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第109将第一名谁:十八罗汉评点(全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2:21:37
  

 

 

十八罗汉评点

 

 

  
 序言  
  
  每一个宗教都为教徒设定了一个终极追求,基督徒、穆斯林、犹太人的共同目标都是上天堂,道教徒的追求比较幽默,他们追求“成神仙”,而且是一个今生便可兑现的承诺——假如你修道成功,马上可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许因为这个许诺一直没法兑现,所以,道教衰落了,道士数量也逐渐减少了。只剩下些看相算卦选墓地之类实用性较强的技术人员)。佛教徒的目标是“摆脱生死轮回”——下辈子不在世上活了,不但不做人,连猪狗都不当了,那干嘛去呢?进入十方净土世界,修成正果。
  
  
  
  《极乐世界庄严图》—— 看上去比较拥挤,咱们修炼成正果后也要挤进去占个席位。
  
  修成正果后的佛教徒是怎样的呢?按佛经的说法,正果者分三等,一等是佛果。二等是菩萨果……三等是……等会儿再告诉你。
  虽然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但由于各人悟道有差异,修炼者的地位也是有不同的,所以,修果也难免要排排坐次。更何况,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古代印度实行极不平等的种性制度,这种制度的影响至今仍然没有消除。
  
  
  佛教徒修成佛果、菩萨果后其实也并不轻松,还是要担负着救助众生脱离苦海重任的啊。
  “什么?成佛了还要去救人?那么累的事,偶可不想干……”也许你会这样想。
  OK,没问题,散客给你指出一条轻松的路,你修罗汉果吧。
  
  
  
  罗汉果原产中国的广西桂林,属葫芦科藤本落叶植物,雌雄异株,果实营养价值很高,有润肺、清热、消暑、生津、止咳之功效。
  ……对不起,是插播广告。
  
  
  
  现代中国画《十八罗汉图》
  
  好,言归正传。
  佛教徒修炼目标还有第三种选择——罗汉果,这个果,是因果的果,不是植物果实的果。佛教教义认为,一个人因修行的功夫不同,故取得的成就也便有高低之分。所取得的每一种成就都叫做一个“果位”,而“阿罗汉果”便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果位,但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菩萨,是第三等。佛教认为获得这一果位,就可以清除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永远免除投胎转世(生死轮回)之苦。佛祖还明示:十六罗汉,可不入涅盘(死亡),常住人间,弘扬佛法,享用人间供奉与祭祀。
  
  
  老照片 灵隐寺罗汉堂
  
  凡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人可称“阿罗汉”(简称“罗汉”),都可以享受人间供奉。
  你看,当罗汉多好,既可以享受人间供奉,又能够摆脱人间烦恼。还可以继续在街头巷尾逛来逛去。济公和尚就是这么一位快乐的罗汉(他老人家本名“降龙罗汉”,他的故事一会儿咱再讲。)
  不过,在佛教中,罗汉所证的果次于佛和菩萨,因此地位也比他们低,他们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的。
  刚才我说道“佛祖还明示:十六罗汉,可不入涅盘……(意思是说饶你不死。”这十六罗汉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佛经中并无罗汉形象的具体描述,因此罗汉造像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民间信仰性质,罗汉形象是隋唐以后佛教在中国进一步世俗化和本土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佛珠上的十八罗汉
  
  
  
  民国景德镇雕塑瓷厂十八罗汉整套全品。
  造型上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尽现人间世态悲欢。
  具有平民质素和形象特征的罗汉艺术,不但大大丰富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内容,同时也为中国艺术开辟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新空间。
  
  
  
  唐代有个三藏法师玄奘——就是传说中孙悟空的师傅,从印度弄回一本叫做《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的书,书最早上出现十六罗汉的名字。
  据这本书上记载,十六罗汉,都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是最早修炼成就罗汉果的历史人物。十六罗汉的形象,是后来的艺术家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原本没有定型的形象。现存最早的十六罗汉雕像在杭州烟霞洞,是吴越王的妻弟发愿所造。
  后来,唐僧也成为十八罗汉之一,再后来,又被乾隆皇帝拉下宝座……这个故事一会儿再细讲。
  
