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黑社会老大图片:通货膨胀的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20:59

通货膨胀的秘密

1

我记得很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一个年轻人,在学校的图书馆翻看杂志时,看到这样一句话:"政客大抵都是经济学家的思想的奴隶"。当时没有留意这句话是谁说的,只觉得这简直是放屁,从来只有经济学家为政客服务,哪里会有政客成为经济学家奴隶的。

在过去很多年后的今天,这句当时没有太留意的话,反而在我脑袋里愈来愈清晰。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说出这句名言的人,于是我去查询这句话是谁说的,原来是"凯恩斯"

我记得2007年底,2008年初时,咱们的政府始终不肯承认"通货膨胀"的事实,当猪肉、大米、食用油的价格涨了快一倍的时候,咱们的政府又搞出一个CPI指数来忽悠,并把物价上涨的原因归结为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似乎这一切都是中东挖石油的那帮人害的。再后来,新闻连播开始大量报道外国的物价上涨,今天说澳大利亚物价上涨,明天说英国物价上涨,后天说越南物价上涨。给新闻连播的观众造成一种不单是我们国家的物价上涨,而是全球物价都上涨的感觉;既然全球物价都上涨了,那我们国家的物价上涨就很自然和正常了,因我们就应该消除怨气,而不能责怪我们的政府了。

并且有意思的是:媒体在介绍外国的物价上涨时,总是说出具体某个商品的上涨比例,比如说澳大利亚的大米涨价多少,越南的牛奶涨价多少,英国的牛肉涨价多少。但说到咱们自己国家时,就不说具体哪个商品了,而用"CPI指数"来代替了。哈哈,咱们的CPI指数同比去年只上涨百分之零点几,比起澳大利亚的大米上涨"百分之几十"要少多了。

我们不能指望看这个媒体的观众们都学过经济,能够明白CPI的计算方法。但是显然,最开始在媒体上用"CPI指数""掩饰"的那些人显然也没学好经济学,他不清楚西方经济学中有这样一条定律:通货膨胀最初表现为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很快会蔓延到非生活必需品、工业品的价格上涨,最后导致全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

因此到了2008年年中的时候,我们在电视上很少再听见"CPI指数"这个词语了。显然,现在的形势是由"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阶段过渡到了"非生活必需品、工业品的价格上涨"的阶段,再用"CPI指数"显然是遮掩不了了。

20086月份时,媒体已经统一更换了口吻,不再使用"CPI指数"这个词语,而开始承认"物价上涨"的事实。但是任何媒体和网络依然不允许使用"通货膨胀"这个词语,谁敢说就打谁。

事实上,"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无论是政府,还是经济学家们,我们都必须认真和谨慎的区分开这两个词语,切不可混为一谈。区分开这两个词语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前提基础。

而且,即使到了20086月份的今天,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到今天为止,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的国家已经到了全面"通货膨胀"的阶段。

上面所说的那条西方经济学的定律: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到最后全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这是有一个时间过程的。经过众多的欧洲国家对这条定律的亲身验证,从"食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全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这两个阶段的时间间隔,短则数个月,长则35年。德国上世纪20年代爆发通货膨胀,从食品价格上涨到最后的全面通货膨胀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也有些国家的通货膨胀是个慢慢的过程,我懒得花时间去翻资料查案例,因此这里就不列举例子。

从科学分析的角度出发,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比如自然灾害的旱涝、台风都会造成粮食减产而导致粮食价格上涨,比如英国前几年的疯牛病导致大量牛死亡而导致牛肉、牛奶以及相关的产品价格上涨。这些都是不是通货膨胀。因此,当一个国家出现"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时,我们要分析其原因,是什么原因引起食品的价格上涨,在这个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诚实、开放、肯接受事实的心态,切不可抱着自欺欺人的态度。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看清原因,认清事实,可能导致非常非常严重的后果。

如果"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是由于通货膨胀而引起的,那么如果不能看清这个事实,并且没有采取相对应的措施,那么通货膨胀的最后结果:"全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就不可避免。最后受害的是大量的穷苦百姓。

而截至到20086月,我们的媒体报道的,都指出我们国家的物价上涨是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以及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等原因造成的。

我当然没有必要去批评媒体,因为我们的媒体说的话不一定代表这些媒体自身的意愿。

我上面提到一定要把"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这两个词语的概念区分开,因为我发现在我周围,确实有很多人没有搞明白"通货膨胀"的概念,我认为有必要先解释一下"通货膨胀"的概念。

一般人不明白"通货膨胀"的概念主要是没搞明白"通货"这个两个字的意思,"通货"这个词就是"流通货币"的意思。说的简单点,"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膨胀"。就是说"流通货币太多了""通货膨胀"这个词语的意思说的通俗点就是"钱太多了"。我们上面说道:一定要把"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区分开。我这样一解释,大家就应该清楚:"钱太多了""物价上涨"这两个词语当然意思不一样。

之所以有些人概念里把"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混为一谈,是因为"通货膨胀"("钱太多了")的直接表现是"物价上涨"。这里的"钱太多了"是指整个社会(国家)的钱(货币)太多了。但是作为普通公民,整个国家有多少钱(货币),我们肉眼是看不见的,我们只能看见"钱太多了"(通货膨胀)的后果,即"物价上涨"。因此在人们的概念里,容易认为"通货膨胀"就是"物价上涨",从而把这两个词语的概念混为一谈。

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区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概念。我们可以说:"通货膨胀"的表现和后果是"物价上涨",先有"通货膨胀"后有"物价上涨",而不是先有"物价上涨"后有"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整个国家的钱太多了),所以"物价才会上涨"(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某些所谓的经济学家讲:猪肉价格上涨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了。这些经济学家不知道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所谓的经济学家,连"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都没搞清楚)

那么,为什么"通货膨胀""整个国家的钱太多了"会导致"物价上涨"呢?

