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伟人书籍:孙中山把衣帽留在北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51:11

孙中山把衣帽留在北京

http://beijingww.qianlong.com/  时间:2011-09-27 08:59:49  来源:北京日报  


中山公园中山堂


碧云寺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86年前的北京肃穆举哀,一位世纪伟人的心停止跳动。59岁的孙中山先生的确累了,他数十年间颠沛流离于扰攘纷争的世界,为着他5000年历史的祖国和四万万苦难同胞而奔走呼号,蹲过监狱、屡遭通缉、一文不名、居无定所,却矢志不渝,只为了做一件事——推翻腐朽没落的满清封建王朝,即“掀倒专制奠共和”。

  100年前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先生的这一愿望和理想终于实现。在用汉字书写的历史上永久地删去“皇帝”两字谈何容易,但以坚韧、执著著称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做到了。至于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家的伟业,孙中山先生虽力有不逮,却竭诚以赴,呕心沥血,积劳成疾,以致天年锐减,死不瞑目于京城。

  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现代意识、民主精神、共和理想以及建国方略的职业革命家,自孙中山先生始;一生胸怀磊落,光风月霁,改朝换代,身体力行“天下为公”原则与志向的社会改革家,自孙中山先生始;成为伟大政治家的同时持守博爱原则,其品格与风范令国人敬仰、被世界称道的国家领袖,自孙中山先生始。

  念我华夏泱泱,山河苍苍,古往今来,人杰浩荡。然,可悲可叹者,虽中国帝王陵寝无数,却惟独没有一座伟人先贤祠,若有,其最先令人追忆、俯身膜拜的伟大人物应是孙中山先生。好在西山有一苍翠欲滴的名寺——碧云寺。寺中有孙中山先生衣冠冢,使人默然致哀,深情缅怀,并以国家与民族一员的名义,常思以往,瞩望未来。

  如果做一奉献毕生热忱、精力于家国的志士仁人目标过高,那就当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并长存爱国敬业之心。   行走与祭奠孙先生的目的,唯此而已。

 张自忠路23号孙中山行馆:弥留之地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日在即,追寻孙中山先生的京城遗迹计划列出:第一站——张自忠路23号孙中山行辕,第二站——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中山堂,第三站——香山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

  1925年2月18日至3月12日,沉疴加重、需要疗养的孙中山先生,听从亲朋好友的劝告,住进了当时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的府邸,即今东城区张自忠路23号。后人将其称为“孙中山先生行馆”。

  在行馆迤东不远处,有清朝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也是1912年袁世凯的总统府、1924年段祺瑞的执政府。

  孙先生病逝后,居室门前悬挂一牌匾——“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并有汉白玉石刻一方:“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寿终。”

  一直以来,人们误传孙中山先生是因肝癌而病逝,但新近在协和医院展出的病理报告写明:“胆囊腺癌”。孙先生肝脏曾在该院解剖学楼妥善保存,后因日军占领并多方抢夺而遗失。

  弥留之际,孙先生曾写下简短的三件遗书,后人称之为“伟人最后的声音”。其中,《国事遗嘱》(又称《政治遗嘱》)和《家事遗嘱》两件,现场笔记者均为汪精卫,证明者有宋子文、孙科、何香凝、孔祥熙等。另有《致苏联政府遗书》一件,最先将其披露的不是国内媒体,而是前苏联的《真理报》,其英文原件尚在。

  谈国事,念念在自由与平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话家事,叮嘱子女自立自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

  在《致苏联政府遗书》中,孙先生称布尔什维克为同志:“亲爱的同志,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以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此前一年,孙先生在谈到他的国共两党合作方针时,曾对反对派严词驳斥:“我们的同志,还有我们的军队只有当命令对他们有利时才服从,反之往往拒绝服从,如果所有的国民党员都这样,那我将抛弃整个国民党,自己去加入共产党。”

  这是孙先生第三次、也是平生最后一次来北京。

  首次进京,1894年,28岁,因在天津求见李鸿章不遇而顺路走访,“窥清廷之虚实”,发现“满清政治下之龌龊,更百倍于广州”,得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旋起革命之心意;

