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霾表n2测甲醛不准:【尖子生辅导】语文诗歌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36:04

尖子生辅导材料
古代诗歌鉴赏

考情大视界

古诗词鉴赏题的考查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
综观近几年湖南和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不难发现现在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出现了多样化,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选文多样化。选文原来集中在唐诗宋词元曲,现在从历朝历代的诗歌中去遴选,湖南卷2006年的选文甚至是《红楼梦》中的诗歌。
二、考查题型多样化。现在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湖南卷一直是以简答题或简答填空题为主。
三、考查形式多样化。考查形式有炼字,有析句,有整体鉴赏,有比较鉴赏。湖南近几年这几种形式都出现了。
四、考查内容多样化。诗歌的作者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意象、意境、语言等都涉及了。湖南卷以考查作者感情、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为主。
考向预测:
2010年高考《补充说明》中已明确,今年古诗鉴赏题赋分已由5分调整为7分。那么,新课改之后诗歌鉴赏题怎么考,值得我们思考。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安排分析,必修教材里面有专门的诗歌单元,选修教材里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如果出现选考题,选修诗歌考查内容的比例应该加大,分值也会相应地增加。
诗歌题型应该不会有新的变化,因为现在对诗歌的考查,各种题型都已经出现了,而湖南的题型一般是以简答题为主,而且倾向于对诗歌整体的解读。自湖南自主命题以来,多次出现了比较阅读鉴赏,这是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从考查的内容来看,应该会涉及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现手法,这是对诗歌基本的考法,也是湖南命题人所追求的。
从这几年的选材来看,湖南的选材没有规律,有时也体现了不拘一格,但总体来说让考生感觉不是很难。所以,我们只要抓住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就可以了,更多的是提高考生的古诗文修养和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第一章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知识大观园

题例透析
【例1】(2009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的理趣:                                                            
元词的情趣: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                                                             
                                                                                                                         