  
  
  安徽收藏家张殿民在展示他收藏的明代彩雕十八罗汉。这些由古樟木雕成的十八罗汉是明代木雕的精品。
  究竟十六罗汉有何等来历,后来怎么又多出两尊而有了十八罗汉,且听散客一一道来。
  由于多出的两位罗汉把十八罗汉的名头整成了一本烂帐,为了让各位朋友有个清晰的了解,散客先说多出的两位罗汉,降龙与伏虎,而且要先说伏虎。
       
  
  
  后人据佛经记载,说宾头卢眉毛修长,所以以后改称他为“长眉罗汉”,还好,长眉罗汉依旧是罗汉团队的第一名。
  
  
  
  宾头卢尊者
  
  
  
  
  长眉罗汉还有另一说,有个叫阿氏多尊者(阿氏多是梵文无比端正的音译)。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
  
  
  原来他前世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后再转世为人。
  
  
  
  他一出世就有两条长眉毛,有人对他的父亲说道:“佛祖释迦牟尼也有两条长眉,你的儿子有长眉,是佛相。”因此他的父亲就送他入寺门出家,终于修成罗汉果。
  
  
  代和田玉长眉罗汉。
  三、降龙罗汉——可疑的勇士
  
  j
  
  有人伏虎,就得有人降龙,降龙罗汉的名头与伏虎罗汉一样被改动了好几位尊者。
  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是庆友尊者,他原名难提蜜多罗,“难提”梵文是喜庆的意思,“蜜多罗”就是“朋友”。他是跟在佛祖身边,聆听佛祖亲自为他解释法而修成阿罗汉果。
  庆友尊者成为罗汉的过程本身没什么惊险情节,但到了中国后,民间传说缺把他捧成了勇士。据说古印度时有个叫波甸的恶魔,它煽动那揭国人,四出杀害和尚,捣毁寺庙佛塔,还将所有佛经劫到那竭国来。海龙王见状,出面打抱不平,发动洪水,将那竭国淹没……
  
  
  
  神仙们似乎脾气都很坏,稍不满意就发洪水来淹没世界,上图米开朗基罗的油画《世纪洪水》表现上帝发洪水淹死那些不信仰他的人。
  
  海龙王见发动洪水,将那竭国淹没后,把佛经收藏在龙宫里,等待有法力的僧人来取回走,庆友尊者进入龙宫取回佛经——因此他也就被命名为降龙罗汉。
  显然,这个故事是由中国人编造的,古印度没有龙王啊、龙宫,所谓龙实际上是蛇,而且十六罗汉中已经有一位专业捉蛇人,一会儿谈到“布袋罗汉”时,我们再详细介绍。
  
  实际上,作为十八罗汉的补充队员,降龙罗汉的名号归属一直有争议,宋代一本叫《佛祖统记》书中认为:降龙罗汉应该是迦叶尊者(就是佛祖拈花时他在一旁微笑那位)。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赞同这一观点,就下圣旨把“降龙”的名头给了迦叶尊者。
  
  
  
  迦叶尊者,释迦牟尼的大弟子。
  
  西藏密宗则认为嘎沙雅巴尊者是降龙罗汉,纳达密答喇尊者是伏虎罗汉。
  
  
  
  中国老百姓自己也捧出自己的“降龙罗汉”——济公。济公是南宋年间江南一名僧人,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
  
  
  
  《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
  喜庆罗汉:迦诺伐蹉尊者,原来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二千多年前,全球都处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校,到古希腊的集市、古印度的庙堂,那些爱动脑筋的哲学家们,一言不合就辩论开了。那时候,探讨和辩论决不被视为糟糕的事情,而是司空见惯的民主探讨。不过,这种正儿八经的辩论,也有危险,输的一方要拜胜方为师傅的。不然,被砍脑袋的可能啊。
  
