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村简介:袁恩桢:公有制与社会主义———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44:46
有关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地位和作用, 是当前社会中争论最激烈的话题之一。


  问题似乎是从20 世纪90 年代初, 由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制度相继消亡而引出,而这一消亡是与私有化进程的加速连在一起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一大成就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既呈现出个体、私营与外资等非公企业的勃勃生机,又反映了国有企业不断缩小阵地并至今仍然活力欠佳。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现实的活力对照,似乎又形成对公有制地位的现实责难。


  在理论上, 有关“公有制不适于市场经济”、“国有经济是落后与腐败之源”,甚至公有制是“社会主义乌托邦”等言论也是不绝于耳。


  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究竟如何? 阅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从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使命


  1847年11 月,作为国际工人团体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同盟代表大会,会上委托马克思与恩格斯起草一个党纲。此党纲即闻名于世的《共产党宣言》,于1848 年1 月写成。当时,马克思29 岁,恩格斯27 岁,都相当年轻。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19 世纪前半纪欧洲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是共产主义理论从空想转向科学的标志。


  《宣言》一开笔就气势恢宏:“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个幽灵遭到从教皇到沙皇、从梅特涅到基佐等旧欧洲势力的围攻。为此,共产党人要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与目的。《宣言》从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派的态度等不同层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无疑是:“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1](p.45)以消灭私有制为基本纲领的《宣言》,产生在这么一个历史时代:那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但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已相当尖锐。特别是以血与火的文字所写成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无论是农村以“羊吃人”为特征的圈地运动,把大批农民驱赶至城市成为最廉价的“工业奴隶”, 还是以延长劳动时间、加重劳动强度、恶化劳动与生活环境所实行的绝对剩余价值的榨取, 再加上对海外殖民地的血性掠夺,都显示了资本剥削、掠夺劳动的残酷性。恩格斯曾撰写过《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对无产者在当时的境遇作了充分的揭示,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更以劳资关系的残酷现实作为解剖资本主义本质的材料。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p.871)资本家昂首前行,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 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2](p.205)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剥削劳动的残酷性的认识,首先是来之于社会所提供的大量实际材料,当时英、德、法等欧洲社会的有识之士,都对资本的残酷性加以充分揭露。英国的工人视察员、童工委员会、专家学者与大英博物馆等,都提供了有关劳资关系的丰富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剥削劳动残酷性的认识,更来之于对资本主义关系或者说劳资关系的本质解剖。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辩证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使他对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认识,将当时社会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企业家的使命,只能是服务于资本的增值。因此,马克思相当欣赏《评论家周刊》中的那段话: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2](p.871)这无疑是对资本剥削与掠夺的残酷本性最生动的刻画。


  资本对劳动剥削的残酷性与劳资矛盾的尖锐性,是源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从而是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 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公有制去代替。这是《宣言》中理论推导的必然结论。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在未来社会中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形式,如公有制、社会所有制、集体与合作所有制等形式都谈到过,还包括讲到了国家所有制, 认为仍由国家履行管理社会财产的职责:“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 [3](p.297)“土地只能是国家的财产”,“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4](pp.232、233)在辩证唯物史观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关系的基础与核心, 因此,《共产党宣言》把消灭私有制作为自己理论的基本宗旨。应该说,共产党的命名也由此而来。


  二、实现人性解放,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念


  在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一段对共产主义本质的精彩描述:“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然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5](p.185) 这段话包含了这么三层意思:一是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与人性的复归;二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劳动者乃至整个社会被异化的情况深恶痛绝;三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正是作为实现人性解放的必备条件或手段而提出的。


  马克思选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异化概念,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困。“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5](pp.156、158)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下,突出地表现为劳动的异化。马克思从不同方面分析劳动异化的情况及其结果:一是劳动的物的异化,即劳动者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因为在雇佣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 年第8 期劳动的情况下, 劳动产品不仅不属于劳动者,而是反过来成为支配与奴役自己的工具;二是劳动的自我异化,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活动,已经是一种不属于他的异己的活动,并会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三是导致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即劳动这一人的机能被异化成受奴役的动物机能,相反,吃、住、生殖等这些动物机能却成了劳动者唯一能感觉到是人的东西;四是人同人相异化,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是处在人与人矛盾与对立的状态,不仅资本与劳动处在矛盾对立状态,而且在资本之间与劳动之间,也各自呈现出竞争与矛盾状况。