人类社会是构建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在经济学中,我们认为"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你拿钱去买一只鸡,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你拿着"货币"这种商品去换""这个商品。

在很多很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是没有"货币()"的概念的,人们是""""交换,即"商品""商品"直接交换,比如张三家里养了很多牛,张三和他老婆天天吃牛肉,偶尔张三也会用自己的牛去换别人的猪、羊、鸡来吃。比如张三经常用自己的牛去换李四家里养的鸡。以前张三是用一头牛换李四家的五只鸡,大家也都认可"一头牛等于五只鸡"。可是今天,张三再去李四家换鸡时,李四不干了,李四说:"现在养牛的太多了,牛不值钱了,从今天开始,一头牛只能换四只鸡,你爱换不换吧",李四不服气,跑到王五家要跟王五换鸡,王五也说"现在社会上的牛太多了,而鸡的产量没有增加,以前我们村子每年养100头牛,养500只鸡。因此以前是1头牛换5只鸡,可是现在牛的产量增加了,每年养了125头牛,而鸡还是每年500只,因此现在牛太多,不值钱,一头牛现在只能换4只鸡了"。从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出,一头牛能换多少只鸡,取决与牛的需求数量与鸡的需求数量之间的一个比例。牛太多,鸡太少,一头牛换取的鸡的数量就会变少。再后来,人们感觉天天牵着牛、羊、马换来换去的忒麻烦。于是人们找到一种"中间等价交换物""贝壳""贝壳"也是一种商品,刚开始是一个叫"孙麻子"的人从很远很远的海边捡回来的。孙麻子捡回来后跑到张三家,说,我这个"贝壳"漂亮吧,跟你换1头牛你干不干。张三想了想,同意换了。张三把这个贝壳玩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带着这个贝壳去李四家做客,李四看见这个贝壳挺漂亮,就说,我用鸡换你这个贝壳吧。张三想,我是用一头牛换的这个贝壳,那么现在这个贝壳应该换你5只鸡。于是乎,"贝壳"这种最原始的货币开始在村子里流传开来。张三如果想用商品A去换商品B,但是商品A是一头大象,牵出去忒麻烦,于是张三先用商品A去换"贝壳",再用"贝壳"去换商品B。只所以这样是因为贝壳容易携带。后来,那个叫孙麻子的人不断的去海边捡来贝壳,村子里的贝壳越来越多,但猪、牛、羊的产量却没有变化。于是贝壳太多了,每个人家里都有很多贝壳了,对贝壳的需求变小,导致贝壳不值钱。最开始,一个贝壳可以换5只鸡,可是现在一个贝壳只能换2只鸡了。这种现象我们把它称为"贝壳膨胀"而导致"贝壳贬值",而导致"物价上涨",以前一只鸡的价格是0.2个贝壳,现在价格涨到了0.5个贝壳,此称为物价上涨。

总结一下:商品A和商品B之间以何种比例进行交换,取决于商品A的需求量与商品B的需求量之间的比例。假设社会上商品A的总拥有量不变,而商品B的数量增加,那么商品B就会相对于商品A贬值;倘若商品A的产量增加了150%,商品B的产量也增加了150%,那么商品B就相对于商品A保值。

如果我们把"货币"看作商品A,一切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把一个国家的总流通货币量看作商品A。把另一种商品比如大米看作商品B,把食用油看作是商品C,把衣服看作是商品D,把汽车看作是商品E。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大米、食用油、衣服即商品B、商品C、商品D总是不断的提高产能。我们假设商品B、商品C、商品DEFG等都是以每年150%的产能增加。那么如果社会总流通货币的量不变,即商品A的数量不变。那么随着商品B、商品C、商品DEFG的数量增加,商品A会越来越值钱。本来一个商品A(货币)可以换1个商品B,过了2年,商品B的总数量番了一倍,一个商品A(货币)可以换2个商品B或者商品C了。再过几年,一个商品A(货币)可以换10个商品B或者商品C了。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货币紧缩",也叫"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后果是商品B、商品C、商品DEFG等商品的价格全面下降,本来一个商品B的价格是1个货币,结果几年后商品B的价格是0.1个货币了。同时,商品C的价格也降为0.1个货币,商品D也降为0.1个货币。有看家马上会想,这样好啊,"通货紧缩"好啊,商品价格都下降了,我们能买更多东西了,不是好事吗?是不是好事,要看站在那个角度,如果纯粹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通货紧缩"当然是好事。但是从大局的角度出发,通货紧缩也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这个问题我后面再讲。

我们依然回到商品A(即货币)与商品BCDE等的比例上。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依次推断出,为了保持商品BCDE相对与商品A的价格稳定,我们就必须提高商品A的产量,即"印刷钞票"。任何一个国家,只要经济在发展,商品BCDE的产能在增加,印钞机就必须不断印刷钞票,让流通货币的总数量与商品BCDE的增长速度保持平衡。这样才能保持商品BCDE相对于商品A(货币)的价格稳定。此即为"货币平衡"也叫"通货平衡"。这里印刷钞票的速度和数量必须控制的恰到好处,最理想的结果是印刷钞票后,社会流通货币总数量即商品A的增长速度与商品BCDE等增长速度相等。倘若印刷钞票的速度太快,导致货币数量即商品A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商品BCDE的增长速度,那么就是"货币膨胀"也叫"通货膨胀"了。解放前我国的那次通货膨胀就是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印刷钞票过快导致的。换个角度,假设印钞机没有印刷钞票,即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商品A数量)不变,但是商品BCDE"减产"了,比如遇到自然灾害或其他灾害,导致商品BCDE等整个社会的所有商品都减产,那么同样会造成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商品A数量)相对于商品BCDE的数量比例变多,同样造成"通货膨胀"。比如上世纪世界大战时的德国,因为军事打击导致社会商品大幅度减产,而货币总量不变,自然造成"通货膨胀"。因此现今的国家一旦遇到强自然灾害或经济严重下滑时,通常应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来减少社会总"流通"货币的数量,来保持社会总流通货币数量(商品A)与商品BCDE的数量平衡,以保持物价稳定。九十年代末朱镕基的经济软着陆就是指通货紧缩政策。

