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昊电脑椅m18和m29:李清照词的美学论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10:15

 

 

李清照词的美学论析

 

“闪闪星1978的个人图书馆”整理&收藏,http://www.360doc.com/userhome/2206147

 

 

内容提要: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多才多艺,在各方面均有建树,不过最能体现她创作成就的,当属她的词。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出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表达她的爱国思想。她的词以女性特有的柔情,用委婉含蓄、跌宕曲折的表达,精妙、清新、自然的语言,典雅而浑成的韵律,锤炼浅易的家常语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美境,她所创造出的境界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既有视觉上的美,又有听觉、意象上的美,使她的词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美学 含蓄美 绘画美 音乐美 形象美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其创立的独具一格的“易安体”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可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其作品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情,用委婉含蓄、跌宕曲折的表达、精妙、清新、自然的语言,典雅而浑成的韵律,锤炼浅易的家常语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美境,她所创造的境界给人美感是多方面的,既有视觉上的美,又有听觉、意象上的美,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古今评论家均给以高度评价。杨慎《词品》评曰:“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其词创作的境界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下面试从其委婉含蓄、跌宕曲折的表达和精妙、清新、自然的语言,典雅而浑成的韵律、锤炼浅易的家常语等方面来浅析李清照词的美学特征。

一、 用委婉含蓄、跌宕曲折的表达来创造含蓄美。

清代王士祯盛称李清照为北宋词坛婉约派宗主。委婉含蓄、跌宕曲折为婉约派之旨,也是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在她的作品中主人翁的思想感情不是直接表露出来,而是蕴藏在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中,靠景物、形象传神,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许多评家称赞李清照的词作,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如《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全词只有一句“倚楼无语理瑶琴”是具体写女主人翁的形象的。“倚楼”与“倚栏”一样,都是诗词中的常用形象,往往表现主人公相思念远的惆怅情怀,女主人翁倚楼无语,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千种风情,无与人说,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境界,主人翁把满腹的心思付与瑶琴,读者从这七个字中似乎就能读出主人翁的心思,这一形象十分含蓄,耐人咀嚼,女主人翁的相思之情,就是蕴含在“倚楼无语理瑶琴”这一形象里暗示给我们的。其次这首词的景物也很含蓄,“小院”给人一种别致幽雅之感,同时也有令人心情郁闷之感;“重帘未卷影沉沉”是写闺房,闺房中层层的帘子垂挂着,影子沉重,闺房幽暗。这些景物也含凄清、寂寞、气闷的色彩,创造出一种阴沉孤寂,怅然若失的境界,这恰恰与女主人“心怯空房不忍归”的无限凄寂的心绪和谐一致。

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词人塑造了一个重阳佳节永昼发愁、半夜不眠、东篱把酒赏菊、体瘦甚于黄花的女主人翁形象。从字面看,整首词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却都浸透着作者无边的思念之情。九月九日通常是秋高气爽的,但在独居人的眼里,空中却是布满“薄雾浓云”呈现着黯淡的色彩。“瑞脑消金兽”在度日如年的苦苦期望中,主人翁整夜未曾入梦,相思之苦在煎熬着她,李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失眠“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女主人公颇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凉上加凉之感,虽是写“相思”却不着“相思”一字。“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重阳饮酒赏菊怀亲人,写“离别”又不着“离别”一词。作者把读者带到一个秋夜,一个冷清的重阳节,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到“相思”、“离别”,体会到因此而来的“愁”与“瘦”。“人比黄花瘦”这种深沉的相思,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一系列的意象,薄雾浓云、瑟缩的西风、满地飘落的黄花等间接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创造出“媚而不淫”、“含而未露”的美境。委婉的表达,创造朦胧的境界,这正是李清照词的一大特点。

跌宕曲折,一唱三叹是李清照词创造含蓄美的另一显著特点。人的感情是错综复杂的,不曲折就不能尽人之情。从艺术理论上来说,跌宕曲折,是作者强化情感的重要手段,是一种逆向强化,是对作品中人的思想和需要的一种抑止,情感在一次次抑止中逐步激扬。李清照常用跌宕曲折的艺术手法,使其词取得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写出“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浓愁,按常理词人应痛斥、渲泄,然而却“欲语泪先流”,终不得说。情感受到一次次抑止,词人愈加悲切。下片笔锋一转道双溪春光好,欲流连于山水,这种借景消愁又恐“载不动许多愁”的哀愁进一步被强化,情感也就越加凄婉哀绝。

