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算古白话么:乾隆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09:03

乾隆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

即便是与伪开元盛世相比,所谓康乾盛世也显得逊色无比,与其说是盛世,倒不如说是一个将死之人瞬间虚幻的回光返照。随着大航海的进行,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全球化时代,当欧洲各国正在展开工业革命,新文明开始滥觞于世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革命也如火如荼的时候,爱新觉罗的子孙却关起国门,沉醉于田园牧歌式的太平盛世梦。

所谓康乾盛世经历了三位皇帝。康熙、雍正基本上是创业之人,辛辛苦苦一辈子,没来得及想几天清福。过太平盛世瘾的则是他们的宝贝疙瘩乾隆皇帝。乾隆活了89岁,是中国帝王中的长寿冠军,在位60年,加上做太上皇的日子,其统治中国的时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稀天子”尽管让乾隆沾沾自喜,但对中国则是一场灾难。任何一个统治者,如果在一把手的位置上呆得过长,即便周公附体,到底也是一场灾难。乾隆并非吹嘘的 “千古第一全人”,而是货真价实的千古第一玩人、中国历史第一罪人。 

    所谓 “康乾盛世”成立的理由概括起来就是所谓文治武功。北京城的“崇文”、“宣武”就是这样挂出来的招牌。所谓“文治”如乾隆年间编撰了《四库全书》,整理、翻译了大量的满藏文献,兴建了圆明园等精美绝伦的皇家园林,尊崇儒术、给很多汉族知识分子的光头戴上红顶子。更振奋人心的是,皇帝率先垂范,作诗42613多万首,实为华夏之最,等等。所谓“宣武”,就是他自诩的“十全武功”,如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等。单从表面上看,乾隆年间的确是四海升平,九州一统。大清帝国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达葱岭,南极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人口也达到3亿,比明代末年的1.525亿增加了一倍。乾隆帝自己的总结是“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因此戴上“十全老人”的高帽子一点也不觉着害臊了。

可事实并非如此,乾隆的“太平盛世”是中国彻底走向衰落的关键,大清帝国的丧钟已经在乾隆的“太平盛世”歌中悄悄响起。历史最大的悲剧不在于是否正在经历着苦难,而是对未来的麻木与无知。

虽然《四库全书》的编纂有利文化保护,但编纂中实行狭隘的文化方针,销毁了很多文化典籍,也是一次文化浩劫。对此,鲁迅先生《病后杂谈之余》批判道:“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对我最初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这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却了血史。”洋洋大作完成后束之高阁,对于文化普及并没有起什么作用。

至于那些劳民伤财的皇家园林,虽然已成为国之经典,但乾隆的初衷不过是为了满足私欲,不值得大书特书。更不能与伟大的万里长城相提并论,它是中国人为了保护农业产生进行的最宏大的基础建设。我们评价领袖或政治家,关键是他是否领导国家走向正确的方向,让百姓安居乐业,至于会不会写诗、书法、绘画、通音律、玩古董、斗蛐蛐、弹钢琴、那就免了。何况乾隆那些油乎乎的所谓诗,诸位能记得一首吗?

那么“宣武”又当如何?乾隆的“十全武功”尽管有很多水分,但基本的数目没问题。问题是为成全乾隆的“十全武功”,大清帝国付出了惨重的社会代价,仅军费开支就高达2亿两白银。很讽刺的是,正是乾隆年间中国的军事力量走向了迅速衰落。当鸦片战争爆发,洪秀全揭竿而起,大清军事力量的主体八旗军和绿营兵基本已成废物,丧失了战斗力。这种局面实在也不能归罪于道光和咸丰,或慈嬉这老娘们。乾隆年间,曾经骁勇善战、威震四海的八旗兵日渐堕落,失去了往日的锐气。乾隆皇帝检阅军队,看到的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的丑剧。在所谓太平盛世的社会气氛中,作为社会的寄生阶层,八旗子弟早就失去了进取心,全部心思用在了养鸟、斗蛐蛐、逛窑子、捧戏子,尽管这对老北京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国家养着这些饭桶并不为这个。兄弟部队绿营兵也好不了多少,将领们争置田产,克扣军饷,骄奢逸乐,一打仗自己就先溃逃,军纪败坏,四处抢劫,跟土匪也差不多了。八旗与绿营号称大清帝国的两根柱子,乾隆年间柱子虽然没有倒,差不多也烂透了。

至于军事装备方面,数百年来非但没有任何进步,相比明朝也是大踏步后退。大明的军队已经装备火器,并拥有火力强大的红衣大炮,满清的祖宗努尔哈赤就死在了它的手下。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浙江慈溪守城军民用当年吴三桂埋藏地下沉睡200余年的大炮击败英法联军,可见明代武器装备的水平。可满清以骑射得天下,始终玩这种原始时代就有的武器,对火器弃如草芥,不屑一顾。明成祖时中国就可以组织郑和下西洋,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可见造船技术的高超。可数百年后,乾隆时来华访问的英国使团“惊奇的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这算他娘的什么太平盛世,黄粱一梦中国倒退了几百年,还自鸣得意、自欺欺人的以天朝大国自居,想起来我就想唾这个王八蛋一口。

