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之师傅保护我微盘:陶行知:从历史走向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9/21 08:57:39
陶行知:从历史走向未来

  ■ 编者按

  “两千年前孔夫子,两千年后陶行知。”今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研讨活动以示纪念。

  陶行知于1891年10月生于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并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1926年,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并践行其教育主张。

  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形成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从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到现在,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其理论从历史中走来,却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仍指导着许多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并愈发生动鲜活。

  陶行知的

  教育故事

  ◆ 一元六角钱学费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

  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整个过程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

  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 教育如“喂鸡”

  1938年,陶行知在武汉大学做了一次演讲。那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他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他戴着眼镜,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大家屏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速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他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公鸡喔喔地乱叫。台下听众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直叫不吃。陶行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说:“我的话讲完了。”便退下场去了。  

  ◆ “四块糖”的教育艺术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时候,有一个叫王友的学生,是学校中颇有名气的“孩子王”,经常惹是生非,屡生事端。一天,陶行知看见王友用土块砸一个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来。

  放学之后,陶行知从外面办事回来,远远地看见王友在校长室门前徘徊等候,于是,他赶紧把王友请进校长室。

  进入校长室后,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带着歉意的语气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看校长,迟疑地接过糖。

  这时,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他一眼,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块糖来递给他,说道:“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是因为我不让你砸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听我的话,很尊重我。”这时,王友神态紧张,愈发不安起来。

  接着,陶行知就像变戏法似的又掏出一块糖来,语重心长地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位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应该奖励你啊!”没想到,陶行知话音刚落,王友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道:“陶校长,我错了,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对他采取这种方式。”

  陶行知听到这里,不禁大笑,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来递给他,高兴地说:“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现在我的糖已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希望你以后改正错误,好好地学习,把精力用在课业上”。自此以后,王友同学果然认真学习,团结同学,遵守学校纪律,再也没有犯过错误。

  论坛

  生活教育理论与当代教育息息相关

  10月28日,四川省举行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周年论坛,来自全省的陶行知研究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教师齐聚一堂,共同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论坛上,与会者纷纷阐释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有很强的当代价值

  “陶先生创造了与中国教育相适应的生活教育理论,这个理论有很强的当代教育价值。”中国陶研会常务副会长韩邦彦说,生活教育提出“生活的目的就是教育”, 这句话放在当代,紧扣了教育应该使人民生活幸福的要求,反对教育与生活脱节、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脱节、教师为教而教。

  韩邦彦将生活教育与当前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进行对比,认为生活教育能产生力量,体现了教育是一种社会创造力,真正的教育应当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凝聚力的增强以及社会张力的扩张。相反,应试教育则会使这三种力大打折扣。“生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现代人,是全面发展的人,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生活教育要求学生用脑与用手的结合,使尽可能多的人手脑双全,反对‘高分低能’,生活教育是陶行知针对旧教育弊端,为中国教育创造的一条出路,对当代教育依然适用。

  韩邦彦进一步认为,推行生活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办教育要注意从学校到社会,打破时空界限,排除关门办校的弊端;强调教育要重视从书本到生活,要接受整个社会的教育,不要视书本为全部教育;办教育要注意从“教”到“做”,把书本和文字中的知识植根于亲自实践之中,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才是普遍的、有用的;一定要使学生从“被动”到“自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做到自立、立人、自觉、觉人,必须发扬教育民主,提倡学生自治。

  以陶为师,即行即知

  “陶行知先生关于社会改造和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相当深刻完备,极富前瞻性、创造性和现代价值。”四川省陶研会名誉会长章玉钧指出,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外古今优秀教育思想之大成,奠定了新中国教育的一块基石,也同世界教育新趋势相契合,开创了现代化教育的先河。

  章玉钧认为,学陶师陶要从“心”做起,重在“行、知、传、联、前”五个字,就是怀着“爱满天下”的一颗心,遵照陶夫子提出的“即行即知,即知即传,即传即联,即联即前”去做,在实践中获得陶学真知,又进一步指导行动,不仅自己做,还要不断传播陶学,联合更多景仰陶先生思想与人格的同仁共同前进,为进一步提高师德和专业素质、推进四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陶行知的学生、四川省陶研会常务理事毕汝钦女士认为,陶行知植根于中国大地,擅于汲取世界先进文化,创造性地融汇成他的先进教育学说,而陶行知学说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他倡导的民主、自由、和谐,都是为了把人的“自然生长力”从各种羁绊和桎梏中解放出来,去创造新的生活、新的世界。

  陶行知倡导创造教育,兴起创造之风。毕汝钦说:“陶行知先生拟定了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原则方针:一迷二悟三爱;并多次强调对小孩要《六个解放》,把小孩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都解放出来。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培养小孩的创造力。

  陶行知在多篇文章和诗歌中提出:“一切为创造,创造为除苦”“要以集体的力量,创造美好的生活: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术之气候;创造真善美之人格。”“要创造幸福的新中国,新世界”。

  (本报记者 郭路路 田涛)