  
  
  (上图)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生动表现了古代辩论家的风采。
  
  辩论术直接产生出了逻辑学说,唐僧学到了精髓……不过。这是另题,改天散客再给你细说
  这位迦诺迦伐蹉尊者就是当年一位杰出的辩论大师,口才十分了得。
  
  
  
  迦诺迦伐蹉尊者
  
  有一天他认识了佛陀,佛陀的口才更是了得啊,一见面,就给他讲了“四种结业”,把“妄言”与杀生、盗窃、邪淫列为同道,这下,可把迦诺迦伐蹉镇住了,立马下跪,拜佛陀为师傅。
  
  
  
  再以后,迦诺迦伐蹉开始专业从事佛教文化普及工作,最后修成正果。
  
  
  
  迦诺迦伐蹉开最经典的是关于“喜庆”的解释,他有人曾问他:什么是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的快乐谓之喜。别人又问他:什么是庆?他说: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庆。比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因此后人称他为喜庆罗汉。    
  
  
  迦诺迦跋厘多阇本来就是和尚,印度佛教僧人自己不种田,靠化缘——就是讨饭为生。
  
  
  
  (上图)当代,泰国的化缘和尚。

  僧人要饭与乞丐在形式上没有什么不同,但说法好听点,称“接受供养”。
  
  
  
  举钵罗汉手中高举的饭钵就是要饭的工具。不过,这位罗汉举着饭钵可不是向你乞讨,而是要……用饭碗砸死你!
  
  钵,是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中国本来没有这个字,这个“钵”字是从梵文中的“钵多罗”中取第一音而创出来。印度钵多罗是是用铁制成的,因此“钵”字从金,用来当凶器的确很有杀伤力。
  迦诺迦跋厘多阇成罗汉前,是一个和尚,这厮最大的特点是火气大,脾气臭,一言不合,举起铁饭碗就要砸人。
  有一天,佛陀他老人家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迦诺迦跋厘惰阇又与同学发生很强烈的争执,争执的人互不相让,佛陀就给大家讲了一个《长生童子的故事》,佛祖他老人家语重心长并罗哩八唆的讲了一大通,“你们不要诤,用诤来止诤是不能止的;惟有能忍才能止净。我希望你们都要尊重忍的德行……
  
  
  
  从前啊。有一位国王,名叫长寿王,他的邻国国王名梵豫王率领大军来打他,却被长寿王生擒活捉了,然后再把他给释放,不料梵豫王回去后又兴起大军要前来报仇雪恨。
  
  
  
  长寿王想,哎呀,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不打了……于是带领王后太子逃走了,躲到民间,一心一意教育儿子“长生童子”,后来长寿王被抓砍头,长生童子又躲了许多年,终于有了一个报仇的机会,但他没杀梵豫王,只是用行动感化了仇人,梵豫王居然把国家王权都还给了长生童子。
  
  
  
  五莲山光明寺佛园十八罗汉中的举钵罗汉,成正果后不再将饭碗当凶器。
  
  迦诺迦跋厘多阇听完这个故事后,茅舍顿开,哦,原来国家是用来建设的,不是用来打仗的,就像俺着铁饭碗一样,应该是用来吃饭的,不是用来砸人的。从此后,再不与别人争吵了,铁钵砸人的动作也改为高举举铁钵向人化缘的造型,最后终于修成了“举钵罗汉”。
  
  
   
