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中国风:《语感论》(修订本)序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34:31
2011-05-09
【字号:大中小】【背景色■■■■■■■】【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关键词:修订语文工具性语感政治性教改修订本教育语文教育浪潮
摘 要:《《语感论》(修订本)序一》...义。我们如果将其放到当代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中来考察,它的价值和意义更是不容忽视。 理论的创见往往根植于对历史和未来的深刻洞见。王尚文先生早在1990年出版的(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一书中对当代语文...
相 关:◇ (妇女)夜间工作公约(修>>详细◇ 说解“七字诀”——学习《>>详细
◇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详细◇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详细
王尚文先生自80年代末期由中学调入浙师大任教语文教学法以来,围绕语文教改这个主题,发表了数十篇富于批判性和建设性的论文,出版了三部专着,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语文教育学领域内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术存在。正如周有光先生所指出的,王尚文的语文教育思想别开新面、独树一帜,已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且有广泛的实践指导意义。我们如果将其放到当代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中来考察,它的价值和意义更是不容忽视。
理论的创见往往根植于对历史和未来的深刻洞见。王尚文先生早在1990年出版的(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一书中对当代语文教学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作了一番独特而深刻的思考和剖析,认为建国以来先后出现了以强调语文教育的政治性和工具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第二次浪潮。作者一方面历史地肯定了强调政治性和工具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剖析了它们在理论上的根本失误以及在实践中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富有预见性地提出应当掀起以突出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浪潮,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深广内涵及其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强调指出,语言决不仅仅只是工具、载体,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人学习、掌握母语的过程就是人成为人的过程,语言化、社会化、人化是三位一体的。如果把语文学科比成一个人,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技能的培养、语文素质的提高就是他的躯体,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则是他的灵魂。灵魂必寓于躯体,无躯体则为飘忽无定难以捉摸的幽灵;躯体须有灵魂主宰,无灵魂,则为行尸走内无疑。语文教师必须自觉、充分、深刻地认识、领悟语言的人文性,看清看活在“言”的字里行间那个“人”,自然而然地将人文素质教育寓于语文素质教育之中。那种把语文仅仅看作工具、载体的观点,主张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只能使语文教学患上“丧魂失魄症”而挣扎于题海之中,无助甚至有害于语文素质教育。在狭隘“工具论”一统天下的当年,王先生表现出一位严肃学者唯真理是求的勇气和胆略,令人敬佩不已。随着历史步伐的迈进,王先生的学术创见近年来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学家与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肯定。王先生以自己富有成果的辛勤探索,印证了自己的预言,值此,他应该感到由衷的庆幸!
但在《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出版的当年,确是响应者寥寥。他感慨系之地说,我在理论上虽然感到孤独,但语文教学直接关系到数以亿计的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发展,我将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不断加以完善。1994年他出版了《语文教育学导论》一书,从语言与人的成长发展的关系这一角度深入探讨语文教育的价值、任务、内容、机制、方法等。《中国教育报》发表评论,认为这是一部继叶圣陶等前辈之后“少有的有分量的着作”,这决非过誉之辞。据我所知,语文教育学的专着自70年代以来出了不少,有的写得比较平妥稳健,学术个性似有不足,基本观点往往近似或相同。王先生的这一专着是他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多年潜心研究的心得,一字字,一行行,都是他心血的结晶。周有光先生在为该书所写序言中说:“这本《语文教育学导论)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而且它的‘新’和‘异’又是基于对现代哲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研究成果的大胆吸取和对语言、言语、语感等的深入钻研,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本以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为基石。以语感和语感教学为主体的语文教育学着作。问世以来,得到了语文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评价。[小精灵儿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