上面这段文字,我们用一种简单的比喻来指出"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是社会总流通货币数量(商品A)与商品BCDE的数量的一种比例。这种比例如果不能平衡,就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我这里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比喻。实际的经济问题比这复杂的多,比如我上面一直假设商品BCDE等都是以同一种速度增长。而实际的情况不可能这样,可能商品B130%的速度增长,商品C170%的速度增长,而商品D50%的速度减产,商品E20%的速度减产,而且现实社会中,商品种类可不止BCDE这几种商品这么简单,现实社会中可能有几十亿种商品和服务,每种商品的增长速度不同。那么在商品A(货币)该以多少的速度增长(或减少)呢,因此我们引出一个概念"社会商品总量",用"社会商品总量"来代表商品BCDE等数量的总增长速度,来与商品A(货币)的增长速度相比,看商品A(社会流通总货币)的增长速度相对于"社会商品总"的增长速度是否过快或过慢,来判断是否"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备注:这里的社会商品总量与我们常说的GDP即国内生产总值不是一个概念,GDP是以金额为单位,而社会商品总量是以数量为单位。)

上面我们用了很长的篇幅在解释"通货膨胀(钱太多了)"为什么会导致"物价上涨"。其实也很好理解,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流通的货币"相对于"社会商品量"太多了,就会通货膨胀,社会各种商品就会价格上涨。

那么,为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流通货币"太多了呢?

 

2

那么,为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流通货币"太多了呢?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国家的印钞机印刷钞票的速度过快,导致流通货币的绝对数量过多。另一种原因是社会大部分商品减产,社会商品总量大幅下降,导致流通货币的相对过多。

如果说我们国家目前的物价上涨是由于"流通货币"太多造成的,那么是上面两种原因的哪一种呢?

是国家印刷钞票的速度太快太多?显然不可能,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时机,政府显然不可能也没有理由会滥印钞票。这个原因显然被排除。[未必]

那么,是社会大部分商品减产,社会商品总量大幅下降?也不可能,我国目前的GDP保持一个高的增长态势,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各种商品增量都大幅掉,很多商品甚至供过于求。所以也不会是社会商品总量下降而导致"流通货币"相对过多。

既然这两个原因都不是,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流通货币膨胀""通货膨胀"呢?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上面对"通货膨胀"这个概念的解释,"通货""流通货币""通货膨胀""流通货币膨胀"。为什么要加上"流通"两个字,而不直接说"货币膨胀"呢?"流通货币""货币"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是否一个国家印刷的钞票总数量就是"流通货币"的总数量呢?"货币"是否就是指"钞票"的意思呢?如果不是,"货币""钞票"又有什么区别?

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继续往下探讨。

"货币"。货币的历史已经很久很久,从人类社会诞生那天开始,"货币"就伴随人类社会的诞生而诞生了。"货币"已经有几万年的历史了。[没有的]

"钞票"(或者说"纸币")的历史却很短很短,才区区几百年。

伴随"纸币钞票"同时出现的还有另一个概念:"银行"

"银行"诞生的那天开始,一群诡异的家伙"金融家"也跟着诞生了,就是这群诡异的家伙,导致多少国家的政客为之欢欣鼓舞,也有多少国家的政客为之黯然落泪甚至败走他乡。凯恩斯的那句话"政客大抵都是经济学家的思想的奴隶",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政客大抵都是金融家的思想的奴隶",不过把话说的太深奥了。

"银行",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贷款"。一切金融游戏都是围绕"贷款"这个职能而展开的。

什么叫"贷款",这个概念很简单。贷款就是你去向银行借钱,并支付借钱的利息。

银行为什么要贷款。银行是干什么的。简单的说,银行就是人们往里面存钱,银行支付给存钱的人利息;同时银行对外贷款,贷款的人再支付给银行利息。贷款利息远远大于存款利息。银行就是靠这利息差赚钱。

实际上从银行的本质来讲:银行自己是没有钱的。先得有人往里面存钱,银行有了储户的存款后,银行才能再往外贷款。

在明白了银行的本质后,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什么叫"流通货币",为什么要加上"流通"两个字。"流通货币""货币"有什么区别?

