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大屯有开发意向吗:小东营清真寺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39:36

在广州越华路有一条叫小东营的街道。街道左侧的一条小巷里,有一间鲜为人知的清真寺。清真寺是供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礼拜之用,为什么会建在那儿呢?

  说来话长,这得追溯至明朝成化年间。那时两广的民族矛盾尖锐万分,两广总督韩雍出于军事需要,从南京调派大量军队来广州,其中包括当时驻扎在南京的1000多名由回民组成的军队。回民军队来广州后,分设大东、小东、西营、竹筒四营,俗称“回回营”,分别驻防在广州城内外。今天的小东营街就是昔日小东营的旧址,并由此而得名。

  这些回民从此就在广州定居,这条街也成了他们的聚居地之一。现在广州的回族同胞中,有许多是这支回民军队的后裔。他们在聚居之地分别修建了濠畔寺、南胜寺、东营寺三座清真寺,与怀圣寺、清真先贤古墓并称为广州五大伊斯兰圣地。

  东营寺建于明代,距今约有500年历史,按理应留下不少珍贵文物,可是由于当年这支回民队伍中,指挥一级军官均是世袭,士兵也是世代相传,所以,这些人受封建正统的思想影响极深。在明清交替时,为此而出现了被史家称为“忠烈伟丈夫”的羽凤琪,率官兵顽强抵抗清兵,直至广州城陷,仍拒不撤退,戎服自缢殉难,同死的还有两名回族军官,他们被后人美称为“教门三忠”,传为佳话。 

  但清廷对他们却恨之入骨,对幸存的回民残酷压迫,导致此后的100多年来,广州的回族人数锐减,各个清真寺内的明代伊斯兰教文物被清扫得荡然无存。所以今天的东营寺内只保存有两块木匾和一块刻有或含有阿拉伯文石碑。其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是一块悬挂于大殿正中,高1米,长3.2米的匾,这亦是广州现存最大的阿拉伯文雕刻品,匾额绿底金字,文字采用中国书法形式,用阿拉伯文写着:“安拉是万物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可惜书写人及制作年代难以考证。寺内另一块阿拉伯文木匾是悬挂在月亮门上,高48厘米,长133厘米,是同治五年江南凤阳人李成仪书写的,内容是《古兰经》的选段:“真主的慈恩确临近于行善的人们。”与此木匾同年刻就的阿拉伯文石刻,还有寺内东廊墙壁上的《重修东菩寺碑记》,碑额为汉白玉石刻的奉应词,字体精壮浑厚,铭文为黑砚石阴刻,主要是用阿拉伯文刻着募捐者的芳名。

  虽然东营寺内牌匾较少,仍有着不可忽略的史实价值。此外,东营寺还对广州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据1948年的《月华周报》载:东营寺教长马季显阿訇,设寺内经文小学一处,有学生20余名。这间经文小学即现在的越华路小学,位于东营寺旁边,已发展成为越秀区重要的教育基地之一。 

  这条小街还有着光辉的革命史迹。离越华路小学不远,有一座普普通通、但保存完好的四进三间青砖平房,这儿就是著名的“三二九”起义(即俗称的“黄花岗起义”)总指挥部。由于这里离清政府的两广总督署不过500米,所以当年黄兴等革命党人决定在此策划起义,部署战斗。解放后,由李章达之子遵照其父遗愿将该处捐献给国家。现在已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辟为辛亥广州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供广大群众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