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惊北和秦显鸿后代:汉语新诗鉴赏(72)文榕?王坚波?周正光?韩牧?林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2:52:11

汉语新诗鉴赏之七十二

文榕/王坚波/周正光/韩牧/林庚 

 

 

 

文榕(1967-),本名顧文榕。香港女诗人,老家江蘇。著有詩集《輕飛的月光》、散文詩集《花語》等

 

迷濛

 

寂寞時,思念是

船,駛向

無岸之海

 

眷戀時,思念是

煙,飄向

無涯天邊

 

海天無垠

朦朧霧裡

我盼望那隻青鳥

踏浪而歸

 

(选自:《香港詩刊》2000年12月31日第2期)

 

[赏析]

這是我讀了一遍就立刻喜歡上的一首。我想起了李商隱的那兩句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讀了以後談不上是欣喜還是憂鬱,或許這些詞藻用於這首詩本身就有些格格不入的。我不禁在想,思念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是甜蜜的回味?是翹首等待的惆悵?是月下吟出的那一段段絕美的句子?還是心海中那一葉若隱若現的白帆?然而我又不願意將這首詩單純的理解為一首愛情詩,我認為那是對它的褻瀆。詩歌意象的象徵和張力的漫延,讓我想起了包括愛情在內的許多事物,比如:青春、生命等等。

“寂寞時,思念是 / 船,駛向 / 無岸之海”─ 那是一種遙遙無期的牽掛,是一種望穿秋水不見伊人歸的惆悵,忍不住讓人淚濕闌珊;“眷戀時,思念是 / 煙,飄向 / 無涯天邊”─ 像是在突然之間驚破寧靜湖面的那一枚石子,激情的碰撞之後,最終歸於心靈的寧靜;“%C3%83%C2%A9%C3%82%C2%99%C3%82%C2%90/%C3%83%C2%A6%C3%82%C2%9C%C3%82%C2%A6%C3%83%C2%A8%C3%82%C2%83%C3%82%C2%A7%C3%83%C2%A9%C3%82%C2%9B%C3%82%C2%BE%C3%83%C2%A9%C3%82%C2%87%C3%82%C2%8C/%C3%83%C2%A6%C3%82%C2%88%C3%82%C2%91%C3%83%C2%A7%C3%82%C2%9B%C3%82%C2%BC%C3%83%C2%A6%C3%82%C2%9C%C3%82%C2%9B%C3%83%C2%A9%C3%82%C2%82%C3%82%C2%A3%C3%83%C2%A5%C3%82%C2%8F%C3%82%C2%AA%C3%83%C2%A9%C3%82%C2%9D%C3%82%C2%92%C3%83%C2%A9%C3%82%C2%B8%C3%82%C2%9F/">海天無垠 / 朦朧霧裡 / 我盼望那只青鳥 / 踏浪而歸”─ 最後一節將詩人的情感表達到了頂峰。儘管是“無岸之海”,儘管是“無涯天邊”,儘管一切的等待到頭來只是一汪空盡、幽夢一場,但詩人相信,一個人內心的倔強與堅強卻是堅定、從容、迫切,而又是充滿豪情的。迷濛的意象表達,清晰的是內心的那份平靜下的洶湧洪流。不是嗎? (東方亦鳴/文)

 

 

 

王坚波(1961-),本名王宝堂。陕西丹凤人,现居商洛。著有中英文诗集《王坚波短诗选》等

 

读史随想

 

绳子  你能折弯

树枝  你能折弯

铁丝  你能折弯

水  你能折弯

石头  你能折弯

风  你能折弯

道路  你能折弯

血管  你能折弯

骨头  你能折弯

肉体  你能折弯

思想  你能折弯

信仰  你能折弯

你能折弯  白纸

你能折弯  墨汁

你能折弯 

但是  你折不弯

折不弯阳光

 

(选自:2003年12月5日《今晚报·副刊》)

 

[赏析]

王坚波的诗歌具有金属般硬度和色调。他的诗歌符号很明显呈现内心化和隐喻性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物质性。他没有璀璨花卉的绚丽和馥郁,没有气候、年代的标识和印象,似乎是用钢铁浇铸成的雕塑,令人劈面即生惊悚之感。他的诗歌意象是执拗的,为了这种执拗他可以冒被人们拒绝的危险。比如《读史随想》这首诗,在仅有的16个句式中,他用相同的句式不厌其烦地列举了15种排比概念,试图在极致的单调执拗中挖掘出最后的骨质和指出骨质的纹理含义来,最终迫使人们放弃当初的浅表意念,别的复杂篇目更是自不待言。他的诗句执拗到了坚硬而绝不柔软的地步,从他内心放射出的不是无形的光芒,而是锋利有形势不可挡的箭簇。 他的理性是强大的,但并不偏颇感性,而是把感性作为理性的土壤和奠基。纯粹被理性支撑的诗意往往会丧失意境的自由弛骋,王坚波的诗避开了这一审美陷阱,他在顽强地奔向哲学归宿的途中,总是像一棵铁树那样朝天空伸展枝柯,然后在技头怒放开花,形成一片凝固在苍穹中的流动景观。同时,他在诗歌中放弃的一些世俗尘埃痕迹,不管是他有意或无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在与一般性的感性诗句决裂之后自创形成的个人风格,确乎给人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身心体验。 (米原/文)

 

  

 

周正光(1940-)。美国籍汉语诗人,老家广东开平。著有诗集《听雨,在密西西比河》、《听雁扣弦》等。

 

枫叶

 

没有国色可供酣酒

没有天香可以沾衣

连名字也没有列入洛阳花谱

所以我知道不能引起你注意

 

