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娃传的作者是原文: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鸿雁传书的人——郝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22:12
 我们经常把鸿雁传书比作传递信息的邮递员。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鸿雁》,就是以乡邮员为题材摄制的一部歌颂投递人员的电影。鸿雁传书作为一种神化的传奇故事而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却不知道有人确实使用过鸿雁进行传书,他就是我国元代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史学家郝经。

     郝经,字伯常,元初泽州陵川人,出生于一个世儒之家,早年继承祖业,以教书为生,后经人举荐,为元世祖忽必烈所器重,是一位经纶济世,宏才大略,脱俗破愚,为推动中华民族的融合和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重大牺牲的历史人物,是宋元之际的一位思想家、外交活动家和爱国学者。公元1260年4月10日,忽必烈任命郝经为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使、佩虎符金印,率领40人出使南宋,九月份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南宋奸臣贾似道背着朝廷,将郝经一行拘于真州忠勇军营,使郝经长期隔绝于世。

     郝经在此期间,每日讲学著书,然而却与外界间音讯不通。有人献雁供其食用,他曾为此写过一首《馆人饩雁》诗:“持节江南久食鱼,馆人供雁意踟躇。呼儿细看云中足,恐有中原问讯书。”他还写过《闻雁》、《雁媒》等诗,表达了他急切盼望元世祖来书的迫切心情,也使他萌发了利用鸿雁为其传书的念头。郝经鸿雁传书,发生在他被拘禁的第十五年(1274)9月,他很想使元世祖忽必烈知道自己的行踪和处境,但苦于无通信办法。他看到40只供他食用的雁,其中有一雁体质稍异,郝经即命人畜之于后。此雁每见郝经振翼而鸣,他由此感悟,择日率从者27人,具香北拜,三人舁雁跪其前,手书尺帛,亲系雁足,且致祝曰:“累臣某,敢烦雁卿通信朝廷?雁其保重!欲再拜,雁奋身入云而走。次年三月,汴梁有人在宫苑金明池射雁获书,只见帛书上写着59字,即“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中统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因郝经被拘,不知已经改元,故仍用中统年号(即至元十一年)。但此时郝经已经北归。1275年七月郝经逝世。1317年(延佑四年),元仁宗加赠郝经为推诚保节功臣、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冀国公,谥“文忠”。次年,对郝经的鸿雁传书掀起了一次歌颂高潮。原来在郝经去世后的当年,汴州人王时中获雁于金明池,得郝经帛书,收藏而未报。当年春,集贤学士郭贯出使淮西始见此帛书,经集贤学士李邦宁将帛书呈送元仁宗。这已经是四十四年以后的事了,元仁宗特下诏,将帛书装潢成卷,藏之东观,翰林、集贤文臣题词赞颂,朝野传为美谈。到元顺帝的时,又念郝经“忠亮之风”,举“褒宗之典”追封郝经为昭文馆大学士、资善大夫,谥文忠。

郝经鸿雁传书有史料记载

     据《元史﹒郝经传》记载:郝经于1274年将帛书系雁足,给忽必烈“鸿雁传书”后果在汴京获雁得书,帛书长二寸,宽五寸,背后有陵川郝氏印。元大德九年(1305),御史台在《封赠诰书》中,“雁书未达中原,龙棹已横江上”就有说明。曾任《元史》总裁的明初大臣宋濂(1301-1381)特为郝经的鸿雁传书写了一篇文章。现全文录下:

题郝伯常帛书后

   “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中统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 右郝文忠公帛书五十九字,博二尺,高五寸,背有陵川郝氏印方一寸,文透于面,可辨识。盖中统元年三月辛卯欲告即位,订和议于宋,妙简廷臣,惟公最宜。四月丁末,授公翰林侍读学士,佩虎符金印,充国信使以行。宋相贾似道拘留仪征,不遣。至元十一年六月庚申下诏伐宋,问执行人之罪。时公在仪征已十五载,以音文久不通,乃以九月甲戌用蜡丸帛书亲系雁足,祝之北飞。十二月丙辰,伯颜南征之师竟渡大江。十二年庚午,似道惧,命总管段佑送公归国。三月,虞人始获雁于汴梁金明池。四月,公致燕都,而七月辛末遂卒,年仅五十三尔。其书“中统十五年”,即至元十一年,南北隔绝,但知建元为中统也。十二年正月甲申,宋亡,帛书为安丰教授王时中所得。延佑五年春,集贤学士郭贯出持淮西使节获见焉,遂奏于朝,敕中使取之。十一月,太保曲出集贤大学士李邦宁以其书上仁宗,诏装潢成卷,翰林集贤文臣各题识之,藏诸东观,而王约、吴澄、袁桷、蔡文渊、李源道、邓文原、虞集,皆有所作矣。昔苏武使匈奴,匈奴诡称武死,汉昭帝使使者谕云:“天子射上林,得雁,足有帛书,言武牧羚泽中。”武因获还。此盖一时假托之辞,非有事实也。今当一介行使不通之际,雁乃远离缯缴,而以公书至汴,其天欲显公之忠节耶?会公北归,故获者不以闻,不然则是书之所系,岂细故也哉!或谓世祖见书,有“四十骑留江南,曾无一人如雁”之叹,遂兴师伐耸,皆好事傅会之谈,而不知有信使在也。濂修《元史》既录诗入公传,今复书岁月先后于卷末,以见雁果传书云。