【解析】(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不必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例2】(2008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②连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宿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解析】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在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和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鱼竿客”,想驾一叶扁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例3】(2009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寂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做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回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例4】(2008年上海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
【解析】《游褒禅山记》
2.下列对作品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解析】B(A诗人写的是“客思”,不是生动地描绘春天的美景;C应是官场失意,想要归隐江湖的感慨;D“‘客思’贯穿全篇”错。)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解析】“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例5】(2009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 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解析】(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手法: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命题揭秘:2009年湖南高考诗歌赏析,(1)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2)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同时,湖南卷注重诗歌的比较阅读,2005、2006年的试题均是这种形式。2008年全国卷Ⅰ是对诗歌语言的鉴赏——“炼字”,也还要求对诗歌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进行鉴赏。
2008年上海卷有些与众不同,设置了与诗歌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题;选择题是对诗歌整体的分析与把握,尽管是从三个错误答案当中去辨别,但是这些错误答案能够给考生提供相关的正确信息,有利于对诗歌的整体理解;简答题也是炼字,但要联系全诗,涉及了相关的修辞手法、作者的感情以及其作用。
2009年安徽卷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以及表现手法的考查。安徽卷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是剑走偏锋——所选诗词较为冷门,如2006年的宋词,2007年的清词,2008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作者舒 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度,写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似乎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难度还是不大。
因此在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时候,我们要注重炼字、析句,对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都可以放到对语言的分析当中,这也是诗歌鉴赏的规律和特点。
考点解密
一、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一步,抓字眼,通语言
首先,面对一首古诗,我们应能读通基本词义,特别是抓住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1.注意动词。诗词中的动词最具表现力,如“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中的“剩”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且具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这是“留”“见”等词无法表达的。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亦如此。
2.注意形容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
3.注意叠音词、象声词等。最典型的莫过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
4.注意语序。古诗为了押韵或强调,常常语序倒置。
第二步,找意象,明意境
我们要能够明确诗歌所表现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一般地说,一首诗有很多个意象,但是一般只有一个意境。意象并不是景物与景物的简单排列组合,“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分别加上了“枯”“老”“昏”,组合在一起,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可见,我们应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一些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三步,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熟悉这些特点,再由特殊到一般去体会、感受。
2.掌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达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经》和后来的乐府民歌大都直抒胸臆。如思慕所爱的姑娘便直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思念远征的爱人竟宣称“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兮》);“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关汉卿的《[双调]沈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古典诗词中写送别之情的篇章不少。如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①因事缘情: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记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②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③乐景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④哀景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⑤乐景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犟个性的体现。如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借对石灰的赞美来表达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情怀。
(4)咏史抒怀
借古讽今: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般的无限感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杜牧的咏史诗更是如此。
3.掌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是直接叙事写景的手法;比是打比方,是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是烘托气氛的渲染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很大,后世出现的多种表现手法都可以看做是赋、比、兴的发展或综合运用。
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物,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
衬托:有映衬,也可以说是烘托,如用“别时茫茫江浸月”来衬托分别时悲凉凄清的感情;有反衬,如“鸟鸣山更幽”中以鸟鸣来反衬山的幽静。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印象。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将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与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照起来写,极大地增强了感染力。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感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宕,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被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
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动静: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
以小见大:《寒食》:“春城何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传烛分火是寒食节发生在宫中的生活小事,但是诗人却是借百姓禁火而宫中不禁,写出宫庭的特权,讥讽当权者的腐败,小事写出重大主题。
通感: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色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的,而“闹”是作用于人的听觉的,“春意闹”使听觉、视觉相通,是通感的手法,把盎然的春意表现得更生动,更真切。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中的“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高度赞扬贾生。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4.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显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借代:即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互文:也叫互辞。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文中的解释:“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2.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的两种形式:
1.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主人忘归客不发”“东犬西吠”亦属此类,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2.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这样写表现了木兰从军前准备细心。
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一首诗所用的表现手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不同的表现手法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因此在作具体分析时,应该多方面地去想一想,不要漏说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同时分析要尽量具体些,说出道理来。
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乐景写哀,而这种乐景写哀也可以说成是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作这样两种分析都是可以的,区别在于“乐景写哀”说得更直接些,而说反衬,则必须把什么衬什么补说出来。
同时,这两句诗也是触景生情的写法,作者正是见了花开鸟鸣而格外生出忧国伤家之痛。但是,触景生情在诗歌中比比皆是,对这两句仅作这样的分析太一般化,应该把最主要的特点说出来。
此外,还有人认为这两句是拟人手法,是感时伤别让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是诗人移情入景,将自己的主观感情移到花鸟身上,从而表现出诗人伤痛之深。这种说法,由于有令人信服的具体分析,因此也是可以的。
由此可见,对表现手法的分析关键是两点:①抓住最有特点的手法来说;②作具体分析,说出道理来。
答古诗鉴赏类的试题,首先要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这一内容在后一节会讲到);其次是理解其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另外,要注意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并注意同类型诗歌的比较。
二、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几种基本题型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准确凝练。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品味语言风格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 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解析】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实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另外,炼字、析句题型是语言题型的变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请找出诗歌的诗眼,进行分析。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解析】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例2: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或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等。(2)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3)对比。(4)烘托。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手法。
第三步,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析】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步骤三)。
例2: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做“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解析】(1)①“绕”字好,因为它化静为动,(步骤一)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步骤二)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第二章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大观园

