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 通志:打造重庆文化新高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6:35:29
立足创新 打造重庆文化新高地

(上接第一版)

我们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传诵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和在中国革命建设中凝炼出的先进文化,不仅创新思想文化工作的内容形式,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而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内容更加具体、接受对象更加广泛、教育方式更加生动、转化践行更加自觉。广大市民投身其中、乐在其中,参与面达97.3%,满意度达96.5%,唱响了时代主旋律,提振了城市精气神。如今,“唱读讲传”已成为重庆文化新名片,并带动和唱响了全国。

我们持续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深化跨体制、跨行业、跨区域的合作,聚集市内外优秀文化人,精心创作,反复打磨,先后推出了《周恩来在重庆》、《解放大西南》等20余部电视剧,以及舞剧《邹容》、话剧《三峡人家》、川剧《李亚仙》、京剧《金锁记》、杂技剧《花木兰》等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留得下的佳作,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国家大奖,深受群众的喜爱。我们整合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组建红岩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把全市30余处红色文物景点连点成线,打造出享誉海内外的“红岩联线”品牌。今年国庆黄金周,日均接待参观者超过10万人次。同时,每年推出一个红岩文化展演项目,已在全国386个城市巡展,使伟大的红岩精神得以薪火相传。

增强文化的穿透力和影响力,不仅要有传世之作,还得靠强大的传播载体和传播能力。我们正努力打造三大板块:一是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通过优秀节目和优秀书目重塑经典、弘扬主流。重庆广播电视集团和出版集团发展势头强劲,资产规模已达50亿元,年收入超过20亿元,在全国同类地方性文化企业中脱颖而出。其中,重庆卫视率先停播商业广告,彻底摒弃泛娱化和低俗化,培育出《信念》、《记忆》、《品读》、《书香》等品牌栏目,成为全国首家公益电视频道。重庆出版集团涌现出销售量过千万册的“读点经典”系列丛书和数百万册的《藏地密码》等优秀书刊,经济规模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第三、地方出版机构第一”。二是大力推动市级文艺院团发展,以有震撼力的作品和有影响力的人才展示重庆文化魅力。我们将歌舞团整体划转广电集团,将杂技团、曲艺团、越剧团与演出管理处合并组建演艺集团,将京剧团、话剧团划入“红岩联线”,文艺院团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演出市场已拓展至全国乃至世界,重庆演艺集团在美国成立海外演出基地。三是建设重庆电影城,通过综合开发,增强文化聚集力。我们抓住电影黄金发展期到来的机遇,启动建设具有拍片、旅游、交易等多功能的国际影城。建成后,在国际影城内,剧组可租用电影制作室拍片,演员和游客可在影城下榻不同星级的酒店,游客可在影院观看全世界不同时期的经典电影、体验电影拍摄过程,还可举办电影交流论坛,进行电影制作设备、器材、拷贝展示和交易等,将其建设为类似好莱坞环球影城的世界电影重要基地。

促改革,激活文化生产力

文化的特质是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仍需要财政支持与市场投入的双轨支撑。社会发展规律表明,文化消费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时,谈文化产业就是空着肚子找乐子;处在1000至3000美元阶段,文化产业开始萌芽;超过3000美元后,文化消费需求会猛然提速;超过8000美元,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更快发展的阶段。

发展文化生产力,根本在于培育市场主体,包括国有的、民营的。我们组建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解决了国有文化资产出资人缺位的问题,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到200%。我们平稳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了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广播电视集团、出版集团、新华书店集团、重庆演艺集团、红岩文化产业集团公司。目前,这些文化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我们规定,只要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领域,通通都开放,放开经营领域、经营活动、经营主体,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对新创办文化企业,3年内返还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目前,全市民营文化企业的产值份额占到了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3。去年,我们首开全国先河,大力扶持文化创意微型企业,不仅给予30%至50%的资本金补助,还按资本金给予1∶1的融资担保贷款,按资本金等额返还税收地方留成部分。文艺工作者和有文艺专长的人都可以尝试动漫制作、生产工艺品、创办民间演艺团体、从事文化经纪等。启动一年来,已创办微型文化创意企业500多家,有效激活了民间创意。我们还通过组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公司、宣传文化基金会,完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扶持创意产业基地建设等政策体系,为民营文化企业作担保、作桥梁、作纽带,促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在政策的鼓励下,重庆原创动漫占到西部的80%以上,连续6年位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十,并已远销美国、中东、越南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过去5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以上,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3%。

对于文艺院团,不能一说转企改制,就让他们下海创收。在市级文艺院团转制过程中,我们按照“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和“转制后财政投入不减反增”原则,基本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关键问题。我们以2009年为基数,保证院团转制后连续三年每年都有10%的经费增长。同时,我们点对点地为每个文艺院团改制解决后顾之忧:一是在全国率先通过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途径,为演职人员解决了住房难;二是解决了演艺团体的办公场所,使其都有自己的办公楼,演员大都有了自己学习办公的一席之地;三是全部解决并保证每个院团都有固定的演出剧场;四是对演员和职工的薪酬待遇,比照市级公务员标准并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改制后收入不减反增;五是政府购买文艺演出场次由每年1000场增至2000场,鼓励院团多演出,对超额演出给予额外奖励。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极大地调动了文艺工作者创作演出的积极性,文艺院团发展活力大增。市歌舞团收入55年实现8.8倍的增长。去年组建的演艺集团,当年收入就增长1.8倍。

文艺作品不能应景图热闹,只有贴近市场才有长久的生命力。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有些花了几百万元创作的剧目,“创作就为要钱,演出只为助兴,观众多是领导,目的就为获奖,归宿就是仓库”,演一两场就昙花一现,投入产出比太低。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以市场论英雄”。对文艺院团,我们按演出场次定补贴,演出场次越多、补贴标准越高。演出超过100场次每场补贴1万元,超过150场次每场补贴1.5万元,超过200场次每场补贴2万元;对电视剧,在10个地方电视台播出可以得奖,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给一等奖;对出版物,销量上10万册,可以奖励100万元;对戏剧,全国巡演100场以上,可以奖励100万元。这种导向,就使文艺创作能够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艺术、市场、社会三个效应有机统一起来。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聚力打造文化高地,需要我们在打造一流的文化设施、保护丰厚的文化底蕴、创作传世的文化精品、造就拔尖的文化人才方面,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步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同步建设经济高地和文化高地,为重庆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