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仓忠义绯闻:外销瓷市场掠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47:40

外销瓷市场掠影!行情飞涨 价比官窑(图)

文章来源:《收藏》2008年1期 文/杜纪波

长期以来,外销瓷市场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产自中国、销往海外的外销瓷在海外市场大受青睐,一个接一个的外销瓷专场上拍,一个又一个的外销瓷天价被打破。然而,外销瓷在内地从被认识到现在仅有数十年时间,至今内地收藏界对它们仍存有偏见和误解。

由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克拉克瓷声名远播,因此在内地收藏界许多人一提起外销瓷即想到明代外销瓷,这是一个误解。中国的外销瓷历史年代久远,数量庞大,明代外销瓷只是其中最精彩的一部分。中国的外销瓷主要是指早年销往海外的瓷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早期贸易形式自发地由陆路或水路运出的,这一部分主要是元以前的外销瓷;二是由外商来华收购、订购、订造等直接经营方式而销往海外的,明清两代的外销瓷多属此类;还有一种情况则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等方式输出,这类瓷器级别较高,烧制水平与官窑瓷器相差无几。

内地收藏界对外销瓷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其认识主要源于近几十年来的海外外销瓷拍卖市场。早在1983年,英国人迈克·哈彻(Michel Harcher)打捞出了一艘载有2300多件陶瓷器的中国沉船,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出250万美元。之后,哈彻的水下打捞公司在中国南海调查发现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沉没的“哥德马尔森号”(又称“南京号”),从这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商船上出水了14万多件中国陶瓷和125块金锭,1986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出近2000万美元。这次拍卖震动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界和政府部门。随后,这样的私人打捞公司增多起来,更多的外销瓷浮出水面。2004年3月份,佳士得公司在澳大利亚也举办了以海捞瓷为主题的拍卖,上拍的出水瓷不仅件件成交,而且多数成交价都高于估价,有的甚至拍出了22万美元的高价。一连串的“海捞瓷”海外拍卖,促使内地学术界及收藏家开始关注早年出口海外的外销瓷。

让国内市场真正认识“海捞瓷”的,是中国嘉德公司于2005年12月推出的“明万历号、清迪沙如号海捞陶瓷”专场。此次克拉克瓷专场总成交额为272.7万元,成交率为92%。其中,一件明万历青花莲瓣形开光花鸟盘成交价为5.5万元。一些表面粘有海洋生物的瓷器,由于带有显著的沉船瓷器特点,所以成交价往往超出估价数倍。如一件明万历的酱釉罐,估价仅8700元,经过激烈竞价,最终以5.5万元成交。一块清雕花船板也拍出了4.95万元的高价。随后,为了扩大此专场的影响,中国嘉德在第二年的同一时间又推出此专场的第二部分,依然成绩斐然。与之同时,“碗礁一号”和“南海一号”的沉船打捞,让内地对外销瓷的认识更为直观。

早在唐代之前,中国就有瓷器出口海外,当时越窑、长沙窑等南方窑系的瓷器已向海外输出,之后,中国的外销瓷生产就没有停止过。唐、宋、元这一时期,南方窑口自主向海外输出瓷器还只是外销瓷生产销售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瓷器出口是自发的、无规则的。此时外销瓷主要是销往东南亚、中东,多为实用器,极少数是为观赏而制作的。到了明清两朝,外销瓷的生产量很大,主要以景德镇瓷器主为,并出现两个高潮:一是明嘉靖、万历时期,二是清康、雍、乾三朝。嘉靖、万历时期是外销瓷大规模生产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官搭民烧制度的出现并没有给当地窑工带来更多的利益,迫于生计,这一时期的景德镇开始大量为欧洲烧制瓷器,据粗略统计,仅17世纪上半叶,就大约有300万件中国瓷器到达欧洲。这一时期的外销瓷不仅大量出口欧洲,而且国内也有销售。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瓷器经东印度公司大量输出,直接进入欧洲市场。1729~1794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便运销瓷器达4300万件。有专家估计,在18世纪的100年间,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达到6000万件以上。至今存世的这些外销瓷,在欧洲即达百万件。

虽然中国生产的外销瓷时间较长,然而对于大多数瓷器投资者来说,这些专为海外客户生产的瓷器,只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附属品,并不被人们所重视。外销瓷大多是专为海外客户生产的,在国内销售较少,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外销瓷。这也导致了内地收藏界长期以来对外销瓷的陌生和漠视态度。

