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海鹰杯保温吗:教师招聘公告,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教师招聘试卷,教师招聘资料,特岗教师招聘网,教师招聘公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18:20
小学语文说课稿1 (收集)
小学语文说课稿1 (收集)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是12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是: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开始,我设计了学生喜欢历史故事的小问题引入,目的是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是对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激发其他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接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通过学生自主、自由读书,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感悟教学重点。第一节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自由结合,表演自己喜欢的故事,作业形式改变了过去抄写、死记硬背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先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的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然后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通过表演,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在表演时,把文中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人物的对话,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要学懂课文上的内容,还要自觉地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表演之后,让学生做出评价,又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并且能我口说我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后,问学生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是为了培养学生不迷信教材,做事有主见。最后,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这些问题不必在课堂一一解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或者查找资料,自己解决,学会自己学习。第二节的作业是让学生把这三个小故事编成课本剧,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时刻参与教学过程之中。
总之,我的课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地下党 2008-01-09 00:06
尊严说课稿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第七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描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所以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进一步训练学生从文章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尊严”是课题的名称,也是贯穿全文的主旨。但是空洞地告诉学生“尊严”的意思反而会让学生难以理解,应该注重让学生在人物分析中体会理解感悟。课前还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尊严”的人生格言。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如,年轻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可是当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问的是,“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当听到“没有”时,他的“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在要求先吃饭再干活时,他仍坚持:“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为了加深学生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了解,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如,当食物摆在他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想象他是怎么想的;当听到“没活”干时,他会怎么想;当杰克逊大叔要他捶背时,他又是怎么想,从而深入体会他自尊自强的品格。还有对杰克逊大叔的话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可在班上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谈自己的理解,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不做过高要求。
二、说教法及学法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并且整堂课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教学模式为主框架。
三、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呈、惫、堪、捶)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展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归纳:年轻人为什么拒绝摆在他面前的食物?当听说“没活”时,他为什么不高兴?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为什么他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3)议一议
引导讨论要放开,自由表达,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要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针对当今社会上肢体健全的人而在街上行讨的行为表示鄙视,同哈默相比,简直毫无尊严可言;有的学生针对成绩差的学生懒惰、撒谎的坏习惯提出批评和忠告,教他立志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有的学生针对自己作为一个班干部谈了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热心帮助别人的有尊严的人。学生的独立见解和独特感受。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学生很轻松地体会到:尊严是一则广告;尊严是一种力量;尊严更是一种崇高。尊严对一个人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人有了尊严会不断发奋努力。尊严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用劳动可以创造财富。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交流收集有关“尊严”格言
格言如: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加深对《尊严》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
(五)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训练
1、总结
课文是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年轻人自尊自强的品格;作者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哈默在哪些方面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这部分注重让学生进行自行总结梳理)
2、作业布置(第一项作业尽量当堂练习)
(1)模仿格言的写法,把自己对尊严的理解用一句话写出来。(如: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尊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其他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弃,惟有尊严不可弃之。)
(2)课外找一找有关表现一个人尊严的文章来阅读。
以上几个步骤安排,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构建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同时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的、自主的发展平台。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教学效果:
即目标
地下党 2008-01-09 00:06
鸟的天堂 说课稿
福华小学 高绪芳
说教材,说学生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课文情节很简单.主要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傍晚,群鸟已经归巢,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并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是清晨,正是群鸟出巢的时刻.重点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充分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结尾时又由衷地写出了"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小学语文新大纲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并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确处理好师生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勇于探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得到提高和发展".大纲强调了要以学生学习为主,所以在这节课安排教学任务时,我注重设计的问题以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为目的.而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对自学课文有了一定的基础,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以"读—析—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即首先让学生能在读中找出相映的重点词语及句子,再互相交流,最后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宗旨是通过如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确定,我确定了四个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这个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以这一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模式.
2,能力目标:
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去感受,并利用朗读,交流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从中挖掘这种独立学习的可贵能力,这样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表现.
3,德育目标: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的学生由于这方面的知识缺乏,这种环保意识特别的差,有时还会做出一些不良的举动,为了让这种不良现象的杜绝而实现德育目标,我设计了在讨论完所有的问题后,让学生联系课文互相学习交流,体会到爱护大自然,爱护鸟类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增强了环保意识.
4,情感目标:
课文《鸟的天堂》揭示鸟与树,人与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当今世界热点为环保,又正好与我国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应,一个"和谐",从文本到生活,都得到了体现.通过本文的学习,师生情感达到了升华,沉浸在和谐的大自然的氛围中.倍感《鸟的天堂》的确是人间的乐园.这里的人们保护榕树,爱护鸟类,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根据新大纲,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学难点是理解"鸟的天堂"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体会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含义.为了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贯彻新大纲提出的: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的要求,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的去读,在读中自己去感悟,去领会其意义.理解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可能通过朗读准确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的更加深入.例如:"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数,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教师指导学生抓住这句话进行理解,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体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在自读中自悟,自得.并让学生从部分词语中体会到榕树的巨大,就这个问题启发学生从总体上谈大榕树的大和茂盛,也可以就某一个句子,某一个词语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文中的重点词句是文章的精髓,它对表达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语,句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从而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例如:那翠绿的颜色……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通过互相交流启发,使学生抓住"那么多""一簇""一堆""不留一点缝隙"等数量词中体会树多而密,"翠绿""颤动"等词语中体会榕树的美丽和富有生命力.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另外,播放影音文件,课文朗读"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这段语言文字比较优美,指导学生带着喜爱之情练习朗读(齐读,指名读,范读,体会读), 并试着背下来.这一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实实在在地练习,当堂背下来,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然后教师播放"众鸟纷飞"的Flansh动画,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后,抓住喜欢的句子谈感受,这是最受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为它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学习空间,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合作伙伴,因而兴趣较浓,积极性特别的高.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在自读中自悟,在自悟中自得,此时,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主动的求知,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使学生的生命力得到张扬.从而,结合课文了解到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抓住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进行描写,知道鸟的数量多,种类多,姿态多,感受到他们自由,快乐.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通过想象讲述有的鸟还会怎样.想象课文描绘的形象,意境,使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相互作用,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视觉表象,令学生身临 其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部分,我设计训练学生围绕第四自然段中重点句展开学习,训练学生找出重点句,培养理解句子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应当视其性质区别处理.在此基础上由此句引出本课的难点 ,第一句"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而第二句鸟的天堂却没有加引号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讨论:这株大榕树为什么被称作 "鸟的天堂",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多向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学会吸收,学会合作,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由个体的学习活动转化为群众学习活动,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了优势互补的条件,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样的讨论交流就把突破理解上的难点和领悟作者 的表达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课文的最后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的答案,多层的鼓励,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顿悟,想象和灵感,体会到这里的人们保护榕树,爱护鸟类,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时,使学生获得了感观上的感受,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一看就喜欢上这种方式,使他们满怀兴奋,愉快之情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转换
本课主要有7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首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交代任务 播放影音文件:课文朗读:"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投影出示描写大榕树巨大的句子,读一读,谈出自己体会,同学互相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分析板书并指导书写要点.
投影出示描写大榕树美丽和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方法同
(三),为与下面的内容更好的衔接,教师使用激励性语言穿插,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利于下面内容的学习.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展示鸟的天堂的静态美,指导以各种形式朗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优美的句子.
(五),播放"众鸟纷飞"的录像,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然后指导学生在默读中想象当时的情景,讲述自己的想象,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写作方法,突破全课重点部分.
(六),抓住重点进行训练理解,学生讨论研究,使难点得以突破.(七),全课总结:采用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受到的启发的方法,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感悟人与自然的美.
五,说板书设计
树 大而茂盛 静态美
鸟的天堂
(和谐) 鸟 多而快乐 动态美
板书是课文的浓缩,设计精练,清晰,有助于体现课文的重点及中心,课文主要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第一次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第二次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体会人们保护榕树,爱护鸟类,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总之,这节课我本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主的学习知识为主,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独立学习为宗旨而设计并实施的教学.
地下党 2008-01-09 00:06
陶罐和铁罐说课稿
《陶罐和铁罐》说课材料
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四大板块: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三)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
四、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四、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假如你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你喜欢谁?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他们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地下党 2008-01-09 00:06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特等奖)
该课在2003年重庆市举办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大赛中荣获“特等奖”
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重庆市开县汉丰五校    吴子伶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行:
大家好!我来自开县汉丰五校。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只有一个地球》,具体程序如下: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鉴于学生初步具备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前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地球,并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网络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情境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美景时,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地球,你还想称它为什么?”学生亲切的称呼,拉近了孩子们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选读探究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抓住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孩子们质疑问难。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相机引导。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
当学生在选择这一主题探究学习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导学生抓住
“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
然后,进入相关网页,地球丰富的资源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2、地球的易碎性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然后进入相关的网页,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这时让学生观看地球妈妈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再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网络信息,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3、地球的唯一性
当选择这一部分学习时,引导他 们抓住“至少”、“本来”等词,体会说明文应用词准确。接着,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资料,再推荐相关网站让他们上网查阅,然后引导下载别的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有关资料。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类“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三)升华情感
这时,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与同学们交流,并通过网络在“小论坛”中发表。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迁移
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的作业。他们有的制作环保网页,有的发出环保倡议等,并且通过网络发送到网上去,在地球村展示台展示,引起社会的共鸣。
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小结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地下党 2008-01-09 00:06
春说课设计 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四单元第一篇是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1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2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习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难以用上多媒体。
5教具的使用:收录机、小黑板、朗读带、《春江花月夜》伴奏带。
二、 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
[说明]示范分析是根据校情来决定的。
3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三课时(因为乡下学生语文的底子薄)
三、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说明]
○1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诗文预先写在小黑板上,并还要多写几则,可以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教学容量。
(二)听录音、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象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三)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抄写在小黑板增大课内容量)
[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针对乡下学生对字词的学习被动,基础较差而设的,同时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如下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当然,这些问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才出示。
○1写春草作者为什么却写孩子们的嬉戏?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 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春风是无形、无色、无味,但作者是通过哪些角度把它写的有情有感的?
