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女性在家健身器材:语言的发展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4:21
一、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

  万物皆流,万物皆变,发展变化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事物。语言也一样,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如我们今天用普通话去读古代的诗词,会发现许多词语不押韵了,例如“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其中末句的“斜”就不押韵,古今读音发生了变化。英语当中有许多词的写法与读音不相一致了,如light[lait],right[rait]中的“gh”就不发音了。再如拿现代汉语同古代汉语加以比较也可以看出,现代汉语的词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词义的完善和精密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都比古代汉语大大地丰富了,组词造句的格式也多样化了。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只收了九千多个汉字,由于古汉语中一个汉字基本相当于一个词,加上一些复音词,当时也不过一万来词,而《现代汉语词典》这样一本中型词典就收了六万多个条目,这充分反映出汉语的词汇是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词汇发展之快,有时甚至我们在翻阅几十年前的报纸杂志时也会感到有些词语很陌生,如“三反、五反、红卫兵、走资派、知青、上山下乡”等,对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来说就感到很陌生,不易理解其意义。

  由此可见,语言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语言也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样,变化发展是永恒的,语言如果一旦停止了发展,也就没有了生命。只不过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缓慢,不易被人们感觉到罢了。但是,时间久了,细微的变化日积月累,就反映出语言在不同时代的明显差异。所谓语言的发展变化是指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不断丰富、完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

  那么,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如何的呢?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这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第一,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同样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在社会接触最密切,来往最频繁的地区,语言发展变化就越快。

  本章就是围绕着社会的分化与统一来具体阐明社会发展对语言的巨大影响的,那就是: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会的接触而交融,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如“佛、菩萨、和尚、石榴、葡萄”等外来词大量涌入。最近十几年,世界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化产生了许多新的国家,相应地许多新的语言也产生了,例如,捷克斯洛伐克,原来讲捷克语,后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捷克仍然讲捷克语,而斯洛伐克则讲斯洛伐克语,其实斯洛伐克语只是捷克语的一种方言而已,但由于社会的分裂,导致了语言的分裂。同样,克罗地亚语本来是属于塞尔维亚语的方言,随着南斯拉夫的分裂而变成了独立的语言。这种因社会的分化而产生语言分化的现象,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数不胜数,俯拾即是。比如我们知道的欧洲各种语言,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古代拉丁语的,后来由于社会的分化而分化为各种不同的语言了。今天很多的亲属语言,在过去曾经是同样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成了不同的语言。由此可见,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语言的变化。语言就是在社会的作用下,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

  语言不但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且也会随社会的死亡而死亡。既然这个社会都不复存在,那么这种语言自然会成为弃儿,最终消亡。例如我国历史上的西夏语,在西夏灭亡以后,也逐渐消失,湮灭了,成为历史陈迹。而希伯来语生生死死的巨变,与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生死存亡命运相同,更是社会变化影响语言发展的一面镜子。

  希伯来语是以色列的通用语言,历史上的《旧约全书》,就是采用希伯来语书写的,随着以色列民族的变化,犹太人流落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希伯来语随之经历了长期和复杂的演变,在公元200年前后,其口语就已经消失,犹太人使用的语言先后被阿拉伯语或其它欧洲语言取代,希伯来语就作为一种书面语言被保留下来。在十九世纪末,犹太人开始重新在今以色列一带聚居,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说着不同的语言。怎么增强各地来此定居的犹太人的凝聚力,是当时犹太人面临的重要问题。他们认识到,最最重要的莫过于统一语言,复活自己民族的语言。于是,经过努力,消亡近两千年的口语,在民族统一、民族团结的大旗下面,竟然奇迹般地死而复生!

  由书面语作为基础复活了口语,这在语言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因为任何语言的发展,都必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希伯来语的复活则完全相反。当然,从根源上说,希伯来语的书面语仍然是来源于口语的,所以并不违反口语和书面语关系的一般法则。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社会对于语言发展的巨大影响。

  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迅速发生变化,社会的这种变化必然将给语言带来影响,特别是对世界上语言的多样化产生影响。有学者认为,目前世界发展全球化、网络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对世界语言多样化造成了很大威胁。目前世界上的语言大约有5-7千种,其中4-5千种为使用人口很少的土著语言,约有2500种语言因为全球化的影响而濒临灭绝,预计100年后世界上90%的语言将消失。这种看法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就是现在通行的网络语言,都是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的,而利用网络又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一些土著语言,在这种网络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影响日益缩小,最终导致消亡。这种消亡不是语言自行发展的结局,而是社会发展选择的结果。

