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西柏坡革命遗址:妙趣横生的趣联故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52:30

妙趣横生的趣联故事(三)

趣联故事(49)
张逸民巧对解围 
    粤剧《搜书院》中的书生张逸民,实有其人。他字穆侯,原籍广东文昌县翁田镇人。是清乾隆丙辰年进士,曾随名师谢宝读书于琼台书院。 
    张逸民天资聪慧,很有才华,能文善对,至今乡里传为美谈。有一次,张逸民和同学随老师谢宝郊游,看见一只白狗被火烧死于道旁,谢宝为试学生之才,出一联要大家答对。联云:“白狗被火烧,巧笑倩兮披黑甲。”这时恰巧有一渔翁满携鱼虾路过,张逸民触景生情,即时对云:“青虾受汤烫,鞠躬如也穿红袍。”谢宝听后,连声赞扬:“妙哉!妙哉!张逸民真有曹植的诗才。” 
    还有一次,同馆某学生新婚,同学们皆欢欢喜喜地赴宴,但一到那里,却被一位冬烘先生所出对联难倒了,秀才们围在一起,面面相觑,不能入席。在这尴尬关头,幸好张逸民到来,大家忙将此事告知。张逸民一看上联:“笋尾如针,白鹤安能针上立。”立即随口答道:“篓形似锯,神蜂专觅锯中行。”这一对,使那位冬烘先生惊叹其才,赞赏不已,于是便恭请诸生入席宴饮。 
趣联故事(50) 
邱浚童年善对 
    邱浚(1420年-1495年)明广东琼山人,景泰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邱浚7岁丧父,靠祖父邱普、母李氏顾复教诲,五六岁时便会吟诗作对。一日,邱浚随祖父到乡下探亲,半途下雨,只好在附近的一间村学塾里躲雨。学塾的老塾师和邱普是老相识,老塾师向邱浚说:“今日避雨到此,我即景给你出一上联:细雨肩上滴”。不料邱浚脱口应道:“青云足下生。”老塾师听了,竖起大拇指向邱浚的祖父夸耀:“果然是个神童,出口超凡脱俗!” 
    有一天,知府奉旨巡视琼崖,年幼的邱浚得知后,等待知府到来时故意在路上玩耍,被知府官吏撞着,跌倒街心,挡住知府去路。知府问左右道:“这孩子是谁?”左右应道:“邱浚。”知府听罢立即令轿夫停轿,当场对邱浚出一上联:      “一脚踢倒小童子。” 
    邱浚说:“大人叫我对对联,应先扶起我。”知府便唤左右把邱浚扶起。 
    邱浚道:“他们扶我不行,非大人亲手扶我不可!”知府便伸出右手扶起邱浚。 
    邱浚仍拒绝道:“这样不行,得两只手一齐来。”知府细察颇觉奇异,心想:这小小年纪的孩子花样可不少,且步步深入,似作文章,确是独特。想着想着,知府遂依言用双手扶起邱浚,看他如何作对。岂料知府一扶起邱浚,邱浚从容不迫地答道:“双手扶起大学士。”知府一听,大为叹服。 
    还有一次,邱浚行经镇台署,因一时尿急,便在署前照壁下方便。这时镇台刚同僚属下棋方罢,品赏点心,镇台见邱浚如此这般便叫署役招他进去,说道:“邱浚,大家都说你善于作对联,我今出上联,你能对出,我赏你10个点心!”邱浚不慌不忙地应道:“请大人说出来,什么对子!” 
    于是,镇台即从壁上塑绘的龙凤花卉想出上联:“照壁当衙,龙不飞,凤不舞,桃不开花,李不实,可笑小子。” 
    邱浚看见案上摆着一副象棋,马上对道:“棋盘在案,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兵无力,叱杀将军。” 
    镇台听了,乐不可支,当即赏给邱浚10个点心,并向僚属们赞叹道:“广东出了个大才子啦!”

