看江苏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水乡泽国,鱼米之乡。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江苏无疑是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占全国1%的土地,养活了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人均GDP超过7700美元,城乡居民达到了联合国提出的生活富裕水平,江苏经济阔步走在全国前列。
从社会管理视角看,江苏的平安指数在全国一直领先。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江苏公众安全感连续8年攀升,2010年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南京、南通、苏州、常州、镇江、无锡等6个城市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数量和比率均居全国首位。
经济活,社会和——党中央给江苏确立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任务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江苏是如何绘就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图景的?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有哪些探索和经验值得关注?记者日前来到江苏调查。
“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始终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江苏实现‘两个率先’,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而且要在改善人民生活、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上走在前列。”省委书记罗志军说。4月21日,江苏省委全会郑重提出“努力率先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创新被列入江苏省“十二五”的“八大工程”。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江苏在社会管理上遇到问题早,着手解决早。江苏是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发源地,2003年率先开展平安创建,2004年“法治江苏”建设在全省展开。“经济发展越快,越要重视社会管理。”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深有感触地说。他们正以“政法机关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为课题进行深入调研。他认为,政法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根本任务,以服务群众、保障民生为根本要求,以加强基层、夯实基础为根本目标,以公正廉洁执法为根本保障。
随着社会治安、平安建设、法治指数纳入江苏各级党政部门的政绩考核内容,“经济发展是政绩,和谐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已为全省各级领导干部普遍接受。站在全局抓社会管理创新,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江苏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行动。
新——新理念、新手段,破解“流动人口”和“虚拟社会”两大管理难题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当今中国,数亿“流动人口”和“网民”是最特殊的“人群”,也是社会管理的崭新课题。
从管控到服务,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顺应,市民化管理、亲情化服务,拥有1600万的流动人口大省江苏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钥匙”。
红山街道地处南京城郊结合部,与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相邻,流动人口接近4万人,占辖区人口的49%。2009年10月,红山街道成立“新南京人服务中心”,提出“手拉手让新南京人住下来,心连心让新南京人生活好起来,肩并肩让新南京人贡献多起来”,打造“新南京人五分钟服务圈”。外来流动人口在5分钟路程内,可以享受就业培训、子女就学和公共卫生等服务。
苏州市实施“新苏州人计划”,在就业、培训、医疗保险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凡在苏州市工作的外来人员,均须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五项社会保险。全市推行集宿化管理模式,营造新苏州人新家园。这些地方普遍建起了银行、超市、网吧、图书馆、文体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
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延伸管理,管理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强化。在海安县,公安派出所牵头设立“房屋租赁咨询中心”,免费为暂住人口推介安全放心的出租房。海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焦广琪说,此举既有利于发挥民警熟悉辖区的优势,又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暂住人口主动登记咨询。目前,全省乡镇(街道)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在社区(村组)等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为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全省配备专兼职协管员7.3万名,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采集流动人口信息,逐步建立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房管人等工作机制,既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又提升了治安管控能力。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江苏全省现有3300多万网民,20多万个网站,8300多家网吧。各地各部门主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睢宁县强力推进网络问政,该县113个镇、单位全部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海安县建立网上回帖员制度,对本单位职能范围内的帖子进行回复,回应群众关切,疏导公众情绪,引导网络舆论。
针对互联网上的违法犯罪活动,江苏公安机关在全省1600多家网站的近2万个栏目设置了“网上110报警岗亭”和“平平、安安”虚拟警察,24小时接受网民报警和咨询求助;推进网上公安局、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等工程,拓展服务群众的新途径。江苏公安机关开展“平安祝福进万家”互联网预警服务工作,及时发布各类预警信息,宣传防范违法犯罪知识和技巧。全省已累计发布防范警示服务信息42期。
大——大排查、大调解,注重源头治理,构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机制
伴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重大工程建设等最容易引发矛盾纠纷。如何从源头治理,减少和预防社会矛盾?
