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证监局王宗成:空翠湿人衣——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着色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09:13

空翠湿人衣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着色艺术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关于色彩的运用特点。全文分为引言、本论、结语三个部分。引言概括说明着色艺术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认真研究探讨。本论部分从三个方面发论,一是以冷色为主暖色为辅的着色基调,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但总的来看,以冷色调为主体,以暖色调为补充。二是浓淡相宜的着色原则,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讲究色彩的相谐、相衬、相生,淡雅优美,意境清远。三是善于把色彩和光、声、态综合运用的着色技巧,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结语部分总括全文,进一步指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关于色彩的成功运用是其重要艺术成就之一。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色彩运用、艺术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他多才多艺,风华超群,自甘寂寞却又久享盛名。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北宋的苏轼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在精深华妙的描山画水中,王维“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1)与齐名的孟浩然诗歌的清旷淡远相比,王维的诗歌新奇秀丽;与“诗仙”李白诗歌的明丽爽朗相比,“诗佛”王维的诗歌淡雅优美。对于色彩的敏锐感受和巧妙搭配,无疑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一大特色,也是其重要艺术成就之一,与诗中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一样,值得我们再三吟咏和深入研究。

    一、   以冷色为主暖色为辅的着色基调

    “诗言志,歌咏言。”(2)自古以来,传情达意就是诗歌的主要功能之一。王维的诗歌创作自然与他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阅历密切相关,不仅在内容上有直接的反映,连着色的基调也微妙地透露着作者的心曲。

王维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尤为人所称道的是其中的山水田园诗。在这些作品中,除了对他隐居过的终南山、辋川景色的描写,还有他一生历经的山川河流风光的记载。他的诗再现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面貌,一首首小诗就像一幅幅精美的山水条屏,但与诗人那与生俱来的恬静性格和挥之不去的隐逸思想相应和,其大多数诗作中都笼罩着一层清冷的色调。如:“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赠韦穆》),“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辋川闲居》),“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等等,诗中时不时出现的“青”、“白”等纯色,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让人感受到一种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和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其实,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素材并不狭隘,在他的笔下,有古木参天的野径,有乱石丛中的小溪,有寂寥无人的深涧,有万籁俱寂的空山;有雨夜,有白昼,有日照,有月出。但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和平,月出竟会惊动山鸟,花儿都是自开自落,甚至能在雨声中分辨出山果落地、草虫低吟,连通常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的阳光也因山幽林密而呈现出冷色。即便是在早期的那些气象峥嵘、意境开阔的山水诗中,也绝无那种热烈而浓艳的主观色彩,同样在大多数诗作中透着一种幽远与清冷,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连天疑黛色,百里遥青冥”(《华岳》)。

    王维在诗中钟情于清冷色调,就如他在生活中热衷于山林闲居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人生追求,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又生性好静,所以他在早年仕途顺利的时候就有了功成归隐的想法。而当他推崇备至的贤相张九龄因受排挤而罢相、李林甫独揽大权之后,朝政腐败与社会黑暗日重,王维渐生退隐之意。于是他的后半生一直处于身心相离而理事不能俱如的矛盾中,一方面,他一直在朝廷担任官职,并逐步升迁至尚书右丞;另一方面,从四十岁开始他过上了长期隐居山林的生活(以前曾在嵩山隐居过),先是在终南山,以后在蓝田辋川,两处的景色都很优美。他过着“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亦官亦隐的生活,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同时对佛教的信仰日益发展,他在山水田园诗中也就不自觉地渗入了禅的意味。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惨痛遭遇后,他以“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谢除太子中允表》)的内疚心情,接受了责授太子中允的降职处分,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叹》)的感叹下决定皈依佛门,专以诵禅为事。所以,他后期的山水田园诗更多的是轻微淡远之音,相应的其色彩的渲染自然就以冷色为基调了。

