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人物形象分析:图书馆: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0:39:59

图书馆: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

(2011-10-21 20:58:40) 转载标签:

安齐

石景山区

吸引力

杭州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文化

分类: 专题·策划 本报记者 鲁楠

如果有人问你,喜欢读书吗?大多数人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而当有人问你,经常去图书馆吗?答案也许是相反的。有人说,在数字和网络化的冲击之下,图书馆已对公众失去了吸引力,而又有人认为,我们国家的图书馆从来就没有对公众形成过很强的吸引力。为什么不去图书馆?读者有自己的理由,图书馆也有清醒的认识,而国外图书馆保持吸引力的经验也值得探讨。

读者:
图书馆还有吸引力吗?

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是因人而异的。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陈秋红来说,自从大学毕业之后,近五年的时间里,她只去过图书馆一次。对于图书馆为什么不受她待见,她解释说“在图书馆里,读者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实现。”陈秋红认为,图书馆的“读者须知”中一些生硬的言语在字里行间透出对读者的不尊重,一些带有命令性的口吻让人感觉到读者与图书馆员是不平等的关系。

读者林兵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家住北京石景山区的他宁可每天在家抱着电脑,也不愿去近在咫尺的石景山区图书馆。究其原因,林兵说,他几年前还是去过的,后来感觉图书馆对他越来越没吸引力,他还自嘲地将懒惰归为不去图书馆的重要原因。这其实也道出了许多读者的心声。林兵说他对石景山区图书馆最“新”的印象还是两年前留下的,“但我想现在也不会有本质变化。”林兵说。看来,不但图书馆对他失去了吸引力,他对图书馆也失去了信心。

学生是图书馆的重要读者,高校图书馆应该是有人气的,而事实上,去图书馆的学生大部分不是借阅图书,而是为了备战考试而抢座位,上自习。北京工商大学的学生文韬就是这样一位,除了去学校的图书馆,在北京读书的他,唯一一次去首都图书馆还是去听讲座。文韬说,他周围的同学除了去校图书馆自习外,他不曾见过他们专门去校外的图书馆。除此之外,他认识的一些朋友一年去图书馆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对另外一些读者来说,图书馆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对于湖北的编辑苏格来说,去图书馆本身就是件令她快乐的事,即便没有寻书目标也十分愿意泡在里面并随意逛逛,她喜欢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新天地。当然,图书馆的搜索系统和资料库是非常吸引她的,还有一些外文版书籍馆藏,除此之外,湖北省图书馆每周还会有讲座和电影观片会,这也让苏格在图书馆呆上一整天都不会累。

但毕竟像苏格这样对图书馆有着深厚感情的年轻人不多了。图书馆更多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在老年人身上体现出来。因此,“老年牌”是当下许多图书馆的杀手锏。在记者的印象中,进入图书馆的阅览室,映入眼帘的就是老人们带着老花镜认真读书读报的场景。很多图书馆也因老人们的聚集而略显有些人气。73岁的胡广财老人就是图书馆的忠实读者,他每天都以图书馆作息时间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图书馆去得多了,他的想法也更多了,有时还会向图书馆提出书报订阅和各种服务改进要求。胡广财感叹说:“我们能来就说明身体健康,而且越‘来’越健康。”

图书馆:

门前缘何如此冷落?

对于一些图书馆门前的冷落,大多数图书馆人表示无奈,但他们自己心里也有一笔账。比如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认为,来图书馆的读者少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图书馆馆藏匮乏。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单一滞后的馆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多元化文化需求。其次是新兴媒体的冲击。当前社会变革日新月异,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逐渐失去吸引力,“立身之本”受到猛烈冲击。再次是人们生存压力的冲击。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阅读中来,走进图书馆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奢望。最后是图书馆服务“零距离”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也逐步建立了数字图书馆,读者不需亲身到馆,只要拥有一张数字读书卡就可以在家坐拥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此外,任竞认为,图书馆的交通不便、效率低下、服务态度差、阅读环境差和馆藏更新速度慢等因素也是人们不去图书馆的原因。