既然有"流通货币"这个词语。我们自然想到相对应的应该也有"不流通货币"这个词语。

我们先来看什么叫"不流通货币"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把1万元钱装在罐子里埋在地下准备给他儿子若干年后结婚时用。那么这笔钱在他儿子结婚前,我们可以认为这个社会上少了1万元钱。这笔钱可以看作不存在了。虽然这笔钱却又真实的存在。但是在他儿子结婚前的这若干年中,这笔钱不可能动用,这笔钱不会参与到商业社会的买卖之中,也就是说不参与到货币的"流通"中,假设一个国家总共印刷了100万元的货币用于市面流通,结果因为你把这1万元埋起来了,市面上就只剩下99万元用于流通了。因此,我们把这1万元钱被称为"不流通货币"

当然,现今社会不同过去,我们现在住的都是楼房,你不能把你家那层楼挖个洞,把钱藏到楼下别人家里。城市里也没有那么多土地供你挖洞藏钱。现在有了银行。如果你家钱太多,感觉放在家里不安全,你可以把钱存到银行。如果你把钱存到银行,并且存的是十年八年的长期定期存款。那么我们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你把这笔钱埋了起来,只不过不是埋在地下,而是埋在银行里。你把这笔钱存为十年定期存款,就表示你打算这十年内不再碰这笔钱。因此这笔钱也被称为"不流通货币"。在金融学中,我们把这种长期定期存款列为"不流通货币"

而与银行长期定期存款不同的是:银行活期存款我们把它称为"流通货币"。银行活期存款之所以叫做"活期",即指这笔钱我随时会取出来用。这笔钱就相当于随时装在我口袋里,当我要购物时,我随时去自动取款机机上取或直接刷卡(这里指储蓄卡,非信用卡)。活期存款随时要参与到社会的买卖流通中。因此,银行活期存款被称为"流通货币"

当然,你现在口袋里面装的现金这个不用解释就能明白是"流通货币"

我这里说明一下,看家中有学金融学的会发现我说的与你学过的不相符。中国的金融学教材把个人存款与单位存款分开,把单位活期存款划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但个人存款部分却不属于M1的范畴。而把单位定期存款和个人定、活期存款都划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把所有的银行存款都认为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我认为:无论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还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都不能很好的解释清楚流通货币的概念。因此,我对中国金融学教材的这部分内容持否定态度。教材是人写的,特别是经济学不像数学物理等理工学科那样有世界公认的定律。经济学是很主观的,你可以这样说,他可以那样说。每个国家对货币种类的划分、对GDP的算法、对CPI的算法都大不相同。我们最常挂在耳边的GDP,每个国家的算法、选取的计算对象都完全不同,我们按照我们国家算法每年GDP增长多少个百分点,而美国是在用另一种算法在计算GDP,而德国又用它自己的算法计算GDP。大家的计算方法和标准都不一样,却把计算结果拿来排位,就好比一个是以"公斤"为单位,而另一个是以""为单位,却要把这两个拿来对比,实在有些莫名其妙。我是从来不相信什么GDP的,仅能作为参考而已。因此,本文中的言论也仅属一家之言,看家自行斟酌取舍。

回到正题。

上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流通货币""不流通货币"

我们再讲一种比较特殊的"流通货币""贷款"

对,"贷款"也是"流通货币"的范畴。

试想:你贷款出来干什么,你贷款是为了去买东西啊。你贷款是为了买车、买房、买门面或者租门面做生意啊?总之,你贷款贷到的钱是拿来用的。而不是要把贷到的钱再埋起来的。因此,很明显,贷款是用来参与买卖流通的。因此"贷款"属于"流通货币"

再一个。你去银行贷款,银行是从哪里弄到的钱贷给你的?前面讲了,实质上银行自己是没有钱的。银行先吸纳储户存款,有了储户的存款后,再把这些存款对外放贷。

因此,你贷到的钱是别人存到银行的。

别人可能存的是定期,也可能是活期。

我们假设一个银行现在所有的储户存款总共100万元。这其中有30%是活期存款,有70%是定期存款。现在这个银行贷款了10万元给一个叫张三的人。实际上我们可以理解这10万元贷款的资金来源是由30%的活期存款和70%的定期存款所组成。前面讲了,"活期存款""流通货币""定期存款""不流通货币""贷款""流通货币"。因此这10万元的贷款我们可以看成是3万元的"流通货币"加上7万元的"不流通货币",变成了10万元的"流通货币""贷款"。说的更突出重点一些,这个贷款的过程将7万元的"不流通货币(定期存款)"变成了"流通货币(贷款)"

注意,这就是一切的关键所在:贷款是将"不流通货币"转变为"流通货币"

回想下前面讲到的"通货膨胀"的定义是"流通货币太多"

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通货膨胀"的定义是"流通货币太多",而"贷款"是将"不流通货币"转变为"流通货币"

贷款将"不流通货币"转化为"流通货币",贷款越多,"流通货币"越多。当"贷款(流通货币)"多的一定程度时,流通货币太多啦——爆发通货膨胀。

至此,我们找到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原因:银行贷款。

把本文至此的所有文字总结一下,我们知道了"物价上涨"是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流通货币太多了",而"流通货币太多了"的原因我们已经知道了可能有三个原因会导致"通货膨胀"

第一个原因:政府滥印钞票,导致社会总货币数量绝对过多。

第二个原因:因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导致社会大部分商品减产,社会总商品数量下降,导致社会流通货币的相对过多。

第三个原因:因"贷款"导致"不流通货币"转化为"流通货币"而导致"流通货币过多"

前两个原因我们前面的分析已经排除。

那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只能认为如果我们国家的"物价全面上涨"是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那么"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是"银行贷款过多"

银行贷款有很多种啊,国家建桥修路要贷款,企业生产要贷款,居民买车买房要贷款,那么,是什么样的"银行贷款"引发了通货膨胀呢?