  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再读陶行知

  ■ 毛道生

  今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也是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10周年之际,这两件事似乎很难直接联系起来,而正因为有为难之处,更说明之所以出现不足三成教师满意新课改(见2011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2011年教师评价新课改的网络调查报告》),或许与我们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理解和践行不够有关。由此,我们需要再读陶行知,在扬弃、汲取和发展教育先贤的精神财富中走向教育发展和专业成长。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深刻性,既与当前新课程理念交相辉映,又为当前新课改提供精神动力、理念引领和方法指导。

  一、教育创新是教育的本质需求

  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国指出,“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所以,与时俱进的变革是教育的生命所在,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需求。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他本身就是教育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不但汲取了古代孔子儒家学说和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精华,还吸收了国外特别是美国杜威的学说,又紧密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所以,必须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内驱力,既不保守封闭,又谨防‘替外国人拉洋车’,才能使教师面对新课程由任务驱动转变为价值驱动,由天然主体落脚为现实主体,由被动主体转变为主动主体,由自发主体转变为自觉主体,从而创造性地、实效性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生活教育是课程的永恒主题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核心内容,蕴含了丰富的课程思想。“课程即菜单”,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理论。

  陶行知先生要求教材要是“活的书籍”,判断的依据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这些理论与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与社会、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等理论是一致的。

  陶行知提出“用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因此,学校既要认真组织开展国家课程要求的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还要以校本课程形式开展好校内的社团活动、校园活动等,让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朋友”,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修身养德、陶冶情操、提高交往和协调能力等等,从而更加丰满和谐地发展自我。

  三、以学定教是教学的根本原则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它要求教师要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并以学生是否成长和发展为依据来评价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成教学”、“对话教学”、“问题教学”等有效教学方法。其实,这些看似很新潮的理论和教法是陶行知先生的“做学教合一”理念的现代翻版。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有三种:第一种是“拿书本去配书本”;第二种是“拿书本来配学生”;第三种“教学生学”。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不仅是课程的教育方法,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准。为此,他要求教师要“变成小孩子”做儿童的知心人,方能找准“学的法子”,所以新课程要求备课不但要备知识、备教法,还要备学情、备学法。他编写的课本《平民千字课》简单易懂,他的教育诗朗朗上口,他采用“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他提出“学问进步五字经”、“五路探讨”学习法,他提出“六大解放”等等,就是陶行知先生“以学定教”的事实印证和实例示范。

  方明老先生在《谨防“替外国人拉洋车”》一文中指出,“重温历史令人激动,使人明智。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发展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关系到我们的教育是否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否更加适应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是否更加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什么时候我们舍弃、忽略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我们的教育就会或者继续在以应试、升学为特征的传统轨道中徘徊不前,或者受‘知识无用、读书无用’思潮困扰而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这或许就是陶行知思想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

  实践

  课堂教学不能忽视生活元素

  ■ 陆正军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这一理论对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结合学生有切身感受的熟悉案例和问题,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充实学科教学的课程资源,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生活真谛,理解理论知识。

  当然,融入生活元素,可能会增加知识学习的难度,影响教学的进度,但这样学来的知识,对学生的生活更有价值,对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更有帮助,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是更高效的学习,即使多花费了一些时间也是值得的。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的高中政治公开课《商品的基本属性》。一开始上课,教师就用多媒体影音软件播放了一段学生们在学校超市购买商品的图像,学生竟然在屏幕上看到自己或本班同学的身影,学生们纷纷指指点点,兴奋异常,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给调动起来了。

  教师暂停播放视频,指着定格在镜头中的一位学生提问:“王同学,你正在找什么?还和售货员交谈了些什么?”于是,所有同学停止了说笑和议论,把目光都转移在那位同学身上。

  “我在找雀巢速溶咖啡,麦氏的不适合我。”

  一位学生抢过了话头:“麦氏的不适合你?雀巢比麦氏好吗?”

  很显然,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教师随即追问:“是呀!你是这样想的吗?”

  那位学生脸一下子红了起来:“我没有说雀巢比麦氏好,只是我更喜爱雀巢的口味。”

  教师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是这样。”

  “那找到雀巢了,为什么还在和售货员嘀咕些什么呢?”他的同桌接着问起另一个问题。

  “我觉得雀巢好像比上星期贵了,因此想问问清楚,否则多给了钱就不合算了。”那个同学很爽快地回答。

  教师竖起了大拇指:“你很精明,既要挑选适合自己口味的商品,又要价格比较中意。”

  听了教师的称赞,那位学生得意起来了:“谁都知道买自己喜欢的、价格公道的东西。”

  教师接着发问:“为什么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一定会挑选适合自己的东西?为什么购买商品时还要关注价格?”

  学生们陷入思考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生活元素,把本来理论性较强的使用价值、价值两个概念通俗化、形象化了。一位学生感叹:“这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么简单!”

  教师说道:“经济学并不简单,但经济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做生活的有心人,结合生活学习经济知识,学习起来不难,并且特别有用。”

  这堂课的成功就在于把教材理论与生活实际链接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配合恰当的师生谈话,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这种“在生活中学习,以指导今后生活”的方式,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由此,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当下仍有必要。(作者单位: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

  链接

  陶行知教育名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诗歌选

  每事问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   

  自勉并勉同志

  人生天地间,

  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发翁,

  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

  莫将少年误。  

  手脑相长歌

  人生两个宝,

  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

  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

  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

  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就比小孩还要小。   

  三代诗

  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