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大屯还开吗:汉简证明:骊靬县为骊靬降人而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54:57


【字号:大 中小】【背景色         】 新华网(2006-11-18 11:52)  来源:

王萌鲜 宋国荣
这十几年来,一支古罗马军团到底归宿何处的话题,在媒体上,部分史学界甚至在文艺作品中被炒得热浪此起彼伏的时候,有人很不以为然,自作冷静地旁观察看,且看局势如何发展。当然,最希望的还是眼前景象自动冷却去,免得难堪,因为他手中有"秘密武器"。但局面还是愈演愈烈,声音"振聋发聩",奇文"连篇累牍",演绎层出不穷,他不能再旁观下去了。"谢安不出,可奈苍生何!"于是霍然而出,不得不拿出手中的"秘密武器",以扫荡汹涌袭来的邪雾迷瘴,"使这一争论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历史悬案得以澄清。"这个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光明日报》2000年5月19日第四版发的那篇文章:《汉简确证:汉代骊靬城与罗马战俘无关》(以下简称《确证》)。这篇文章真的确证了吗?我们遗憾地说:没有!
《确证》端出的"秘密武器"是汉简。为了使读者了解得清楚起见,我们不妨按照该文排列的顺序,把那几条简文抄录如下:
简一:"□和宜便里,年卅三岁,姓吴氏,故骊靬苑斗食啬夫,乃神爵二年三月庚寅,以功次迁为□"。简二:"公乘,番和宜便里,年卅三岁,姓吴氏,故骊靬苑斗食啬夫,乃神爵二年三月辛□。"我们姑称此为第一组。
简三:"出茭五十五石二钧,以食敦煌苑橐他五十□。"简四:"效谷假苑牛十二,其四在遮要置□。"我们姑称此为第二组。
简五:"闰月丙申,骊靬长东亡,移书报府所□。"简六:"骊靬尉史当利里吕延年,廿四□。"我们姑称为第三组。
在剖析《确证》的论断之前,有必要先说清楚《确证》所引用汉简的出土情况。该文所引用的汉简,统而言之,就是居延汉简。居延古址在甘肃张掖地区北部,今内蒙阿济纳旗,西汉时为张掖都尉治所,朝廷在居延一带设立障塞若干,如肩水金关者,以阻挡匈奴入侵。中国科学家曾先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这一带进行过考古挖掘,掘出汉简近四万枚。这些汉简,实为张掖都尉的行政文书档案。三十年代挖出的,已经整理后由文物出版社出书,书名为《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汉简内容的时间跨度,起自武帝晚期的征和年代,晚至东汉初建武年代,整整一百三十多年。书中简条排列,年代及内容颇多错乱,如时而是汉昭帝始元时,继而又是元帝建昭时;前条记述的是元康,接下来又成了元延,前后颠倒,比比皆是。不过,编者已经给我们作了提示:书中简条顺序,完全是按照挖掘时探方的原次序排列的,由于汉简在当年沙土掩埋前就已经散乱颠倒,方成今天这个模样,故只能如此了。那么,未经公布而同样是在居延古遗址于90年代挖掘出来的汉简是不是完好如初,为汉代当年时的原始排列呢?我们未曾亲睹,不得而知,但知悉此事内情的该文作者明确说:"这批汉简,丢弃前已经散乱。"这说明90年代出土的这批和三十年代出土的那批,状况并无两样。至于简文提到的一些名称,倒是确定的。如"公乘",是汉代爵位级别的一种称呼,说的是可以享受公家配备一辆车的待遇,一般都是一辆牛车。如"啬夫",是汉代基层小吏的一种公职名称,相当于现代的保管员、收税员、会计员之类;斗食啬夫,是说啬夫每天挣工资一斗粮食。啬夫如果当了劳动模范,公家可以配备给一辆牛车。接下来,我们从第一组汉简开始,解析《确证》所引用的三组简文吧。