我这里要指出的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是引发当前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

我们先看数字:中国2003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总额为2千亿元人民币,之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更是以每年几千亿元的速度增长,2006年全年住房按揭贷款6千亿人民币,到了2007年,全年的住房按揭贷款总额更是达到9千亿人民币,仅仅2006年、2007年二年时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就达到15千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也就是说,20062007年两年时间,仅仅因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就使得"流通货币"增加了15千亿元人民币。

这个数字很庞大,但是我们还不能直接说因为增加了15千亿元流通货币就通货膨胀了。增加的这么多流通货币会不会产生通货膨胀,或者说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有多大,这就要考虑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增值"幅度,"流通货币"是用于"商品流通"的,商品在销售的过程中,销售价格减去成本价格就是商品的"增值"部分。前面我们讲过,"流通货币"也是一种商品,用钱(流通货币)去买一个商品,我们可以看成是用"流通货币"这种商品去交换另一种商品。而"住房"这种商品只是一种中间商品,我们可以把"住房"这种中间商品看作是"水泥、钢筋、砖石等建筑材料"这种原始商品增值后的商品,用钱买房的实质是用"流通货币"这种商品去交换"水泥、钢筋、砖石"这种原始商品,这句话可能有些不好理解,我解释一下:我们不要把"房子"看作"房子",我们把一座房子看成是一堆"水泥、钢筋、砖石",你买一套房子,可以看成是买了一堆"水泥、钢筋、砖石",这一堆"水泥、钢筋、砖石"的价格是1万元,但是你却花了10万元来买这堆"水泥、钢筋、砖石",这个过程可以看作:你用10万元中的1万元买了一堆"水泥、钢筋、砖石",另外9万元在没有买任何东西的情况下,流通到了社会上。描述的更形象点:国家印刷了10万元钞票并奖给你,你拿这10万元中的1万元买了一堆价值1万元的"水泥、钢筋、砖石",另外9万元你交给了卖给你"水泥、钢筋、砖石"的人(即房地产商),实际上相当于国家印刷了9万元钞票,给了这个房地产商。当这9万元还没开始买任何东西,也就是还没开始流通。如果房地产商把这9万元一直放在家里不用,那么对通货膨胀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一旦房地产商开始拿这9万元去社会上买东西,也就是这9万元开始流通了,那么这个社会的总流通货币就开始多了起来。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再来看这15千亿元按揭贷款,前面讲过贷款是增加流通货币,其实相当于国家新印刷了15千亿元的钞票。然后拿这15千亿元的新增货币(注意是新增货币而不是新增流通货币)去买一堆"水泥、钢筋、砖石",如果这堆"水泥、钢筋、砖石"价值5千亿元,那么意思就是这15千亿元新增的货币中有5千亿元参加了流通,另外的1万亿元还没有参加流通,还处于"待流通状态"。这1万亿元"待流通状态"的货币交给了房地产商,一旦房地产商开始花这1万亿元时去吃饭、买车、旅游时,那这1万亿元"待流通状态"货币就开始参与到社会流通中。这1万亿元和之前的房子没有任何关系,这1万亿元是完全纯增加的新增流通货币。相对于国家在计划外多印刷了1万亿元人民币,那么这1万亿元就是膨胀的那部分通货,或者说通货膨胀了1万亿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来看,15千亿元按揭贷款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有多大,就要看这房子的建筑成本与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也就是"水泥、钢筋、砖石"的增值部分。如果房地产商的利润为0,也就是说"水泥、钢筋、砖石"的原始价格就是15千亿元。那么我们可以说这15千亿元按揭贷款没有对通货膨胀产生任何影响。而如果房地产商的利润是100%,也就是说"水泥、钢筋、砖石"的增值部分是75百亿元,那么通货就膨胀了75百亿元,如果房地产商的利润是200%,那么"水泥、钢筋、砖石"的增值部分是1万亿元,也就是通货膨胀了1万亿元,而如果房地产商的利润是1000%,也就是10倍的利润,那么就通货膨胀了135百亿元。也就是说:房地产的利润率越高,通货膨胀的越严重。而实际的情况是,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平均利润在500%以上,也就是15千亿元按揭贷款,最后实际的通货膨胀部分是125百亿元人民币。

有看家会提出疑问:照这么说,每个国家都有房地产,房地产商的利润率不可能是零,那么每个国家都因为房地产也通货膨胀了?

我们要说:第一:如果没有银行贷款,大家都是用自有资金或向银行之外的其它人借钱去买房,那么就对通货膨胀没有任何影响。因为这个过程中没有新增流通货币,而是用原有的流通货币去买房。

第二:当前大多数国家都实行银行按揭贷款买房,那么意味着这些实行银行按揭贷款的国家都在通货膨胀,只不过因为各个国家房地产的规模不同,利润率也不同,因此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而我们国家20062007年这两年的房地产规模实在庞大,短时间内银行住房按揭贷款总金额达15千亿元,并且因为房地产的利润率高达500%以上,导致实际的通货膨胀部分高达125百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在清楚上面的分析后,我们会发现,个人"消费类"的银行贷款都会产生通货膨胀,包括贷款买车,贷款旅游,贷款买手机等等,因为是银行为这笔消费新增了流通货币,因此都会产生通货膨胀,只不过,汽车的利润以及汽车贷款的规模都小很多,因此贷款买车、买手机、买电脑所产生的通货膨胀影响很小。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住房按揭贷款占我国所有"消费类贷款"总金额的90%以上,因此住房按揭贷款是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这里顺便提一下的是:有朋友会想,手机、电脑这么便宜,犯得着去银行贷款买手机吗?其实不光是买手机、买电脑,当你用信用卡去饭店吃饭去商店买衣服时,你是在向银行贷款来吃饭来买衣服。信用卡是最常见的银行贷款方式。信用卡这个舶来品,刚在中国出现时,很多人还把信用卡当成身份的象征。实际上,信用卡就是一个向银行贷款的便捷工具,你每一笔信用卡消费,都是在向银行贷款。既然是向银行贷款,那么显然也是增加了流通货币。只不过信用卡的还款期短,只有一个月时间,当你还款时,这笔信用卡消费产生的通货膨胀影响又消除了。因此,信用卡所产生的通货膨胀影响是有限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明白了,住房按揭贷款是造成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同时我们也应当明白,任何国家的住房按揭贷款都会影响通货膨胀,只不过程度的不同。

