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胜稳股份有限公司:执著与出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10:36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是宗萨钦哲仁波切所开示的,谈到出离心的问题,写得非常中肯且贴近人心,对往往迷失于快速而混乱生活的现代人具有醍醐灌顶的作用。

佛教里,“出离”有很多种含义和解释,但许多人都把佛教的出离理解为远离人世,不食人间烟火,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其实佛法的每分道理、每个修行法门都是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是可以具体实行应用的。要测试自己是否具备出离心,宗萨钦哲仁波切提到,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在过去对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现在对你是否一点也不重要?过去可以轻易激怒你的事,现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话,那么你就从这里出离了。

所谓“出离”,就是不再执著过去所执著的事物。“当你不再执著一件事或一种习惯,它就失去指挥摆布你的能力,你也就获得了自由。”说得多好啊!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不顺心意的时候,孩子的叛逆,配偶的不体贴,上司的不近人情,同事的勾心斗角,人际关系的疏离,金钱财务的压力…,在在都让我们活得不痛快,甚至可能只是不相熟朋友的一句批评、外面办事员的些许刁难,都让我们耿耿于怀,感到不舒服。这便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执著与期待,当对方不符合我们的期许时,失望于焉产生,而你也就陷入一个致你于不快乐的痛苦情境。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出离,从一个你所执著不放的观点中出离。如果我们能够从种种执著中出离,将会变得非常强大,再也没有任何事物或对象可以激怒你,你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

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完满及种种缺憾,不可能每件事都顺从我们的心意,“试图改变外在的世界来追求完美是徒劳无功的,永远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把毫无准备的你激怒。你有多少执著,就有多少痛苦。”

要摆脱痛苦与不快乐,最简易的方法便是,从所有的执著里出离。《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人生当中的起起落落、离合悲欢、富贵荣华或是贫贱哀戚,都将转眼成空,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当生命结束时,一切有为法都将如梦幻泡影般消逝无踪。现象的来去,自有其因缘与变化,让它自来自去,不加以执著与判断,才能活得自在愉悦。《菜根谭》里有句话讲得很好:“风过疏竹,风去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当境界现前,有如雁鸟飞过心湖,雁子的倒影虽然映现于水中,然雁是雁,水还是水。当现象消失,鸟儿离去,一潭湖水依旧清澈无波,平静如昔。

如此,便是出离了。

回想过往,有许多人事让我们生气、痛苦,现在再回头看看,这种种可能当时让我们伤心自怜甚至痛不欲生的事情,却再也不重要了,我们能够以客观的心态坦然处之,这表示我们已经从这里出离了。用这种观念与方法,来处理面对现在生活当中的问题,将自己置放于未来两年、五年、十年的时空中,这些问题是否还同样重要,是否还会如此在乎、忿怒、不甘心?从这个角度出发,或许能帮助我们从现下的情境中脱困。

我们不该陷身于被那么多的烦恼、那么多的人与事所指挥摆布中,将自己的快乐建立依靠在外在脆弱无常的现象中,有多少执著,便有多少烦恼、痛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执著,没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没有事事追求完美的心态,才能以智慧平静的心好好过每一天的日子。

所有的执著都是来自于“我”,《利器之轮》中,法护菩萨阐述,“凡事都如镜中影像,我们却想像它们是无比真实;凡事都如山上云雾,我们却想像它们是坚固实在。”因为渺小的我们,往往将外在的事物,拉到以自我为中心的水平中观察、判断,以我们的价值观衡量评断所有的东西,在自我操纵下,我们遂被种种狭隘自私的观点所奴役而不自知。宗萨钦哲仁波切的方法,便是教导我们,这个世界上许多事情都不会轻易俯首听命,事事顺著你。很多人试图创造完美的世界,最终都证明失败了,而只要把心稍做调整,一切都会是美好的。

要改变外在环境,不如从改变自己的心做起,拥有一颗出离所有虚幻执著的心,便是快乐自在生活的开始。

注:遇一切境都能反求诸己、回光返照、反观自心、净化自己烦恼时,当下就获得了自由。再把这些正行对善知识做供养,又再造了亲近善知识、得善知识摄受的正因。所以说境无好坏,重点不在你做了什么,而是你的心在这个做的过程中有没有净化、改善、提升。并至诚感恩师父教我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