第一组,其简一的文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番和县宜便村人吴氏,三十三岁,原任骊靬苑的斗食啬夫,于神爵二年三月某日,因工作出色按有关规定提拔为……"简二是:"公乘吴氏,番和县宜便村人,三十三岁,原任骊靬苑斗食啬夫,于神爵二年三月某日……"原简文中的"乃"就是今天"于"的意思,不能当"后来"讲;原简文中没有"吴氏原籍番和"的"原籍"之意,《确证》强加"原籍"二字,不对。因为这是《确证》拿出的最重量级的材料,解释必须精当,不能离开原文。这两条简文之间确有某种关联,今天无法弄清楚,但这并不影响它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历史内容:第一,吴某是番和县人,在骊靬苑工作,吴某的事迹发生在番和县境内;第二,从"故骊靬苑斗食啬夫","以功次迁为"的字句看,这是番和县衙或者骊靬苑监向上级写的公文,内容涉及升迁或者受爵;第三,骊靬苑是朝廷设在番和县境内的一个养马场;第四,神爵二年,骊靬苑仍然在番和县内,此时没有骊靬县的建置。这里应特别注意,在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以前,朝廷已在张掖郡番和县内建立了养马场骊靬苑,这是金关汉简向人们提供的最重要、最明确的历史信息。无可否认,汉简证明,至少是在神爵二年以前已将"骊靬"二字用于地名。汉武帝时,朝廷已知西域有个骊靬国;大宛、安息等国又献骊靬魔术师若干名于皇上,加其幻术之工,名振京师。而在大汉眼中,他们仍不过是蛮夷之辈,其国名须给予含"马"含"革"的字方可罢休。故朝廷以"骊靬"二字给自己的军马场命名并不奇怪,"骊靬苑"之名也就出现了。但骊靬苑就是骊靬苑,不是骊靬县,白纸黑字,何能误解!正因为此时没有骊靬县,所以骊靬苑工作的杂役及其管理小吏,只能从骊靬苑周围即番和县所属的各村庄招雇来,甚至奴牧也是来自番和县,如简十三:"骊靬苑奴牧
番和宜道里□□。"啬夫吴某家在番和,某奴牧家也在番和的事实,反过来更证明骊靬苑就在番和境内。很明显,此时没有骊靬县。
而且,西汉建县,朝廷有个基本准则:"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汉书·百官公卿表序文》)。就是说,以方圆一百里为标准,民稠则可在百里以下,民稀则可超过百里。河西属"稀则旷"者地区,县的面积都超过"方圆百里。"今骊靬古遗址,不仅史志有载,中国当代的历史地理学家也都认定,它在折兰寨,离番和县址,仅距8公里。由于相距太近,所以历史地图上所标的两县符号紧紧相靠。这是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但按西汉立县的准则,在通常情况下,不可能在折兰寨建县,折兰寨当时只有一个养马场骊靬苑。因此,我们还说:此时没有骊靬县。 《确证》无端根据第一组两条简文的内容,断然说:"骊靬设县的时间早在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以前,"这是眼睁睁的扭曲第一组简文原意,强说"不是"为"是",实在荒唐。难道"骊靬苑"就等于"骊靬县"吗?不能等于。这样的"确证",才真正"纯属子虚乌有"。《确证》为了自圆其说,接下来,提出了一个设苑的前提条件。《确证》说:"骊靬苑的存在是以骊靬县的设立为前提的。"我们身处西陲偏僻之地,属于被新贵们骂的"村野渔夫",孤陋寡闻,实在不知道这项设苑的前提条件从何而来。史书没有这样的记载,也没有"汉皇若曰:奉天承运,设骊靬苑必须以先设骊靬县为前提也乎"的诏文,前提条件何能成立?也许会说:"难道我们不能自己制造吗?"如果自己能随意制造,怎么能谈得上"确证?"《确证》于是搬出了两条密简,即前列第二组:简三:"出茭五十五石二钧,以食敦煌苑橐他五十□;"简四:"效谷假苑牛十二,其四在遮要置□。"这十分明了,任何人甚至三年级的小学生读了,既不会得出"敦煌苑的存在是以敦煌县的设立为前提"的结论,更不会得出"骊靬苑的存在是以骊靬县的设立为前提"的结论。该文引此二例的用意,也许是说:敦煌县有敦煌苑,效谷县有效谷苑,那骊靬苑上头必定有骊靬县。如果说,苑、县同名就可以这么假定,那么要是苑、县不同名呢?《确证》引用《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说:"灵州有河奇苑、号非苑、归德有堵苑、白马苑、安定有呼池苑,"等等。苑、县不同名,而且又是如此之多,这又是何者为前提呢?苑乎?县乎?而《汉书》这样的记述,正好表明:"番和县有骊靬苑。"《确证》的"前提"论,因为纯属自己的主观构想,所以经不得推敲,还没等到别人说,自己就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了。还不只此。《确证》又告诉我们,刘邦定都时,张良赞成关中,进谏说:"夫关中……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胡苑之利,指西北地区养马场多,马都是劲悍的胡马,有利军事。