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汉朝txt下载:并非皆满族 清朝“八旗”那些事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38:19

①①、沈阳故宫大政殿广场。

③③、“八旗”铠甲。

②②、“八旗”旗帜。

  沈阳故宫大政殿两翼,雁翅般排列着“十王亭”。这种帐殿式布局,不仅体现出“后金”政权强大支柱“八旗”军的特殊地位,也展现出满族骑射民族的生活特色。现在,咱们就聊聊清朝“八旗”那些事儿。

  女真狩猎 奠基“八旗”制度

  “八旗”是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社会组织形式。“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八旗”制度,由女真人狩猎时,所实行的“牛录”组织演变而成。

  女真人出猎时,每人出一支箭,10人中设一总领,名为“牛录额真”。满语“牛录”意为“大箭”;“额真”意为“主”。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牛录”组织基础上,努尔哈赤创建了“旗制”。起始,努尔哈赤设置“四旗”:黄、白、红、蓝四色。“旗制”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每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5个“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5个“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一人。

  及至1614年,前来归附的民众愈来愈多,努尔哈赤便将“四旗”辟为“八旗”,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旗中,黄、白、蓝旗均镶红边儿,惟独红旗镶白边儿。8个旗主都叫“固山额真”,各领步兵、骑兵7500人。努尔哈赤为“八旗”最高统帅,其亲近子侄分管“八旗”。在统一东北征伐之中,满族“八旗”制度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

  “八旗”旗人 并非都是满族

  据载,满族人都编入“八旗”内,称为“旗民”、“在旗的”。但是,“旗人”并非都是满族人。这是咋回事儿?原来,“后金”势力日益强大之后,便把被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编入旗内,统归“八旗”管辖,称为“蒙古八旗”。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努尔哈赤把蒙古族人编成5个“牛录”,隶属于满族“八旗”;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把5个“蒙古牛录”扩编成两个“蒙古旗”;天聪九年(1635年),又把两旗扩编成八旗,至此,满族军士队列中,出现了“蒙古八旗”军。

  进入辽沈地区后,满族兵士大量掳掠汉人为奴,编入满族“八旗”之内,成为家内奴或“拖克索”(农庄)内从事生产的奴仆。与此同时,为扩大兵源,满族人还从为奴的汉人中,抽出一些壮丁(每20人抽一人当兵),其所需马匹、器械等,均由20名汉人共同出钱购买。汉人壮丁之家,为“汉军户”,享受优厚待遇。比如,“汉军户”可以举家迁入努尔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信任。

  皇太极即汗位后,不再把汉人编入满族“八旗”人家为奴,而是编入庄园单独居住,减少了满汉之间民族矛盾。这些汉人,均由投降的明朝官员、“后金”政权提拔的汉人官员管理。

  明朝将领 率众投奔后金

  史载,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二月,明朝辽东总兵毛文龙,被袁崇焕处死。毛文龙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率军从山东登州前来辽东投奔“后金”。对此,皇太极非常重视。当孔有德、耿仲明等人来到沈阳城郊时,皇太极亲自来到浑河岸边迎接,并施行满族特有的“抱见礼”,称得上是非常之举。为与“满洲八旗”有别,皇太极命孔、耿所部,使用白镶皂旗帜,即白旗镶黑边,直接由皇太极统辖。这是第一次出现的、打着有别于满洲“八旗”旗帜的汉军。

  大清太宗 创建“八旗”三军

  汉人既然可以编成军,皇太极便决定建立汉军,遂下令从所属的满洲“八旗”汉人壮丁中,每10名抽出一名,组成一旗汉军,这是皇太极组成汉军的开始。随着军队不断发展,至清代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又将汉军分为两旗。5年之后的清代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又将汉军扩为八旗。至此,“汉军八旗”正式出现,成为大清王朝三军之一,所使用的旗帜,与满洲、蒙古“八旗”一致,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汉军编成“八旗”后,所有汉人成员均成为“旗人”,亦称“汉军旗人”。因此,所谓“旗人”,是由满、蒙、汉3个民族组成的,而不能说“旗人”就是满族人。

  皇太极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后,形成了满、蒙、汉“八旗”,总共24旗的清代“八旗制度”部队整体。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各有属地 “八旗”地位不同

  史载,满族“八旗”,各有各自的属地。

  正黄旗

  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均归皇帝亲统。兵是皇帝亲兵。皇室侍卫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代末年,“正黄旗”是满族“八旗”中人口最多的旗,下辖92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人至300人为一整佐领)、两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亲统。清代末年时,镶黄旗下辖84个整佐领、两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许多清廷皇室成员均为镶黄旗。如嘉庆皇帝皇后孝和睿、乾隆皇帝贵妃、“垂帘听政”慈禧和慈安(东宫)等等。清廷高级官员中,亦有不少来自镶黄旗。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分统。至清代末年,成为“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隶属正红旗;清代乾隆年间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为“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贝子分统。清代末年时,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代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由努尔哈赤初定。正白旗是“八旗”中“上三旗”之一。清代顺治之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清代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从此之后便成了清廷定制。

  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上三旗”之一,清末,下辖86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廷末代皇后婉容,便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属于“下五旗”之一,清末时,下辖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域,邻接河北,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清代顺治之前,正蓝旗与正黄、镶黄一道,列为“上三旗”。清代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清朝末年,正蓝旗下辖83个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为“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贝子分统。清末时,下辖87个整佐领、一个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 兴建宫殿 八王共同议政

  史料记载,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宣布:实行“八旗”主共治国政。当年,他对8个做旗主的儿子说:你们这8个儿子成为八王。如果八王共同议政,便可万无一失。

  为此,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后,在兴建宫殿之时,便在建筑布局上突出了“八旗”的特殊地位,在大政殿两翼,辅以10座方亭,自北而南,东为“左翼王亭”,统领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旗亭;西为“右翼王亭”,统领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旗亭。大政殿及其广场,为国主举行大典、与旗主大臣们共议国政的地方;“十王亭”,为左右翼王、“八旗”大臣的办公所在。这种亭子式院落布局,在宫殿建筑中绝无仅有,可以看做“后金”、清初政权内部机构的形象化见证。

  史载,清代崇德元年(1636年),这座大殿名为“笃恭殿”,清代康熙时,更名为“大政殿”。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将族名定为“满洲”。尽管如此,满洲人却依然自称为“旗人”。

  强化皇权 削弱“八旗”权力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清”之后,先后创立的“蒙军八旗”和“汉军八旗”,尽管其组织形式、旗色均与满洲“八旗”相同,但“蒙军八旗”和“汉军八旗”的旗主不能世袭,而必须由皇太极任命。

  随着大清帝国疆域不断扩大、人口日益增多,以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过渡,“八旗”制度逐渐难以适应新形势。于是,皇太极便仿照明朝宫制,设立了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八衙门(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兵部、刑部、都察院、理藩院),使之与“八旗”制度并存。与此同时,为加强和稳固皇权,皇太极不断寻隙滋事、排除异己,以缩小旗主们的权力,直至最后,终于彻底取消了努尔哈赤规定的“八旗主共治国政”制度。

  从此之后,尽管“八旗”组织依然健在,并且继续在战争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但努尔哈赤在位时,旗主们所行使的国家权力,却已由三院、八衙门所逐步取代;而三院、八衙门,则牢牢控制在皇太极手中。(邱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