美国是住房按揭贷款发展最成熟的国家,而早在1993年,当时的美国老布什总统在离任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痛恨那些房地产商"

而巧合的是,现在的小布什总统,在即将离任之时,美国又爆发"次贷危机"(次贷是美国住房按揭贷款的一种形式)

父子两个总统在房地产贷款问题上栽了跟头。

其实,要我说,这父子两个总统至到离任,都没有搞清楚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老布什当年虽然说了一句"我痛恨那些房地产商",但是却还是没有明白问题的本质在哪里,结果导致小布什今天犯了和当年他爸一样的错误。

"政客大抵都是经济学家的思想的奴隶",除了这句话以外,凯恩斯还说过另外一句话:"关于通货膨胀,一百万个人中也未必有一个人能看出问题的根源"

这两句话都在老布什和小布什身上验证了。老布什和小布什显然不是那一百万人中看清问题根源的那个人。

从老布什任期一直到小布什任期,"格林斯潘"作为连任数界的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在二十多年里一直被当成""一样供奉。老布什和小布什都把国家金融安全的重任托付给了"格林斯潘",这父子两个对"格林斯潘"是无比的信任。可是到头来,老布什和小布什的任期中都因为房地产贷款而导致国家的金融危机。

信错人了吗?

要我来说,倒也不能把责任全推给"格林斯潘",毕竟"格林斯潘"""而不是真的""

那么,格林斯潘是不是那"一百万个人中看出通货膨胀问题根源的那个人"呢。

要我说,恐怕不见得。

如果格林斯潘真能看清问题的根源,就不会把在老布什任期内犯的错误,在小布什任期内又重犯一次。

还是凯恩斯说:"自从废除了金本位,政府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侵吞人民的财产,而通货膨胀的问题,变的那么琢磨不定"

从凯恩斯的这句话,我认为:凯恩斯比格林斯潘站的高度要高的多了。

 

3

凯恩斯说这句话的本意和重点其实在前半句话即"自从废除了金本位,政府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侵吞人民的财产"。而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不是本文的谈论范畴,因此对这句话我们不去理会。

我们要关心的是凯恩斯顺带说出的后半句话"自从废除了金本位,通货膨胀的问题,变的那么琢磨不定"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金本位"。在"纸币"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纸币"其实是作为"金币"的一种兑换凭证,有多少黄金,就对应发行多少纸币,黄金和纸币的数量挂钩,被称作"金本位"

废除"金本位",就是指纸币的发行数量不再与黄金挂钩。

在废除"金本位"以前,是没有"通货膨胀"这个概念的,因为不可能发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随着废除"金本位"而诞生的。

我这里对凯恩斯说的这句话再作一点修改,就变成:"自从废除了金本位,就开始偶尔会爆发通货膨胀,而银行贷款,使得通货膨胀几乎没有办法预测与控制"

"银行贷款,使得通货膨胀几乎没有办法预测与控制"——对这句话有怀疑?

试想:如果能预测到通货膨胀,还能容忍通货膨胀发生吗?

而在近代史上,有哪个国家能控制住已经爆发的通货膨胀的先例吗?也没有。通货膨胀到来的时候,政客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通货膨胀的蔓延而不知所措。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银行贷款会使得通货膨胀几乎没有办法预测与控制?

最根本的原因是:"银行贷款制度使得根本就没有办法知道明天的流通货币总额会是多少"

银行贷款使得流通货币总额变得琢磨不定,政府不知道明天的流通货币总额到底会怎样变化。甚至不知道现在的流通货币总额是否是一个危险的数字,不知道现在的流通货币总额到底是偏高还是偏低,对即将来临的通货膨胀完全不能预知。

这里所指的是任何一个国家。美国就是最好的例证。在格林斯潘做联邦储备局(央行)主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并没有因为格林斯潘是神就能预测和控制通货膨胀,相反,1993(老布什任期结束)2008(小布什任期结束),美国两次因为楼房贷款而导致通货危机。

格林斯潘二十多年的任期里,每天都在不停的调节存贷款利率,调节银行贷款准备金以调节流通货币总额,可是依然不能避免这两次通货危机。

原因是:这根本就是避免不了的。

因为"银行贷款使得通货膨胀几乎没有办法预测与控制"

回到我们中国自己的问题上来。住房按揭贷款是一个牵扯到多方面利益的复杂问题。各个地方政府以及商业银行是住房按揭贷款政策的受益者,因此各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自然是不遗余力的猛推住房按揭贷款。可是作为中央政府以及担负国家金融安全重任的央行,竟然完全不能意识到住房按揭贷款里面隐藏着巨大的通货膨胀危机。2001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国内消费疲软,为了拉动内需,中央政府和央行在一夜之间匆忙推出住房按揭贷款政策。从01年到06年,央行作出一系列政策来鼓励住房按揭贷款,这就直接导致今天的通货膨胀局面。而从07年开始,央行也仅仅是为了防止楼价过快上涨而调整存贷款利率,而不是为了预防通货膨胀。直至08年,似乎有关部门慢慢的觉察到有些不对劲了,再加上美国08年次贷危机的威吓,央行终于下定决心调高商业银行准备金而不是仅仅是调整存贷款利率了。可是,时间来得及吗?物价全面上涨的事实告诉我们,通货膨胀已成定局。