淮安地处苏北老区,前些年是全省“信访大市”。一些事关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往往“政策一出台、问题跟着来”。2006年,淮安市开始探索“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力图改变维稳工作“马后炮”的局面。2007年至今,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群体性事件。全市80%以上的重大事项在通过“评估”关卡之后,成功预防和化解了大部分矛盾纠纷。
2007年,江苏省下发《关于积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试点工作的意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社会矛盾排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省份之一。迄今为止,江苏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大事项达2370件,没有一起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作为实施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必经程序和前置条件。”江苏省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张新民说,2011年,在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江苏要做到“应评尽评”。
调解,被誉为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的“东方经验”。南通市委书记丁大卫说,通过建立大调解机制,既减轻了当事人诉累,又节约了司法资源和行政成本,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南通,是我国“大调解”工作的发源地。从2003年起,南通市就构建了化解社会矛盾的大调解模式。目前,县市区都建立了大调解中心,在村居设立了专职调解员。南通的大调解融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于一体,集预防、发现、调处于一身。依托大调解平台,他们构建了诉调、公调、检调对接机制,整合了政法专业力量和社会资源。南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斌介绍说,他们还建立了医患纠纷、劳资纠纷、交通事故赔偿等专业化调处机制。全市36家医患纠纷调处中心(站)已成功调处医患纠纷920多件,涉案理赔金额达3300多万元,所涉及的纠纷全部案结事了。
通过大调解,筑起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江苏省每年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大约30多万件,化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特别是进京非正常上访,由全国前10位下降到20位以后,连续多年没有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针对社会转型期刑事案件高发的严峻形势,江苏构建了打防控一体化大网络。目前,全省每天投入巡逻力量5.8万人以上,其中民警1.8万余人、巡逻车1.5万辆,已形成城市5分钟内处警反应、15分钟内支援反应、半小时内包围反应和全省两小时内联动反应等四道防线,织密街面路面、道路卡口、社区村庄、单位内部和现代科技等五张防控网络。全部13个省辖市和98.2%的县(市、区)达到“社会治安安全市”创建标准。
实——基础实、责任实,健全组织和技术网络,实现基层“有地方干事,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几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干部没有增加,区域扩大了。以前干部在村里串门骑自行车,现在要开汽车。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小孩、妇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着眼这些薄弱环节,夯实基层基础。”海安县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章树山分析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江苏建立健全以综治组织为龙头、以基层政法队伍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的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网络。目前,全省所有乡镇(街道)都建立了综治委、办,配备了行政编制综治专干,共有工作人员1.3万余人,99.5%的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实行集中办公。南通市在村居一级,全面推广村居综治工作“1122”模式——配备1名综治专干、1名驻村民警、2名专职调解员、2名专职保安,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组织网络。全省投入大量经费建成农村警务室1.3万多个,配备驻村民警8000余名。
大学生成为基层农村社会管理的“生力军”。2007年,江苏省首次启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1011名优秀大学生赴苏北五市经济薄弱村任职;2010年,选聘4061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到2012年,江苏将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的目标。
“小技防”、“小联防”使农村和社区的社会管理如虎添翼。如东县推广“十户联防、警铃入户”工程,村里设立报警中心,形成“一户按铃、九户救助、邻里守望、群防群治”的全天候农村技防网络,农村可防性案件下降10.2%。海安县将小技防入户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安装费用由政府买单。宜兴市把技防入户建设作为大技防体系的基础工作,推进“平安E家”报警电话进万家工程。
“城中村”由于环境脏乱、人员混杂、治安混乱,而成为社会管理的“软肋”。红庄社区位于苏州城南,居住区不足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3350人,暂住人口达4.5万人。2007年以来,南区派出所牵头实施综合治理,仅仅三年时间,违法犯罪警情数连续三年降幅超过30%,“两抢”警情降幅超过60%。常州市投入2.2亿元,对156个无人防、无技防、无设施防、无物管的“四无”老小区进行全面改造,治安面貌焕然一新,警情同比下降40%。
活——体制活、机制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作用
社会管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不是大包大揽,必须发挥社会自治、公众参与的作用。江苏在基层社区、村居探索新机制,让群众自主参与到社会管理中。
2010年8月13日,太仓市城厢镇镇长胡捷、双凤镇镇长潘红忠分别与辖区内的23个村(社区)和11个村(社区)的主任签订《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管理协议书》。这项改革,将过去村(社区)承担的70多项事务减少到法律规定的27项,为基层组织和干部“减负”。以前镇里与村社签的是责任状,是上级对下级布置任务,现在签的是协议书,是平等主体之间通过协商共同完成社会管理任务。
过去亲力亲为重管理,现在放手放权重服务。城厢镇政府尝到了甜头。东林村生态园建设需要动迁510户人家,政府把决定权交给群众,由群众民主决策,相互之间做工作,事情没几天就办妥了。
在城市,南京市建邺区探索社区管理新体制,强化居委会自治职能。以前,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非常明显,过多的行政事务使之无暇服务群众。一个社区内有30个社工,分属10多个部门,不能形成合力,工作效率低下。如今,社区体制实现大变革,建立了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服务站,形成“一委一居一站”的社区管理“建邺模式”。居民“直选”和“海选”社区居委会,让社区居委会成为社区群众的“代言人”,组织居民自治,并收集社情民意。
通过社区管理服务站,政府把公共服务触角伸到了居民门口。滨湖街道福园社区服务站站长王晓雷说,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居民满意就是政绩。福园社区每名社工分管270户居民,家家持有社工的“服务名片”,有事就打电话。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居民需求什么,社区就服务什么。苏州市沧浪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企业化运作,让居家老人24小时享受温馨、体贴、标准化的服务。如今,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已覆盖全苏州的老人。在江苏,从养老托幼,到劳动就业、社会救助、医疗计生、平安建设;从日常生活,到文教、体育、娱乐、残疾人康复,社区“敞开一扇门、能办万家事”,服务对象和内容不断扩大……
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江苏正在不断“发力”。重视民生,倾听民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源头活水”。省长李学勇说:“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江苏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就必须自觉地把社会管理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以民生需求倒逼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摘自2011年5月19日《 人民日报 》第1 版 记者杜飞进 裴智勇 廖文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