作为国家领袖,乾隆皇帝最让人不齿的是把中国引向了错误的历史方向,从而失去了通过自身变革走向现代化的可能。

英国人培根说“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诌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乾隆就是这样的模范。在文化方面,乾隆皇帝把 “文字狱”发挥到了极致,比及大明,乾隆间的文化政策也是历史性倒退。试想如果李贽生活在所谓“康乾盛世”,怕是有一万个脑袋也不够乾隆这小子砍。

在整个满清160余起文字狱案中,乾隆时就有130余起,占全部案件的80%。乾隆时的文字狱主犯都被处以极刑,亲属男15岁以上斩,15岁以下及女性为奴。浙江仁和县人卓长龄亦因诗中有“可知草莽偷垂泪,尽是诗书未死心”等句,被乾隆判为逆诗,卓被开棺戮尸,其孙被斩立决;乾隆21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常熟人朱思藻写《吊时语》抨击贪官,被乾隆认为“侮圣非法,实乃莠民”,不但朱被杀,凡看过《吊时语》而未告发的也被严惩;翰林院学士胡中藻因其作《诗抄》中有“一世无日月” 、“一把心肠论浊清”等句,被乾隆认为是“悖逆诋讪怨望之词”指斥胡诗“加浊字放在国号(清)之前,是何心肝?”胡诗中“穆王车驾走不停”之句也被乾隆认为是讽刺他南巡,结果不言而喻。如此等等,真是罄竹难书。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文字狱频兴,学者渐惴惴不自保,凡学术之触时讳者,不敢相讲习。”鲁迅也说:“为了文字狱,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

在文化专制恐怖下,中国的知识分子终日战战兢兢,怎么可能解放思想,探索社会的革新,寻找新的发展出路。没有思想创新,国家又怎么可能走向新的方向。在这一点上,晚明社会就强得多,可惜在当时中国已经燃起的社会变革的星星之火,被满清蛮子彻底给灭了。乾隆这个文化屠夫,竟然被后人特别是当红的伪文化精英吹捧为文化楷模,真是无耻至极!我们真的觉着脸跟良心都是多余的东西,可以不管不顾吗? 

   跟唐宋帝国不同,儒家政治思想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与政治变革,成为实现现代转型的绊脚石。僵化的儒家道德伦理使知识分子失去了批判的自觉和勇气,沉醉于文化“酱缸”中无心自拔。文化本位主义严重阻碍了精英们的视野,对世界变化麻木不仁,表现出惊人的无知、偏执、自大与自闭。

在明代末期,已经有不少优秀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了时势变化,提出了新的批判性思想,尽管有点粗糙。如思想家黄宗羲提出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鸣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唐甄更不客气:“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但满清入关后,真正实现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继续以已经不合时宜的狭隘的道德或者伪道德作为帝国统治的依据,彻底消灭新思想,新科学与技术根本得不到重视。

明亡后100多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几乎没有任何进步。而同时莫斯科大学、美国科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相继建立,科学与人文建设日新月异。与此对照,大清1795年参加会试的举人中竟然有116个80多岁的老东西,乾隆为此龙心大悦,把这作为太平盛世的重要符号,让人啼笑皆非!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感慨地说“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经济上乾隆除了强化“小农经济”模式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基本上无所作为。尽管民间手工业与商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最终因满清贵族“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变为泡影。太平盛世实际上是农业文明的回光返照,严重阻碍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乾隆时全国合法的铁矿厂只有93处,甚至落后于明代的水平。乾隆爸爸雍正要求只能在“不可以种植五谷之处”种植经济作物,理由是“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实际上人口大量增加已经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国家对工业与商业发展的抑制使就业岗位有限,无法消化多余的农业人口,更多人陷于贫困,或离开土地后成为游民,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嘉庆初年的白莲教等一系列社会暴动,就是乾隆送给儿子的礼物。在中国继续顽固推行几千年前的古老生产模式的同时,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并迅速崛起。从英国特使马嘎尔尼送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与乾隆的回礼中,就可见一斑。

由于嘉靖年间的海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如“倭寇”事件。迫于压力,隆庆皇帝解除了海禁,对外通商。可是满清入关后,又逐渐恢复了海禁政策,实行闭关自守,乾隆时达到极致。在给英皇的信中,乾隆皇帝傲慢地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自诩“抚有四海”的乾隆是否看到,在他统治的年代,美利坚合众国已经建立,法国大革命革命取得成功并发表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帝王的脑袋也被砍下几个,彼得一世剪掉了俄国人的大胡子,一个强大的帝国正在崛起。所谓的“天朝上国”只是自欺欺人而已。1793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来到中国,希望与大清帝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并通商,但乾隆根本不买账,因为不愿磕头,乾隆皇帝甚至拒绝接见马嘎尔尼。被羞辱的马葛尔尼其实并没有把这位太平天子当什么东西,他认为所谓的天朝大国,只不过是一艘古老而残破的大战舰而已,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闭关锁国使中国丧失了重要的机遇,“天朝大国”灾难性的命运已经不远。