前面提到凯恩斯讲到"政客大抵都是经济学家的思想的奴隶"。在通货膨胀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面临空前考验的情况下,居然还有一些房地产商联合商业银行,雇请一些所谓经济学家在那里大放厥词:称银根紧缩会导致多么多么不好的局面。是啊,提高贷款准备金,银根紧缩当然会导致一些不好的局面,这个局面就是房地产崩盘,商业银行贷款无法收回,商业银行面临巨额亏空的局面,并且更重要的是,如果银根继续紧缩,这些房地产商们以及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日子不好过了。因此这些既得利益者和商业银行当然要鼓吹银根紧缩的危险。

但银根如果放开,那么显然目前的通货膨胀局面将继续加剧,物价将全面飞涨,直至更危险的局面出现。

那么中央政府就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银根紧与松都各有利弊。如果银根收紧,那么就得损失商业银行、房地产商的利益,而如果银根不收紧,那么通货膨胀就不能控制,那么就得损失全国人民的利益。是全国人民的利益重要还是商业银行房地产商地方政府的利益重要?这得看中央政府如何选择。

而中国面临一个与美国次贷危机不同的问题是:美国的银行大部分是私人银行,而中国的四大银行是国有银行,我们先抛开"储户挤兑危机"不说,中国这些国有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如果亏损,那么亏空部分就得由国库来填补。因此,这使得问题更加复杂。

该如何选择,银根该紧还是松,该牺牲谁,该保护谁。中国的一句古话: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想谁都不牺牲,是不可能的。

但是,前面几年住房按揭贷款所造成的恶果,不还是不行的。

来看另一个问题:

前面一直在讲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后果是货币相对贬值,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人民币明明在升值啊。

人民币兑换美元兑换欧元兑换港币的汇率都提高了啊。按道理人民币升值了,钱更值钱了,同样的钱应该买更多的东西才对,可怎么现在物价却不停上涨,中午吃的快餐已经比去年涨了好几块钱了。人民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这人民币到底是在升值还是贬值啊?

有这样疑问的人不是少数。

这就是目前我国通货膨胀面临的一个更复杂更棘手的局面。

实际上,"人民币升值"这句话准确的说应该叫"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

08年以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汇率的不断上调,这对于中国来说,是被动而非主动的。

要明白这里面的关系,还得从美国次贷危机说起。

美国次贷危机,其实也和中国一样,是因为住房贷款而导致的通货膨胀,但相对来说,美国通货膨胀的规模和程度要小很多。实际上,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不是08年才爆发,在更早的时间,美国政府就意识到通货膨胀并开始想办法化解,只是08年才对外正式公布次贷危机。那么美国政府是如何化解这场因次级楼房贷款而引发的通货膨胀的呢?靠格林斯潘调整存贷款利率,简直是搞笑。

布什想到的化解办法是这样的:

美元是国际金融中的强势货币,因为很多国家要与美国做生意,因此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很大。所谓通货膨胀即美国国内的流通货币即美元太多,化解通货膨胀就是要减少美国国内流通货币,那么很简单,把国内的美元向国外抛。当然,这个抛不是真的向国外扔钱。美国主动降低汇率,把国内的美元大量兑换出去。这样就造成美国国内的美元数量减少以抵消通货膨胀,而美国国外的美元越来越多,其它国家对美元的需求减小,造成美元因需求减小而进一步汇率降低。而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最大债权国是什么意思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美国大量出口各种商品,是向美国出口商品最多的国家。而美国是用美元来支付这些商品的,这就造成:中国向美国出口大量商品,美国同时支付大量美元给中国,这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中国是美国最大债权国的意思是中国是所有其它国家中拥有美元最多的国家。因此,美元对外汇率的降低,直接导致我国美元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降低,这就造成: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并且是所有国家中对美元升值最高的[??],而美元是世界的强势货币,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了,那么对于其它国家如欧元等都会升值。最后的结果是:因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即拥有最多的美元),因此,当美国开始主动降低美元兑换汇率时,中国的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最大,同时因为美元是强势货币,这就导致人民币相对于其它国家货币如欧元、英镑等也会升值。

但是,我们不要把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与国内物价上涨产生什么联系,这两者之间是没有联系的。

虽然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但是这对中国国内的流通货币数量并没有影响,国内的流通货币数量并没有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而改变。因此,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对国内物价或者说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几乎没有影响。

一方面我们看到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在不停的升值;而另一方面,国内的物价全面上涨,货币似乎在贬值。

而这两个方面目前没有彼此影响,甚至可以说两者毫不相干。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和国内物价全面上涨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短期内也不会两者互相产生影响。所以不要听有些媒体乱说是因为美元贬值而导致中国国内物价上涨,想把中国通货膨胀的责任推给别人美国,这简直是扯谈。

那么我们在研究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时,几乎可以完全不去理会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的问题。

但是,情况却又不是这样单纯。

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出口贸易占中国经济很大的比重。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导致大量中国出口型企业生存困难,自08年以来,广东珠三角大量中小出口加工型企业亏损或倒闭。而银根的紧缩导致这部分亏损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维持资金链,最终面临倒闭。这种处境的企业不是一家两家,而是一大群,如果情况不加以改善,这一大群企业都倒闭的话,对中国的经济将是一个重创。因此,为了维系这部分企业的生存,国家在决策银根松紧的问题上,又多了一个考虑因素。