    当然,由于王维具有超脱飘逸的胸襟,他乐意在清新秀丽的大自然中寻求自己的人生理想,陶冶自己的淡泊情操,所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也就在物我两忘中不知不觉地渗进了他的诗作。“黄鹂转深木,朱槿照中园”(《瓜园诗并序》),“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早春行》),“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送康太守》),“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青溪》)等,这些诗作中也呈现出热烈明快的调子。再如:“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桃源行》),诗人用艳丽的色调,描绘出一幅“渔舟逐水、春光明媚”的暖调子山水画。在这里,由于受到环境色的影响,冷色的“青”也变得暖和了。但总的看,这类暖色调的句子在王维的作品中数量并不多,且多数与冷色调的句子交融运用。甚至,尽管在一些句子中也缀有一二暖色字眼,但全诗的色调却如“鸟鸣山更幽”(3)一样,益发显得清冷。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而整幅画的底色倾向于苍翠。在这里,“红”虽为暖色调,但“红叶”却是经霜后的“产物”,在“天寒”的背景映衬下,稀稀落落的红叶更显得寒风萧瑟,寒意阵阵。又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自开自落的芙蓉花,也许“今年花胜去年红”(4),但涧户寂寥,人迹罕至,冷冷清清,一片空静,让人不禁顿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5)的感慨。再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日色本为暖色,因松林青浓绿重而产生寒冷的感觉。

    二、浓淡相宜的着色原则

    王维曾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六首》之六)。他能诗擅画,深知诗与画应该相互渗透的道理,所以他每每运用绘画中浓淡相间、虚实相生的手法,使色彩与物象、意境和谐统一,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一是注意色彩的相谐。王维善于研究和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客观对象的某种色彩与人的某种情绪的联系,因而能通过恰当地描绘物象的色彩来渲染情绪,抒发感情,烘托意境,从而使诗的画意更耐玩味。如《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中轻舟回荡,归舟之后,绿萍慢慢合拢,忽然又被垂杨扫开。春池、绿萍、垂杨神态生动,又用了同一种色调,诗中的满眼绿色,有如缕缕温馨的春风,荡涤了心头的几多烦躁郁闷。为了表现空明寂静的心境和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王维往往采用绿、青、黛、白等色调,来营造一种幽静、澄澈、空明、冲淡的氛围。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斤竹岭》)“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及《竹里馆》、《宫槐陌》、《木兰柴》、《欹湖》等都以青绿色为主色,整个画面和谐融洽,浑然一体。所以,尽管诗人不用浓彩重墨,不作精雕细刻,看去平平淡淡,但闭目一想,却栩栩如生,细细体会,则愈味愈浓。

    二是注意色彩的相衬。因心境空明,王维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对色彩的感受非常敏锐,他也常常采用色差较大、对比分明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使景物跃然纸上,情态飞动。如《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诗人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一幅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6),加上“杨柳依依”(7),景物宜人。着色之后再加一层渲染:深红或浅红的花瓣沾着隔夜的雨滴,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婀娜迷人。经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国画。《辋川别业》中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也与此仿佛,更妙的是诗人着一“染”与“然”(燃)字,就夸张化地浓敷出了草色绿之深,桃花红之艳,其视觉感受是极为强烈的。再如《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水田之“绿”与飞白鹭之“白”,夏木之“青”与啭黄鹂之“黄”,比照本极鲜明,再加上“漠漠”“阴阴”两组叠字,使得画面既开阔又深邃,具有很浓的装饰画的味道。还有像“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春园即事》)等,都注意了色彩的对比映衬,让人过目难忘。

    三是注意色彩的相生。王维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色彩变化,在诗中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新晴野望》:“新晴野望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田。”诗人为了突出景物层次,有意精选了明暗交错的四层色调,把眼前的稻田,田外的白水,水外的青山,山外的碧峰一层层烘染开去,使这首诗产生了强烈如画的艺术效果。再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上句写日落昏暗,愈显江湖之白色,下句写潮水涌来时,碧波滚滚,天地似乎要被它染青。至于《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则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绿”字:光线稍弱,绿色就会发暗;能见其绿,足见月光特别明亮。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从个体来看色彩鲜明,从整体来看则交相辉映。

     三、把色彩和光、声、态综合运用的着色技巧

    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因为他成功地突破了语言媒介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了对于光、色、声、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佘庆华在《王维诗中的色彩》一文中认为,用动化、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来表达人物的感情,把色彩同光、声、态组合进行描写,是王维山水诗中运用色彩的重要特点。