康乾盛世表面的繁荣加快了政治黑洞效应的膨胀并导致严重的社会与经济危机,使社会处于一种极为不平衡的状态,矛盾空前激化。乾隆年间,吏治腐败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乾隆宠臣和珅被抄家时,其家产估计超过11亿,足抵得上清王朝15年的财政收入。和中堂肆意妄为,显然是得到了乾隆的支持。乾隆自然明了和珅的腐败,但他需要和珅这样的奴才。一个小农社会的财政收入毕竟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乾隆六巡江南、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奢靡生活的惊人开销,只能依靠和珅这样的能臣来搜刮民财,或通过捐输、商人报效、盐斤加价、公摊养廉、卖官鬻爵等非正常的收入来满足。有了乾隆、和珅这样的表率,皇亲国戚、八旗子弟、文武百官的作为,就可想而知了。腐败总是与政治黑洞效应相辅相成,一方面造成了国家权力不能完整、有效地实现,同时导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从嘉庆开始,帝国的财务状况就江河日下,直至灭亡。据清末薛福成《庸庵全集》中《查抄和珅家产清单》的记载,和珅被查抄的部分家产有:

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银铺42处,当铺75处,赤金60000两,大金元宝100个(1000两一个折十万两),小银元宝56600个(100两一个,折566万两),银锭900万个,洋钱58000元,制钱150万文,吉林人参600余斤,玉如意1200余柄,珍珠手串230串,珍珠10粒,大红宝石10块,大蓝宝石40块,银碗40桌,珊瑚树11支,纱缎绸罗,绫罗绸缎一共有14300匹,毛呢哔叽20000板,狐皮550张,貂皮850张,还有其他的皮又各种粗细皮56000张,铜器和锡器361000件,名贵瓷器10万件,镂金八宝炕床24座,西洋钟460座,四季好衣服7000件,家人606名,妇女600名。查抄时曾经把和珅的家产编为109号,其中26号已估价的价值两亿六千四百万两白银,剩下的83号没估价。若以前26号的平均价值记,其余83号总共八亿四千万两白银,和珅的总家产可达十一亿。

与权力阶层的浮华奢靡相对照的是,下层劳动者生活艰难,贫富分化加剧,从而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诗人魏来朋笔下的太平盛世是:“潍北邑当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烟。无麦无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悬。膝下娇儿莫能蓄,百许铜钱即便鬻。但令得主免饥饿,宁甘下贱为人仆。交钱交儿说分明,钱交儿不随人行。翁亦无奈强作色,驱之使去终不能。望儿挥手频频打,旁观谁是解救者?频打频来怀中藏,儿声长号翁如哑。”

呜呼?天怒人怨、豺狼当道、民不聊生、醉生梦死,难道这就是我们口口声声所谓的康乾盛世吗?以乾隆为榜样、吹捧太平盛世的国人,真的脸上不发烧吗?
                                                                   乾隆:权力最大的盗墓者         盗墓与一朝之君联系到一块,或许不少人都可得觉得意外,这怎么可能呢?但为了一己之利、出于坏人风水的考虑,皇帝也不能免俗,做起偷盗勾当,历史上这样的皇帝并不缺少。大清王朝鼎盛时期的皇帝、中国历史上颇有作为之君乾隆就干过这种事情。在古今盗墓者中,乾隆该算是权力最大的一位盗墓者。乾隆盗墓对象是明“十三陵”,其公开理由却不是盗,而是颇讨汉人喜欢的说法:修葺明皇陵,与他人的野蛮盗掘相比,乾隆的行为显得很文明。

  乾隆盗墓堪称一奇,据说仅是为了盗取陵中楠木大柱。乾隆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雍正死后继承大位,改元乾隆,为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继位时,清王朝已经过康熙,雍正两代70多年的治理,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安康。乾隆励精图治,促进了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绝唱出现了,此即“康乾盛世”。乾隆在位六十年,享年89岁,加上三年太上皇,为中国帝王中实际在位时间最长、年寿最大的皇帝,自号“十全老人”。史载,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年?D?D1787年),开始对明陵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葺,乾隆就利用这次机会盗墓的,偷梁换柱。

  这次修葺,项目不全,且未尊原制,有的建筑还被拆除或缩建,“拆大改小十三陵”。民间广为流传“乾隆盗木”的故事,就是这次修陵过程中发生的。说是乾隆因为看上了朱棣长陵??恩殿的金丝楠木大柱,这才降旨修明陵的,企图将长陵大殿拆毁。经刘墉(刘罗锅)、纪晓岚等人的劝阻,乾隆皇帝才放弃了拆长陵的念头。但他不死心,仍命人拆毁了永陵的大殿,换下该殿的楠木,用于建设自己裕陵。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屑俺率稀⒎绞稀⒍攀先?位皇后的合葬陵寝。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破土动工,营建永陵花了10多年时间,规制仅次于长陵,与朱翊钧的定陵不相上下,“但长陵规划之心思不及也”。当年建陵时,每月花费白银不下于30万两。经过乾隆这次“修葺”,永陵??恩殿确实缩小了,现代考古已证实了这一点。《大明会典》记载,??恩殿重檐7间,左右配殿各9间,恩门面阔5间。乾隆重建后??恩殿变为5间,恩门减为3间,柱网分布也与旧制不同。
  清朝皇帝自顺治始,多有“盗木”的习惯,用于修筑宫殿、陵??,康熙、雍正都干过拆毁明代建筑建陵的事情。但打起前朝皇陵主意的,则只有乾隆。遗憾的是,乾隆的裕陵后来遭到孙殿英的盗掘,不知是不是一种报应?                                                                     康雍两朝严惩贪腐 缘何乾隆朝至“无官不贪”?