○5写春花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C点和情感目标。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还像上节课那样一遍遍的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    段(句)好,好在     ”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乡下学生素质较低,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四)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五),第三课时完成(六)――(七),第八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说课后记:
写完本说课稿,我再回忆以往教《春》的模式:那是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那是因为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但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地下党 2008-01-09 00:07
世纪宝鼎说课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十三课
《世纪宝鼎》的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我叫刘香兰,来自三台县八洞小学。)
一、课题: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十三课《世纪宝鼎》。
二、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知识的联系。
《世纪宝鼎》这篇课文位居十二册的最后一个单元,它讲的是1995年我国在联合国50岁生日时赠给联合国的生日礼物——世纪宝鼎,课文重点介绍世纪宝鼎的外形特征及其蕴含的意义。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充分运用学生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这可以说是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检测。
2.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要求,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作了如下确定:
(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世纪宝鼎的外形特点和它蕴含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共同研究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美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世纪宝鼎的形态美,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3.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重点确定为:1.了解世纪宝鼎的外形特点及其蕴含的意义;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同学研究探讨的习惯。这两个重点的实现,也是本课的难点。第二课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方式。
三、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实施,课堂已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因此,我力求在这课的教学中贯穿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这三大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
然而,《世纪宝鼎》却是一篇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说明性文章,要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我切实地动了一番脑筋,这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四、教学流程及教法、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给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预留下足够的思空。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将把紧扣课改的新形式、新方法引进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的火花得以燃烧的空间。这里我重点讲一讲对第一课时的设想。
在导入课文时,我首先营造一种要去参观旅游的气氛,在学生兴奋得想要出发时,话锋一转,进一步激趣说:“别着急,还没卖门票呢!”然后马上让学生自己制作门票。
所谓门票,就是让学生把自己想知道世纪宝鼎的哪些知识写在卡片上,并配上图案和花边。这时,学生就可能会在门票上提出:“世纪宝鼎是什么?世纪宝鼎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叫世纪宝鼎?它有什么象征意义?”等一系列问题,当然,也有可能学生提不出本课的重点问题,所以,我还让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补充,并用课件出示老师制作的门票,与学生进行交流补充。这一环节的完成需要6分钟。请各位评委千万不要小视这一环节的设计,门票的制作,其实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探求知识的方向,这是引导学生探究阅读,独立阅读的过程,又是学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过程。
门票交流完后,我让学生拿着门票进入公园参观,这时我用课件展示世纪宝鼎图,创设旅游参观的情景,让学生一边自由读课文,一边欣赏图欣赏世纪宝鼎的外形美,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这个环节用时3分钟。
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拿着门票,与自己喜欢的伙伴结成学习小组,二读课文,合作解决门票上的问题。这时,我把黑板布置成了一块漂亮的展示厅,让学生快速到展示厅展示他们合作学习的成果。这样,学生就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轻松自如地完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同时这也是一个独立阅读能力,研究探讨能力的培养过程,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在学生展示完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一起参观展示厅,结合宝鼎图,进一步弄清世纪宝鼎的构造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它的鼎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即将来临的21世纪,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华夏的56个民族是龙的传人。它有造型古朴、工艺精湛的特点,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愿。时间为3分钟。整个设计门票和解读门票的过程,不仅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得以突破的过程,也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和谐发展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我又把讲台设计成质疑室,把教室设计成答疑室,让对本课还有疑问的学生都站到质疑室里去提出问题,老师和其余学生站在答疑室里,学生就可能会提出:“钟鸣鼎食,一言九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送鼎,而不送其它的东西?”等问题,对所提问题,学生能解答的学生答,学生不能解答的,老师进行引导,例如,对于“为什么要送鼎,而不送其它东西?”这个问题,我将引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认识鼎在中国自古以来的特殊意义,理解它象征团结、统一、权威,然后再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从而体会送鼎的真正原因。这一环节大概需要5分钟。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又将在教室设计一个表演厅。用课件设置情景,抽生扮演导游,向游客介绍世纪宝鼎,从而让学生再次感知世纪宝鼎的形态美和它的象征意义,老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世纪宝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中国人的骄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这一环节需要4分钟。
接下来,我将用3分钟时间让学生三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读出感情。
在课堂练习的处理上,为了增强趣味性,我把它设计成“智力宫”,并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说一说带鼎字的成语,说一说还知道哪些鼎,所需时间2分钟。课后还让学生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吉祥物。
五、教学评价
最后,我将用3分钟时间让学生在评价卡上对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以达到对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将拥有充分自由的空间,在“展示厅”、“质疑室”、“答疑室”、“表演厅”、“智力宫”中唱响“读读”、“看看”、“想想”、“画画”、“写写”、“问问”、“说说”、“议议”、“演演”、“评评”的十步曲,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完成本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及美育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板书
在这节课上,我没有把黑板当作老师板演的天地,而把黑板完全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去展示智慧的成果。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对教学这篇课文的设想,其中定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
附板书设计:
地下党 2008-01-09 00:07
第一场雪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第一场雪》是六年制小语本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文中字里行间虽无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充分体现了作者由这场雪预见到明年粮食的丰收而无比喜悦之情。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重点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抒发自己情感的方法。因此,教学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学过的读写项目体会本课在写法上的特色。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清作者思路,知道作者怎样有条理地描写下大雪的经过,同时展开联想,来表达自己关心农业生产为来年的丰收而无比喜悦的心情。
4、了解雪后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这样确定教学要求,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雪后景色”和“联想瑞雪兆丰年”这两部分,因为“雪后景色”既表达了作者对这场大雪的喜悦和赞美之情,又突出了课文的中心;联想部分既说明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又是体现读写训练项目的内容。教学难点:因为孩子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的,而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有困难。因此,我把理解作者是如何遗词造句,在行文中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作为本篇课文要解决的难点。
二、说教法:
《第一场雪》是一篇讲读课文,应该以讲读为主,凭借讲读训练学生的阅读基本功。因此,在讲读中,我准备采用“感情朗读法”来教学本课。
为什么呢?因为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情溢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而这种情思,正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但这种情,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全部寄于字里行间,那么,要抓住这种情,只有读,通过学生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朗读中去领会,会胜过老师重三叠四地讲解,同时还起到了训练朗读能力的作用。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准备改变以往的平铺直叙,采用“变序教学法”,在学生理清了文章层次后,抓住文中描写最美的雪中、雪后两段来讲,使学生兴趣高涨。不仅如此,教学过程中,我还铺之以生动、极富感染的语言表述,紧扣重点词、句细嚼慢咽,让学生在紧张、极富感染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和我的教法,我教学生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运用谚语,导入新课。
根据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从整体入手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谁能接出老师所说的谚语的下半句:“冬天麦盖三层被”。这里的“被”是指什么?“枕着馒头”是什么意思?这句谚语说的是谁与谁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总结出:“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认识雪与人的情感,雪与馒头的关系。”这样的设计,不但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且明确了学习任务。
第二步:问题引入,抓住要点。
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里的思想感情,必须先抓住文章的重点。所以,接下来一步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节课大家已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那么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一下课文内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时间来分,文章可以分为几段?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几部分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他们一定会指出是文中描写的雪中和雪后这两部分,而这两部分之所以美,就是因为作者在文中深入了自己的情感,是文章的重点,所以这样以来,我用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抓住了文章要点!
第三步:精讲细读,体会情感
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我准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既然大家对雪中和雪后的美景感兴趣,我们就去看看雪是怎么下的?”我指导学生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1、指名读了解内容;2、思:这一段写出了雪下得怎么样?文中哪一句话突出“下得大”这一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下雪的?3、议:根据上面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4、读:哪些地方是作者看见的,谁来读一下,看能不能读出雪下得很大的那种气势!这样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读后我指导总结,在读中怎样才能把雪下大,哪些字应重读!而后再读,要求读出雪下的大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特点。在此,我不忘强调:文中为什么要强调“一会儿就白了?”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即时总结:可见作者在描写中注意处处抓特点。教学雪中听到的这一部分,我依然让学生朗读并要从中体会出:这场雪下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山村的夜晚应是什么特点?如何才能读出山村静夜这一特点?指导朗读技巧,要读出文章的特色,而后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你在写作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而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课文中“雪后美景”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是最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我依然用感情朗读法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首先,我用这样的导语引出:“大雪整整下了一夜,天晴了。大家凭自己的经验说说,一夜大雪后,早上推开门一看,你是什么感觉?那么我们作者是怎么给大家描述的呢?”1、指名读,“大家闭上眼听,看看能不能把大家带入画中!”这一段要读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接下来,老师范读,并总结这一部分应如何来读?进一步训练朗读能力。2、思: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内容?哪一句是概括地写雪景?‘万里江山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这句子用了什么手法?句子是什么意思?我们从这一部分中,听出了作者的情绪如何?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地方听出来的?3:议: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4、再读:“是啊!这些优美的语句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让我们再读一下这些充满感情的语句!”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还让学生动手勾画出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借以复习旧知。最后总结:这一部分作者都用了些什么手法?你有什么收获?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最后再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于“雪后人欢笑”这一部分,我只抓住一个问题:孩子的笑真能把雪震下来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根据上下文,学生自然明白:为了表达喜悦之情。这样,老师讲述不多,学生已从反复朗读中体会出了文中的情感!
以这样的方法教学“雪中”“雪后”,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的优越性,不但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联想,这一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直接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但这一部分内容浅显,情感易体会,所以我只需抓住中心句“瑞雪兆丰年”,引导学生来理解“瑞雪”是什么意思?“兆”是什么意思?“丰年”是指什么?这句话是说什么意思?为什么?到此我再总结:此时此刻,作者看着眼前晶莹剔透的世界,听着耳畔孩子的欢声笑语,联想到明年的丰收,他的心当然会更加的欢喜!
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情感,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完成了教学重点。
第四步:揭示背景,总结升华,领会内涵。
总结课文,我是这样设计的:用揭示时代背景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我用问题引入:一场大雪使得作者如此兴奋和激动,这其中必有原因,大家想知道吗?接着讲述:本文作者峻青。文章写于1962年,当时国家遭受连年的灾害,农业得不到丰收,这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预示着我国将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农业恢复发展。作者为此而高兴。所以这第一场雪是第一个丰收年的信号,(强调“第一场”)这是自然界的第一场,更是我们人类将要打的第一场大胜仗。如此:“瑞雪兆丰年”!作者能不高兴?我们能不高兴?到这再请同学说说文章的中心,已是轻而易举。
这一环节,从部分回归整体,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加深学习印象,完成教学要求。
第五步: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再来朗读一次全文!”此时此刻,学生已完全掌握本文的朗读技巧,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相信学生一定能读出最好的水平!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背诵雪中,雪后两部分。因为,教学中已反复朗读,所以背的任务也不难解决。
第六步:读写结合,拓展练习。
根据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我指导学生学习本课借景抒情的写法,以《及时雨》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地下党 2008-01-09 00:07
颐和园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之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 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
同学们,北京是我国首都。它既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也是一座文明古城。你们去过北京吗?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时相应出示天安门、天坛、故宫、颐和园图片,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揭示课题。
(二)交流资料: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本着这一原则,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并整理颐和园的知识、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说一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去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四)浏览课文,明确游览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作者游览了那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地把各个景点的简笔画贴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五)探究学习,理解内容:
课文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其中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的佛香阁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个景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联想想象法、质疑问难法、朗读体会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教学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交流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充分的俄自由表达空间,学生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掀起可叹教学的高潮。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在每个景点简笔画处板书景物特点。
(六)师生合作板书,升华情感:
本次教学设计时,在板书上留空白。课题处这样设计:
18(        )颐和园(        )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合适的词句,概括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相应地添在板书的空白处。如:(美丽)颐和园,颐和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填完后再说说自己从课文中那些语句中体会到的。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促使学生进一步读书,感悟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七)总结全文,创新作业:
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也是检测学生独立个性知识习得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间有着个性的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检测出这一差别,还容易加重学生负担而引起他们对作业的厌倦情绪。因而在本课作业设计中,我注意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孩子饶有兴致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业形式去主动完成。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本课作业设计如下: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画;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地下党 2008-01-09 00:07
敬业与乐业 说课稿
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文录音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
梁启超……
二、检查预习
给加粗的字注音:
旁骛 亵渎 强聒不舍 佝偻 承蜩
三、整体感知
[过渡]《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四、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1-7段,思考下列问题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试解释中心论点的含义。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统一答案要点:
1.略。
2.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3.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五、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敬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两次运用了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六、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教师点拨: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的完成,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
学生即席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做适当的评析。
七、布置作业
1. 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 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进一步巩固掌握基础知识。读积累的经典语句、格言。
2.回顾本文论点及文章结构
二、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8-9段,并思考。
(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组)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明确答案要点:
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三、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学生自由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去掉?
