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史书: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什么?-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5:58:51

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文/周新桥

 

        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有的认为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的认为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有的认为是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等。单独看,这里的每一种想法也许能促进择校问题的解决,但未必是根本出路。据悉,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教育规划纲要?》)时,已就解决择校问题形成了一个远近结合的思路:近期的思路是改造薄弱学校、县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优质高中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等;远期的思路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等。最近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就是这种远近结合思路的政策化:

 

       ——规范招生入学秩序。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以各种学科类实验班名义招生的行为。禁止学校为选拔学生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种培训班的行为。

        ——完善招生入学政策。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公平分配优质教育资源。制定并执行把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的政策。学校招生期间必须公布招生范围、招生时间、招生计划、招生程序等重要信息。

        ——加快薄弱学校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改造力度,缩小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的差距,并努力办出特色。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当地办学标准。

        ——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完善教师聘任(聘用)制度,配足配齐合格教师。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整体师资水平。建立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逐步使学校师资配备基本均衡。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探索通过实行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等多种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和应用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推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法办好一批有特色、高质量、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选择需求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

        ——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盲目择校,努力营造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显然,无论是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提出的远近结合的思路,还是近期教育部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择校问题都被看成是一个综合问题,需要用综合的办法或措施解决。但这里所列举的综合解决的思路或措施是不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呢?

 

        思考和分析这一问题,还需先思考和分析产生择校现象的原因。

 

        导致择校的原因有很多,但大部分人择校是为了使孩子能顺利升学,尤其是能考入重点高中(现在称示范性高中,但并不是所以的示范性高中都是人民群众心中的重点学校),因而所择的学校也都是升学率高的学校。也有一部分人择校是因为所择校的校风或信誉好、学校管理严,期待孩子能在这样的学校受到好的管理,能学好。还有极少数人择校是其他原因,如:该校有认识的校领导和老师有利于孩子教育,该校离父母单位或亲戚家地理方位近方便照顾等。为能使孩子顺利升学而择校的人中也有不少是盲目择校的,因为择校后但并没有考上优质高中或没上考高中的也有不少。总的来看,产生择校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人民群众有让其子女能够接受良好教育的强烈愿望,而现时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实现这种愿望。

 

        既然如此,又为何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呢?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民群众心中的优质教育是指高升学率的教育,是指有高升学率的学校能提供的教育。换言之,大多数人民群众心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或优质教育不是指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何好或有多么好的实验室、教室和运动场馆等。众所周知,高升学率不仅与师资有关,更与生源有关。没有好生源,一个学校要达到或保持高升率是很难的。而《教育规划纲要》或教育部指导意见所认为的优质教育资源却是指的按标准化建设的学校和合理配置师资力量的教育。根据解决择校问题的远近结合思路或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各地政府可以加快本地薄弱学校建设,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甚至可以通过扩建优质高中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但政府不可能迅速大幅提高一个地区每一所或大多数义务阶段学校生源的质量。因此,即使多建设了几所规范化学校——所谓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但由于原有升学率高的名校有吸引优质生源的“惯性效应”或“洼地效应”,择校现象依然会大量存在。

 

        同样,虽然教育部在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中设计了一套“组合拳”,但用这套“组合拳”就一定能根本解决择校问题吗?当然,作为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化的措施,上述所提到的远近结合的思路或教育部指导意见是可行的。

 

        那么,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到底应该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这虽然是一个暂时不太好回答的问题,但人们还是可以根据择校问题的起因和性质,大致确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和基本思路。

 

        首先,将解决择校问题放在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教育的根本问题中思考。从学校方面看,无论是追求高升学率的所谓优质学校还是不重视教学质量或教学质量低下的所谓薄弱学校,从家长方面看,无论是积极择校的家长还是随大流而择校的家长,其实都是在对待教育的根本问题上陷入了迷思。而对学校和家长来说,教育的根本问题不解决好,择校的问题就会长期存在。如,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或在教育质量观上有问题,就会主动去追求升学率,主动去迎合一部分家长对升学率的需要;而将接受教育等同于升学的家长也会对追求高升学率的学校热捧或趋之若鹜。因此,对学校和家长,解决择校问题首先要解决好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其次,阻止或消解学校在接收择校生方面的冲动。学校接收择校生的冲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优质生源能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进而能提升学校的声誉,二是择校能带来经济利益。阻止或消解这两方面冲动的思路是: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或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不将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质量或办学水平高低的教育评价指标,即淡化升学率;严禁地方和学校收取择校费,并对收取择校费的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严肃查处。将优质高中的入学名额全部合理地分配到初中,也是降低或消解学校接收择校冲动的有效对策。只有当学校降低或消解了接收择校生方面冲动时,择校现象才会大幅减少直至消失。

 

        第三,树立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国家要以是否持有这样的理念评价地方和学校的办学行为。办好每一个学校不仅仅是在每一个学校的建设标准上达标,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校都能做到遵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办学。这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要求做到并不容易。关键还是人的问题。因此,各地要以这样的要求配置主管教育的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人员,选拔树立有这样的理念并懂教育规律的人担任校长。当每一个学校都能按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办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时,择校现象就会自然而然消失。

 

        第四,坚决依法实习就近入学的规定。每年定期公示初中学片区划分和学区内小学毕业生名单,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投诉、媒体监督的机制,从而保证初中在招生方面做到公开、公正。各地领导要带头依法执行义务阶段学校就近入学的规定,对于干预学校招生的部门和人员要依法曝光或批评,并及时予以纠正或处理。根据中国国情,在学校招生的环节中把不住 “条子生”、“电话生”等“特权生”和“人情生”等关,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义务阶段学校择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复杂表现在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当然,解决复杂的问题也可靠简单的方法,如只要国家下一道不准择校的禁令并严格执行,择校现象就基本上可以杜绝,但这只能治标不治本。而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