        乾隆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皇帝——他风度翩翩,常使人感觉“蔼然有春风和气”;他又高己卑人,施政过程中经常峻烈严酷,刻薄寡恩;他为人节制,平生饮酒不过数杯;他又穷奢极欲,花起钱来如沙似海。继《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后,张宏杰把目光聚焦于乾隆皇帝,饶有兴趣地向读者展示了乾隆性格中的多个侧面。

即位初拒绝进贡 晚年“指示”臣子送“钟”

        乾隆四十一年初,六十六岁的皇帝第四次东巡山东。与前几次东巡明显不同,这一次,沿途前来接驾的王公大臣特别的多:以前只是河北山东的地方大员全数到来,而这一次附近的蒙古王公,几处盐政织造,甚至远在湖广、四川、广东的封疆大吏也聚集于此。一路之上仪仗塞路,闹得小小的山东翻天覆地。大员们争先恐后来到山东,只是为了满足老皇帝愈演愈烈的一个喜好:收受贡品。皇帝的此次山东之行,也成了各地大臣们的赛宝大会。每位大员的车队都是珠光隐隐,宝气四射。

我们抄录一点历史资料,看看皇帝这次短途旅行都收了些什么样的礼物:二月十六日,在黄新庄驻跸时,蒙古阿尔善亲王罗卜藏多尔吉进了“金六十锭”,净重五百九十二两。亲王说,这是预备皇帝一路上赏赐他人之用。六天后,还是在黄新庄,河南巡抚徐绩给皇帝进了数车衣料:贡缎袍五十端、贡缎套五十端、宁袍五十端、宁褂五十端、杭绫一百端、汴绫一百端、貂皮一百张、乌云豹一千张、银鼠一千张。

由北京到山东,一路之上,几乎每个驿站都有大量的贡品在等着皇上。内务府派出大量接收人员,源源不断地将这些贡品装车运回大内……这一趟出行,可谓是满载而归。

“进贡”是专制时代的一项定制。从一定程度上说,清代皇帝的生活质量与贡品直接相关。皇帝虽然富有四海,却并不能任意支配国库来满足个人消费。国库由户部掌管,而皇帝的私人财政则由内务府掌管。

实际上,乾隆即位之初,是以拒绝进贡而闻名的。那么何以到了晚年,皇帝会一反初衷呢?

一是晚境顺遂,高枕无忧;二是乾隆本身从来不是禁欲主义者,从来都对物质享受情有独钟。登基之后强自隐忍了十余年,步入中年之后,皇帝对自己的要求不再那么严格了。乾隆十六年,进贡的大门被第一次打开。那一年他举行了首次南巡,同时当年又值太后六十大寿,皇帝下旨说,因为进贡者“分属大僚,上下联情,势难概斥,伊即奏进,自不得不量存一二”。全帝国内所有的高级官员都从这道谕旨里读懂了皇帝的心声。从此,为皇帝准备贡品,就成了他们分内最为重要的工作。

乾隆二十二年,粤海关监督李永标、广州将军李侍尧进献了一批贡品,主要有紫檀镶楠木宝座、紫檀镶柄木御案等数种。其中比较特别的是“镶玻璃洋自鸣乐钟一座”和“镀金洋景表亭一座”。一般来说,进贡既然是大臣给皇帝送礼,东西当然是大臣自定,皇帝不便发表意见。然而这次贡品送上后不久,皇帝很罕见地发布了指示:“此次所进镀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后似此样好看者多觅几件。再有此大而好者亦觅几件,不必惜价,如觅得时于端阳贡进几样来,钦此。”

从此,皇帝喜欢西洋钟表一事立刻被官场周知,广州西洋八音匣等售价因而猛涨。“这些东西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中国官吏们却醉心追求,示意他们的属下不惜任何代价收买。”(《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此外,乾隆还喜欢收藏书画、古玉,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收藏家了。