鼓励学生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四、体验反思(多媒体出示)
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此问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能力,能辨证的理解人生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来把握讨论的深度。
本环节采用学生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师作适当发问、引导、点评。
五、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渡]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 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教师做适当补充,最后多媒体出示: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六、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七、布置作业
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特意设置了关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探讨。在发言中,有的学生只谈理论,忽略了结合自身实际。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从而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把握自己现在的青春年华,有很深的实际教育意义。
我设置的关于立足本职工作和树立远大理想的辩论,激发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效果很好。在辩论中,大多数学生更赞成应有远大理想,认为二者相矛盾。我做了点拨纠正,启发他们,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远大理想就会成为空谈,启发学生要全面具体的看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的能力。在辩论中,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条理清楚说理有力,还有同学联系了自身实际,从而加强了本文的实际教育意义。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有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什么是“敬”
敬业 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与 如何做到敬业
乐业 列举反面现象,进行批驳
乐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为什么要乐业
总结全文 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
地下党 2008-01-09 00:07
飞夺泸定桥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的开篇课文。文章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度过大渡河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时惊心动魄的战斗。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学习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紧紧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结构条理非常清楚。全文分四个部分:1、为什么夺泸定桥。2、是怎样与敌人抢时间。3、红军怎样夺天险。4、红军顺利渡过大渡河。其中飞和夺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内容,飞强调神速,夺强调神勇,可谓飞中见智,夺中见勇。
二、        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顺序。
3、      熟读背诵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4、      培养学生对红军战士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牺牲忠于革命的精神。
三、        说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抓飞、夺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定主要目的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感情,而且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和其他语文能力。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        说教学设计
下面,我主要谈谈本节课的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揭题质疑
教师先简单介绍事件背景,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引出课题,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感染学生的情绪,为本节课教学确定情感指向。
然后设问:围绕课题你能提出那些问题?这一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同时,为本节课学习进行目标定位。
(二)理清文章顺序
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夺桥的原因,理解重点词语“天险”,学生读书,屏幕出示大渡河地形图,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夺桥的必要性。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课题中的关键词语飞和夺给文章分清层次,通过同桌交流解决问题。此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研究,训练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三)学习抢时间部分
首先,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要抢时间,通过读书,让学生算一算敌我力量的悬殊,时间紧,路程长,因此必须飞速行军。然后让学生默读四、五自然段,找出红四团战士是怎样做的才抢到关键性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逐条说出,教师适时点拨加以概括:1、沿路击敌。2、一天没吃。3、摸黑冒雨。4、斗智斗勇。5、敌宿我行。在学生汇报时指导学生读书,并进行师生评价。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并能总结概括要点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感情朗读能力。
(四)学习攻天险部分
首先,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泸定桥此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形?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范读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到桥高、桥险,夺桥不容易。此时,出示文字片训练学生熟读背诵这一节。在引导学生说出敌人工事坚固,指导读出敌人的嚣张气焰。理解飞过来吧的“飞”与飞夺的“飞”的区别。最后播放录像片段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感知,让学生体会夺桥之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生成对敌人的仇恨之情。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的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夺桥时激烈的战争场面,重点抓住二连的22位英雄的动作词语,三连战士铺桥行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填空练习,指导背诵。教师导语过渡到夺桥的高潮:敌人放火,战士们穿越火海,遇敌人激烈拼搏。指导学生读出战士们毫不犹豫、不怕牺牲的英雄气势。
播放夺桥部分的录像,让学生感受战斗的激烈,红军英勇的气概。并相机设问:你想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哪里让你最感动?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此环节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结能力,以及让学生产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课外延伸,总结全文
课文结束时,引入:在长征途中,这样动人心魄的战役还有很多,让学生谈一谈,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红军,了解远去的战争年代,做到语文课打破教材的界限向课外延伸。
最后总结全文,主要是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上进行疏导总结,以学生自己总结为主,达到从学文到学写的结合。
以上是我对《飞夺泸定桥》一课设计的简单介绍,真诚希望各位教师提出宝贵的建议,以便今后更大的提高。
地下党 2008-01-09 00:07
《草原》说课稿
潘景胜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课文带给我们的快乐,"登上长城,走进北国,浏览桂林漓江,飞到鸟的天堂……"薄薄的语文书,使我们大家人在课堂,心在飞翔……这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使学生对即将要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美学趣味的活动.《草原》中在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时有这样一句话:"……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地下党 2008-01-09 00:32
燕子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燕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郑振铎抓住春天景物特点,通过准确、生动的描绘,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活泼可爱.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燕子》这篇课文语言生动、简朴、感情真挚、浓郁.注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记叙.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编写意图及本课语言生动,感情真挚的特点, 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到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燕子》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细腻.因为止前的学生对周围现象,是日常生活普遍存在着目视无睹的情况,语言贫乏,不善于思考和表达.所以定为上述两点作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本文感情色彩鲜明,所以如何体会作者的深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上一册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体会文中的好词、好句,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写作手法,具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我准备采用”讲、扶练、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引导学生掌握”读、想、划、画、议”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达到有所思、有所得、认真思考,划分重点词句,议出问题,把握训练重点.
四、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
<一>.激发情感,整体感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我先让学生唱《小燕子》歌曲:”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而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我设疑:”春天最美丽在哪呢?”再让学生畅所欲言春天的发现,我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光彩夺目,生机勃勃的春景).接着让学生进行绘画小燕子比赛,最后进行评议.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爱讲故事和绘画的特点,我采取上述活动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抓住重点词句,精讲探究,学中悟法
课文中燕子飞行和停歇部分是学习重点主要体现.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我精讲课文这两部分,以问促读,启发诱导,为学生疏通学路.
“学贵有疑,疑则进.”我先提出问题:文中具体写了燕子的几种飞行姿势?让学生自由读文后,再指名让学生回答.只要回答有关于内容的,我都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回答不上来就由他自己寻找具体哪位同学帮助,我并要求演一演燕子飞行的姿势.我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飞行的燕子.这样既是增添课堂气氛,又直观.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再让学生思考:”通过哪些具体的词语来表现小燕子的飞行,并说说它好在哪?”可能学生一下子答不上来,或者不完整,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让他们同桌或前后桌讨论、商量,然后全班交换意见,这样学生的汇报就充分、活跃多了.
这时我播放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划出佳句进行分析.我准备 这样启发:作者为什么说燕子飞行是”斜”着身子呢?学生相互讨论后就汇报出因为:”小燕子活泼机灵可爱,所以”斜”字形象地表现小燕子飞行的轻快和欢乐.那么”一转眼”,”横掠”.”沾”分别表现了小燕子的什么特点?”一转眼”表现了燕子飞得快,作者为什么不用”飞过”,而用”掠过”?学生讨论得出个为什么不难.”掠过”是轻轻擦过的样子,形象生动写出小燕子的轻快.还有作者为什么不用”点”或”碰”字来写燕子飞过水面,而用”沾”字来写燕子飞过水面呢?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勇跃汇报:”沾”是轻微地在水面蹭一下,正好形象写出小燕子的轻快活泼.
至于作者为什么写燕子”落”在电线上,而不是”停”在电线上,加于思考后反馈:”停”字太呆板了,而”落”字正好与燕子的轻盈、迅速吻合.作者为什么用”痕”而不用”根”字,因为”痕”字好像什么东西从天空飞过留下的痕迹,时隐时现.而”根”字太呆板,所以用”痕”字.我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停歇的燕子和电线)
如:”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让学生动脑筋大胆发言这一句子好在哪?只要答上一点都给予肯定,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我是这样启发:先从句子入手,这是一个什么修辞手法?学生汇报说是比喻句,比喻句是把一件事物形像的比作另外一件事物.那么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会回答说:”把电线比作五线谱”形象的写出远看燕子、电线的特点.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我是这样启发:赞歌是什么的歌曲?”赞歌是赞颂美好事物的歌曲.”春天的赞歌”是赞颂美好春天?这句话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是作者以想象点明全文中心.借描绘小燕子,赞美象征生机,活力的春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如何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让学生回顾全文,总结课文内容,引出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在写作上有何启发和收获?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说得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表扬,我归纳总结:1.点面结合;2.动静结合;3.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动词的准确运用.
五.说板书设计
“浓缩就是精华.”好的板书,能简洁概括出课文内容,我以简笔画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具有主体感的板书,加深学生的深刻性.