张良进谏时是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说明那时的牧马苑已经不少。《确证》又引用《汉仪注》云:"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头。"注解没有说明所列数字为汉何代,但既是《汉仪》,讲的就是西汉的典章制度;既是注,必是后代人所为,那讲的必然是已击败匈奴、国家疆土已经界定、名符其实的大汉王朝已经形成之后的事。为防止入侵者,朝廷先后设立牧苑三十六所,共养马三十万头,骊靬苑也必在36所之内。国家马政由太仆管,既是"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那设苑与设县之间也就没有任何互为前提的关系。其实,说到这里,《确证》的"设苑须以设县为前提"之说,已不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了,而是已经不攻自破了。可见,"骊靬苑的存在是以骊靬县的设立为前提"之说,纯属《确证》的臆断。
"简一""简二"已经充分证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之前,没有骊靬县。既然公元前60年之前河西不存在骊靬县,那骊靬县到底出现于何年代?让我们从公元前59年以后的年代里去寻找吧。
《确证》开始端出第一组简文时,自我感觉十分良好,自觉能廓清史台上的一团迷雾,便豪言时出,且对"罗马降人与骊靬城有关"论者不乏奚落之语。但该组简文毕竟讲的是骊靬苑,而不是骊靬县,且前面冠以"番和",《确证》自知难以服人,无奈之下,只好自设"前提";而"前提"又是虚构,没有历史基础,不能成立,所以等到论述第三组简文时,已捉襟见肘、窘态显露了,无可奈何,只好求助于搬指头"估算"了,最后来了个"少数服从多数,"得出所谓的"确论。"
《确证》是这么估算的:"简五为削衣,同探方所出318枚简中纪年简13枚,占4%,其中始元1枚,本始5枚,地节5枚,元康1枚,甘露1枚,最早为始元2年(前85年),最晚为甘露2年(前52年)。因此,该简大致可定为昭宣时期遗物。""简六同出纪年简25枚,占该探方395简之6%,其中本始1枚,五凤6枚,甘露10枚,初元5枚,河平1枚,元始1枚,宣帝时期居多,共18枚(不对,是17枚),占25枚纪年简72%(也不对,是70%),因此简六为宣帝遗物的可能性亦较大。"《确证》因无法确证,只好估算,估算当然没有准确结果,只好拿出"大致"呀、"可能"呀、"较大"呀之类不确定词来蒙人了。"大致""可能",怎么能说得上是"确证?"老实说,有72%的肯定,就有另外28%的否定,别说有28%,这样大的反比例,即使只有1%的否定,那99%仍然是个估计数,正确答案有可能就在1%中。有宣帝时期的多数,还有元帝、成帝的少数,只要有元帝、成帝的少数存在,多数就不能变成全部,答案有可能就在元帝成帝的少数之中。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吗?假若这样的估算能够成立,笔者不妨亦步亦趋,亦以"简六探方"为例,换个角度作一次估算。本文已经确定:公元前60年之前不存在骊靬县,骊靬县只能从公元前59年之后的年代里去寻找。神爵三年为公元前59年,元始元年为公元1年,我们以甘露为界,因为甘露元年为公元前53年,恰好是卡尔莱战役时间。公元前59年至元始1年(公元1年)为60年,前53年至公元1年为54年,这54年占60年的90%,也就是说卡尔莱战役后的时间比例占90%,为绝对多数。以简枚数算:甘露10枚、初元5枚、河平、元始各1枚,计17枚,占该探方纪年简的70%,也是多数。少数服从多数,骊靬建县在公元前53年至公元1年之间是肯定无疑了。当然,这也只能算是一种蒙人的数字游戏。要是在正常情况下,用估算或假设,对求征的答案划出个大致范围来,在学术探讨上本无可厚非。但我们作上述估算所根据的材料,早已被历史的风雨搅得前后颠倒,混乱不堪,如本应该连在一起的简一简二,竟出自不同探方,就是混乱不堪的明证,其它简条就更不用说了。根据这样混乱的简条排列而作估算,进而求得"确证,"实在是难以想像的。我们已经确定,骊靬县是在公元前59年之后建立的。那么,到底是在怎样的一种状况下建立的呢!