历史上真实的九子夺嫡 揭秘康熙所有儿子们的下场         摘要: 康熙这个老小子,8岁登基,做了61年的皇帝,生了50多个小孩,其中儿子35个,活下来的24个(序齿的),女儿二十来个,活下来的不清楚。但是古代皇家的女儿基本上都是政治的工具,皇帝也不宠爱,因此就不提了。大家估计都知道,康熙的儿子们都很牛,所以他晚年的时候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局面,令老头儿大为头疼,由此滋生了一系列的政治问题,可以算得上康熙皇帝生涯的一大败笔。         康熙的大儿子叫胤褆,为惠妃纳兰氏所生。惠妃不算出名,可是他哥哥纳兰明珠可是个名人,当年就是他力主撤藩灭掉吴三桂的。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就更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了。不过这个大阿哥,可没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么机灵。虽然早年比较得宠,在康熙平定葛尔丹的时候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本人却可以说有些愚蠢。他迷信喇嘛,为了当上皇帝,竟然想到了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当时的皇太子,他的亲兄弟胤礽。康熙一废太子的时候,命他守卫,他上窜下跳,甚至说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话,以为不立嫡则立长,他就可以当太子,让康熙极为寒心。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发了魇镇的事情,终其一生被囚禁。         康熙的二儿子,废太子胤礽(réng)。康熙的第一任皇后,索尼孙女赫舍里所生。赫里舍产子的时候,恰逢吴三桂叛乱,皇后因为受了惊吓,难产而死。而康熙与皇后自幼青梅竹马,感情很是深厚。所以在胤礽两岁的时候,一改满人不立太子的习俗,效法汉人前朝。立嫡长子为太子。这个胤礽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子。然而虽然康熙皇帝效法前朝,前朝中皇太子是不可以干涉政权的,而满人的习俗却是皇子预政。这样一来,时间久了,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权利,皇帝害怕被夺权,二人矛盾日益激化。而朝中的大臣也形成各个党派,互相倾轧。再有其他的阿哥们也长大了,他们自然不甘心这个能力不见得比自己强甚至不如自己的哥哥当皇帝。
  这个时候的皇太子,因为康熙从小的宠溺,养成了暴戾的性格,飞扬跋扈,奢侈骄横。不甘心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颇有怨言。而其他的阿哥们虎视耽耽,巴不得挑出皇太子的一丁点小错。最终造就了在康熙四十七年首度被废。可是康熙对这个儿子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借着大阿哥魇镇的事件,在一年之后,声称二阿哥因为迷失了心性,但是经过调养,已然恢复。因此复立为太子。只可惜这个太子实在是扶不上墙的烂泥,重新上台以后,他非但不谨小慎微,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集结党羽,打击报复。让康熙老头寒透了心,五十一年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雍正朝他死的那一刻,但是印象中雍正给他了一个理密亲王的封号。
  三儿子胤祉(zhǐ),是个书生学究。我们知道的《康熙字典》,应该就是他主持编撰的。当时他聚集了社会上的一些名家,诸如陈梦雷,李钹,还有我们熟悉的方苞等人,合力编书。这个傻哥哥以为可以因此讨得皇帝得欢心,因此将皇位传给他。事实证明康熙的确挺喜欢的,康熙晚年的时候经常去儿子们的园子里游玩,就是到他跟雍正的园子。而且去他的园子的次数远远多过于去雍正的园子的次数。可能在康熙的眼里,这个儿子是孝顺的,可以共享天伦之乐的吧。但是这个书生气的胤祉绝对对储位心存想法,因为他的门人曾经四处活动,联络党羽。他似乎也请过方人,替他算命。这些事情康熙虽然看在眼里,却并没有责怪,反而对他的门下说,如果胤祉不小心被牵连,你们要站出来为他辨白。可见他的孝道功夫做得很足,康熙甚是喜欢他。但是,康熙也不可能将皇位传给他就是了。胤祉的结局我不是很清楚,康熙朝的时候被封为亲王。雍正朝的时候他肯定是获了罪,老四是不可能容忍这个比他年纪大的哥哥,还位高权重的,估计是削了爵吧。
  皇四子胤禛(zhēn),就是后来的雍正帝。生母德妃乌雅氏。整个夺嫡运动的胜利者。观其在康熙朝的作为,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为,两面派的作派,说白了就是哪边都不得罪,极尽察言观色之能,以诚孝示君父,将自己打扮成为富贵闲人的模样,吃斋念佛,标榜自己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暗地里结交人才,培养门人,最终夺得大位。在位十三年,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
  康熙的五儿子胤祺(qí),(是不是第五个儿子都要叫祺啊,我想到了还珠里的五阿哥永琪了)宜妃所生。就是那个康熙微服私访里的宜妃,传说中这宜妃性子直爽,的确是很受康熙宠爱的一个妃子,但绝对不是专宠,康熙这个老小子老婆不要太多。胤祺早年带兵,掌管某一个旗的兵力吧,他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之中,康熙年间也是被封为亲王。关于他的记载很少,但是我似乎看到过有人说他因为打仗的缘故,破了相(本来应该是极帅的,说他老娘生的儿子都是男生女相,极为俊美)。破了相的人自然不可能当皇帝了,比如偶家孙策就是这样气死的。所以没有参与夺嫡就可以说得通了。雍正继位后,还是不能容他,所以结局也不算很好,也是死在雍正年间的。         第六个儿子胤祚(zuò),也是德妃所生,早殇。德妃虽然出身不高,宫女而已。但是非常能生,除了四子胤禛,六子胤祚,还有十四子胤祯(示题),还有两个公主。想必也算是得宠过的妃子。         皇七子胤佑(yòu),关于他的记载也不多,也是一个没有参加储位竞争的人。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五十一年封为郡王。雍正八年死,其他不清楚。
         重量级人物来喽~胤禩(sì),康熙的第八个儿子,是个我每每不忍提及的人物。生母良妃,出身微贱,是康熙老儿从辛者库里发掘出来的美人。清朝的时候讲究子以母贵,八八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矮了其他兄弟一大截,反倒是后来他的母亲因为他的争气,得以晋升妃位。胤禩天资聪颖,才华优裕,待人宽和,广结人缘。朝堂上下交口称赞,称之为“八贤王”,就连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也在皇帝面前推荐他。康熙一废太子后,命诸臣推举新太子,朝堂上下,公推胤禩,说明其人心所向。胤禩是阿哥党的首领人物,所谓阿哥党,是针对太子党所言。可以说,胤禩与他的集团,当年应该做过不少将太子推下位子的谋划。阿哥党中,有不少的朝廷重臣,也有胤禩的弟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四阿哥胤祯。算得朝廷中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集团。