附板书设计
地下党 2008-01-09 00:33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茅以升是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对于《中国石拱桥》一文,他曾这样说道:“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三大基本形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它是一份可珍贵的遗产,显示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
2.          传统桥梁的三大基本形式是:梁桥、拱桥、吊桥,而拱桥尤为常见。
3.          写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中国石拱桥》一文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石拱桥的特征。先采用概括说明“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从“久、美、坚”三个方面说明了中国石拱桥一般特点。然后又介绍了赵州桥、卢沟桥,采用具体说明方法来揭示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还着重说明两座桥的各自的特点。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拱上加拱”是赵州桥独有的特点,“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也是赵州桥最突出的特点。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的自身独有特点是“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可谓“石狮百态”。
4.          《中国石拱桥》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说明的。先总说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共同特点,所举例子具备了被说明事物的共同特征,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然后分说了两桥梁各自独有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不同石拱桥的发展。
5.          这篇说明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举例子要有代表性,所谓代表性即要具备被说明事物的共同特点,第二要具备该事物的自身独有的特点,赵州桥和卢沟桥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代表性。这篇说明文另一个重要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运用数字说明是准确说明事物的方法之一。根据需要,有时需要用确切的数字,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有时要用约数,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石拱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6.          本篇文章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作为初二学生接触说明文的首篇,一定要作好说明文入门的指导。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初二学生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2.比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异同,说明选材的代表性。
3.举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运用已有的桥梁知识,通过想象设计未来的桥梁。
教学重点: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选取代表性事例说明事物特点;圈画关键性语句说明事物特点。
三、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给本文标题添加一些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即是什么什么样的中国石拱桥。这种以课本内容为依据的修饰的添加格式如下:《_的中国石拱桥》。学生可以填写“古老的”“世界著名的”“成就辉煌的”“造型奇特的”等等词语,并说出一定理由,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此外,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辩析赵州桥和卢沟桥特点上的异同,教师可认真组织问题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总结。
《中国石拱桥》作为初二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入门之篇,必须让学生初步掌握从“抓住特点”角度去分析说明性文字。让学生学会扣住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抓住关键性语句,筛选重要信息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制定若干个教学目标,为了实施目标,需相应地采用演示、投影、讲解、谈话、讨论等诸方法,藉以引起和推动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四、说课前准备:
1.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抄在小黑板上。
2.准备赵州桥及该桥二十八道拱圈剖面图和卢沟桥的教学幻灯片。
3.教师自制一个简易的桥梁演示模型。
4.为每个学生印一份茅以升的《桥梁远景图》节录阅读材料。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洨河 张 匀称
2.解词:惟妙惟肖 绝伦 古朴 奇观
(三)展示教学目标
(四)阅读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1.(教师板书题目,先写石拱桥然后在这三个字前再加上“中国”二字),提问: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文章是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是怎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从第③自然段开始写中国石拱桥的。前两段写的是石拱桥,它们之间的说明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
2.作者写石拱桥用了①、②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①自然段侧重写外形美观,第②自然段侧重写结构坚固。
3.将桥的模型展示给学生,并分别放置100克砝码让学生体会上述两点。
明确:桥梁呈弧形的叫拱桥;桥梁和河面几乎平行的叫梁桥。
4.作者写中国石拱桥举了两个例子,它们和第③自然段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明确:概括──具体
5.请将第③自然段分层次,并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明确:分四层意思。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6.看书,对照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看介绍的大致顺序是否一样呢?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两座桥?
(学生读书,教师打出幻灯:赵州桥、卢沟桥)
明确:大致顺序一样。介绍两桥时都交待了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桥的长、宽、结构、艺术价值及对桥的评价。从外观看,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只写一座不能反映出中国石拱桥的全部,选两桥,说明选材具有代表性。
7.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明确:赵州桥详写了结构,卢沟桥详写了价值,即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8.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
明确:“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一)、(二)、(三)、(四)作了具体介绍。学生解说:略。
9.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艺术价值,石刻狮子。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
10.教师总结:以上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11.下面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明确:原因有三,着重说明三者顺序不能颠倒及原因。
12.研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明确: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有些词语则表示一种估计。无论哪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然后由学生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例证来说明之,以强化理解。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明确:注意词句顺序,合理周密。
13、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
说明文主要采用说明的方式,但说明文里常常含有记叙成分;找出本文里的记叙成分,明确表达方式的作用。
明确:表达方式的运用服务于写作目的。本文旨在给人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因此以说明为主。为叙述历史意义和发展情况,交叉运用记叙方式。说明为主,穿插记叙,就是本文的特点。
14.完成教学目标四。让学生想象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的?(发阅读材料)
15.总结、布置作业
地下党 2008-01-09 00:33
我的母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我的母亲》是苏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邹韬奋以其质朴的文笔,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由于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不容易了解深挚的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理解贫困的生活,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之情……所以,怎样帮助学生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细腻而饱含感情的语言。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及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的写法。
(3)情感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文中真挚而深沉的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我之所以把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定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如今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影响下,自私者较多,许多人认为父母疼爱照顾自己是理所当然的,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而不懂得如何去孝敬、回报父母,对亲情较为淡漠,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身为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难点是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及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的写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写好人物的文章,所以学习本文的写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思想感情比较深沉,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三、说教法
学导式教学
教无定法,而教又必有法。《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生学习上的同行者、陪伴者。本课内容不难,因此我决定拟用一课时,采用学导式教学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本单元同学们已体会到了朱自清《背影》里深沉的父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母爱,体会人间的至爱亲情,所以我打算通过“读——谈——议——写”这几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读”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整体感知全文,概括母亲形象。
2、“谈”让学生谈文中让自己最动情的话语、事例或细节,体会文中真挚而深沉的母爱。
3、“议”学生通过议母亲形象,议自己所感受到的伟大的爱,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写”首先是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然后让学生整合所学过的写作知识,练习写作《我的母亲》。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深刻地领会文章的主旨。
四、说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可采用自主探究法来学习。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后,再联系自身实际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文章的主旨——真挚深沉的母爱,然后再通过对文章写作特点的探究,最后整合学过的写作知识写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写作中去,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我利用激情导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
1、激情导入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我国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慈母的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抒写自己伟大母亲的。(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邹韬奋(板书)
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位作家,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对于作者简介,我是让学生课前先去查找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然后在班上交流,最后教师再在课堂上总结并借助多媒体展示。
3、学习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并试用“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这篇文章文字较为浅显,学生阅读后基本能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内容。这一环节可促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的信息上,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对语言的组织和概括能力,并为完成新的教学任务做好准备。
(2)学生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最动情的话语、事例或细节,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品味文中细腻而饱含感情的语言。
(3)请谈一谈你在生活中感受到母爱的典型事例。
虽然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伟大的母爱,但是有些学生却未必懂得母亲对自己的关心与疼爱,未必能理解母亲的苦心,因此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自己所享受到的至爱亲情,懂得去珍惜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设置了这一环节,让学生从自身的感受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在父母心中,我们是父母的心头肉,在我们的心中父母是我们的什么?请你用饱含深情的话语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如:最疼爱的人是您,最牵挂的人是您,最忙碌的人是您,我用诚挚的心祝您健康快乐)。
前面的环节是让学生体会至爱亲情,这一环节是对以上环节的拓展延伸,是进一步培养和抒发对母亲的感情,教学生学会孝敬父母,从而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的任务。
(5)文章通过四个片段,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
这一环节是对本文写作特点进行探究,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对写作特点的探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写作的技巧。
(6)拓展延伸
a、写作训练
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你打算采用哪些写人的手法?请整合你所学过的写作知识,学习写作《我的母亲》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但能让学生深切的感悟到母爱的伟大,而且还可以让他们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去抒写,去讴歌那无私的、伟大的母爱!
b、亲情作业
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做做家务,为他们夹菜,为他们打洗脚水……看看他们是什么反应,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平时,我们都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无怨无悔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现在该轮到我们为父母做点事了,这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至爱亲情。
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让学生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使学生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再次体会无私而伟大的母爱,结束全文的教学。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依据课文所截取的四个片段来表现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而设计的。母爱就如一朵鲜花,是美好的,温馨的,永远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地下党 2008-01-09 00:33
说课稿 《军神》说课材料
一、          领悟教材,确定目标:
今天我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河北版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感人至深的阅读课《军神 》,本课写的是刘伯承在一次摘除眼球的手术中,不施麻药,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做完手术的事。全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特点,因此,我根据教材内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力求通过学生的学习达到:
(一)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走近人物,研究人物,领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试演课本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再创造的能力。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刘伯成坚强的意志,遇事 从容镇静的品质和巨大的人格魅力。
3、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利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二)  教学重点:品读文字,感悟内容, 试演课本剧。
(三)  教学准备:搜集刘伯承生前资料和图片。
二、          遵循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选择以下教学策略。
⒈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愿望
(1)在课前预习时就激发学生搜集各种资料,走进刘伯承,可以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问家人、找教科书(如品德书)、图书馆查阅,还可上网查找。途径多,范围广,学生兴趣浓,交流时争先恐后,在汇报交流时正是资源共享之时,刘伯承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也就越发鲜明起来。
(2)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有的同学可能根据题目《军神》就主要抓住军人刘伯承的语言、动作等来体会刘伯承的品质。而也有一些同学就抓住了医生沃克态度变化的过程,得到思想启迪,两种学习方法都是值得赞赏的。实际上,在汇报的时候,二者就会得到互补,人物形象也就更加鲜明,在知识互补的同时,学生心悦诚服地吸收别人的学习方法,能力也得到了互补。
(3)重视以读促理解,重视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主动读书,自主发现。在充分的读中体会到沃克情感态度的变化源自于刘伯承的坚强。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
1、            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他们查找资料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我告诉学生具体查什么书,上什么网,使他们更快、更准的查找到所需资料,不会因花费很长时间却找不到什么资料而打消这方面的兴趣,既提高了他们的能力,又积累了经验。
2、            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句子,大体领会课文内容,同时提出疑难问题。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
在理解人物品质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物情感的变化,抓住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的思考问题,如沃克一次又一次的怔住了,态度由冷漠到吃惊到赞许到肃然起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在读、悟、说、品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
(三)指导排演,感情升华
把课文内容编排成课本剧,是学生理解的升华,为了使这一环节不是走过场落实到实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工、分角色。记台词,揣摩怎样表演,才会达到淋漓尽致。
四、教学过程
(一)、查一查
在汇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查的资料,不但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而且使学生积累起查资料的经验。
(二)说一说
让学生把自己查到的资料展现给大家,学生表现欲强,在兴趣盎然中分享着自己与别人的学习成果与快乐,同时对刘伯承也会有较深的认识,使学生在导入中就对刘伯承肃然起敬。
(三)理一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理清条理:课文几次写沃克怔住了?分别在什么情况下?
(四)读一读,悟一悟
了解刘伯承的这一形象,抓住沃克——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对于病人已经司空见怪。因此神情孤傲,但最后却肃然起敬的这种转变。当他解开病人的绷带时,看到严重的伤势,怔住了,凭他的直觉只有军人才能忍受如此巨大的伤痛。当听到病人精炼而有分量的话时,沃克又一次怔住了。当病人拒绝用麻药,沃克再一次怔住了,他简直不相信不用麻药能做这样的手术,但手术成功后沃克由衷的佩服起眼前这位病人,直至肃然起敬。由沃克的情感变化我们感到了坚持做这样  的手术刘伯承需要的是怎样的坚强毅力。
还可以抓住刘伯承的动作神态,尤其是手术时这一段,双手紧抓、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越来越、居然、抓坏了等词语来理解、体会。可以把自己记忆中最疼痛的一次感受对照课文加深理解这种疼痛,还可以让学生形象、生动地再现这一场景,帮助理解人物。
这一环节一定要在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五、演一演
课本剧的表演既是理解的升华,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教学效果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兴趣盎然。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理解了祖国语言文字,积累了语文学习方法,又提高了学习能力。
地下党 2008-01-09 00:33
桂林山水甲天下 说课材料
说课书面材料
题目:桂林山水甲天下
五年制第九册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本组课文的内容,主要反映了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是本组阅读训练的重点。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一篇看图学文,作者紧紧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用优美、简炼的文字,记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课文采用 “总---分----总”的叙述方法,把桂林山水的特点表现出来。写山水特点时,上要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些排比句是本课学习的难点。为了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图文结合,并通过多读,让学生深入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是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我紧扣 “大纲要求”,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将课文的第2、3、4自然段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采用讲读法、讨论法、多读多想,从扶到放等方法,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出示挂图,同时播放录音,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
1.实物是学生最易接受的直观教材。我首先让学生看挂图,让他们对桂林山水有个总体印象。
2.大纲指出,听、说、读、写是语文的能力,听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素质。我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图边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的习惯。同时,通过边听边观察,学生能很快地找出问题的答案------
二.直奔中心,紧扣重点,教给方法。
桂林山水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充分发挥想象,采用对比、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用优美、动人的语句把它描绘了出来。
分析第2自然段:
1.    指导看图。
2.    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个自然段。
其他同学思考讨论: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
话讲什么,并找出重点句。
3.    讲读重点句。
⑴全班同学默读重点句,思考、讨论:
a.桂林水的静表现在哪里?
b.桂林水的清表现在哪里?