  
  苏频陀尊者出生在一个富裕人家,在他诞生前,他父母就曾请佛陀上门讲经。
  苏频陀尊者是刚生下时全身长满疮疤,从疮疤口上流出很多的脓血,散发出恶臭。父母只好把这个孩子用布包严,不让人看到他身上的疮疤,他的名字“苏频陀”——意思就是“隐形人”。
  苏频陀成长的过程就是求医问药的过程,但四处求医始终徒劳无益。直到有一天,见到了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知道了苏频陀身心两方面的痛苦,就针对他的情况凛苏频陀讲法。“你之所以生来不幸,都是前世的业报啊……”佛陀这样开始了他的教诲。指出,苏频陀一世曾经残害过一名商人,所以五百次转生中都无一例外地毙于鞭笞之下。即使到了这一世,因为所造的恶业,还是遭受了皮肉之苦。
  讲法之后,苏频陀即刻透悟了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短暂,出家成了僧人——成为佛陀的关门弟子。
  
  
  (上图)上海福寿园礼拜堂内的托塔罗汉铜像。 
 
  出家后苏频陀潜心修炼,终于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塔的最初功能是用以陈殓尸骨的,上图为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的“佛指舍利安奉塔”。
  
  
  师傅死后,苏频陀把装有佛陀骨灰的宝塔随身携带,易纪念恩师。所以后人称他为托塔罗汉。
  
  

  
  
  
  静坐罗汉原名诺距罗尊者,诺距罗是大力士的意思,这位大力士本来是一名士兵,力大无比,杀人无数,后来出家当和尚,他的师父教他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他就这样由动至静,静坐修行,坐着坐着,修成了罗汉果。身体力行的实践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谶语。正好印证应了一条流传了八百年的民谣,“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指出了一条标准的中国式的发迹之路,小说《水浒》正是这种流氓理论的真实写照,因此中国人在历史上就形成为了当官,不择手段的传统。
  
  
  
  你已经杀了人了,你放下了屠刀,就成佛了?你杀了人了做了那么多坏事,就白做了,那些被你杀的人就活该倒霉?那大家就尽情的做坏事,然后再放下屠刀。就成佛了。
  其实,佛门的“放下屠刀”,并非指的是真正杀人的屠刀。这里的“屠刀”,指的是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著。
  还有“阿罗汉”这个词本身就含有杀贼之义,杀贼不是真的把贼给杀了,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的意思。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的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佛! 它跟因果报应并不矛盾。
  再说了,即使你是一个杀人无数的江洋大盗,那些被你杀的人或许正是前世的报应啊……
  
  

  
  
  
  清早期黄杨木雕挖耳罗汉
  
  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罗汉):“那迦”译作中文就是“龙”,“犀那”表示“军队”,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的意思,比喻法力强大,有如龙的军队。
  
  
  
  不过,那迦犀那尊者那个年代,印度是没有龙的,佛教典籍中的“龙王”和“龙女”是印度梵语的“那迦”(Nega)与“那姬”(Negi)原意是——大蛇!
  佛教进入中国后,咱们富有想象力的祖先从才把这条大蛇改造成龙。
  
  
  
  那伽犀那(Nagaena)尊者
  
  
  
  画家林墉作品。
  
  闲话少讲……这位罗汉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他是一位“论师”——辩论、演讲大师,因论《耳根》而名闻印度。所谓耳根,是由于醒觉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所谓六根清净,就包含有“耳根清净”。佛教中除不听各种淫邪声音之外,更不可听别人的秘密。因他论耳根最到家,所以,艺术家把他塑造成掏耳朵的形象,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净。
  
     
  
  跋陀罗尊者(过江罗汉):跋陀罗三字,意译是贤,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是另有原因。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名叫跋陀罗。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并将他送去寺门出家。
  
  
  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钹陀罗传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
  
  
  
  正所谓“不是猛龙不过江”。释迦牟尼创立禅宗后,传到弟二十八代,出了个叫“达摩”的印度高僧,他过江的手段更猛。
  
  
  
  传说,达摩驾驶一叶扁舟从印度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来到了中国广州,后来又渡江北上,到长江岸边时。只见水域茫茫既没有桥,也没有船,达摩讨来一捆芦苇,平展伸开,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最后到达河南嵩山少林寺。广集僧徒,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