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该词写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之后,当时贵族们纸醉金迷而全然不顾遗民仰首南望渴盼复国的心情,李清照面对着一片歌舞升平凄然泪下,写下了这首哀绝的词作:“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上片写临安元宵日的满城春色和自己的心情,起笔两句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春。晴朗的暮春预示今年元霄将有一番热闹的景象,但笔锋一转,一声“人在何处”的叹息,充满了迷惘与惆怅,这似乎是一个饱经战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怀景面前产生的迷惘与痛苦的心声,它的突兀,正是词人一时的感情活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接着词人又转而继写春景,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些,笛子吹奏出哀怨的曲调,原来先开的梅花己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到底有多少呢,连词人也说不清楚了,只好以:“几许”一个虚指的概念来指代。在绿柳飘拂和风日丽的描绘中,交织着对忧怨笛声的描写和词人对天气变幻莫测的慨叹。三个问句,采用反诘语气,问而不答,使感情于蕴藉中得以加强。最后“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一句,呼朋引友热闹非常而“谢他”二字,又把气氛一扫而空,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特感受显示出来。

下片把描写重点集中在妇女们的装束和打扮上。妇女们华丽的服饰不仅反映了节日的热闹,还显示出人们内心的喜悦和欢乐。行文至此,词人忽以“如今”二字打断幸福的回忆,回到悲惨的现实中,结尾处,词人又突生妙笔——“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使读者的情绪又生一波。以乐景写哀,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绝不是带着惋惜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着国破家亡的苦涩。“盛日”与“如今”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含蓄地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隐露而深沉地表现着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心,同时含蓄深刻地表现了金兵南下后宋朝社会的大体风貌,可谓“含蓄隽永“之杰作。

易安词欲游忽止、欲吐又咽、忽悲忽喜、乍远乍近、忽明忽暗,极尽跌宕曲折,可谓一唱三叹之能事。作者的情感敏感细腻,并在不断抑止中得到不断强化,令读者的情感也随作者起起伏伏,真切感受词中境界之美。

二、善用精妙、自然、清新的语言创造高妙的绘画美。

李清照的语言素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誉。她常用通俗质朴的口语对景物进行线描式的勾勒。“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清彭孙遽《金栗词话》)。想象“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跛,示开匀”、“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等,画面单纯,线条清晰,读者如欣赏水墨山水画,干净利落、清新淡雅,使读者对词中真意深为理解而引起共鸣,同时又有美感享受。

此外,李清照常常根据抒情表意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奇绝不凡、精妙绝伦的句子,这些千古流传的句子,无不表现出诗词特有的美,即绘画美。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是词中的绝妙之句。女词人驾着兰舟到溪亭这边,与亲友一起赏景、饮酒,不知不觉人已沉醉了,日色也晚了,游兴也尽了,便驾起回舟,醉中不辨归路,竟然“误入藕花深处”!这藕花的深处如何?女词人不必作具体描绘,留下一个莫测高远的空间。而读者自然会知道,会随着词人笔迹未到之处去向往、去追寻、去浸融在这“藕花深处”:这是炎炎暑天中的一片清凉之地;这是脱离尘浊的冰清玉洁的仙境;这是香溢人醉、绿光披离、充满真善美的美境。词能引人至此的境界,可谓佳绝矣!可知李清照的“误入”,“误”得妙啊。“误”就是无意。无意中得来,在游乐一天之后,兴尽之时,却又无意中进入佳境,雅兴又起。就像戏剧中一个高潮过后,又组织起另一个高潮。她在进入“藕花深处”的佳境后,她喜悦、兴奋:“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幅动态图,更还有一滩鸥鹭,受女词人快乐的笑声、争渡的桨声惊扰,扑愣愣飞了起来,使气氛更加活跃。词笔至此戛然而止,读者可能仍然沉醉在她的“藕花深处”:犹闻藕花之香,犹见婷婷之美,犹听桨声和笑声,可能还目及鸥鹭扑愣愣飞起之态……

又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词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这样的境界,在唐五代以来的两宋词中,极其少见。其中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己经极其壮丽,让我们想象这幅美妙的画卷,时暗得体,色彩鲜明艳丽,宛如作者并非在写词,而是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接着又嵌入了“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将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并将词人的感受一并倾吐给读者,其词营造的壮丽的景象开始“活”起来、“动”起来,那一幅幅画面像一个个剪辑了的电影镜头,回荡在读者脑海间,其创作手法确实可贵、可叹。