C.桂林水的绿表现在哪里? 理解 “翡翠”、 “无瑕”。
(2)教师讲解。
(3)分组轮读,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
(4)全班读,体会排比这种修辞手法。
通过本段的学习,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对桂林充满爱,怎能不对祖国山河的秀丽表示赞叹?同时又学到了读段的方法:a、通读全段,理解每句话的意思。B、抓住重点句分析。C.反复朗读,理解重点。
三.放手自学,巩固训练重点。
在教给学生领会读段的方法后,让学生自学第3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想象它的美,然后学生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四、讲读第4自然段。
1.  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  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a.  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b.  理解 “画卷”。
c.  体会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含义。
五.指导朗读。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融为一体,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本课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赞美,朗读时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桂林的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六.总结。
我们在读文章时,不仅要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要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写文章时,一定要先仔细地观察,然后抓住景物的特点,发挥合理的想象,把景物写得生动、别致,吸引读者。
附:板书设计

桂            水        清
林                      绿
山                      奇
水          山        秀

地下党 2008-01-09 00:33
《亡羊补牢》说课材料
在说自己的教学设计前,我先简单谈谈自己对寓言的一些认识。我们都知道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让人们从故事中领会这些道理,获得教训。人们常将自己在生活和斗争中积累的某些经验和教训编成生动的故事,让别人从中受到启发,以便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少吃苦头。它是人们规劝和自我教育的生动形式,也是抨击坏人坏事的有效手段。
从上述寓言的特点中,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寓言的教学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正确把握它的寓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而我在研究这节课时,着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领会课文的寓意,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突破:
一、学习寓言,感悟寓意。
拉·封丹说得好:“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寓言教学的重点放在哪里,这决定于寓言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教训性和讽刺性,其深刻的寓意隐含在简单而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所以,在组织寓言教学时,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寓意。教师要把寓言里的艺术形象当作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来教,不应过早涉及寓言的寓意。因为感知、分析寓言的主人公形象是教学生领悟寓意的前提条件。《亡羊补牢》故事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故事的教学着重是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养羊人错在哪里?认识不补牢的后果,其次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补牢,补牢带来什么好处?教学时我主要这样安排:
学生初读课文,理解亡羊补牢的字面意思后让学生找自认为与这个故事关系最密切的一个词语,并说明其中的理由,这一步的安排让学生初步理解了故事的内容,然后抓住“劝告”一词让学生认识养羊人犯下得错误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后果,抓住“后悔”一词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补牢,补牢带来什么好处?在这中间,我又设计了相应的语言训练:一是让学生想像养羊人后悔时的心理活动即是怎么想得,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上次听街坊的劝告就不会丢第二只羊了;反之,如果养羊人再不补牢的话,将会有更多的羊被狼吃掉。二是让学生体会“赶快”一词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补牢的重要性,三是让同桌合作对话,养羊人修补羊圈时那个街坊又刚巧路过,想像两人又会怎样对话?学生在上述感悟活动中充分认识了补牢的重要性。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也就凸现出来了。此时教师进行顺水推舟,揭示寓意。
二、在学生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揭示寓言的寓意,启发学生认识其现实意义。寓言的基本思想是某种道德教训。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寓言的艺术形象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较,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出类似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实际,说说类似课文中的例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以及知错就改带来的好处或还处于糊涂之中的学生不改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因而在引导中,我既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发生的事,又要联系学习中发生的事,既要说亡羊补牢的事,又要说亡羊还未补牢的事。让学生在现实中认识其重要性。
三、应用寓言,教育他人。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应用亡羊补牢的寓意。设计时联系前面教过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让学生劝劝那里的居民,如果他们懂得亡羊补牢,那么最终也不会被洪水冲走了,同时让学生劝劝经常不完成作业、有小偷小摸的同学,让他们改正错误。既起到了教育的作用,又能保护有这些行为的学生的自尊心。
地下党 2008-01-09 00:33
登山说课材料
《登      山》
教材分析:
《登山》这篇课文是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第3 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概括段落大意。这篇文章通过记叙列宁在隐居期间选择靠近深渊的危险小路看日出的事,反映了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时时处处不怕困难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本文层次清晰,语言准确优美。仔细阅读本文,不难发现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文章描写的是十月革命前列宁隐居时发生的事,无论是人物本身还是其所自的时代背景都与学生有较大距离,给学生阅读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其二虽然第七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概括段意,但文章层次清晰,事件单一,加上本文是该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因此概括段意是教学的重点,但不是教学的难点;其三文章语言准确优美,是进行朗读训练,培养语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文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感受列宁作为一个革命者,敢于挑战困难,战胜自我,时时锻炼自己的意志的精神。
二、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优美。
三、              激发学生向列宁学习,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情感。
上述三个目标,看似分离,实则相互融合,感受列宁的精神,是为了激发学内心的向往,及向列宁仿效的情感。而这两者的实现,又必须通过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来实现。
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三个环节:
一、入境生情
1、课文中讲到列宁选择危险的小路上山,只简单讲到这条小路很危险,却没有具体描写,你认为这是怎样一条小路?
这个问题涵盖了课文的前半部分,学生通过巴果茨基与列宁的对话,巴果茨基过小路时的动作语言,想象感受这条小路具体的危险状况,从而体会面对这些危险列宁的决心与勇气。
在交流的过程中,强调三点:1、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告诉大家,如填词语(  )的小路,可以写一段话来描述,也可以画图;2、不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必须有根据。
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内涵。
2、面对这样一条危险的小路,列宁是怎样做的?
读一读文中描写列宁的话,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二、设疑明理
1、列宁登上山,看到了什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日出的美。
2、就在学生陶醉于日出的美景时,提出疑问: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好吗?有没有认为这篇文章写得不好的同学?引导学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冒着生命的危险,值得吗?(2)既然文章是写列宁不怕困难锻炼自己的意志,那么写日出的美景就显得多余?(3)如果说征服困难,那么上山时列宁已经征服了那条小路,为什么下山时还要走那条小路呢?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争论,欲擒故纵,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更好感受到列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不仅仅是为了看日出,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自己,只有这样不怕困难,挑战自我的人才能看到胜利的明天。
三、激情导行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体会列宁的的话“一个革命者要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思”
1、列宁的话是什么意思?能用“不管……也……”“无论……都……”等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吗?
2、  列宁的话是对谁说的?他会怎样说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
3、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能做到吗?读出决心与信心
设计意图: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无论是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还是写作方法的领悟,都通过让学生自己读读想想议议,去发现问题,进入情境,产生共鸣。让学生的学习,从教师机械牵引的他主学习向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转变。
二、倡导学生学习个性化  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倡导个性化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本课教学的许多环节中,都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选择自由,如第一环节中,那条危险的小路到底是怎样一条小路呢?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表达方式,或填词语,或写句子,或画画,在朗读中,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与从不同的见解。
三、重视思维的训练 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是同步的,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课的设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设一些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引起学生争论的情境与问题,如在学生沉浸在日出的美景时,问学生“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好吗?”在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文章写得美的时候,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出提出三个不同的看法,让学生通过争论,对文章的内涵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四、实现有效的德育渗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从本文来看,文章的主题是意志,对于现代在温室中长大,缺少磨练的孩子来说,这种教育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在本课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理解列宁的话的同时,谈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收到较好的效果。
地下党 2008-01-09 00:34
颐和园说课稿
砂子塘小学四年级组:曹雪佳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义务制教材第七册第十课颐和园.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贩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按空间顺序写景的方法.使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优美语段.
根据语文教学及教材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宗旨,在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时,采用了大量与颐和园景点相关的图片,配以优美,古典的音乐,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并结合开放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下面我配合课件演示具体的来讲讲这一课的教学步骤.
教堂中,以颐和园的故事导入;在颐和园的小影集中学文;通过小导游挑战赛进行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最后在完成"参观的路线"的练习题中结束新课.
首先,听故事导入.优美的音乐配以老师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初次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学生各个蠢蠢欲动,恨不能马上去游览一番,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默读课文:1,2,3.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进入颐和园小影集,由学生自由选取喜爱的景点,依据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开放式学文.
长廊部分,先让学生说说长廊的特点,紧接着引导学生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以及上面五彩的画.栩栩如生的画面,生动活泼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的长,美.学生娓娓道来的"岳母刺字"的故事更让学生受到了教育,在陶冶爱美情趣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此时巧妙的呈现课文语段,在感知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长廊的长,长廊的美.
同样,万寿山部分,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万寿山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欣赏佛香阁,排云殿.直观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建筑物的高大及辉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并抓住文中金——等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体会古色古香的美;抓住——等词句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抓住隐隐约约这个词语体会那种朦胧美.从说到欣赏,从欣赏到语言文字的体会,从语言文字到反复朗读,伴随悠扬的音乐声无不让人感受到万寿山那气势磅礴的美.
昆明湖部分,先引导学生看图,再次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接着引出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学生在观察中结合课文内容描述十七孔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朗诵课文,读出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
整个学文部分,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发现美,在图画,音乐欣赏中感受美,在理解词句中认知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美,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的第三环节中安排了"小导游挑战赛".此时的学生还沉浸在颐和园的美中,老师激励学生,让学生抓住不同景物的特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美,使教学得到延伸,将课堂推向高潮.
最后,以"参观的路线"这一练习题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按空间写景的方法,并以此结束新课!