  然而相比四阿哥胤禛,胤禩集团太过于出风头了,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康熙老头连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皇太子的权利过甚都会心有不满,何况这个母亲出身微贱的儿子。又因为相面人张明德替胤禩算命,言其贵不可言,被不怀好意(或是笨蛋)的大阿哥告诉了康熙。康熙下令凌迟处死张明德,并削去胤禩爵位。可以说,一废太子的时候,胤禩希望最大,但是终究因为康熙对旧太子念念不忘,又因为张明德事件获罪,受到了打击。坦白的讲,在这种封建社会,胤禩试图以民主的方式成为皇太子,本身就是一件很没有指望的事情。
  二废太子之后,群臣还是支持胤禩的。然而康熙对这个儿子打定主意是提防的,前次说他是少不更事,这次干脆就说他是居心险恶了。约莫康熙五十三年时候,康熙的寿日,胤禩因为母亲忌日的原因不能亲自拜寿,派人送去两只将死之鹰。康熙大怒,立刻骂胤禩不忠不孝,连带骂他为辛者库贱妇所生,并且声称父子之恩断绝。并停爵停俸。在我看来,以康熙的睿智,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情事出蹊跷,但是他非但不命人调查,而是借题发挥,说明他已经毫不顾惜父子之情了。可能皇八子在朝廷上下的好名声对他来讲的确是个不小的威胁,他害怕有朝一日被逼宫,所以一定要打消胤禩以及他的党羽对储位的幻想。
  同年,胤禩感染了伤寒,几近毙命。康熙当时在承德,只是批复:勉力医治。后因康熙要御驾回畅春园,路上会经过胤禩居住的园子,此时的胤禩已经人事不省,然而康熙依然要让其他儿子将其移回京城。原因竟然是,不希望路过的时候碰到不好的事情,康熙是个讲求迷信的帝王,他尽量远离这些可能带来晦气的事情。至于儿子的死活,他并没有放在心上。最搞笑的是,当皇九子胤禟坚决反对,说将死的人了,不应该挪动。康熙居然说,这可不是我逼你们要挪走他的,你们回头不要怪到我头上。

  然而胤禩还是活了过来,像小强一样顽强地活了下来。只是从此以后,他不再有希望继承康熙的大业了。后来康熙老头可能也觉得自己做得过了头,下诏恢复了胤禩的爵位俸禄。但是,胤禩在康熙朝,只是贝勒而已。事实上,直到这个时候朝臣都还是支持胤禩的,大学士李光地(看过康熙王朝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出名的人物)在康熙五十六年,还曾经说过:“目下诸王,八王最贤”。

  雍正继位之初,采取拉拢的两面派手法,封胤禩为廉亲王。胤禩倒也没有兴风作浪,然而却因为种种欲加之罪,最终被胤禛治罪。剥夺爵位不说,竟然削除宗籍,被迫改名“阿其那”,大概是“俎上之鱼”的意思。雍正四年死于囚禁中。

  小小点评几句,我个人是很同情这个人物的,因其生母身份低下,估计胤禩从小受了不少歧视,所以才养成了要强但处事圆滑的性格。他夺嫡的失败,一是康熙的无情,二是方法的失误,猜测这跟他对康熙性格的不够了解有关,不像胤禛,揣度他老爹的意思都快成精了。 但是我觉得胤禩还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雍正朝多数的表现还是逆来顺受的, 说白了, 就是江山社稷为重,并没有如何勾结群臣,祸害朝纲。 即便有些无奈的成分, 也有很大可能是因为他的确是个贤王。