当记者提出图书馆为什么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时,某图书馆行业期刊编辑顾先生立即否定了记者的说法。他认为,我们的图书馆从来就没有在公众中形成过较强的吸引力,这个可以从各方面的数据体现出来。对于公众不去图书馆的主要原因,顾先生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服务意识方面,近些年来虽然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是做得不够。图书馆的建设更多是形象工程,而不是为了更方便地为大众服务,最明显的例子是我们社区图书馆的缺乏。在读者方面,顾先生认为,我们的民众还没有很好的信息素养,这从阅读率上就能体现出来。顾先生说,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垄断地位日渐消失,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获取信息方便快捷,虽然图书馆在某些方面还是不可替代,但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图书馆。

就图书馆自身而言,杭州图书馆专题文献中心主任吴一舟认为最需要改进的还是办馆理念和工作质量。现在杭州图书馆提出要把未来的公共图书馆打造成“第三文化空间”,这就是一个结合世界图书馆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新理念。关于工作质量,这不只是我们图书馆界的问题,而是全国各行各业的问题。因此,需要图书馆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假以时日,逐步提高。

“东方不亮西方亮”

与国内图书馆的门前冷落车马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并没有因数字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失去吸引力,而是成为公众阅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图书馆的吸引力来说,正可谓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了。

那么,国外图书馆是如何保持对读者的吸引力的呢?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国内的图书馆学习呢?几位受访者谈到了自己在国外图书馆阅读的切身体会。

2010年的9月至12月,张丽在英国拉夫堡大学进行短期交流。在此期间,张丽说她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包括拉夫堡大学图书馆、拉夫堡公共图书馆和两所中小学图书馆。谈到拉夫堡大学图书馆,张丽说最吸引她的地方是拉大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和舒适的环境。与国内的大学图书馆相比,拉大图书馆最大的优势就是让人觉得在此非常放松,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互相讨论的空间。

安齐一家子住在澳大利亚悉尼已经四年多了。在女儿一岁多的时候,安齐就开始带着女儿去家附近的图书馆。安齐介绍说,图书馆办借书卡很简单,只需要看一下办卡人的证件,借书卡基本是各图书馆通用的,上面会记录读者每次到馆的时间和借书的情况,而且不收额外的费用。安齐家附近的图书馆规模较大,设施较好,馆内的少儿阅览室布置得很可爱,很有家的感觉,“这里的好多小朋友,下了学都不回家,先往图书馆跑,进了阅览室脱了外衣,扔下书包,想看什么都随心所欲,像在家里一样随便。”安齐说:“我的女儿来到这里也很随便,年龄小好动,所以看书也没个‘正形’,经常是一会坐沙发上看,一会趴地上看。图书馆员已经见怪不怪了,只要孩子们高兴,他们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图书馆行业期刊编辑顾先生举了温哥华公共图书馆的例子。他说:“我在温哥华,曾经见过他们给民众提供名画临摹品的出租业务,非常便宜。这可能不是以前图书馆的职能所在,但却是吸引民众参与到图书馆中来的一个具体事例。”

吴一舟也曾多次参观访问过许多国外的图书馆,国外的公共图书馆吸引他的方面比较多,比如建筑与环境。国外的很多图书馆建筑本身的艺术性和独特性就是图书馆的一个亮点。同时,国外的图书馆一般都很注重馆内的环境和气氛,特别会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来实现较好的功能性和便捷性。多元化的服务。这是指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两方面的多元化。从服务内容看,国外图书馆不再受限于图书借阅和信息咨询之类的传统服务内容,而在努力成为一个本地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从服务形式看,除了传统的服务手段外,现代图书馆当然也高效率地利用网络,还会联合社区、非盈利性机构及一些市政职能部门来为公众提供更广阔的服务。

吴一舟感叹,高质量的细节几乎体现在这些图书馆的所有方面。比如馆内空间的布局、墙面的装饰,总是让你感觉很舒适,让你的心可以静下来;馆员们的服务总是耐心细致,和声细语,始终透着发自内心的真诚。

国内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相比,在硬件设施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差距并不大,而对读者吸引力的差距,说到底是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的差距,相信在图书馆人的共同努力下,这种差距是在不断缩小的。届时,值得探讨的问题就应该是“我们为什么去图书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