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第一部小说集是:诸葛亮·诫子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41:25
《诸葛亮·诫子书》:名句译解: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出自《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文言字义:
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时隔千年,默诵这一句,仍然感到清新澄澈,洗净心灵。当年诸葛孔明在草庐之中,必定经常久久地默对这一句话,领会着人生的真谛。 那时的孔明,躬耕南阳,心忧天下。在清风明月中读史,在竹林泉石旁对弈,日观风云变幻,夜察星斗转移,不问名利,不求闻达,胸中的傲然之志和济世之才。当他离开卧龙冈时,嘱咐切勿荒废农事,若大业能成,那时将回来继续享受这田园之乐。这一去,矢志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蜀国丞相,身后未留下一分私财,留下的是千古流芳的精神,以及那一句话,时时告诫后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卓越超群的智慧才能,正是宁静学习的结果。
原诗意:
宁静,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远离喧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雅休闲;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恬淡从容;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超脱人生。宁静是心境,所谓我心即万物,我心宁静,万物即宁静。诸葛亮在《诫子书》说明为学原本应该心思宁静,努力耕耘而不作奢望贪欲。
宁静是淡泊的内核,淡泊是宁静的外延。两者相辅相成,可分而不可离。宁静,是一个文化概念。享受宁静,需要文化的介入。就像一幅对联所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可不要;琴棋书画诗酒花,非要不可;横批,活得像人。文化给予人类最宝贵的是思想的能力,有了思想的能力,我们才能抵御孤独享受宁静。宁静,能使生活更有品味。李叔同,这个曾在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话剧表演均有极高造诣的风流才子,竟然在事业巅峰时期出家为僧,成了青灯黄卷持斋诵经的弘一法师。李叔同由情欲走向空灵,以其独特的方式走进了宁静。
寓意: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只有淡泊世事之后,才会洞明凡尘,只有清心内收之时,才会高瞻远瞩。
淡泊:是一种品德修养,指为人质朴、超逸、恬淡寡欲,确切地说,于名位功利兴趣不浓,不慕,不求,不争,不经心,不在意,淡然置之。也不傲视,敬而远之,修炼自己,警省自己,以免染上俗习陋气。反,正是为的宏大追求目标而具有的涵养、修养。
宁静:顾名思义,端庄,持重,安然,恬然。深一步说,不因宠爱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怅然,不因富贵而骄纵,不因清贫而自惭。得意,也不忘时,忘形,忘神,忘乎所以;失意,也不颓唐沮丧,不复聊赖。喜悦,眉梢不外溢;痛苦,表情不抽搐。内敛,内向,气守丹田,不浮不躁,不自扰,不自屈。
淡泊、宁静,为的“明志”、“致远”。不因一点小小的荣誉、成绩而轻置。卧薪尝胆,将以有为,东山再起,“面壁十年图破壁”,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享受宁静,苦读乐读,青灯黄卷,编织着绚美蓝图。“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把“淡泊、宁静”当成消极理解是字面化解释,就象把老庄哲学当成消极主义一样。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变化频仍,丰富多彩。保持平静的心态,甘于寂寞,不停追求。这就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练练书法、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马上活得充实、轻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淡泊是一种心态 ,宁静是一种境界。宁静的心灵,是快乐的源泉。宁静,既是工作时的宁静、思索时的宁静、享受时的宁静,也是痛苦时的宁静、失落时的宁静、反省时的宁静。当这份宁静慢慢渗入我们心底深处的时候,生活就会变得豁达洒脱。
应用实例:
题目:浮躁是一种情绪,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
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绷,长久下来,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虽然我们有时可能做不到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先除其浮暴粗厉之气,得其和平淡静之性。”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它本身,而应当在于它通过细心体会才能获得的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处世哲学与智慧。”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代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才学教育重要,人格教育更重要。没有才学,不成为才;有才学而没有健全人格,只能沉沦劳作工具与操作器械,不能成为人才。人格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不可忽视的大事。刘邦少时失学,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心中窃喜,但当了皇帝后却深感不学之苦,便以切身体验来勉励儿子学习,没有半点伪饰;傅雷洋洋万言家书,旨在教育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从皇室宗亲、权贵重臣到大师名流、乡野庶民的各种体例的家训家书我们可以体会其散发的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能体会到古人教诲子女弟侄方面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人民所诵读、手录、刻写和传承。
《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如下: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