  
  
  
  
  门铃真方便,可以通知屋内人有访客到,或当室内充满煤气时可作引爆,但究竟是谁发明门铃?西方人自称是他们。
  中古世纪时期的欧洲人对钟的使用近乎迷信,当时的人将钟悬挂在门口,为的是借助钟铃的声音,驱赶跟在客人身上的邪恶幽灵。
  事实上,释迦牟尼比欧洲人早一千年发明了门铃。
  
  
  
  注茶半托迦尊者(看门罗汉)是佛祖释迦牟尼亲信弟子之一,他这人急脾气,到别人家化缘时,常常用拳头擂响大门,叫屋内的人出来给他布施。有一次擂到一个穷人家,那家的房子破旧,大门腐朽,被他这么一拳头……打烂了。结果,当然是要道歉认错。
  
  
  
  后来他回去问佛祖,佛祖说:“我赐给你一根锡杖,你以后去化缘,不用打门,用这锡杖在人家门前摇动,有缘的人,自会开门,如不开门,就是没缘的人,改到别家去好了!”原来这“锡杖”上有几个环,摇动时发出“锡锡”的声音。
  
  
  
  锡杖以后成了佛教法器,其制法有二股六环、二股十二环、四股十二环,只有释迦牟尼佛所持锡杖为四股十二环。
  
  
  虽然,中国人早已经发明“门环”,但直接敲打门板,声音听上去总是不爽。
  
  

  
  
  在中国,布袋罗汉——笑弥勒的形象最为人所熟悉。
  
  
  
  但十六罗汉中的因揭陀尊者——布袋罗汉却是满脸凶相,而且他手中提着的麻布袋里装的可不是什么金银财宝、精囊妙计之类的好东西,这位尊者本名因揭陀,原来是印度一位捉蛇人——布袋里装满毒蛇。
  当然,因揭陀尊者捉蛇不是为了做蛇羹,而是为了放生。
  
  
  印度的舞蛇女神。
  
  蛇类在印度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印度人崇拜蛇,视蛇为“神”的化身,毒蛇中最凶猛的眼镜蛇居然被称为“努拉盘布”——善蛇。 印度现代还有蛇庙、蛇村、蛇舞、蛇船赛,每年还有蛇节。
  因揭陀尊者捉蛇的目的是避免行人被蛇咬到,他捉蛇后拔掉蛇的毒牙,然后放生入山,就这样,捉蛇、拔牙、放生,再捉蛇、再拔牙、再放生,终于修成罗汉果。
  一千一百年前,五代粱朝时,浙江奉化街头出现,个来历不明的胖和尚,逢人便笑呵呵的,据说他能预言天气阴晴,为人说祸福,十分灵验。临时之前,胖和尚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意思是说,我老人家其实是弥勒佛下凡人间,可惜你们这些凡夫俗子认不出。
  要说,那会儿的中国老百姓还真朴实,马上相信了这位胖和尚就是弥勒佛化身。以后,汉地寺院就有了大肚弥勒佛雕塑。并且把这位胖和尚与捉蛇尊者因揭陀合而为一,后来,乾隆皇帝又封弥勒佛为“伏虎罗汉”于是,一组罗汉就有两处弥勒的身形,一座寺庙供奉三尊布袋和尚形像——第三个是天王殿里的弥勒佛。
  
  
  
 (上图)现代和尚依旧喜欢抓蛇来放生。
  


 
  
  
  伐那婆斯尊者,假若翻译成“哗啦泼湿”多准确啊,因为梵文“伐那婆斯”就是雨的意思。这位尊者出生在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窗外芭蕉树正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他父亲因此为他取名为雨。他一生与芭蕉结缘,每日在芭蕉下听雨修行,所以得名为“芭蕉罗汉”。
  
  
  