  最后引用金庸的诗总结一下: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强极则辱,情深不寿。

        皇九子胤禟(táng) ,宜妃所生。关于他的容貌,有两种说法,一是极其俊美,另外的说法是很胖,像个猪一样。我当然愿意接受第一种说法,这个皇子并不如何得宠,估计才能也有限,但是却是当朝第一大富翁。估计聪明都用在挣钱上了吧(暂且不说途径是否正当),他是胤禩的忠实支持者。忠实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当时他随身携带毒药,倘若事情不妙,就吞毒药而死。我觉得不管他是怎样的人,就凭着他这样对胤禩这个哥哥,就值得我对他有好感了这个九爷在雍正朝的时候被发配到西北, 其实就是让年羹尧看管起来,不让他跟八爷党人通有无。但是这个老九就是下定决心斗争到底,他居然想出来用西洋文字拼满文的方法制作密码,与他儿子联系,互通讯息,算得上是开创我们国家密码学的一个先河了。雍正非常讨厌他,而且瞧不起他。胤禟曾经说过:成则王侯败则贼,只不过我们亦是兄弟亦为贼罢了。   胤禟的命运很是悲惨,被雍正改名为“塞思黑”,其意一说为“猪”,另一说“讨厌的人”,反正不是好词。最后雍正四年死于囚禁之中,比胤禩早一两个月吧。传说是被毒死。     第十个儿子胤礻我(é),生母是个皇贵妃,不过死的比较早。这个十阿哥传说中比较大条,南书房中的倒数。康熙的儿子个个精灵古怪,所以这个笨笨的小孩还是挺讨他老头子喜欢的。他也是死心塌地挺老八的一个,可能因为自己没什么指望吧。在康熙年间就被封为郡王,那时候,老八老九都不过是贝勒贝子,这跟他妈妈的身份估计是有关的。老十在雍正朝的的时候被打发去守陵之类的,后来就跑到张家口那一带蜗居了。但是心思大条的人总是不一样,比较有福气(汗,我不是夸我自己),居然活过了雍正朝,乾隆二年才死。         康熙的第十二个儿子,胤裪(táo) 。这个宝宝是苏麻拉姑养大的,所以与其他的小子们都不大一样。他也是没有参与夺嫡,但是康熙末年还是很受重用的。雍正刚上台后给他封了个郡王,随后又予以打压,估计也是削爵之类的,后来乾隆上台,加封了亲王吧,这位大哥生性很是豁达,肯定跟苏麻的教育有关,活到了七十八岁。        十三子胤祥。又是一个要好好说说的人物。事实上,虽然胤祥在兵法谋略上不差,但总的说来还是偏文的。胤祥的生母敏妃章佳氏,应该是一个康熙比较宠的一个妃子,但是在胤祥十三岁那年就死了,后来胤祥教给德妃抚养,所以跟四阿哥胤禛走的很近,二人感情非常之好。

  胤祥年少的时候,很受康熙的宠爱。康熙每次出巡,必将其带在身边。而且据说这位阿哥“诗文翰墨,皆工敏清新”,“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典型的文武全才,他甚至曾经单独猎得过一头老虎。康熙亦曾派他去泰山代父祭天,这于古代帝王是非常慎重的事情,当时许多人认为十三阿哥的前途不可限量。可惜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胤祥遭受了牵连,从此十余年,默默无闻,仿佛消失了一般。而且这段时间的史料,居然毫无记载。估计是雍正朝的时候为尊者讳,都删去了吧。但是我们大致可以推测,胤祥在这些年间得了一种叫做“鹤膝风”的病,大概是现在的“骨结核”。这在当时,算得上一种绝症,容易复发,不能劳累。

  胤祥的早逝,与这个病是有关的。二月河的小说中,胤祥被圈禁了十年,应该是虚构的,胤祥的确被圈禁过,但是他这十年间还是有出来活动过,上过折子,其他阿哥也有去探望过他,所以他的行动应该是自由的。至于他为何获罪,有很多猜测,一种说法是他估计当时也有兴风作浪,在废太子问题上遭罪; 还有一种说法他为了保全胤禛而获罪。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这样更能够解释为什么胤禛上台后,对胤祥好的不得了。康熙曾经骂过胤祥不忠不孝, 这个老头也不知是怎么回事, 每次骂儿子都是往死里骂,难道不知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嘛? 胤祥自幼受宠,估计也是个心高气傲的主,受不了这个打击而生病也是很有可能。而且胤祥也是康熙年间唯一一位没有受封的成年阿哥,这与他年少的时候受宠成为鲜明对比。所以我更加好奇胤祥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获罪,惹得他老爹竟如此不待见他。

  雍正继位以后,立刻加封胤祥为怡亲王,恩宠有加。其实何止是恩宠有加,简直就是宠的不得了,谁得罪了他的宝贝弟弟,就是得罪他。他宝贝弟弟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他宝贝弟弟喜欢的人他一定会优待,护的一塌糊涂。不过这个弟弟的确不让他失望,把他的事情都办的妥妥贴贴的,而且胤祥非常懂得君臣的分寸,丝毫没有恃宠而骄的做派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胤祥死于雍正八年,固然因为其病,但是与他的辛劳也是非常相关的。死后胤禛赐溢号贤字,并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于怡贤亲王前。乾隆年间,加封为世袭罔替铁帽子王。