  再次莅京,1912年,46岁,民国开创之初,应袁世凯之邀前来商议国是。

  最后一次,于1924年12月31日,从天津乘火车抵达北京前门火车站,受到数万市民、学生、各界人士的守候迎接,只见彩旗、标语、传单、号外漫天飞舞,场面甚为壮观。   谁承想到仅仅三个月后,万众欢腾变成倾城志哀,一个短暂的春天过后,伟人已经告别人寰。

中山公园孙中山纪念堂:公祭之坛

  北京乃至中国冠以人名的公园不多,中山公园(1928年命名)的名字是个例外,园名本身就是反文化传统的典范,也是现代国家的符号。特别是将一座古老的皇家园林,还是明清皇帝的祭祀圣坛——社稷坛,以掀翻帝制的革命先行者的大名命名,可谓意义深远。

  欧美国家习惯用个人名字为城市、公园以及其它公共设施命名。城市有亚历山大、圣彼得堡、惠灵顿、休斯顿;公园有华盛顿公园,英丘吉尔庄园等。虽然中国无此风俗,各地却有中山公园近30座,建在上海、南京、武汉、青岛、佛山等城市。

  当代北京人哪个不熟悉中山公园,这里的“来今雨轩”、“唐花坞”、“音乐堂”总能勾起人们许多回忆,但专程为祭奠孙中山而来却是头一回。

  走过“保卫和平”汉白玉坊,抬首便可瞻仰鲜花簇拥的孙中山立身雕像。三三两两的游客在这里拍照,他们不带着和孙先生一起的合影便不忍离去。

  巍峨、宽敞的中山堂原为祭殿,建于明代,屹立在铺满五色土的社稷坛北面,左右翠柏森森,推门便见祭坛肃穆庄严。1925年春,这里曾停放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京城各界前来签名吊唁者达74万人之多。当时,公祭孙中山先生,成为京城最大的要事。哀声遍地,挽联遮天。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曾协助办理孙先生治丧事宜,并撰写长篇挽联:

  “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吾党适于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联中所谓“三民五权”,是指孙先生所言三大主义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其所创五权宪法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弹劾权”。目前,社会上实行的政府公务员录用考试,多少含有孙先生的“考试权”的意味。

  不料,此后仅仅两年,李大钊先生就被北洋军阀逮捕入狱,英勇就义。

  众多挽联中,《民国周报》全体同仁所题值得一书:“国父之亡,白叟黄童齐下泪;邦人多难,凄风惨雨浩伤情。”——这是“国父”称谓由来之一说。 

  另一说,是时任豫军总司令、曾被孙先生嘉奖的樊钟秀所致巨型横额,大书“国父”两字。他在唁电中也称“国父”,被认为在公共信息传播中称“国父”之始。

  最早在文章中提出“国父”称谓的,是史学家卢绍稷。他在《东西两国父》一文中,将华盛顿与孙中山作比。1940年,南京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首倡“国父”尊称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说:“他在民国元年被选为第一任大总统的时候,为促进南北统一起见,抱定天下为公的思想,不惜敝屣尊荣,辞去总统不做。这种伟大精神,在中外历史上是不容易见到的。我们国父人格的伟大,是大家知道的。”

  孙先生以“改良人格来救国”为题所作的演说,不过是在1年多前的事情。他面对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青年人说:“我们人类的天职,是应该做些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要令人群社会,天天进步。要人类天天进步的方法,当然是在合大家力量,用一种宗旨,互相勉励,彼此身体力行,造成顶好的人格。人类的人格既好,社会当然进步……我们要造成一个好国家,便先要人人有好人格。”   同年,4月初,孙先生灵柩由社稷坛移至碧云寺,被安放在坚固的石塔中。

香山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停灵之所

  北京有许多豪华陵寝,尤其是明十三陵占地广阔,耗资巨大,尽显帝王生前身后的穷奢极欲。参观时却少有心的感动。

  香山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是朴素的,朴素得如同布衣的装扮,青青石塔耸立在一片翠云中,沐浴着金色秋风与橙色晚照,安谧得听不到一丝声响。

