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新保镖:国之重器...玉璧珍赏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16:40

        近年来,“史前玉”、“三代玉”(夏商周的玉器)和“战汉玉”(战国至两汉的玉器)中的玉璧引起越来越多藏家的关注,市场价格也日益攀升。其实,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作为“六器”之一的玉璧,是古代礼制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玉礼器之一,主要在祭祀活动中使用,“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周礼·大宗伯》),可谓当时的“国之重器”,影响深远。

  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大量出现,时至今日仍有制作,只不过是自身特点、功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已。下面,我们就结合考古发掘的过往成果及前辈学者的研究结论,谈谈我国玉璧的沧桑史。

  玉璧的基本形态是在一圆形扁平的玉片正中穿有一圆形孔。按照传统的说法,此孔称之为“好”,而孔周围的边称之为“肉”,只有“肉倍好”者方谓之“璧”,也就是“肉”的长度恰是“好”的长度的二倍才被归入“璧”的范畴,反之则为“瑗”,如果两者正好相当,则称之为“环”,即“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尔雅·释器》)。可是人们都知道:在考古发现中,严格遵守“肉倍好”的玉璧少之又少。因此,一般只要“肉”的长度大于“好”的长度,我们便称之为“玉璧”。












































 玉璧的诞生——

  天圆地方 以璧礼天

  谈玉璧的渊源和早期历史,我们就不得不提及这种奇特神秘而又经久不衰的玉器从何发展演变而来的。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玉璧的由来主要有仿“天圆”的创作、由石斧(或石钺)演变而来和由石纺轮演变而来三种说法。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辛先生认为玉璧是仿“天圆”的创作。笔者认同张教授的观点,因为作为居所相对稳定的农业民族,华夏民族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天是古代先民最为信奉的自然神。为了祭祀上天,以求其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就选择了玉这种美丽的石头作为与上天沟通的媒材,并用之向上苍行礼。当然,除了给上天送礼外,他们还要打点各方神?,让其满意,如《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先民们认为“天圆地方”,因此就创造出与“天圆”相仿的玉璧,以表达对神秘莫测的上天的敬仰,沟通天人。

  另外,在考古发现中,部分早期玉璧中央较厚,边缘渐薄,剖面呈三角形,很像扁平环状圆形斧的造型,再加上两者均有权力的象征含义,因此有人认为玉璧有此渊源。也有学者以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为例,认为彩陶纺轮以其特殊的形制、功能和图案,应当是作为原始先民祭祀天神的法器,而玉璧与纺轮虽大小不同,但也多为圆形圆孔,形制基本一样,应当是从纺轮发展演变来的。

  总之,不管玉璧到底是如何发展而来,反正在新石器时代的诸多遗存中(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和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等)普遍发现了制作精美的玉璧。其中,尤其以距今约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璧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