  第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也越来越细致缜密,社会的这些变化,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而作为大众交际工具的语言,必然要反映这些变化,不断地丰富词汇,改进语法,才能适应交际的需要。如近二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新现象,于是汉语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词语。如“大款、大腕、小蜜、债转股、电脑、彩电、股票、手机、BP机、网络、网友、网迷、网吧、网恋、黑客、电子邮件、沙发、巧克力、特区、抢滩、VCD、DVD”等一大批新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一个系统,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种要素的变化,必然要影响到另一种要素的变化。如果系统之间没有关系,互相独立,那就不成其为系统了。系统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社会就是一个系统,社会中各个部门之间既独立又联系,相互作用,例如我国的邮电系统,与交通、人力配置等都互相联系,相对形成一种和谐,达到一种平衡。而今天,网络的大力发展,催生了网络邮件,由于网络邮件的快捷方便,很多人不再到邮局发信,邮电系统由此受到很大冲击,很多邮电职工面临下岗或转岗的威胁,而邮件的减少,对于交通系统同样要产生影响,而相应的人力资源的调配也要发生变化。

  有一首西方童谣,说一个马掌与一个国家存亡的关系,虽然夸张,可是环环相扣,比较生动地说明了系统的这种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因果关系:

坏了一副马掌,

坏了一只马蹄;

坏了一只马蹄,

失去一匹战马;

失去一匹战马,

死了一位将军;

死了一位将军,

丢了一次战役;

丢了一次战役,

败了一场战争;

败了一场战争,

毁了一个民族;

毁了一个民族,

灭了一个国家!

  语言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同样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不是孤立的,一种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对另一种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各种要素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局。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提出要求,语言必须满足社会的要求。但是语言如何满足要求则是语言本身所决定的,受语言本身的规律所支配。即语言如何发展,那是由语言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因素,决定着每一语言发展的特殊方向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为什么语言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特点?

  同样一种语言,为什么其发展是这样千差万别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因为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是不一样的,这其中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对社会的反应也最为灵敏。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等,这些随时都会在词汇中反映出来,表现为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发展变化等。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产生了诸如“网络、网友、网吧、网页、网恋、上网、网民、网管、网关、黑客”等大量新的词语。在现代社会,新事物产生,这样新词不断增多,而且借助现代传媒工具,流传开来更加快捷,比如一个新产品创造出来了,为了让大众都知道,于是人们利用各种媒体做广告,所以很多新词几乎是一夜之间,就能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走进千家万户,进入交际领域,在现代社会,这些新词流传之快,已经没有了城乡差别,城乡完全同步接受。词语的这种流传快捷的特点,是以往的社会所不具有的。

  第二,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就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反映在语言发展变化上,就出现了不平衡性现象。

  结合历史考察,纵观汉语各个方言的情况,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凡是经济发达、社会开放、沟通便利的地区,由于交流多,与外界联系频繁,语言发展速度就要快一些;相反,凡是经济欠发达、社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沟通不方便的地区,由于交流少,与外界联系少,语言发展速度就要慢一些,保留古代汉语语言成分就要多一些。为什么我国南北方言发展差异这样大,有些保留古代汉语成分多一些,有些保留少一些,这种差异现象不能从语言结构自身找到原因,只能从社会找原因,那就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北方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忠心,例如政治重心,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整体看,基本上没有超过长江这条线,北方发展非常快,交际频繁,语言接触多,相互影响多,变化就大一些,快一些,而历史上南方经济文化等发展相对较弱,缓慢一些,语言变化就少一些,保留古代汉语成分多一些就不奇怪了。而今天我国的经济重心明显转向了南方,各地出现了百万民工下江南的壮观景象,这种频繁的人口流动,最后必然导致语言发展变化,并且加速这种变化,虽然它的发展结局如何我们无法预料。

     

  六、什么是方言?一种方言如何演变为独立的语言?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一种语言和其方言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总是通过具体的方言体现出来的。方言虽然是语言的变体,属于一定的语言,但是方言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演变为独立的语言。今天世界上很多的语言,其实最初都是某一种语言中的方言。方言和语言的转换过程如下:

  首先,一种语言可能分裂为不同的方言。这种分裂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地域的辽阔、人口的迁移、地理上的屏障等,影响了语言的互通,于是语言就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发生不同的变化,形成了方言。例如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考察其发展历史,就是这样形成的。又如西班牙语,它前身就是由拉丁语演变来的,在15世纪传入拉丁美洲,美洲的西班牙语与其本土语言相隔大西洋,加之长期与当地的语言接触,于是形成了若干地区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具有不同于欧洲西班牙语的特点。阿拉伯语今天也发展成为叙利亚、伊拉克、内志和希贾兹、也门、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八大方言。

  其次,方言可以进一步分裂为不同的语言。方言分裂为不同的语言,其实根本原因还不是语言内部的差异,主要是由外部原因即社会政治原因决定的。比如社会分裂,往往是导致语言分裂最直接的原因,这样的例子在当今的世界上比比皆是。例如卢森堡语是德语方言;斯洛伐克语本来是捷克语的方言,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斯洛伐克语就成了独立的语言;克罗地亚语是塞尔维亚语的方言,南斯拉夫分裂后,克罗地亚独立,克罗地亚语就成了独立的语言;乌克兰语和俄语也可以互通。

   七、方言和语言如何划界?

   九、什么是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特点在地域上的反映。如现代汉语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七大方言。

  地域方言是同一种语言分化而产生的,是社会不完全分化的结果。我们知道,一个生产不发达的统一社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疆域的日益扩大,如果经济上、政治上不能保持统一局面,这就会在地域上形成社会的不完全的分化。这时候,在一个地区中出现的语言新成分一般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另一方面,这个地区语言中某些固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一般也不大容易波及其他地区。这样,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各地区语言的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于是,全民语言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即地域方言。地域方言的形成,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地理条件。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社会,如果两个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如高山、大河的阻挡,人们的来往很不方便,语言之间逐渐就会出现差异,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但地理原因不是形成方言的必要条件,方言的划分也不是以自然地理为界的。现代汉语的方言习惯上以北方方言、湘方言、粤方言等地区名称来命名,但方言的划分与行政划分所包括的地域不是对等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如粤方言就包括广东和广西,而闽方言除在福建使用之外,海南和台湾使用的也是闽方言。

  (2)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因素。一个疆域很大但在政治、经济上不能完全保持统一的封建社会,一般都有方言的差别。如德语是方言最多的语言之一,就是由于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为许多封建公国,而各公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上又缺少联系而形成的。汉语方言较多,也跟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封建割据有关。有时由于人口的迁徙等原因也会形成不同的方言。如汉语中客家方言的形成,就是由于从魏晋到明初这一时期,原来居住在中原一带的北方汉民族三次向我国南方大迁徙的结果。

  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区别表现在语言三要素的各个方面,但最主要的区别是在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差别相对较小。

   

  十、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有什么异同?

  二者的相同点:第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第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

  二者的不同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形成的原因不同。地域方言是语言因为地域上的差异形成的,所以从语言分布看,方言处于某一语言的某个平面区域,可以在地图上标出某种地域方言通行的地域,而社会方言的形成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属性有关,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其民族、籍贯、性别、职业、爱好、学识、信仰、所处环境等方面的特征,与他周围的人形成或松或紧的社会网络,这些特征反映在语言使用上,往往具有群体性,都可以形成语言特色,这些语言特色的共性,就形成了社会方言,例如老师有一套教学术语,戏曲有自己的程式语言。旧时候生意人特创了一套表示数字的词语,利用汉字结构的特殊性,通过分析拆解汉字的方法表示数字,形成表示数目的隐语词,例如“旦底、空工、横川、侧目、缺丑、断大、皂底、分头、旭边、田心”分别表示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比如“旦底”就是“旦”字的底下的笔划,就是“一”。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说“酷”,而老年人很少使用这个词,这都是社会方言的反映。文学创作中恰当运用社会方言词语,给角色定位,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二,使用对象不同。地域方言是属于某一地区的全民语言,是当地人交际使用的“共同语”。而社会方言不具有这种全民性,只属于某个特定的阶层使用,比如木匠有木匠的专用语,绝对不会使用炼钢工人使用的语言;农民使用的打场、保墒、灌溉,城里人也不会使用甚至可能口头上永远都不使用。这是因为社会方言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使用上也要受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制约的缘故。由于这个特点,社会方言又有跨越地域方言、超越地域方言的特性,比如医疗术语,在行业中是相同的,不受地域方言的影响。