于是我就等

从春到夏

从夏到秋

一直等到北风从岭外刮来

犹痴痴立在一宵寒霜里

 

逐一片云  你浪迹于天地之间

到了倦旅暮归之时

停车,你偶一回眸

我倚在寒山石径

立即兴奋得

一面绯红

 

(选自:周正光诗集《听雨,在密西西比河》,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赏析]

枫叶,纵使有宛如二月鲜花般的红艳,终归只是一片红叶,始终无法与真花相争艳。因此,在全诗的开头处,诗人便给枫叶冠以第一人称的“我”,将这小小的红叶拟人化,以人的口吻进行叙述。

诗中的“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地位,一片小小的红叶“没有国色可供酣酒/没有天香可以沾衣/连名字也没有列入洛阳花谱”,虽然早有自知之明,但“我”的心底仍然期盼着能够吸引“你”。“你”是谁,诗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诗中的“你”只是一个“浪迹于天地之间”的人,而“我”这片枫叶在季节扭转中等待的,只是“你偶一回眸”。

诗人运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将一片红枫倾尽一生的追求描写的引人动情。全诗分为三个大段落,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口吻,始终围绕“我”对于“你”的一片痴心展开。开头平直的叙述最后烘托出的是山间一片绯红的效果。其中诗歌的最后一段巧妙地借用了唐代·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其加以修改,活为己用。原诗本是重在描写游历于山间的诗人在归途上偶被那遍山的霜叶所吸引,不禁停车观赏,以外人的角度去赞美枫叶的红艳。但本诗却是以被赞美的对象为第一人称,活用前人的诗句,虽然描写的角度各不相同,一个是“被吸引”、一个是“想吸引”,但同样成就了极高的艺术效果,为读者营造了一个诗中有画的意境,虽古今有别,却异曲同工。

全诗最精的便是一个“偶”字。千辛万苦迎来的“你偶一回眸”,“我”便“立即兴奋得/一面绯红”,仿佛那布满寒山石径的红仅仅只是因一人不经意所为。这一描写,使得全诗达到一个高潮,然后诗人便顺势收笔,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杨雯[学生]/文)

 

 

 

韩牧(1938-),本名何思伪。加拿大籍汉语诗人,老家澳门。著有诗集《新土与前尘》、《待放的古莲花》、《伶仃洋》等。

 

铜竹筒

——博物馆中见先侨遗物

 

怎样去排解

无法排解的乡愁呢?

吸几口烟吧

 

来自中国南方的水乡

习惯了家乡的烟具:

大竹筒

 

隔渺渺的太平洋

严寒的加拿大

没有生长竹子

 

铜片  一片片卷起来

就连接成

一个多节的大竹筒了

 

一吸一呼之间

他见到了家乡的烟囱

厨房里在煮晚饭的妻子

 

(选自:韩牧诗集)

 

[赏析]

竹筒,流行于云南省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阿嘎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

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这种情结折射在一个小小的竹筒,将韩牧的思绪带回中国南方的水乡,那个轻烟扶柳、灵动飘逸的水乡。虽然远隔重洋,只能依靠回忆家乡的烟具——竹筒来一解乡愁。气候严寒的加拿大没有竹子,于是乎那用铜片制作而成的竹筒承载起韩牧太多的乡愁、承载了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浓厚情感、承载了远渡重洋诗人对故土的眷念。故乡与游子,这似乎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凝望铜竹筒,一吸一呼之间,韩牧的脑海中浮现出家乡的烟囱、正在烹制晚餐的妻子。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一抔黄土,都历历在目,难以割舍......

乡愁”几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态,韩牧的一首短短15行的小诗,把这种“恋乡情结”表现得真切感人,淋漓尽致,足见作者的功力。  (刘念[学生]/文)

 

 

 

林庚(1910-2006),字静希,北京人。著有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它》以及诗与诗论合集《问路集》等。。

 

洗衣歌

 

洗衣!洗衣!

晶滢的泉水流过小溪:

带着肥皂的泡沫;

带着褪下的颜色;

洗衣!洗衣!

一齐流去小溪。

 

光滑的石子在水中,

一件件衣裳慢慢地冲:

柔滑!女人的手;

一双,白玉的藕;

洗衣!洗衣!

一齐流去小溪。

 

洗下男人的汗来;

洗下女人的粉白;

清泉不断地涌来,

肥皂的泡沫,褪下的颜色,一齐流过;

洗衣!洗衣!

一齐流去小溪。

 

(选自:《夜》,开明书店1933年版)

 

[赏析]

这首诗记录了乡间女子傍河洗衣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活的欢悦氛围,以及乡民们勤善乐观的生活态度。

全诗三节,均以“洗衣!洗衣!一齐流去小溪”收尾,直承了《诗经》中重章叠唱的篇章结构。起句“洗衣!洗衣!”运用了复沓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洗衣时揉搓的节奏感和力度,犹如从远处传来的阵阵洗衣声,进而暗示了洗衣人饱满的精神风貌。然而洗衣人并未“出场”,“镜头”首先对准“带着肥皂的泡沫;带着褪下的颜色”的小溪,这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相类似。

第二节如摄影镜头,逐步地由水中“光滑的石子”移到“一件件的衣裳”,再到女人如藕般的玉手。镜头定格至此,并没有对洗衣人进行面部特写,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一双,白玉的藕”的比喻,暗示着洗衣人质朴善良、纯洁真挚的美好品格。

第三节的前两行,暗含了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家庭生活模式。“女人的粉白”暗示着夫妻恩爱、家庭和美。接下来镜头再一次“关照”小溪,与第一节遥相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

本诗语言质朴、结构严谨,善于运用暗示的手法,同时重视画面的组接。风格清新明快,充溢着乐观欢愉的民歌气息。  (沙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