  与此相应, 马克思还用物化与人格化,即人的物化与物的人格化的概念来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关系。“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决不是将使用价值生产作为直接目的,而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2](pp.178、179)这就是说,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代表,执行的是资本的意志。从这个角度说, 资本与资本家也离开了人的本质,同样是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


  马克思从哲学与法学研究开始,最终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他的代表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作《资本论》中,已经用政治经济学的“商品拜物教”术语去取代哲学的异化概念,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不合理的现实了。


  《资本论》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商品开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都蕴含在商品的内在矛盾里,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中,并在商品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展开。马克思认为,正如在宗教世界里那样, 本是人脑产物的宗教一旦形成,就反过来支配人们并使人们拜倒在其脚下的神灵,商品的情况同样如此。商品从使用价值角度来考察,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属性,并不神秘,但是,从价值与商品的角度考察,其谜一样的性质就发生了: 本是人手劳动产物的商品,现在却反过来支配人们的关系,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物与物的交换关系替代了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掩盖了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这就是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2](p.90) 即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商品拜物教这种特有的经济关系,存在于商品形式之中,即只要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拜物教关系就随之而生。


  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从而也把商品拜物教推向顶峰, 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也接踵而至。“金子! 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 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该死的土块,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 [2](p.155)这段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中的台词,为马克思所欣赏并多次引用,也是对商品与货币拜物教的辛辣鞭笞。


  异化与商品拜物教,在马克思勾画资本主义本质方面,是互补互融、相得益彰的。商品拜物教,一方面展示了资本追逐利润的内在冲动这一社会倾向;另一方面也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与矛盾。所以马克思用专节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来龙去脉,这也是《资本论》中最精彩的一段文字。按照马克思的逻辑,人世间关系倒置的商品拜物教消失的条件, 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亡。


  三、资本在还能释放生产力的限度内不会消亡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一方面论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消亡的命运,另一方面也称道“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这不仅表现为对中世纪封建关系的冲击,更表现在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巨大贡献。


  由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 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资产阶级创建了巨大的城市,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与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 年第8 期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上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 [1](pp.33-36)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启社会生产力之门最公正的评述。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消亡的趋势同时,还明确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1](p.592)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与劳动关系极度紧张的时期,“资本主义丧钟已经敲响”正是由此而发。在马克思逝世后的几十年当中,也确实出现了经济危机、世界大战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等历史事实。但谁能预见,病态恢恢的资本主义世界,却在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等改良中获得新的能量, 特别是20 世纪60 年代以后的新科技革命, 更使资本主义方式显示出相当的活力。


  其实, 即使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处在不断地变革与发展之中的。当时的工厂视察员、童工调查委员会、枢密院医官、食品掺假监督法等,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缓解劳资矛盾的有关措施。当时出现的股份公司等经济形式,马克思是从“社会资本” 对私人资本的自我扬弃的角度进行分析。


  但是这却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大调整与发展。马克思之后的股份公司、交易所等资本的社会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发展,恩格斯在有关文章中都有所评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矛盾都交织在一起。


  2008年起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把国际经济危机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与层次。新的矛盾、新的冲击,也锻炼了资本主义世界调节自己的手段。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生产方式还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限度内,资本主义决不会轻易消亡。


  四、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19世纪80 年代初, 不少进步人士在报刊上议论未来社会中的产品分配方式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东西,而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并应该有一成不变的分配方式。对此,恩格斯作出了十分中肯的评议:“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6](p.588)其实,有关“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都多次提到过。如早在年,马克思就明确指出:“我不主张树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6](p.7)在《资本论》第1 卷发表以后,法德等国不少人士大谈马克思主义。对于马隆式那类陈词滥调,马克思曾气愤地说:“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6](p.487)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马恩都不希望把他们的学说变成生硬的、固化的东西。


  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既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完全是根据新情况而不断推进。特别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不一定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而是在各类矛盾交织所在的俄国首先爆发并取得胜利的论述,并以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性的道理。