地下党 2008-01-09 00:34
黄继光说课稿
这篇课文写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摧毁敌人的火力点,最后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课文渲染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衬托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同时生动刻画了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言行,他主动请缨时说的话,枪林弹雨中匍匐前进,舍身堵枪口的壮举,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步步展开故事情节。先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第1—2自然段);接着写进攻受阻,黄继光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战(第3—6自然段);再写黄继光顽强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第7—11自然段);最后写战斗取得了胜利(最后一个自然段)。这节课我主要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根据教学内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进行体会,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词语、课文; 2、感受黄继光为革命利益,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伟大精神。教学重难点:感受黄继光的光辉形象,理解其精神,注意几个重难点句子的理解。
对于这篇课文,因为和现在的学生相距时代比较久远,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受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关键是要能深刻理解黄继光那种为祖国、为朝鲜人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主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学习第二和第三段时,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并通过一些重点词加以体会,同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以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如黄继光是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又站起来”的。让学生从战斗的激烈、情况的紧急以及黄继光的处境这几方面来全面理解英雄的壮举。在落实词句后,又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从读中感悟加深理解受到英雄崇高品质的感染。如:
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黄继光的光辉形象,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网上下载了电影《上甘岭》,并截取了黄继光堵枪眼的这一段让学生观看,紧接着呈现“黄继光遗体处理”的小故事,使学生在研读、理解、朗读课文中产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学生心目中黄继光的形象更加直观了,也就更能体会黄继光为革命利益,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伟大精神,并由衷地产生敬意。此时再让学生对黄继光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自然会更加深刻、更加真实。同样也是在网上找到的一首歌颂黄继光的小诗,我把它放在了课的结尾处,以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到极点,英雄的形象永远定格学生的大脑深处。
地下党 2008-01-09 00:34
《黄继光》备课说课稿和教学设计2
黄继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9个,能正确读写“持续、黎明、枪弹、愤怒、任务、艰巨、牺
牲、顽强、规定、胸膛、惊天动地、报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11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受到爱国主义、国
际主义教育。
4?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思想教育: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学习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有关情况,电影片断、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语文课本上曾经学过了很多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最佩服哪位英雄人物?”
让学生列举一些英雄的人物和他们英雄的事迹;然后让学生归纳这些英雄人物的相同点;最后老师给予肯定:黄继光也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个,他们都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以及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
2.向学生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950年黄继光加入民兵,第二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向学生介绍黄继光的家庭和他小时候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有助于学生理解。正因为黄继光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才可能在战斗中火力点久攻不下的关键时刻,主动请战,然后顽强战斗、用胸口堵住敌人枪口的壮烈行动。
3.介绍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坚决的回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这次战役历时43天,歼灭敌人二万五千余人。黄继光就是这次战役中涌现的特级英雄。
(二)学生自己初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名读生字词: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
(1)首先以“战役”为例:让学生把这个词与课文中的“战争”、“战斗”进行辨析。首先请同学讲出字典中“战役”一词的解释,强调“由一系列战斗组成”;然后用集合圈的方法讲解“战争、战役、战斗”三个词的范围是一个比一个大,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范围大小。
最后设计了一道填空作业以进行巩固:
“上甘岭(    )是抗美援朝(    )中最激烈的(    ),其中夺取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的(    )是最关键的一仗。”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五).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述了什么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3)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听后归纳出答案:①全文有12个自然段。②课文讲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取战斗的胜利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③顺序学生可能会说先发生的事先写,后发生的事后写。教师先给予肯定,然后归纳: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的或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写的,这就叫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本文就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1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主要写上甘岭发生的时间和战斗的激烈程度,以及上级下达的命令。
(2)带着问题再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的什么命令?
学生读课文后,找出重点句回答上述问题。
电脑出示重点句: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课堂讨论:“黎明”是什么时间?通过讨论知道黎明是天快亮或刚要亮的时候。
老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体会:“第五天夜晚”接到任务,到“黎明”前完成任务大约是多长时间?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如此短的时间要完成这项任务的难易程度怎么样?从哪些词看出。
“持续”一词是延续不断的意思。连续了“四天四夜”说明战斗很激烈。时间很紧迫。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
(4)总结第1、2自然段段意。
上甘岭战役在1952年10月打响了,战斗非常激烈,时间十分紧迫。
(5)在如此紧张激烈的情况下夺取597.9高地并不是一件易事,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导入下一段的学习。
2.学习第3~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小组讨论后回答。
(2)抓词语,理解重点句。
电脑出示重点句帮助理解:
A.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让学生思考:在这句话中,“屡次”是什么意思?去掉这个词行不行?为什么“屡次突击”都没有成功?
让学生体会到“屡次”是多次的意思。去掉这个词不行。如果去掉这个词,就成了一次突击。有这个词是说明多次进攻都没有成功。“比雨点还密”、和“压”字不仅有阻挡的意思,而且说明当时敌人的气势咄咄逼人,火力太猛,更说明为了战斗的胜利,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以及完成这个任务十分艰巨。这也是黄继光请战的原因,说明他有要按时夺下597.9高地的高度责任感。
B.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让学生思考:“愤怒”和“坚定”写出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这写出了黄继光请战的决心来自对敌人的恨和完成任务的高度责任感。
C.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感情。这是黄继光保证完成任务的誓言。表达了黄继光完成任务的必胜的信心和革命战士的自豪感,体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重点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归纳第3~6自然段的段意:
黄继光请求任务,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请求。
(5)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冲上去执行任务,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
3.学习课文第7~11自然段。
(1)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黄继光和两位战士是怎样冲上去的?
②黄继光负伤后又是怎样做的?划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句。
③是什么力量使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学,然后抓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最后有感情地朗读。
电脑出示重点句:
“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
“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教师帮助学生体会出: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毫不退缩,勇敢地冲了上去,写出了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引导学生归纳出黄继光受伤后的动作是:用尽、爬、站起来、举起、晕倒、站起来、张开、扑、堵等。这些动作表现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感情。
①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②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③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文前后三次出现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的句子,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强烈,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丝毫没有退却,表现得英勇顽强。
(3)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人物思想感情。
电脑出示: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的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句子中用“20米”、“10米”这样的数量词及省略号,意在表现黄继光的顽强意志。“20米”、“10米”的距离是很短的,但对身负重伤的黄继光来说,每移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要忍受伤痛。躲避敌人的枪弹,因此他爬得很慢。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接近了敌人的火力点。
(4)再次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
①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②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第一次站起来,“啊”仅一个词,表达的内容却很丰富,它既是对黄继光顽强意志的赞叹,又表达了战友们的期待、惊喜之情。“突然站起来”,突出了黄继光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第二次站起来,是在黄继光昏迷后醒来的情况下。这次站起来,说明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通过指导学生看插图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黄继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5)在理解本段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配上《国际歌》的乐曲,充分体会黄继光的这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
4.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黄继光牺牲了,夺取597.9高地的任务落在了战友们的身上。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第12自然段。
让学生理解:“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这句话的意思。
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夺取了胜利。
(2)归纳第12自然段的段意:战士们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占领了高地。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由于上级下达新的战斗任务,并且有个火力点久攻不下,才有后来的黄继光主动请战;由于黄继光的顽强战斗、壮烈牺牲,鼓舞了战士们,部队才很快占领了597.9高地。
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永远继承和发扬下去。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 夺下高地
请求任务 愤怒、坚定 英勇顽强
30、 黄继光 胸堵枪口 负伤、猛扑 不怕牺牲
占领高地 歼灭、敌人
课后小记:
地下党 2008-01-09 00:34
汉语拼音说课稿
üe ün说课稿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校  单丹
各位领导 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2课中的一篇汉语拼音üe ün,本次说课我分为两部分。
一、 说教材分析
本课共包括六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两个韵母üe ün,每个韵母都配有一幅生动的画面作为学习载体。借助画面学习韵母üe ün的发音和整体认读音节yue yun的读音及四声。
第二部分是练习声母jqx与üe、ün相拼,注意ü上两点的省写规则。练习q与韵母üan的拼法。
第三部分是出示了四个带有音节的词语。,
第四部分是üe ün在四线格中的书写。
第五部分是要认识的六个二类生字。
第六部分是作为汉语拼音教学这一部分整合的活动与练习内容。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1、        学会两个韵母üe ün,读准音,正确书写。
2、        学认两个整体认读音节yue、yun及它的四声.