  始建于元代的碧云寺,有点像西湖的灵隐寺。孙中山先生留下的气息,使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更显得灵动。游人到此大多不为进香,却是专门来亲近孙中山先生的衣冠。

  孙中山纪念堂,位于山坡上的第三进院落。堂前的两株七叶树碧绿莹润得可爱,依稀的阳光使叶子透明,孙先生的历历往事也变得清晰。原为普明妙觉殿的这座殿堂,曾经怀抱过孙先生的灵柩。停灵于此,让此地成为人杰地灵。当年,前苏联政府馈赠的玻璃钢棺椁铮亮依然,只是它来迟了些,入殓已然半月。而孙先生的遗著一本本——《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中山丛书》、《中山文选》、《孙中山先生演说集》……在橱窗内摆放整齐,携带着岁月斑驳的印迹。

  是的,正像解说词所言:“这里,不再是一座普通的庙宇。这里,全世界炎黄子孙都来拜谒,却不再是为祈祷个人的幸福。这里,曾寄宿过一个伟大的灵魂,曾护佑过一个让全民族哀泣的伟大身躯。他的伟大,随着时光的销蚀而益现光华;他的灵魂,随着日月升落而唤起了更广大的觉醒。”

  纪念堂特意精心编辑、制作的电子版——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图文并茂,十分耐读。特别是以点击世界地图的方式,阅读孙先生一生的国内外行踪,鲜活、形象而生动。其所集孙先生言论,尽显其革命家的思想、谋略:“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他还说,“国家基础建筑在人们身上”;“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明德亲民”;“知难行易”。他题写的黄埔军校校训,充分说明“吾国固有之思想(孔孟等含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在他心中的位置:“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一位名叫西蒙的中年外国游客在此驻足,很认真地观看图片和文字。他说:“孙先生是了不起的绅士,他是中国100年来的伟人之一。我读过他的《伦敦被难记》(1896年),但那时清政府使馆人员绑架了他,而英国媒体待他很好。”西蒙所指,是当时伦敦各报对孙先生的有力声援,迫使清使馆将其释放,并使孙先生名扬世界。

  此后十多年间,英国媒体一直正面关注孙先生。伦敦《滨海杂志》于1911年11月发表的访谈录,成为今天研究孙先生的珍贵文献:“到1885年我18岁为止,我一直过着像我那个社会阶层一般中国青年所过的那种生活。不同的只是,由于我父亲皈依基督教并任职于伦敦布道会,我有较多的机会和广州的英美传教士接触。有一位英国女士对我发生兴趣,我终于学会了讲英语。英美布道会的嘉约翰博士为我找到一份工作,并且让我学得了不少医学知识……1892年,我得到了一张准许以内外科医生行医的文凭。”访谈中,孙先生为中国人的品性辩护:“全世界尤其在美国,盛传中国人自私而唯利是图,这对于一个民族是莫大的侮辱。有许多人,将他们的全部财产交给我(资助其领导的革命)。费城的一个洗衣工人,在一次集会(孙先生演讲)后来到我住的旅馆,塞给我一个麻袋,一声没吭就走了,袋里装着他二十年的全部积蓄。”

  走出纪念堂,再往高处行,便是石塔中镶嵌的孙中山衣冠冢。这里视野开阔,可眺望远处高楼林立的京城轮廓。塔后,有一棵“九龙柏”,是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在此亲手护持过的病树,如今健硕挺拔。人们和这棵树在合影,正是与博爱的精神相拥。

  孙中山先生作为“国父”的远见卓识,可见他1912年的一段论述:

  “一个新的、开明而进步的政府必定要取代旧政府。(国家的共和革命态势)星星之火,就能使它燃烧起来。我已做成了我的工作,启蒙和进步的浪潮业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中国,由于它的人民性格勤劳和驯良,是全世界最适宜建立共和政体的国家。在短期内,它将跻身于世界上文明和爱好自由国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