    王维在诗中常用“以光缀色”的绘画手法来描写景物,非常讲究光影的摄入与映衬,很多诗中都反复描摹了朝晖夕阴、月光云影和松林清泉日月光晕烘托之下的折光投影。光影的巧妙编织,使得画面流光溢彩。如:“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可以说是王维诗中以光缀色的精彩之句。那一大片幽暗的深林,那一束束投射在青苔上的斑驳光影,形成了小小光点和大片幽深的强烈对比,从而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点彩派”画图。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皓皓月光朗照下的森森松林、淙淙流泉、苍苍山石以及蓊蓊郁郁的树影,清流的折光组成一幅韵味幽远的山水画。“澄波淡将夕,清月皓方间”(《泛前后》),一幅夕阳在地,微波荡漾,皓月临空,清辉照人的画面又呈现出来。类似的还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等等,都是注意准确捕捉自然界景象瞬间的光线明暗变化,然后驱遣彩笔,绘出精美绝伦的画卷而让人心旌摇曳,叹为观止。

    王维不仅工诗画,而且善音乐,他善于运用“以声壮色”的着色技巧。《史鉴类编》中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他不仅善于把音乐中的节奏美运用到诗作中去,使其诗韵律悠扬,令人涵咏不尽,而且他对自然景物的声响感受特别敏锐,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常常流淌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鸡鸣莺啼、暮鼓晨钟、落叶飞花、流泉风雨、弹琴长啸……多数都是极鲜活的有声画。如“月渡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秋思二首》)与“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用清新含蓄而饶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和音响,令人恍然觉得每一句诗中铸造的意象刹那间都活动了起来。再如《春中田园作》:“ 屋中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在这首诗中,春鸠之鸣啾、燕子之呢喃与斧之“坎坎”、锄之“锵锵”混合成一首悠扬的春天奏鸣曲;雪白耀眼的杏花纷纷扬扬,鸠歌燕舞,农人忙着整桑治水……一幅春意盎然的田园风情画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在这幅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世俗画卷里,意象的铺排是循着音声的律动徐徐展开的,尽管整幅画面始终是淡淡的色调,然而有了鸣禽人声就变得热闹多了,使读者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中悟及“东风暗换年华”(8)的人生哲理。而“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则是声与色相映,一个“咽”字就惟妙惟肖地模拟出流泉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穿行的幽咽之声,又与上一句“深山何处钟”所写的隐隐钟声呼应,渲染了深山丛林的幽邃与僻静。还有的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田家》),“晓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待储光羲不至》),“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遇感化寺云兴上人山院》),“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高原》),“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东溪玩月》)等等,也都是借大自然的种种声息来突出渲染画面物象的动感,衬托心境之恬静、闲远、平和、淡泊。

    唐人司空图论诗时对佳作置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9)。同样,王维的山水诗也有不少“借态生色”的佳作,即借用事物的本色运用特写镜头,使之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10),从而达到“不设一色,色彩鲜明”的高超境界。如“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虽没有一个颜色字,但却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幅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衬托出诗人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再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同样纯用白描的手法,以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画。“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齐州送祖三》),也是单纯写景而无一字着色,但在“天寒”、“日暮”的大背景下,远山空净,长河湍急,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的山水卷轴宛在目前。再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别人眼里尽可挥毫泼墨大肆渲染的山色,到了王维的笔下不仅连具体的颜色都不交待,甚至变得若有若无,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11)

 有副对联写道:大肚能容,包含色相;开口便笑,指示迷途。多才多艺而又精研佛理的王维,在盛唐文化全面高涨和一生仕途荣辱无常的大环境下,并没有“目迷五色”,而是别具慧眼,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进而息心静虑的对象,创作出一首首宁静优美而又神韵缥缈的佳作,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着色艺术只是其诗歌创作的一个侧面,但是他对色彩的敏锐感受和巧妙运用,他创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纯美诗境,却永远值得后人的珍惜和鉴赏。

 

注释

(1)清方东树《昭味詹言》卷十六,见《王右丞集孟浩然集》前言。

(2)见《尚书·舜典》。

(3)见南北朝王籍的《入若耶溪》。

(4)见北宋欧阳修的《浪淘沙》。

(5)见唐陈子昂的《感遇》

(6)见《诗经·桃夭》。

(7)见《诗经·采薇》。

(8)见北宋秦观的《望海潮》。

(9)见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

(10)《诗人玉屑》,见《王右丞集孟浩然集》第230页。

(11)《弇州山人稿》,见《王右丞集孟浩然集》第233页。

 

参考文献:

1《王右丞集孟浩然集》。长沙:岳麓书社,1990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3《唐诗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