3、学习声母与üe ün组成的音节,知道jqx与ü相拼时两点省略的规则,并能准确熟练拼读音节。
4、借助拼音读词语,认识六个生字。
其中,准确拼读音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使学生知道üe ün的发音,学认整体认读音节yue、yun及它的四声,练习声母与韵母拼读。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在四线格中书写üe ün和认识六个二类生字。
。(下面我重点讲一讲我是如何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的。)
二、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指着黑板上贴有不同颜色,背面写有学过的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气球。用语言导入:小朋友们,瞧!拼音乐园里有好多的气球。你们喜欢这些漂亮的气球吗?你喜欢哪个就把哪个摘下来。并把它读给大家听一听。
紧接着让学生给“气球”分类。
(黄气球的名字都是复韵母,红气球的名字都是整体认读音节)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把枯燥的拼音字母隐藏在学生喜欢的气球上,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活动中复习了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读音。
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拼音乐园中继续认识几个韵母朋友和整体认读音节。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这个设有悬念地导入,引人入胜,可激发好奇之心。
第二部分:观察情境图,教学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第一环节:教学韵母üe和整体认读音节yue。
第一步: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比一比谁说得具体,说得精彩)
第二步:老师告诉学生月亮的“月”读成一声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一个韵母的üe发音。
第三步:教学复韵母üe的发音方法:发üe时,由ü开始,然后向e快速滑动,一气呵成。然后领读两遍。
第四步:学生同桌练习一一指名读、开火车读。
这一部分重点教给学生üe的发音方法,就为学生下一步学习ün的读音找到了钥匙。
第五步: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e。
这一环节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üe独自一人在草地上玩,正巧大y也出来玩。它感到很委屈,于是就把自己不能单独成为音节的苦恼告诉了大y。大y听后笑着对üe说:“小üe,别伤心,我大y帮助你,我俩在一起不就能给字注音了吗?而且发音是一样的,ü上的两点去掉了,就组成了永不分开的整体认读音节yue。
然后出示yue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组织学生认读。
这一环节,意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让学生生动有趣地学会的整体认读音节yue,掌握他的读音和用途。
第二环节:教学韵母ün和整体认读音节yun。
第一步:由“云朵”的“云”引出ün的读音。
第二步:鼓励学生按照üe的发音方法试读ün。检查时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第三步: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整体认读音节yun。
这一环节,“由扶到放”,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在这一部分,我安排了两个游戏:
第一个练习是开火车直呼整体认读音节。
第二个练习是标调。
第三部分:教学jqx与韵母üe、ün组成的音节。
因为这一部分是教学难点,所以教学时,我主要通过摘苹果和摘梨子的游戏完成:(教师事先把jqx与是韵母üe、ün组成的音节写在水果的背后,其中梨的后面都是三拼音节)。
点到名的学生快速上台摘水果,其余同学大声喊:“快快快,摘水果。”
学生摘到后,就直接举着水果后面的音节读:读对了,所有同学跟着读三遍,然后把带有音节的卡片贴到黑板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小ü见到jqx帽子摘掉了。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想让学生在摘一摘,读一读中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第四部分:借助拼音读词语,学认六个生字。
第一步:多媒体播放拼音娃娃的话:欢迎,欢迎各位小朋友到我家来做客。
然后,屏幕上依次出现四个音节词语“学习、运动、全面、解放军”,学生认读,形式可多样。
第二步:用铅笔画出本课要认识的生字。用所喜欢的字组成。
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到了学习拼音的用途。而且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字组词进行训练,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从中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部分:在四线格中书写韵母üe、ün。
第一步:教师请学生做老师,讨论讨论这两个复韵母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提出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复韵母之间要写得紧凑一些。
第二步:指导学生在四线格中书写。
这一环节,教师与学生的换位互动,体现了“双主体”的和谐交融,同时,教师形象直观地展现书写的过程。
第六部分课堂小结。
兴趣是学好汉语拼音的关键,只要我们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巧妙地创设学习环境,就一定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地下党 2008-01-09 00:34
汉语拼音“zh ch sh r” 说课稿
一、说教材
zh、ch、sh、r 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汉语拼音的第8课。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四个声母zh、ch、sh、r及四个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 ,每个声母配有一幅生动的图画。第一幅图用织毛衣的“织”提示zh、zhi 的发音,小凳与靠背椅提示zh的形。第二幅图是刺猬和小男孩在吃东西,吃东西的“吃”提示ch、chi 的发音,刺猬与靠背椅提示ch的形。第三幅图用狮子的“狮”和老师的“师”提示sh、shi 的发音,狮子与靠背椅提示sh的形。第四幅图用红日的“日”提示r、ri 的发音,幼芽提示r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母zh、ch、sh、r 的书写格式和笔画笔顺。
第三部分是看图拼读音节,包括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韵母都带声调。
第四部分是一首儿歌,配有图画。
根据大纲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制定以下几点教学目的
1、学会zh、ch、sh、r 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h、ch、sh、r 和带调韵母拼成的音节。
3、学会zhi、chi、shi、ri 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由于z、c、s与zh、ch、sh的发音容易混淆,学生对平舌音与翘舌音的发音方法掌握不够,因此我将zh、ch、sh、r的发音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课出现了平舌音与翘舌音的区分,这恰恰也是个别地区的一个发音误区,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清楚地掌握平舌音与翘舌音的发音方法,以及准确、流利地发好这两个音。在教学中我采用提示、设疑、讨论、对比、电教媒体等方法来教学本课。
本课所运用的教具有生字卡片和多媒体电脑动画一套。
三、说学法
本课出现的声母以及整体认读音节和上一节课的声母、整体认读音节在教学方法上很相似,只是在发音和形状上稍稍做了变化,因此,在学法上,我放手让学生运用讨论法、比较法、来学习本课,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或奖励,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把所学的知识逐步转变为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本课利用电教媒体设计图画如下
图1在z、c 、s后加h,h用红色,以达到突出的效果。
图2一个小姑娘坐在椅子上织毛衣。
图3将小凳子变成z,将靠背椅变成h,z与h结合变成zh。
图4一只小刺猬和坐在椅子上的小男孩在吃东西。
图5将小刺猬变成c,将靠背椅变成h,c与h结合变成ch。
图6一只小狮子蹲在一位坐在椅子上的老师旁边。
图7将狮子变成s,将靠背椅变成h,s与h结合变成sh。
图8将z、c、s与zh、ch、sh进行比较,h闪动突出。
图9日光下一棵出土的幼芽。
图10将幼芽的形状变成r。
图11将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与zhi、chi、shi 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篇课文的要求,我准备用以下环节来教学本课
1、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因为上节课的z、c、s与本节课教学的zh、ch、sh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这样不仅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也联系了本节课的教学。我先找同学抽读生字卡片,重点复习z、c、s的读音和发音要领,强调z、c、s发音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接着再找同学抽读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强调音要读长些,读响亮些,当把这两项练习完成后,我再采用综合复习的方法,将声母与整体认读音节混在一起,然后找同学听音取卡片,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分辨能力,而且对所学的知识,也是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
巩固和加深了这些字母和音节的读音和发音要领之后,对新的教学也是一个好的开端。接下来,我采用以下导语导入新课
同学们,下面老师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我在z、c、s的后面分别加上h(边说边出示图 1),那么,它们又该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zh、ch、sh、r 这四个声母。
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⑴ 借助图画,读准字音。
学习zh 的发音
(出示图2),提问同学们,你看图上画的是什么?生答图上画的是一个小姑娘坐在椅子上织毛衣。通过织毛衣的“织”我引出zh 的读音,告诉学生把“织”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声母zh 的读音(板书zh),然后师范读,生跟读,边读边正音,强调发音时舌头翘起,顶住硬腭前部,然后稍微放松,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找个别同学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这样达到及时反馈的效果。
学习zh 的形
继续看图,提问你们看,与图的哪部分很像呢?有同学回答“z”很像小姑娘旁边的小凳子。还有同学回答“h”很像小姑娘坐着的靠背椅。老师总结大家说的很对,小凳子和靠背椅合在一起便成了声母zh(出示图 3),这样将抽象的字母与具体的实物联系在一起,使同学们对字形记忆更加深刻。
学习声母ch
(出示图4),教学方法和教学zh 基本相同,同学们已掌握了学习方法,因此,我直接引入三个问题
① 图上画的是什么?
② 这个声母该怎么读?
③ 它和图上的哪一部分很像?这时,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四人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然后找一位程度比较好的同学说出讨论的结果,学生边说我边补充(板书ch),强调发音时舌头翘起,发音动作和zh 大体相同,只是在稍微放松时送出的气流较强。师范读,生跟读,纠正个别同学不正确的发音(出示图5),理解ch 是由小刺猬c 与靠背椅h 组成的。
学习声母sh
(依次出示图6、图7),用前两次的教学方法,同桌相互讨论,然后找同学说,谁说的好给予奖励,强调发音时舌头翘起,靠近硬腭前部,留一道窄缝,让气流从当中挤出来,师范读,生跟读,开火车读。
教学完这三个声母之后,进行综合复习,找同学分别读这三个音,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面向全体,照顾差生。首先指名较差的学生来读,读对的给予奖励,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然后指名较好的同学来补充、纠正,发挥优等生的积极作用,达到全班都会读的教学目的。
⑵ 对比练读,分清平、翘舌音。
初步感知了这三个声母之后,为了进一步发好它们的音,掌握它们的发音要领,我将zh、ch、sh与z、c 、s进行了对比(出示图8),提问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这时h 闪动,在观察中学生不难发现,zh、ch、sh都比z、c、s多了一个h,接着我进行总结(边总结边板书,h 用红色),由于它们都多了一个h,所以它们的读音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平舌音变成了翘舌音,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带有靠背椅(h)的声母都要翘舌,接着师范读,生跟读,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一步对比练读,体会发音要领。
⑶ 通过图画,学习声母r。
由于声母zh、ch、sh的音形都是由z、c 、s变化而来的,而声母r 无法用同类方法引入,因此,我将它单独列出来进行教学。
学习r 的发音
(出示图9)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生答图上画的是日光下一棵出土的幼芽。接着告诉学生把日光的“日”读轻读短就是声母r的读音(板书r),师范读,生跟读,强调发音时舌头翘起,发音动作跟sh 基本相同,只是发音时声带要颤动。
学习r 的形
继续看图,提问它和图上的哪一部分很像呢?我先不急着让同学回答(出示图10),让他们看图,从图中不难找到答案,是幼芽变成了r,引入儿歌一棵幼芽r r r,学生既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掌握了知识,而且通过形象的画面和生动的儿歌记忆了字形。
教学完四个声母后,进行总结强调发这四个声母的音时,舌头都要翘起来,所以他们叫翘舌音。
⑷ 由声母导入,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掌握了四个声母的发音之后,我用了以下过渡句过渡到整体认读音节同学们,老师在zh、ch、sh、r 的后面分别加上i ,这时他们就不是声母了,而变成了整体认读音节(板书,i 用红色),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 时,我抓住四个重点进行教学
① 要利用zh、ch、sh、r 读得长一些,发好它们的音,让学生知道本课整体认读音节和声母的发音相近,只是比声母读得响亮些,长些。
② (出示图11),要与zi、ci、si 的发音进行比较,区别平舌音与翘舌音。
③ 要强调它们都是整体认读音节,应整体识记,韵母i 在这里不读“衣”,不能用来与声母拼读,在学生反复的发音练习中,体会它们的发音要领。
④ 利用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进行扩词,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3、指导书写
在指导书写时,要告诉学生zh、ch、sh是由两个字母组成的,要靠拢,不能分开,r 的写法先写竖,占中格,然后在竖的上端向右写一弯,在学生的反复练习中,掌握字母的笔顺与字形。
4、拼音教学
本课拼音教学包括两拼音节、三拼音节和一首儿歌,进行教学时,要以学生自己练习为主,教师只做重点指导。看图读拼音,注意读准声母,看清韵母的声调,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如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横排读、竖排读、分组读等,以巩固拼读效果,达到准确拼读。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我主要用z、c、s 与zh、ch、sh 的不同之处以及声母与整体认读音节的区别来抓住重点,不同之处h 与i 用彩色粉笔写出,以达到突出重点的效果。
具体板书如下
第8课 zh ch sh r
zh  ch   sh   r
zhi chi  shi  ri
地下党 2008-01-09 00:35
掌声说课稿
《掌声》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践或查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认识生字,读好"愿,况,持"等生字和多音字"调",指导"愿,持"的书写.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第一步:整体感知,积蓄情感.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和学生一起学习,从读到悟,我总能和孩子一起认,一起读,一起讨论,一起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特别是在评价的时候,不再是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师评生听;教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互相鼓励的爱的掌声,让孩子积极主动的评价;我还总是用亲切,赞赏性的语言夸孩子:"你真会读书!""你真懂得关心他人!""你真是善解人意的好孩子!"正是在这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学习,让这暖暖爱意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并引导孩子把这爱意牵引到生活中去!从而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去梳理思路,了解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为后续的学习蓄积情感.
第二步:对比参读,激发情感.
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确,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自读,检查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读书方法.教师还特别注重了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如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教师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你在这些同学中间,你的掌声想表达些什么 ""如果你是英子,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的生动情境帮助孩子体会人物心理;在学完第五自然段后,我创设了一个给英子回信的情境,孩子从想到说到写,积累语言.通过这两次空白点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通过这样的对比读,无疑为后文学生解读"掌声"的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多的精神能量.