  印度盛产芭蕉,据说释迦牟尼就是吃下香蕉后获得智慧的,因此把芭蕉叶被尊为“智慧之果”。
  
  
  但中国文人似乎对芭蕉果实没多大兴趣,更喜欢谈芭蕉叶,而且多半很伤感。欧阳修有诗《临江仙》说: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听雨萧,碧纱窗外有芭蕉。写的就是“雨打芭蕉”的意境。宋代的潦倒文人蒋捷写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把芭蕉雨写得更是伤感。晚清文人蒋坦遂还在芭蕉叶上题句质问:“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松尾芭蕉像
  
  到是大清顺治年间,日本有位叫松尾芭蕉的俳句大师笔下暗藏玄机,透着禅意。其境界的简朴、自然而被誉为“芭蕉风”。
  俳句是日本古代的一种精巧押韵的短诗,读松尾芭蕉的俳句,没有“雨打芭蕉”四个字,但仿佛听得到雨打芭蕉声。例如——绵绵春雨懒洋洋,朋友不来不起床——羡慕这样的生活吧?
  还有,“早晨的茶,和尚静坐,正对菊花。”为什么不正对芭蕉呢?大师坐在芭蕉树下呢。


   
  
  
  在QQ表情里有一个常用小图片“破碎的心”,画面是一颗红桃鸡心裂开、破碎,我很喜欢这个小图,遇到心情快乐的时候,常发这颗“破碎的心”给网友,然后等待对方发出惊讶表情,最后我会告诉网友——我这是表示开心啊,瞧瞧, “心”都“开”了,还不开心?
  ——你不能光从外表来判断别人是否开心。
  
  
  从外表来看,开心罗汉——戎博迦尊者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人,他出生在王宫中,贵为中天兰国王子,深得父王宠爱,国王立他为太子,眼看就要登基当皇帝了——应该开心才对吧?可他开心了,他弟弟不开心——都是王子,凭什么你能继承王位我不行?于是兴兵作乱。
  戎博迦立即对弟弟说:“你来做皇帝,我去当和尚算了。”他的弟弟不信,他说:“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他解开上衣,袒露胸膛。
  说也奇怪,他打开衣服,弟弟看见他的心中果然有一尊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乱。他也真的出家当了和尚,而且逃得远远的——逃到了中国的京城长安。
  中国人称他为“善无畏”。
 
  
  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的生平与宾头卢尊者——伏虎罗汉很象,他也是出身娑罗门贵族家庭,也是一个朝廷命官,也是不务正业一心拜佛,但他不是因为常常耽误公事给开除公职,而是自己辞职当和尚去了。
  
  
  
  宾度罗跋罗堕阁在深山修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咱不知道,但至少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他在深山里训兽。
  
  
  
  
  因为有一天,他突然自己回王宫里来了,胯下坐骑居然是——一头梅花鹿。
  国王出来接他入宫,说国家仍然虚位以待,问他是否回来做官。他说回来是想引导国王出家,他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无趣,结果国王就让位给太子,随他出家做和尚。
  这样,就有了“坐鹿罗汉“

  
  
  
  当下流行一句广告词:思想能达到多远,行动就能多远。也许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说,有了思想的能力,我们的行动就有了目标。但这句广告词总让我想起我的中学批评我的一句话——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我们一直被灌输“知行合一”的思想,殊不知,佛教徒认为思想也是一种行动。
  佛教的修炼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其中“密行”是一种方法。所谓“密行”,就是沉思,修炼者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至于在行功时能行人所不能行就不得而知了,我们所看到的。罗怙罗多尊者就是这么一位修炼“密姓”的大师,沉思使他变成了一块石头,一块比比罗丹的《思想者》早两千年的雕像。
  
  
  
  
  沉思罗汉的本名罗怙罗多比较好玩,罗怙罗多是印度一种星宿的名字。古印度人认为“罗怙罗多星”是一颗能蔽日月的星星,日食月食就是这颗星星的恶作剧。这位沉思罗汉是在月食之时出世,所以取名罗怙罗多。
  