    以后的几修《陵川县志》均有上述记载,且时间地点都与《元史》郝经传相同。后来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郝经研究集》中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郝经鸿雁传书的事,并加以肯定。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郝经传》(秦鸿昌著)更对此事作了充分的肯定。

与郝经同时代的文人题诗赋赞颂

    元代学者刘因生于1249年,袁桷生育1266年,而郝经早于他们生于1223年,三人基本都是同时代人。他们二人耳闻目睹郝经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和巨大的学术成就,尤其对郝经的鸿雁传书的真实故事更是惊奇,由衷的发出赞叹,现选入三人的诗原文附下:

忆郝伯常  刘因

一檄期分两国忧,长缨不到越王头。

玉虹醉吸金陵月,玄鹤孤游赤壁秋。

漠北苏卿重回首,天南王璨几登楼。

飞书寄与平南将,早放楼船下益州。

题郝伯常雁足诗  袁桷

深羁孤馆鬓毛斑,猛虎摇鬒障海寰。

玉树已歌归逝水,羽书难射隔平山。

不须羚乳终回汉,肯学鸡鸣诈度关。

一寸蜡丸凭雁寄,明年春尽竟生还。

题郝陵川雁足系诗后  吴澄

忠贞信使早许国,羁旅微臣晚见待。

近忆当时如一梦,儒毫欲写相交颐。

     以上三位学者的诗,都歌颂了郝经利用鸿雁传书这种通信方式来表达的爱国精神,尤其是袁桷和吴澄。明朝大臣元史撰修总裁宋濂的《题郝伯常帛书后》记载,当时他们是亲自看到了郝伯常的帛书原件,才写出了如此真实的诗篇。还有同时的王逢也写了《读国信大使郝公帛书》,其他还有,就不在付录。从这个角度上更证实了郝经鸿雁传书的史实的可靠性。

郝经鸿雁传书的后话

     作为郝经的故乡,历代陵川人为了表达对这一代鸿儒、元朝国信大使郝经的高度崇敬的心情,明洪武末年(1395)山西安察司副使宋文在巡查陵川时,指令把郝经故第棣华堂重修一新,并在东百米地方掘一大泊,移花植柳,名曰“落雁池”象征汴梁的金明池,颂扬郝经“鸿雁传书”之忠魂。明万历十七年(1589),陵川县令完东气就任陵川县令,又重修棣华堂 、落雁池。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县令孙必振重修雁池亭,并匾刻郝经的《雁帛诗》于《饩雁》两诗于碑亭之上,此亭1949年前已失修倒塌,落雁池一直保留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才改修为电影院(现棋源会堂址)现陵川东南还有以此命名的落雁街。清朝杂剧家许鸿磐还以郝经鸿雁传书的题材,创作四折杂剧《雁帛书》,以示纪念。该剧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北海分馆,现已在陵川政协得以刊印并请山西大学教授田同旭评注。在河南省开封市现已投资千万人民币修复金明池公园,并准备在金明池公园内的显著位置修建“雁书亭”以纪念这位为祖国和平统一而献身的元代学者和历史上堪称唯一使用鸿雁传书的外交家。

     说到郝经的鸿雁传书,不能不提一下比郝经名声更大的另一位传说中使用鸿雁传书的汉朝人苏武,他的传书在中国影响极大,戏剧舞台、小人书、民间传诵,妇孺皆知,但这只是传说,各类史书均无记载。所以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说:“是苏武雁书之事虚,而郝经雁书之事实也。”明代史学家宋濂进一步作了说明:“昔苏武使匈奴,匈奴诡称武死,汉昭帝使使者谕:“天子射上林得雁,足有帛书,言武牧羝泽中。武因获还。此盖一时假托之辞,非有事实也。”从上述的记载中都认为苏武鸿雁传书,只是汉诏帝一时的假托之辞,而郝经的鸿雁传书却真有其事。

     纵观中国历史上,从古至今,从最早的烽火台、驿馆、驿栈、邮驿,到现在的航空邮路、火车邮路、汽车邮路、摩托邮路、边远地区的马班邮路、骆驼邮路、自行车邮路、步班邮路。而郝经的鸿雁传书在历史上却是唯一使用大雁来传递信息的。最后,以武彭龄的《落雁池赋》作为本文的结束:

文忠义烈照汴梁,仿佛金明别留芳。

有亭翼翼临祠傍,几字帛书日月光,

何幸生于君子乡,低徊清波忆伯常。

池存落雁人云亡,杳杳忠魂映徊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