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街了:长宁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搜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32:16
一体化建设奠定基础  特色化发展形成活力课程为市民所需  学习为生活所乐(附照片)上海市长宁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搜索”   
经典镜头  《撕纸画技法》获上海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比一等奖
    一种别致而易学的绘画技法,在长宁市民中流行与口碑俱佳。这就是长宁区社区学院为海外友人开设的《撕纸画技法》。
    别看这门不起眼的绘画艺术,在长宁具有很高的“点击率”,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喜爱。富有动感和神韵的课程教学,使更多喜爱民间艺术的社区市民通过学习手撕人物、动物、花卉、窗花等各种艺术方法,创作出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撕纸画作品。有的市民用来家庭装饰,有的市民当作送礼佳品。由于课程的市民参与度高、内容的艺术性强、操作的情趣性浓,《撕纸画技法》被评为2009年“上海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比一等奖”。
   
感言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前景广阔
    张东平
    社区学校,是以课程为载体的。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是社区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丰富社区教育内涵、提升社区教育品质的重要抓手。
    长宁区社区教育课程,从最初的自发状态浅层次到一体化规范深层次,从满足一般需求发展到特色化,建设历程充分反映了课程发展的规律,是一种由浅入深的探索与实践。
    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开设,必须以市民的需求为中心,以提升生活品质为内容,以获得体验情趣为重心,从而提高社区教育的覆盖度,提高市民学习的幸福度。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需要不懈努力,创新探索。总之,要让课程适合每一位社区市民,各得其所,学有所成,成有所乐。  (作者为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学院院长)
    社区教育课程,是以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发展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和促进社区发展为目标,在社区范围内实施和开展的整合包括知识的、经验的、实践的、环境的、生活素材等内容在内的教育、学习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长宁区学习办主任陈设立介绍说,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长宁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已经从“自由无序”阶段跨越式发展到“深化内涵”阶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一体化发展模式。《长宁家园》等区本课程,《自助旅游》等合作课程以及近千门校本课程构建的金字塔型课程体系,实现了统筹与自建结合、规范与特色并重,具有显著的发展性和可持续性。
    长宁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形成了区学习办领导、社区学院主导、社区学校为主体,专业性强、基础广泛、不断深化的良性发展态势。目前,全区10所社区学校均建立起了规范的系列化校本教材体系,为课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载体支撑。
   
一体化建设:从“自发”到“有序”
    长宁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经历了调研探索阶段、一体化建设阶段和内涵发展阶段,从“自发”走向“有序”。
    初步规范,形成课程体系框架  自2006年被确立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起,长宁区就开展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全区共开设300多门各级各类社区教育课程,基本满足了社区市民的学习需求。但这些课程的发展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的、自由的、略显无序的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2007年初社区学院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了“长宁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现状调研”,对所有在社区开设的课程以及教师和学员情况进行了梳理和统计,并在此基础上编印了《长宁区社区教育课程选编》,从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教师管理等各方面对社区教育课程进行了初步的规范,淘汰质量低下、管理混乱的课程,对基层单位开展课程建设工作起到了指导和引导作用。
    健全制度,明确课程建设要求2007年7月,长宁区学习办制订了《长宁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稿)》,以文件的形式从建设原则和模式、组织保障、经费投入、管理与指导、督导与评估等方面,对课程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长宁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标准》,要求社区教育课程必需具有明确的、可测评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现现代社区教育理念,适应社区教育发展和社区居民需要。
    保障机制,明确课程开发运行规范  在组织保障方面,区层面由区学习办作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领导机构,负责计划制定、经费投入和督导评估;社区学院作为业务指导单位,负责社区教育课程大纲制定、教材编写、多媒体课件制作、师资培训、教研活动等工作的组织和指导;街镇层面由社区学校校务委员会领导,社区教育责任科室主导,社区学校具体落实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工作,设专人管理,组织教师、志愿者、社区有关单位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
   
特色化发展:从“一般”到“独特”
    长宁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从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特色化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示范引领,提升课程建设层次  长宁区由学习办领导,终身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和社区学院联合组织开展了区本课程建设工作,挖掘街镇优势,开发了《长宁家园》、《城区环保》、《心理按摩》和《西郊农民画》第一批四门课程作为样板,以规范的课程内容、区本教材、教师教学在全区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让基层单位对规范的课程有了直观的感受和感性的认识。目前,区本课程建设工作已经在全区范围全面推开,并形成了常态化。
    分层开发,发挥各方积极性  长宁社区教育课程形成了多层级开发模式,即区层面、区街合作层面和街镇层面分层建设、一体推进。区层面课程指能够代表长宁区特色、能够满足大多数学习者需求、在全区范围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课程。该类课程建设工作由区学习办统筹,社区学院具体实施。区街合作课程指在街镇社区学校或教学点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内容、实施经验、具有学员基础的课程。这类课程由街镇社区学校为建设主体,由区学习办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社区学院给予业务指导,同时向有课程开设需求的其他街镇逐步延伸。街镇独立开发课程主要是指各街镇根据自身发展社区教育的需求建设的特色课程,优秀课程可向学习办进行申报备案,经审核后通过社区学院推荐到其他街镇。
    数字化载体,丰富课程样式2008年“学在数字长宁”网站开通后,长宁区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优势,结合市民的学习习惯和喜好,积极拓展课程实施形式,通过网络课堂、电子课件、视频课程、BBS论坛等多元化方式更好地满足不同市民的学习要求,也使社区教育课程与教学资源覆盖到更广泛的社区受众群体中。通过引进与自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丰富的社区教育网络课程,涵盖生活技艺、文明素养、法律法规、艺术休闲等方面,深受社区市民的欢迎。
   
各方评价
    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副处长庄俭指出:长宁区通过一体化建设,社区教育课程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成效明显,成绩喜人。希望长宁区不断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载体,在课程内涵发展和建设的道路上积极尝试,做更多的探索。
    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杨平在“长宁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上指出:长宁区以需求形成活力、以管理促进规范、以评比提升质量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长宁区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中,注重基础建设和扎实推进,工作特色鲜明。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永明指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需要以社区发展和社区成员身心发展为价值取向,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建设理念。长宁区深入的实践和有益的探索为拓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与评价在学科领域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关链接  长宁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2009年长宁区学习办开展了“长宁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比”活动,共评选出12门区级特色课程,在全区范围形成了以评促建、以比促优的良性竞争机制。其中五门课程分别荣获“2009年上海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比”一二三等奖。这些课程是:长宁区社区学院《撕纸画技法》、《城区环保》,华阳路街道《社区普法》,新华路街道《心理按摩》、《国画花鸟》,仙霞新村街道《自助旅游》,周家桥街道《flash动画制作入门》,天山路街道《新编“多宝塔碑”技法》,程家桥街道《中老年营养科普知识80问》,北新泾街道《中式菜肴烹调》、《社区平安教育》,新泾镇《西郊农民画》。
    市学指办主任杨平(左一)听取长宁区社区学院副院长宋亦芳(右一)、社教中心主任助理丁海珍(左三)关于长宁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情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