  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苏联模式,遵循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以计划经济代替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以按劳分配代替雇佣劳动的分配制度。这一套经济发展的苏联模式,在20 世纪30 年代曾经促进了苏联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与同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大危机的萧条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


  从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东欧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 也必然是照搬苏联发展的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却好景不长。30 年代大危机以及二次世界大战,促使西方国家有识之士积极反思, 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措施,包括改善社会福利制度,制订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等,这里不乏吸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有益经验的做法。在总体上还是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添置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因素, 使五六十年代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又增添了新的活力。    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兴起, 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虎虎生威。但与此同时,一统天下的公有制、极度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等严重压抑人们积极性与资源效益的弊端也充分显露,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也拉开了帷幕。


  社会主义包括公有制能够与市场经济相连,这是马克思没有预见到,也不可能预见到的。尽管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谈到按劳分配时,也讲过“显然,这里通行的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 的同一原则。”“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4](p.434)但这些论述只能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联系留下一些线索与伏笔。


  今天的中国, 包括以往的苏联和东欧国家,都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从而必须走出消灭商品关系的历史误区。不仅是发展中的国家,即使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如果走上社会主义之路, 也不能轻易否定商品与市场关系。


  正像邓小平所说,在现代经济中,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方法与手段, 资本主义可用,社会主义同样可用。[7](p.373)摆脱僵化的苏联模式,是从市场经济改革导向开始, 逐渐又进入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是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正是单一的公有制特别是无所不在的全民所有制或者说国有制,赋予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以无限权力。于是,建设多元的所有制结构也必然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事实证明,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内资与外资等非公经济之力。


  恩格斯在1847 年所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也曾经谈到,不能“一下子把私有制废除”,“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5](p.685)恩格斯的基本观点仍是,私有制的消灭,仍以生产资料的大量生产、社会财富的大量涌现为前提。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所有制的变革只能逐步推进。应该说,今日中国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发展,既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提升,也符合恩格斯当年的这一精神。


  与市场化发展和多元所有制结构相连,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应该是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要认知阶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路线,更点出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变革性与前进性。


  五、坚持以公有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之路


  关于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历来有多种解释。《共产党宣言》中有专门一章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文中列举了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情况与特点。所有的评述都入木三分,如封建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抨击,“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它有时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评论刺中资产阶级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1](pp.54、55)


  20世纪以来, 特别是90 年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以后,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又层出不穷。上海社会科学院徐觉哉的《社会主义流派史》一书,对社会主义各种流派的整理归纳相当完整,其中有伦理、议会、工团、民主、自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 年第8 期治、基金、生态、市场等25 种社会主义流派。①社会主义的流派尽管众多,但中国共产党人所选择与遵循的是由《共产党宣言》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公有制为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变革与发展的运动,以单一公有制与计划经济为特点的苏俄模式已成为过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已显示出巨大活力。作为这一新模式的经济主体与基础, 是多种经济形式共存的所有制结构,或者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所以称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因为在多元所有制结构中,以公有经济为核心,特别是国有经济起着主导作用。


  由于非公经济的发展与公有经济范围的相对收缩,由于国有企业适应市场化的改革有一个过程,人们往往会对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地位与作用作出非理性的评议,认为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缺少活力,从而认为除了一些公用产品部门还需由国企提供以外,私有化是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出路。 经过30 年的改革,通过政企分离、兼并重组等改革措施,国有企业已卸下了沉重的历史负担, 一大批大中型国有企业变得更为壮实,并牢牢地发挥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个个大中型国有企业都能在市场运行中充分自主,必能使中国的国有制乃至整个公有制经济发挥出更多更大的能量与作用。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外舆论对公有制的攻击可谓不少, 并称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走向,必然是跟俄罗斯趋同。但实践证明,中国国有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变得更加坚实,牢牢地发挥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纷纷推出财政救市政策。人们由此评述说,这是市场自由主义的破产,国家宏观调控思路的胜利。而中国在2009 年推出的4 万亿元财政刺激措施与近10 万亿元的增加贷款, 其力度堪称世界之最,并最终促成中国经济的快速回升。而在这过程中,中国国有经济发挥了极其出色的作用。


  由于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很长一段时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上处于低潮。中国改革所举起的社会主义大旗,鲜艳夺目,令世人关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精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忘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