根据史志记载和历史地图的测定,骊靬县址为今日折兰寨(者来寨),折兰寨和番和县城古址仅距8公里,地图上看,两县城紧紧相靠,简直就是番和左右城。依照汉代建县"方百里"的基本准则,番和城边是不可能另建县的,除非有极其特殊的非建不可的例外。但不可能的事毕竟发生了,骊靬县毕竟例外地建立在离番和8公里的地方,而且是方圆不超过15公里的蕞尔之地,是何缘由?这说明,公元前59年之后,西汉王朝发生了一桩极其特殊的事件,是一件大事,极其需要将骊靬苑从番和内划出来,建立骊靬县。这件大事,就是始于唐代颜师古而流行于清代学者史地著作中的"骊靬降人"之事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从清代的学者惠栋、钱坫、徐松、王先谦、王筠等,直到"五四"时的学者向达等,都坚持认为骊靬县为骊靬降人而设,这个推断,与西汉当时为特殊需要,将所属番和县的者来寨划出来,将骊靬苑改建为骊靬县的历史过程完全相吻合,因而是科学的推断,是正确的。骊靬降人,或云从西域内迁的骊靬人,或云从西域归附的骊靬人,都在骊靬降人的涵盖之中。至于五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出现的"陈汤俘获说,"只不过是骊靬降人的解释之一罢了。这批内迁的骊靬降人,寻根溯源,他们是卡尔莱战役中或被俘、或逃逸的古罗马军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如果说,西汉中期划番和蕞尔之地建立骊靬县是历史的特殊需要,那么,随着这种特殊性的消失,在隋代将骊靬重新并入番和,就是历史的一种必然归宿了。至此,我们回过头来看,毋须假设,也毋须估算,《确证》一文所端出的所有和骊靬有关的12枚简文,已一一显山露水,它们的真实面貌都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它们历史地分成两大类。简一:"□和宜便里,年卅三岁,姓吴氏,故骊靬苑斗食啬夫,乃神爵二年三月庚寅,以功次迁为□;"简二:"公乘,番和宜便里,年卅三岁,姓吴氏,故骊靬苑斗食啬夫,乃神爵二年三月辛□;"简十三:"骊靬苑奴牧番和宜道里□□;"简十四:"骊靬苑大奴尹福长七尺八寸"等四枚,为一大类。简五"闰月丙申,骊靬长东亡,移书报府所□;"简六:"骊靬尉史当利里吕延年,年廿四□;"简七:"□出钱五十,粟五斗,骊靬;"简八:"角乐得□□,骊靬常利里冯世□;"简九:"骊靬万岁里公乘倪仓,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剑一已入,牛车一辆;"简十:"骊靬武都里户人,大女高者君,自实占家当乘物,□□年廿七,□□;"简十一:"出粟二斗四斤,以食骊靬佐单门安……"简十二:"□□过所遣骊靬尉刘步贤□"等八枚,为另一大类。前者,属于骊靬建县以前历史时期的文书内容,骊靬苑在番和,故啬夫、杂役、奴牧都是番和人,反映了番和骊靬苑的人事状况,县府是番和;后者,属于骊靬建县以后历史时期的文书内容,当事人都成了骊靬某某里人,并反映出骊靬县的官吏状况,县府是骊靬。两大类汉简,泾渭分明,是两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分别反映了骊靬建县之前和骊靬建县之后的两段历史。我们认为:《确证》公布有关骊靬的汉简,确实有助于对这一历史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但《确证》在具体运用这些汉简的时候,方法和过程都是错误的。第一步:扭曲"简一"本意,强说不是为是;第二步:自知难以服人,虚构设苑前提;第三步:前提难以成立,救助数字估算。扭曲--虚构--估算,如此"三步曲",无异于缘木求鱼,怎么能达到"确证"的目的呢?综上所析,我们的结论是:汉简证明:西汉王朝在收复河西地区之后,鉴于张掖郡番和县者来寨一带具有良好的天然草场,故在者来寨建立了牧苑:骊靬苑。后来,即公元前59年之后,汉王朝西部发生了一件极其特殊的大事,在公元前53年至公元前36年之间,一批自称是骊靬人的异族从西域内迁,归顺西汉,汉王朝将这批异族安置在骊靬苑,并将者来寨从番和县分割出来建立骊靬县。骊靬县为骊靬降人而设,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