    康熙晚年宠幸他的第十四个儿子胤禵 (tí),这个小孩是八爷党中的人物。

  随着胤禩为康熙所不喜,八爷党便将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康熙五十六年,封胤祯为大将军王,挂帅出征,去西藏平叛,得胜。胤祯与四阿哥胤禛乃同父同母的兄弟,但是他们的感情却并不好,可能与他们生母德妃偏疼小儿子有关。十四曾经在胤禩获罪的时候仗义直言, 惹得康熙皇帝拿剑要砍他,但也因此后来被康熙宠幸。 野史以及民间流传很多胤禛篡位的说法,其中有说改诏书中“传位十四子”为“传位于四子”,纯属无稽之谈,原因不再赘述。但是因为康熙晚年对他的宠爱,估计也动过给他传位的念头吧。不过这个十四子说实话不算特别好,他在军中的时候就设法敛财,倘若真的做了皇帝,肯定不如雍正。但是我还是比较倾向冯尔康的说法,皇帝并未属意十四子,否则西藏平定以后,军功已立,自然会将其留在京城,而不是继续打发去西北。当然,如果康熙真的是雍正害死的,那就不敢说了,但是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胤祯在雍正年间被打发去守皇陵,虽然郁郁不得志,但也算不得监禁,因为皇陵附近的风景还是很美的,却也还算过得舒服日子。这个老兄也是活得比较长命,乾隆二十年才去世。 简要的八卦一下,终其雍正朝十三年,他一个小孩都没生,前之后都生了好几个。 

        康熙十五子以后,都未曾参与储位斗争。约莫十六子十七子的待遇还算不错,尤其是十七阿哥允礼,在胤祥死后,是雍正最宠的弟弟。

雍正帝的十四个兄弟的不同命运

 

大阿哥允提:

    在太子被废期间得知皇父,论罪当诛。后封爵。允提早已成为一只不见天日的死老虎,毫无生机。不过,即使他不被皇帝封爵,他也是雍正帝的眼中钉。雍正十二年【1734年】于自己的府邸病逝。允提死后以贝子的丧礼殡葬。

 

太子允扔

     二阿哥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他就是康熙帝两立两废的太子允扔。允扔与其他阿哥皇子比起来比较愚钝笨拙,似乎总是技不如人。又经常被四阿哥等人欺负,在史上也算有名气的一位阿哥。其实,只因他的两立两废。让人们记住。因为他并没有任何成绩。雍正二年【1724】死去。

 

三阿哥允祉

     三阿哥允祉像个闷葫芦,无大作为,也无结党营私之过。一门心思都用在了编写书籍,但最后也受到了牵连。当然,雍正帝继位后,凡是曾经反对过他的大臣或者皇子,他都不会放过他们,包括这位并无雄心大志的三阿哥。不过,虽然他与世无争,不想牵扯其中,但雍正帝仍不放心,让他守护景陵。虽然三阿哥不愿意,但也不敢直说,只是发发牢骚。可这些牢骚还是被雍正帝知道了,将其软禁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病死。

 

五阿哥允棋

     五阿哥允棋,想必之下是最冤的阿哥,他没有结党营私,也没有谋权篡位。但雍正帝继位后还是将其消爵。与三阿哥允祉同年病死。

 

七阿哥允佑

     七阿哥允佑,史册记载极少。雍正八年【1630】病死。

 

八阿哥允祺

    八阿哥允祺,是几位阿哥中最出色最优秀的一位阿哥。他与四阿哥胤稹不分高下。同样赢得康熙帝喜欢与信任。当然,他也是这些阿哥中最让胤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仇人之人。康熙帝驾崩后,雍正帝继位将其改名为:“阿其那”。并幽禁,最终被折磨致死。

 

九阿哥允糖

     九阿哥允糖与八阿哥的命运极其相似,被雍正帝改名为:“赛思黑”。赛思黑的解释是不要脸【当然这是现在的解释,在过去的解释为猪的意思】不过,他的死因很离奇,传说是被雍正帝毒死的。但不知是否属实?

十阿哥允俄

     因与其他阿哥勾结设法陷害雍正,雍正帝继位后,处处为难十阿哥。乾隆二年【1737】病死。

十二阿哥允裪

     雍正帝继位后将其贬为贝子【比贝勒更低一级】。不过,这位阿哥比其他阿哥气度大,不与雍正帝计较。所以,他活的还算踏实,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病死,享年78岁。

十四阿哥胤禵

    虽与雍正帝是同母同父,但也被雍正帝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最后也被雍正帝幽禁起来,直到病死。

十五阿哥允祸

     康熙帝驾崩后,雍正帝命其守护景陵。

     以上的这些阿哥都是康熙帝年间比较有名气的阿哥。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几位刚刚没有提到的阿哥。例如十三阿哥,十六阿哥,十七阿哥。因为这三位阿哥的命运要比其他阿哥的命运好。所以,在记载这段历史中没有提到这三位阿哥。但也提到他们都被封了王,其中两个都是雍正帝的心腹。所以,加官进爵是必然的。只是康熙帝在世时,他们并没有太暴露自己,所以很秘密,康熙帝去世后都不知道这几位宝贝儿子的小秘密。雍正帝继位后对同胞兄弟极其残忍,其实,这些早已熟悉不过了。【参考清朝十二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