题例透析
【例1】(2009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1)①这首诗描写了石湖美景,范成大的住所环境静谧而优美。②有弯曲的水域,凝着碧痕的浮萍及簇拥的荷藕。
(2)不能认同。首先,这个人是谁,是谒见者还是范本人呢?该诗甚是含蓄,有含混的艺术氛围和气度。而荷藕的出现,正好映衬了主人的品格,是有荷花气质的,高洁而清远。
【例2】(2009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解析】D(“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有误,应为“且听水晶宫里演奏霓裳乐曲,明天我准定能登到岳阳楼上”。)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解析】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解析】达观、豪迈的胸怀;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从容面对世事人生的旷达宽广的仁人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例3】(2009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解析】(1)“想当年”“到而今”两个句子领起。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命题揭秘:2009年北京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考查诗歌的风格和流派,考查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分析,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这个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江苏卷主要是抓住关键的诗句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全国卷有异曲同工之妙。全国卷的两道题,设置题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是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的相关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然后要求考生抓住相关的诗句来分析作者的人品。北京卷有对比的内容。实际上,关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考查,一般是把它融入到诗歌的表达手法、表达技巧当中来考查。2010年湖南高考诗歌鉴赏的分值增加到了7分,2009年江苏卷的形式可以借鉴,同时也要注意到由一道填空题加一道简答题这种形式构成,如果是后一种形式,填空题考查表现手法、诗歌形象的可能性比较大,简答题考查思想情感的可能性比较大。这是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的。
考点解密
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把握这一内容,除了需要平时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古诗文修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外,还要掌握一些分析的技巧和方法。主要要注意这几个方面:诗歌的题材、诗歌作者及其诗风和身世经历、诗歌的题目、诗歌前附的小序和诗歌后附的注释等。学生还要明确,鉴赏诗歌的核心是把握诗歌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形象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诗歌的艺术手法是作者表达感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阅读诗歌欣赏诗歌落脚点还是感情。把握诗歌感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感受意象,明确感情倾向。
前面对诗歌的意象作了分析,这些意象中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思想感情又分为两种类型——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应该可以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是属于积极一类还是消极一类,再根据诗歌的题材类型具体地分析感情类型。我们还要注意从一些细小的方面去分析:
(1)看诗题。题目是诗歌的切入点,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甚至主旨感情等,从而使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如《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作者思念的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一看题目就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中的一个“喜”字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2)看作者。一般考题都会写出作者,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当然,这要求我们考生平时多注意作者的生平经历,多积累一些常见作者的写作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
(3)看注释。有些考题前面有序言,有些考题后面有注释,我们不能忽略。因为它在给我们传递作品的相关信息,有些是告诉我们作者的创作背景,有的暗含创作动机,这都包含有作者的感情在里面。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歌前的小序。
(4)看首句(或首联)。
(5)读尾句(或尾联)。
(6)注意诗歌题材,对诗歌题材的准确把握为帮助我们了解诗歌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很大作用。如杜甫的《兵车行》是写战争的,再加上我们了解作者的诗风,就能很容易把握其感情了。
这是把握诗歌中作者感情的小技巧。当然,更主要的是从诗歌的内容上去把握,从诗歌当中的一些意象去分析,这一内容在第一节对意象的分析中讲了,在此不再赘述。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常用的词语:
一般表达积极情感的是:恬淡、闲适、欢乐、仰慕、迷恋、激愤、坚守节操、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蔑视权贵、忠于爱情、归隐田园等。
一般表达消极情感的是: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等。
第二步,悟情感,析主旨,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主要的主题倾向有:
爱国忧民类。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如唐朝边塞诗人的多数作品,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有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有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的,如“三吏三别”。
身世类。古代的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李白最为典型,青年时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充满自信和乐观,经过长安十年受人排挤、不受重用的生活后,不禁产生“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无奈感慨,最后不得不“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其他如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此外,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
爱情类。有歌颂爱情的美好,如《诗经•静女》;有表达相思之苦,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有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压迫的,如《孔雀东南飞》。这类作品中还有大量的表达征人思归、思妇念夫的诗作,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等。
闲适类。陶渊明的作品除去憎恶世俗、蔑视权贵的感情外,大多是隐逸生活的闲适;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等抒写的都是一种寄情山水的情趣。这类诗歌往往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
友情类。杜甫的《客至》抒发的是友人看望自己的喜悦之情。《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则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是送别诗中的绝唱。《春日忆李白》则表达了诗人之间的友谊。
其他有叹光阴易逝(少小离家老大回)、感物是人非(旧时王谢堂前燕),还有蕴含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在体会诗歌主题时,还要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
二、古诗鉴赏的九种答题格式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鉴赏其形象,鉴赏其语言,鉴赏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如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解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即解释诗句)+深层含义(表达目的)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解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含义)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解析】“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好。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6.赏析修辞手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绝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美景。
【解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解析】(1)修辞手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 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总之,诗歌鉴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思想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这三个方面也就对应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即写了什么,为什么而写及怎样来写。鉴赏时要弄清题干要求,把握答题方向,学会利用鉴赏术语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