这使得本来就难决断的银根松紧问题,又更添错综复杂。

但是,有些经济学家把造成此问题的责任全推给美国,好像我国目前的内忧外患的处境是美国造成的,这是完全没有理由的。

首先,内忧部分,中国的通货膨胀完全是由于自身错误的房地产按揭贷款政策引起的,关别人美国鸟事?真要把责任往美国身上扯,可能当年那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对中国人贷款买房产生了蛮大的误导作用,这算是美国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而至于有些经济学家谈到美国热钱冲击中国房地产,这也是乱弹琴。去广州、深圳的房管局调查一下,有多少房子的业主是美国公民,寥寥无几。所以,中国的通货膨胀完全是因为自身错误的房地产按揭贷款政策而引起,别把责任往美国身上推。

而至于外患部分,即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美国主动降低汇率,并不是专对中国人民币降低汇率,而是对所有国家降低汇率,只是因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拥有的美元储备在所有国家中是最多的,而恰好中国又是一个对欧美的出口大国,这才导致此次美元贬值,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美国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只不过受损失最大的是中国。我们不要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只所以美元贬值,中国受最大影响,也是中国过去十多年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外汇储备政策造成的,责任全在自己。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中国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以出口价格低的产品为荣,安于现状。这就直接导致一旦汇率变化,中国出口商品失去了价格低的优势,就一败涂地。这是谁的原因,难道是别人的原因?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中国过去的几年中,外汇储备剧增,而有关管理部门却以外汇储备增加为荣,认为外汇储备增加是个大好事。结果美元一贬值,储备美元最多的国家损失就最大。因此,必须得检讨我们的外汇储备政策,储备这么多外汇是好事吗?当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吗?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把中国的原料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量的输出给了美国,却换回一堆废纸。说"废纸"这个词语一点都不夸张,把换回来的美元放在那里不用,等它发霉,这不就是废纸吗?我们把宝贵的石油资源和钢铁资源大量向国外出口,换回废纸一样的美元,结果导致中国国内的石油和钢铁因出口多造成内销部分紧缺而价格飞涨。欧美国家都在偷笑中国是最大的傻瓜呢。这两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天天在那里喊亏损,亏什么亏,知道中石油是怎么计算这个亏损的吗?中石油所指的这个亏损是指中石油自己在国内开采出来的原油,卖给国内炼油厂的价格比国际原油价格要低,这就是他们所认为的亏损[??]。中石油认为,如果把这些原油按照国际价格出口到国外,能赚更多的钱,而内销到国内,赚的钱要少一些,这少赚的这部分钱,就是他们所认为的亏损。这简直是普天下最无耻的言论。中石油更愿意把宝贵的原油出口到欧美,而减小内销,结果造成国内石油短缺,国内油价飞涨。你说在欧美国家眼里看来,中国人傻不傻。不仅是石油,中国把铁矿石、煤炭大量对外出口,换回大把美元、欧元,捧着这些美元欧元在那里高兴,高兴什么呢?美国人、欧洲人才真的高兴,他们多印刷点美元、欧元就是了。他们用""来换中国的石油、钢铁、煤炭。以后美国人、欧洲人都不用干活了。多印刷点美元欧元,就有亚洲人把加工好的产品往美国欧洲送。反正亚洲人把这些美元欧元当宝贝放在家里藏着,不会拿出来用。不是吗?中国在最危乱的关头,也舍不得拿出宝贝的美元储备去中东买石油。

再来,美国的经济强大是建立在政府的高投入和低税收的基础上,那么美国政府必然背负高额的财政赤字,为了化解这些赤字,用屁股想也能知道美国政府肯定会偷偷的多印刷钞票来化解财政赤字,那么这多印刷的钞票就必然加重美国通货膨胀,而事实上,在最近的十多年中,美国一直在通货膨胀,只不过,美国政府把这些多印刷出来的美元都扔给中国,来减少美国国内流通的美元,抵消通货膨胀。更重要的是:扔给中国的这些美元,更换回大量中国的商品。按照上面我们讲过的通货膨胀相对论,商品总量的增加也会抵消通货膨胀。因此美国用美元大量进口中国商品,对美国国内的抵消通货膨胀就有双倍的作用。

而中国在接纳这些美国扔过来的美元的同时,为了保持汇率稳定,就必须多印刷人民币,而同时中国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却供应给了美国。中国对美国出口大量商品的后果是:既增加了人民币的印刷量,又消耗了大量能源、原料、人力资源,也就是减少了国内的商品供应量,按照上面讲到的通货膨胀相对论。既多印刷货币,又减少商品供应,这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双倍"的增加效应。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多说几句。截至2008年美国公布次贷危机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15千亿美元,我国是实行完全外汇管制的外汇政策,中国的出口企业赚回的美元必须全额兑换成人民币。如果按照美元对人民币17的汇率计算,也就是说央行得拿出10万亿人民币来兑换这些美元,这10万亿人民币从哪里来的,只能是新印刷10万亿元的人民币。而且这10万亿元的人民币是立即支付给了出口企业,也就是说立即都转变为"流通货币",那么这10万亿新印刷的人民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巨大的。

而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政府对这一切还懵懵懂懂,还没完全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前面讲到凯恩斯说:"政客大抵都是经济学家的思想的奴隶"。中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在为商品能大量出口换外汇而高兴呢。却不知,商品的出口特别是石油、钢铁、树木、粮食等原料商品的出口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最大的损失。而创造国际贸易理论的美国人,正高兴的接受着来自亚、非国家的大量商品。美国政府,正鼓动更多的国家加入到"国际贸易"这场由美国经济学家创造的游戏中来。美国政府,正用"印钞机"为美国人民创造着幸福的生活。有很多国家正高兴地做着美国的"免费"奴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