  第三,内部差异不同。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表现在各行各业各有一套行业语,这些词语的语音形式、语法结构与全民语言没有太大的差别。地域方言的差异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方方面面,尤其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有一套独立的语音系统。

  第四,发展方向不同。地域方言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例如前面举的欧洲一些国家政治格局的变化引起语言地位的变化就是例子。社会方言随着发展,其影响扩大,那么其中有些词语可能进入共同语词汇系统,例如医学行业语“瘫痪”用来比喻机构涣散、不能正常进行工作;计算机学科术语“软件”现在又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硬件”又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机器设备、物质材料等基础设施。像行业语“白脸、红脸、亮相、上台”现在都引申出新的意义,进入共同语词汇系统。但是社会方言无论怎样发展,无论影响有多大,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十一、什么是亲属语言?它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之间的关系怎样?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这几种语言就是亲属语言。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所以它们是亲属语言。各亲属语言之间,在语言要素和语言成分里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同出一源的痕迹,因此可以把不同语言的材料加以比较,研究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有规则的对应关系,以此来确定它们的亲属关系,并以此对语言作谱系的分类。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都是语言随社会分化而分化的结果。这三种语言现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区别: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社会方言主要是由于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因素而造成了某些词语的不一致,因此,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而语音、语法方面的差别则比较小。而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除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之外,但它在词汇、语法上也存在着一系列差别,所以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往往是系统的,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从一种语言的方言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和原来同一共同语下面的其它方言之间形成亲属语言的关系,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2、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关系: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单一社会如果在地域上的分化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的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如汉语在地域上的各个后代仍属汉语的分支,彼此是方言关系,就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虽有过分裂的历史,但统一却是主流,是长期的。而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最终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原来都是拉丁语的方言,但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地不仅在经济上彼此隔离而且政治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这样各地语言的分化就失去了共同的约束,最终形成了具有亲属语言关系的独立的语言。

  判定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后代是方言关系还是亲属语言关系,往往并不取决于语言本身差异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语言使用者的认同心理,也就是说,划分方言不能光凭语言本身的差异,还要看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是否属于同一个民族,是否属同一政权管辖并使用同一种文字和共同书面语。属同一政权管辖并使用同一种文字和共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所说的“话”是同一种语言的方言之间的关系;而分属不同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的居民所说的“话”,一般是不同的语言,它们之间是亲属语言的关系。如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与粤方言的差异相当大,两地的人们几乎根本无法通话,但它们仍然是现代汉语的方言。因为汉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且有普通话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和汉字作为共同的书面语,所以汉语的方言分歧虽然很大,但仍然是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由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政权,因此尽管它们差异很小,相互之间可以通话,但它们却是亲属语言。

  由此可见,在确定方言和亲属语言时,要同时考虑两方面因素:统一的社会和语言本身的差异。只有社会的统一而没有语言的差异,谈不上方言,同源而有差异的语言,如果不是从属于一个统一的社会,一般不能算作方言,而要算作不同的语言。这两个要素中,前者往往更为重要,如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就是因为社会的分裂而成为了不同的语言。这是因为语言往往同民族心理、民族尊严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其实都是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只是捷克语的方言,但捷克和斯洛伐克分裂为两个国家后,斯洛伐克所讲的捷克方言就提升为斯洛伐克语了,这个时候,从民族感情出发,斯洛伐克人不会认为自己所讲的语言是另一民族语言的方言,他们肯定会认为自己说的语言是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所以,方言和亲属语言之间的界限往往是很难量化处理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十二、什么是共同语?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怎样?

  社会的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分化,社会的统一也会引起语言的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一个地方割据的、不很统一的社会可以完全统一起来,原来几个独立的社会也可以统一为一个社会。这时候,原来的地域方言或语言间的分歧就会妨碍人们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交际,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的完全统一和统一的巩固,于是语言也会适应社会统一的要求而逐步向减少分歧、趋向一致的统一方向发展。语言的统一主要表现为地域方言统一为民族共同语和不同语言的融合两种情况。这里只讨论共同语和方言问题,语言的融合问题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