内地业内人士总是习惯性地将外销瓷与国内生产的瓷器相比,认为外销瓷的质量不如内地瓷器。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早期外销瓷确实仅仅是为了满足海外市场而生产的生活用器,大多质量较差。但随着海外市场对中国瓷器的认可,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中国生产的实用器。大量为满足海外客户而生产的观赏器出现,质量与内地生产的瓷器相差无几。尤其是明清时期欧洲市场定制、定烧的外销瓷,在造型、图案、用色上都比较适合欧洲人的审美口味。清代外销瓷生产多以定制、定烧为主,很少自发进行销售。此时外销瓷开始融入西方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咖啡具的出现。此时期的外销瓷在器形、尺寸、图案上往往中西合璧,多以静物、山水、人物、西洋故事和圣经等内容为主题。其中大多数是日常家庭用瓷,也有一部分是馈赠外国使者、元首,或按欧美上流社会乃至宫廷特需的订单制作的瓷器精品。欧洲人的审美观不同于东方人,他们喜欢大件瓷器,在色彩上也追求火爆热烈,他们对瓷器的喜好,也是浓情四溢。如今在德国德累斯顿的博物馆中,仍收藏着大量的中国清代外销瓷,年代从嘉靖到乾隆时期,各种类别的外销瓷使这个博物馆变得更有特色。还有像法国凡尔赛宫,也陈列着高达1米的康熙五彩花觚。如此大件的瓷器在当时的官窑中很少生产,应当是为适应欧洲人的审美情趣而专门烧造的。

不仅外销瓷的规格与国内用瓷不同,其内容也充满西洋情趣。各种绘有族徽的瓷器被称为“徽章瓷”,是当时欧洲贵族专门到中国定制的产品。这种瓷器传世很多,所绘族徽均很精美。现存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绘有葡王曼努埃尔一世(1495~1521年)纹章的青花执壶,是迄今已发现的中国特别为西欧烧制的最早的外销瓷器。17世纪后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派人到广州定制了许多瓷器,现存于法国国家博物馆的康熙五彩瓷罐,罐身绘有双鹰国徽,便是那时烧造。除纹章瓷外,还有人物画瓷,多取自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宗教故事题材。船舶图案也较为常见,因为欧美许多贵族都是靠经营海运或海军出身起家的,所以对船舶情有独钟。在其定制的整套瓷器上画有船舶,船上还绘有国旗,有的还题上船名、船长姓名及年月等,也偶有码头风景和水手离别图,似一幅幅社会风俗画。各种花卉图案也多取材于欧洲名画家的作品。这部分瓷器多为欧洲上层人群使用,其中不乏为显示家族实力而烧制的。这类瓷器是外销瓷中的精品,欧洲人更将其看作是“贵族瓷”。这些瓷器的制作工艺与当时的官窑瓷器相比也毫不逊色,如今在欧洲各大博物馆中都有大量收藏,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法国吉美博物馆、德国的德累斯顿博物馆都有精美的外销瓷收藏。在欧洲的一些古董店中至今能见到外销瓷的身影。

近几来年,外销瓷的市场行情飙升较快,价格飞涨,明代外销瓷自不用说,做工精美的价位早已在百万元之上。清代外销瓷随着近两年国际市场的走高价值突显,当时为欧洲皇室及贵族定制的外销瓷市场尤为看好。这类为欧洲上层人士制作的瓷器相当精美,不输于官窑瓷器,价格一般在几十万至百万元之间,相对于官窑器,显得相当“便宜”。不过,近年拍卖显示,当时为欧洲贵族生产的那些印有纹章的“徽章瓷”市场相当火爆。这些徽章瓷上的图案主要是欧洲诸国的贵族、显赫家族、军团、都市、公司、团体等的特殊标志,徽章瓷在外销瓷中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却是最为精美的,可以算得上是外销瓷中“官窑”。此外,这些徽章瓷多为贵族、皇室成套定制,他们不仅出高价,要求也最为严格,从目前的拍卖情况看,这类瓷器往往能够拍出高价。

2005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对带有菲利普五世纹章图案的外销瓷以245.76万元成交,创当时外销瓷拍卖纪录;同年,在伦敦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对18世纪的粉彩描金鱼形汤盆以62.4英镑的高价成交,折合人民币约810万元。该汤盆近半米长,绘工精细,色彩艳丽,在鱼鳃处绘有西班牙贵族奥乔亚家族的徽章。此拍品一开拍,就有欧洲数位知名买家竞买,欧洲某知名博物馆也参加了竞买。在2006年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清嘉庆外销葡萄牙青花瓷以约合358.7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该瓶具有鲜明的外销瓷特征,瓷器的上部有葡萄牙文,装饰简洁,而且还配有一个合金的瓶盖。在2007年伦敦苏富比与佳士得的秋拍中,两大拍卖公司都有带有徽章的清代外销瓷上拍,其中伦敦佳士得此次上拍了多件带有显明的欧洲贵族徽章图案的瓷器,一对清乾隆粉彩大罐最为吸引买家注意,罐子腹部位置带有的欧洲贵族标志在今天的欧洲博物馆中仍能见到,这对罐子估价在10万~16万美元,预计成交价将超过百万元。不过,像上述外销瓷中的“官窑”瓷本身即为海外生产,内地市场极少见,不易投资。而在欧洲市场上常见到的清三代粉彩外销瓷则正好相反,这类外销瓷用料较好,画工精细,大多带有欧洲风格的纹饰,而且大量存世,易于投资。更重要的一点是,从目前价位看,清三代粉彩外销瓷盘价位在数千元,而同一时期为国内生产的青花瓷器价位则在万元,与后者相比,因为重视不够,这些粉彩外销瓷价位显得过于便宜,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此类瓷器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