第三步:潜心品读,升华情感.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 "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 ""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 "的等生动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四步: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 "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教师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板书: 掌声
小英 忧郁-------开朗
由于经验水平和能力的局限,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地下党 2008-01-09 00:35
荔枝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荔枝》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课文情节简单,主要叙述了"我"在母亲快70岁时,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母亲喜欢吃荔枝,但她总把大个的给"我"吃,母亲去世前,"我"买了许多新鲜上好的荔枝,可后来才知道,她把荔枝全让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自己没舍得吃一颗,全文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二),说本课知识点
本课教学中继续训练学生前面所接触到的"通过自学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知识点,同时指导学生掌握"抓重点语句,段落,并通过反复的感情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新的训练项目.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学生要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课后思考练习的安排,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并把第2,3个目标定为重点实现目标:
学会本课十个生字,认识三个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即"把心放到文章中去,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多读,多想,既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确定本课的重点为: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体会母亲对儿孙的爱及作者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由于所面对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而且大多数学生都生活在很富裕的家庭环境中,这与文中"我"的情况形成了反差,在情感体会上便出现了难度,为此,我同时将本课的重点也定为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现代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教师作为主导者,要科学地组织双边活动.本课是一篇反映浓浓亲情的文章.情节简单,但感情强烈真挚,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宜采用读悟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读读——悟悟,读读——做做"的方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新课标中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以上两点,在本课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主要运用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
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听歌曲,激情导入.
上课一开始播放歌曲《母亲》,歌词是这样的: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露出笑容时,有人乐开花.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歌词朴实但感人肺腑,它道出了所有儿女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妈妈,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词,对她的赞美无处不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六课《荔枝》将会再次触动我们的心灵.(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便用这段激情四射的语言来触及孩子的心灵,尽快地把他们带入到了学习环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读读划划,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边读边想边划,课文围绕荔枝主要写了什么.
结合课文内容试补充:这是一位 的母亲.(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突出中心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母亲,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作铺垫.)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
交流自读情况
交流课文围绕荔枝主要写了什么.以此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母亲儿孙)
谈一谈对这位母亲的初步认识.
(三)议读课文,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文旁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意在指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2,借助批注及课文的相关内容深入交流所补充的内容:这是一位 的母亲.并且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认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出示相关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并指导朗读这些语句.
如,学生回答,"我认为’这是一位幸福的母亲’",并谈出自己的理由:因为她的儿子非常孝顺,在每月仅有42元半的工资时,就买了好几元一斤的荔枝来给母亲吃.
教师随机出示句子:"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上一斤……"
紧接着,我从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咬咬牙"是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2)让学生表演"咬咬牙"的情景.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意在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及对关键词的感悟进一步来体味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根据学生的表演顺势过渡:在生活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儿子依然能够为母亲买来昂贵的荔枝,作为母亲怎能不感到欣慰呢 边说边出示句子:"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的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这段话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自由读这一段话,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抓具体词谈体会.(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是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母亲动作的词来体会母亲对荔枝的无比喜爱之情,体会母亲看到儿子的孝心而感到无比欣慰,高兴的心情)
体会着母亲的心情,感情朗读这一段.
又如,学生回答,"这是一位理解儿子,处处为儿孙着想的母亲."这一点从第四,五,七自然段可以看出,在客人来访时,母亲利用上茶的时机,端下自己买的沙果,留下儿子买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总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有了孙子,又将荔枝都给了孙子吃.
再如,"这是一位勤俭节约的母亲", "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
(设计意图:这一大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围绕"感悟母亲"这一主题,让学生通过读,议,悟来深入地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同时也学习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品读课文,体验升华.
导语:就是这样一位母亲,把爱全部奉献给了子女的母亲,离作者而去了,给作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无可弥补的痛楚,因此,在回忆围绕荔枝发生的几件事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深深的思念.下面,就让我们自己练习朗读使我们深受感动的段落.
学生朗读,组内交流,评价读的情况.
鼓励学生主动站起来读给全班同学听,根据情况教师指导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充分地感情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得到升华,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和作者获得和谐共振,激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思维.)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实践积累.
导语:母亲离作者而去,这思念,这痛楚,永久萦绕在作者心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望着这新鲜红嫩的荔枝,想到长眠地下的母亲,作者会说些什么呢 让我们试着写几句作者最后没有说出的话.
交流,深化情感.
这一环节,学生只要能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就要给予肯定,鼓励.
如,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母亲,你在哪里 儿子再也不能为您奉上几颗鲜嫩的荔枝了.
又如,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您却再也看不到,尝不到荔枝了.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也有鲜嫩可口的荔枝,让您好好享受一番.
再如,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母亲啊,您是否知道您临走前未能吃上荔枝,是我终生的遗憾.
这些语言都是围绕怀念母亲来说的,所以都应一一给予肯定.
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
体会情感,朗读交流的内容.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啊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爱)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感渲染,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
总有一个人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爱让我们落泪,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一千位母亲便会有一千种爱,一千种爱,却都是一种情怀.同学们,由文中浓浓的母子情,(边说边补充完板书)你想到了什么呢 鼓励学生讲述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或者周围人的真实故事.以此来唤起学生关爱父母的心.
7,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环节通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同时又引导学生对父母对他人产生关爱之心,感恩之心,从而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训练效果.)
小结:母爱总是无微不至,又总是无怨无悔,然而就是从这细致入微中看到了她的伟大,人们常说,母爱博大精深,尤其是在危难时刻母亲都能以超乎寻常的精神和力量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去捍卫孩子的生命乃至一切.同学们,在我们享受母爱的同时,也让我们像作者那样施舍一份爱给我们的母亲吧,因为我们的爱,哪怕点滴的爱都会给母亲带去无限的欣慰和欢喜.(设计意图:以这样的结束语来结束本课的学习,起到了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
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了解母亲节的由来及父母亲的生日.
(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引导.一是侧重语言的积累,二是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养成作进一步的引导.)
附板书:
6荔枝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虽然寥寥数字,但全面的展现了本文的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荔枝》说课稿
地下党 2008-01-09 00:35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课文带给我们的快乐,“登上长城、走进北国、浏览桂林漓江、飞到鸟的天堂……”薄薄的语文书,使我们大家人在课堂,心在飞翔……这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使学生对即将要
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美学趣味的活动。《草原》中在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时有这样一句话:“……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段融合“赛马、迎宾、热情会面、盛情款待”内容的音乐,组织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萌发出学习草原人情美的浓厚兴趣,再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细读品味作者又动情到更动情的感情变化。具体作法是:
默读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体会。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抓关键词“襟飘带舞”,比较“飞”与前文中“走”的异同,在作者感悟“又动情”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充满激情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3、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我本想结束课程的学习,但王主任的话给了我启示:为何不把平时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的作法大胆展示一下呢?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反复考虑后,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议,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很快理清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并顺势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在“56个兄弟姐妹一家”的动人旋律下,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继而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提供旅游网址、推荐老舍名著”,在学生专注的沙沙记录声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识之门在他们面前打开,孩子们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四、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设计不周,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坚信,在有色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
地下党 2008-01-09 00:35
搭石说课稿
长沙市芙蓉区火星小学 贺辉
今天,我说的《搭石》是人教版第七册教材中的课文.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因而,根据本课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针对上面的目标,我确定用两个课时来完成.
我这里选的是第二课时.这课时要学的是第2—5自然段.
三,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四,教学基本流程:
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老师一边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一边介绍美景,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
接着就板书课题:21,搭石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受.
默读课文,让学生思考:我们这篇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段讲)什么是搭石;(第二段述) *摆搭石;(第三,四段写) *走搭石;(最后一段议) *以石喻人.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整体把握.
(三)指导品读,示范学习.
1,浏览课文,划出"文中那些让我们感到美"的地方.(指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品析美)
2,示范品读第三段.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美.然后指导读句,读出感情.
(四)小结方法,自主品析.
1,师生共同小结第三段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其他段落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并以"我是学习小能手"为竞争,激励契机,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下面三个问题作为学习的金钥匙,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呢
*我能抓住哪些关键词句体会美呢
*我怎样才能有感情的朗读呢
2,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巡视指导,让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
3,汇报学习成果.
(1)在品析第二段时,重点抓住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理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读出对老人的赞美.
(2)这第四段虽然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解"理所当然的事".
*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你眼中的"理所当然的事"都有些什么事. 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谦让和尊老之美,有感情的朗读.
(3)第五段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导朗读,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此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师小结:希望大家也做心中有他人,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的孩子.
(五)课外拓展,即兴练笔.
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这时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边的"美"呢 谈一谈吧!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
五,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以及吸引他们的视线.板书注重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将"搭石,一道风景;走石,如画美景"这两句话分别做河岸.再将"默默无闻,互相礼让,尊老爱老"三个词板书在河中的搭石上,再现搭石的美,同时更凸现出人性的美.
地下党 2008-01-09 00:35
白鹅说课稿
《白鹅》是丰子凯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篇佳作。课文用生动诙谐的语言通过对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的具体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高傲的白鹅形象。
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2、了解白鹅的特点。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4、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课文中的一句概括,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的,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然后通过教师提问:“作者是怎样把白鹅的叫声特点写具体的呢?”展开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同时让学生边默读边画出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并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象在说什么。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调动想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同时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接着通过问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展开第四自然段的教学。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蛾的步态特点。同时让学生从课文描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并演一演。这样设计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三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最后一环节是积累运用,读写结合。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鹅的高傲,我们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写写我们身边的人或动物的某个特点。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创设这种由内化到外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地下党 2008-01-09 00:35
欢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文是一首诗歌。这首诗写的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阵阵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画面。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缓缓上升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2、设计理念:(1)坚持“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2)、抓住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识字方法,生生互动,在交流探究中学会生字,力求识用结合。(3)、构建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用自然贴切、生动、有趣的评价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以高涨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4)、能正确处理课内外的关系,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庆的气氛。情感目标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我采用情境感染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读是很好的实践活动。因此我把读书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认识生字,交流学法,读懂这首诗,达到入境入情。同时我还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图片,很好地体现了课内外的联系,树立了大语文观,达到了学科间的融洽。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开国大典和建国55年来,人们用各种方式庆祝祖国的生日的录象。让学生感受祖国人民普天同庆的幸福时刻。这种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二)初读感知,认写生字
在本课要求认的字的处理上我遵循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教学原则。
1、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读出喜悦的心情,再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欢、庆两个字。
2、然后让学生带着要求初读课文,把读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3、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适时提醒“乐”是多音字。
4、当剩下生字宝宝的时候,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再把自己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效率。
(三)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去感受、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汲取营养。
1、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读好了,就读给同桌听。同桌认为他读得好,就竖起顶呱呱表扬他。
2、教师范读后,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汇报交流。
3、学生在小组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讨论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懂得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四)展示交流
开发教材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搜集有关欢庆的图片,并配上一句话或一首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选几幅进行展示。从中较好地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空间,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升华情感
1、学生带着自豪、骄傲的语气读最后一句——十三亿孩子,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
2、学生配乐读文,并共同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3、最后学生齐唱《歌唱祖国》,再次感受这欢乐的场面,在歌声中走出课堂。
(做到了由情贯穿始终,在浓浓的情感熏陶中学习语文知识,升华各自的情感。)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时时刻刻坚持以读为本,读训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