至此,怎不令人叹绝!其词表现的画面产生的美感是无以用语言表达的,那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它只待于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去诠释和解读。这正是词人的高妙之处,用有限的文字给读者刻画一幅充满无尽想象的画卷。

三、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渲染雅俗共赏的音乐美。

作为和音乐有密切联系的文学形式——词,以其独特的长短、节奏和旋律体现着文学的音乐美。明代徐师曾指出:“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转引自徐师的《文体明辨》)李清照的词的创作中既严格遵循这一原则,也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她论词很重视声律,并极有创新。她的《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其代表之一的《声声慢》集中体现李清照词作的音乐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原来《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也比较舒缓。而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使词的节奏由舒缓变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其运用凄清的音乐性的语言表达作者最真挚的感情。首句连下14个叠字,可谓开篇不凡,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主人公一整天愁苦的心情从“寻寻”开始,足见其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觅觅”,东张西望,仿佛要寻回什么,可最终却落得“冷冷清清”的结局,反但一无所获,更平添孤寂冷清的气息,使自己感到“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字,犹如一条丝线串起来的十四粒珍珠,准确地表现了抒情女主人公感情波动的发展层次。而从音乐效果来看,不仅用意巧妙,声韵和谐,读来上口。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五音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首句十四字,除“觅觅”“冷冷”外,其余都是浅齿音。双声叠韵和谐悦耳,舌齿音摩擦成声,不仅能纵情奔放,而艰涩凄楚,最适于表达凄楚艰涩或类似的情调,词的结尾:“梧桐更兼细雨,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几句舌齿两声交加重叠,非常准确、细腻地表达出一种凄切悲咽的感情。读来仿佛有万种愁恨,一起都堆上了舌尖、齿尖。字音本身,令人有一种凄情迫切、焦灼不安的感觉。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同时加强了词的语势,增强了词的节奏美感,作者这样精心而自然地运用语音表达情绪,使声情口吻与所要抒发的内在感情的完美地结合,给人以一种凄神寒骨的感觉,而这种凄凉正是由词的音乐美的特性营造出来,让人读后有余韵袅袅、回味无穷之感,其艺术手法的高明,让人叹为观止!正如徐钒称之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转引自徐钡的《词苑丛谈》)李清照善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双声叠韵的成功运用,是词史上的一种创举。她的词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表现着自己的心境的同时,也展示着词作的音乐美,其展示的韵味真正是平淡人调殊难,奇妙而谐律,更是出神入化,真所谓“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四、用锤炼浅易的家常语塑造出别具一格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她词作中的许多语汇,都采自当时人们的口头语言,带着新鲜的生活露珠和生动朴素的气息,读来使人既感明白晓畅,又感清新隽永。李清照的词实现了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超越,在作品中塑造出了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形象。如描写少女初次萌动爱情的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是一幅多么生动有趣的行乐图啊!词的上片写了少女荡完秋千时的一刹那间的镜头。此时全部动作己经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出她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飘,象燕子一样在空中自由的飞来飞去。“起来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恰到好处,把少女荡秋千后极度疲劳、双手麻木,懒得活动的神情尽情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更能让读者由此想象出这位少女娇美的风貌。词的下片则通过描写少女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闯入一个陌生人,来不及整理衣装,“和羞走”。中国古代少女那种腼腆,羞涩的情态在这里展露无疑。这位突然到来的陌生人是谁呢?竟然让少女“倚门回首”。料想这定是一位翩翩少年郎,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能大胆见,只好偷偷地看他几眼,并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几个动作,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更值得称道的是,李清照善用民间流行的家常话描摹人物的心理。如:“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一个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语言之常见却毫无下里巴人之感。词人遣词造语,自出机抒,用精心锤炼、浅易、率真的家常语塑造出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真可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难怪沈际飞会称赞到“片时意态,浮夷万变,美人则然,纸上何遽能尔?”   

综上所述,李清照真乃词中圣手也!其作品以其独到的造诣营造出清空高远、脱离尘浊的境界,既给读者视觉上的美,听觉上的美,更有意象上的美,读后余香满口。这就使李清照的词作别是一家,形成独树一帜的“易安体”,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1、刘瑜著《李清照词欣赏》,民族出版社,1997年出版。

2、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

3、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出版。

4、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作者:雷光舜,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巷道初级中学,指导教师:宁俊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