   
  
  半托迦尊者不是人,据说他是药叉神半遮罗的儿子,本来他与另一个一药叉神的女儿有婚约,半托迦对做神仙没兴趣,下到人间出家当和尚,每日打坐,最后修成了罗汉果。
  半托迦修成正果后,把他的未婚妻也一起带进了佛门,而且引渡成道。
  半托迦尊者打坐时将一腿架于另一腿上,即单盘膝,这种打坐法被后人称为“半迦坐法”,打坐完毕后,还要将双手举起,长叹一口气。
  叹气就是一个深呼吸运动,多做深呼吸运动可以减少残气量、增大肺活量,对肺功能有好处,本来身为神仙不必太介意肺活量、肺功能什么的,但下凡做和尚,肉体凡胎了,不注意保健不行。
  “探手罗汉“的称号就是这样得来的。
  
  
  
  (上图)在信仰小乘佛教的泰国、缅甸,每个男人都要出家当一次和尚,修行与谈恋爱并不冲突。
   
  
  
  印度盛产大象,佛教很自然而然的把大象作为的吉祥宠物,普贤菩萨坐骑就是大象。佛教进入中国后,龙也成为佛教宠物,于是“龙象“合用,用来比喻通过修行而具有很大力量的人,例如,主持正法的高僧大德称之为“法门龙象”。
  
  
  清代老木雕骑象罗汉
  
  迦理迦尊者出家之前以训象为职业, “迦理”就是象的梵文名,迦理迦即骑象人的意思。出家修行成正果后,得名为“骑象罗汉”很贴切。
  
  
  
  大象还是普贤菩萨的坐骑。

   
  
  狮子是与佛教同时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佛经中的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狮子。传说乔达摩悉达多王子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哭声很响亮而已,但王子成佛后,被认为是“人中之狮子。”狮子也被认为是高贵尊严的“灵兽”,有护法避邪的作用。因此佛台上常常可见有一对狮子。
  
  
  
  伐阁罗弗多尊者原是一位猎人,专门猎杀狮子,后来被一个和尚感化出家,戒杀一切生物。一天他在修炼时,有一只小狮子走到他身边,似乎感激他放下屠刀,不杀它的兄弟父母,他就把小狮带在身边,后来尊者得道,连小狮也成为神物。
  
  
  各种动物与和尚纠缠不清的十八罗汉一一介绍完毕,接下来还有更大一笔烂帐散客没能力清理了,这笔烂帐就是——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的来历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 跟随佛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
  二、 参加印度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三藏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个和尚;
  三、 五百只大雁变化而来
  四、 五百只蝙蝠变化而来(这是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说的)
  五、 一只梅花鹿舔过仙人的尿,然后怀孕生下一个人类女孩,这女孩长大后嫁给国王生下五百壮士……
  
  
  
  杭州灵隐寺500罗汉。
  
  其实,在任何佛经中都没有记载五百罗汉的名号,“五百”,只是言其多而已。由于五百罗汉人数众多,面孔一时难以分清,以至有些人借机混了进来,硬充罗汉。如成都宝光寺的罗汉堂内,康熙和乾隆分别被塑为奢夜多尊者和直福德尊者。
  
  
  
  
  
  
  (上图)康熙和乾隆分别被塑为奢夜多尊者和直福德尊者。
  
  
  
  
  唐末五代人贯休和尚画罗汉最有名,他所画的《十六罗汉图》打破了传统画罗汉的思维模式,如降龙伏虎、飞天渡海等英雄气概,而是着重表现罗汉的内心世界,用外形的丑陋来衬托罗汉内心的善美,从而化丑为美。贯休笔下罗汉的“胡貌梵相”,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外来和尚多来自天竺(古印度)及西域的事实,正所谓“外来和尚好念经”。(2007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