趣联故事(51)
中秋赏月佳对多 
    中秋佳节,民间赏月的习俗颇盛。文人墨客也常三五邀集,对月酌酒,赋辞作对,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这是重庆巫山峡瑶台上的一副咏月联,该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佳境,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的奇对。 
    据传,古时一秀才,仰望中秋月,突然吟出一上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对不出下联,直到除夕之夜,想到第二天便是新年,触动灵感,终于对出下联: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每年中秋前后,正是著名的钱塘江涨潮时,杭州的浙江贡院有一副楹联,描述了时令与涨潮的关系: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眺,看西湖月满东海潮来。 
    联语所述景色宛如一幅浓墨酣畅,意境优美的彩墨画。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有一副吟月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全联对仗工稳,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上海豫园得月楼有一联曰: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全联语言通俗流畅,毫无雕琢痕迹地把一幅月夜美景图呈现在游人面前。 
    扬州瘦西湖畔有一月观亭,背山面湖,风景绝佳,其抱柱上有一副赏月联,相传为郑板桥所撰: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杭州西湖水月亭有一联:
    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晖,湖边风景随人可;
    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天上嫦娥认我不? 
    此联典雅明丽,平中出奇,自然天成,富于想象力。 
    云南通海的秀山涌金寺,亦有一副以月入联的佳对: 
    百道湖光千树雨;万山明月一钟声。 
    涌金寺位于螺峰绝顶,是一座明清建筑。登临俯瞰,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趣联故事(52)
朱刘联对定乾坤 
(一)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二)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朱元璋率农民起义军到达刘伯温的家乡后,一天在街上遇到一个卖菜的。两人攀谈中,朱元璋觉得对方谈吐不凡,便出一上联求对: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卖菜人听后,随即对曰: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见他文才出奇,一问姓名,方知就是久闻其名的刘伯温。朱元璋见刘伯温确实名不虚传,随即劝他参加起义军。刘伯温审时度势,觉得在起义的各路英雄中,能成就大业的只有朱元璋一人,经过反复考虑,于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离开老家,到应天(南京)辅佐朱元璋。 
    刘伯温随朱元璋攻打姑苏城(苏州)时,朱元璋出一上联要刘伯温对: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这是拆字联:“天下口”为“吞”字,“天上口”为“吴”字,随后又组成“志在吞吴”(姑苏古属吴国)。刘伯温稍一思索,针对上联的意思,对曰: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人中王”是“全”字,“人边王”是“任”字,归结为后一句“意图全任”。文字上是妙对,意思上更进一步:朱元璋说要把江南(吴)拿下来,刘伯温则说,岂只江南,整个中国都全由你一统天下。 
    不久,朱元璋就攻下了姑苏,将自封为吴王的张士诚俘获,几年后建立大明王朝,果真实现了“全任”。 
趣联故事(53)
金圣叹趣吟“云片糕” 
    金圣叹,明末清初时江苏吴县人。他原名张采,因明亡而不愿入仕,改名金喟,字圣叹。他把《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记》等合称为“六才子书”。他又擅长评往古典文学,有《水浒》、《三国演义》等批本流行于世,其观点新颖,文笔犀利,影响甚大。金圣叹才华横溢,善作对联,时人惊羡。 
    一天早晨,金圣叹到茶馆饮茶,见邻桌有几人在谈论对对子,只听一人出对道: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有一个 
    众人叫好,只见一秀才模样的人拿起酒杯应答: 
        小鸟上树,酒醉酒醉,并无半杯 
    大家拍案齐赞,说不愧为教授也,原来秀才模样者是当地很有名气的老师。只见他又指着盘中一个饼,说:“我也出一联你们对对”,吟道: 
        上素月公饼 
    这“上素”是“尚书”官衔的谐音,却又暗含是“素料”制作的月饼,确实难对,大家抓头挠腮,竟对不出来。 
    金圣叹正在旁边吃着云片糕,他禁不住笑着答道: 
        中糖云片糕 
    这“中糖”也是“中堂”官名,“云片糕”正好对“月公饼”,对得贴切奇妙。大家都一齐望向金圣叹。那秀才见金圣叹一表非凡,站起来向金圣叹行了一礼,说:“看来先生也是联中高手,小可冒昧,再请先生对一对。”他吟道: 
        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这是明显的要压倒金圣叹的意思,金圣叹也不客气,即时答道: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金圣叹话声一落,邻桌人满堂喝彩,齐站起来,那秀才讨个没趣,忙请问姓名,方知是名传四方的金圣叹,无不衷心折服。 
趣联故事(54)
一联退恶僧 
(一)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 
是风皆入座,不分东西南北。 
(二) 
天近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 
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
 
(三)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明末清初大文学家李渔和扬州桃花寺的长老慧定是好友,二人经常相聚,清酌浅吟,赋诗作对。 
    桃花寺中有一高台,名叫译经台。某日夜晚,二人来到台上赏月。慧定出联道: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李渔当即答道:是风皆入座,不分东西南北。 
    又有一次,两人乘着酒兴和月色登上了扬州城外的一座小山。月色迷茫中,远远望去,山头与云天相连,登上山后,又觉天地空阔高远。于是慧定吟道: 
    天近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 
    李渔见山间小溪中映出月影,即答道: 
    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 
    清初时,江西庐山一带的道士和僧人相互对立,想方设法排挤对方。后来道士斗不过僧人,所有的道观几乎全被僧人占了去,只剩了一座名叫“简寂观”的道观,由李渔的堂叔李道士主持,还在那里苦苦支撑。但是僧人们仍不放手,以钱买通官府,想把这座道观也据为己有。崇奉道教的李渔闻知此事后,忿忿不平,于是写了一副对联,挂在观中的老君殿上。联曰: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这副联语是因李渔所书,故不久便传遍远近。有人称赞这副对联“词锋超妙”,说了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官府和寺僧们慑于李渔的文名,遂未敢下手。一副对联,救了一座道观。
趣联故事(55) 
皇帝心倾酒店女
(一)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贪吃 
(二) 
沽酒欲来风已醉 
卖花人去路还香 
(三) 
妙人儿倪家之少女 
大言者诸位中一人 
    清朝乾隆皇帝喜好诗文,整日舞文弄墨,吟诗作赋。相传他当年下江南时,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一日,他在乡野间游玩时,见到有一农家门前张灯结彩,欲办喜事。于是他灵机一动,让侍从为此家主人送去三个铜钱和一个上联,联语是: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这家农户的主人真被难住了,三个铜钱,收下不是,不收也不是,左右为难,真不知如何是好。乾隆也很得意,对侍从道: 
“看他们如何办。” 
    没想到这家有一个正在读私塾的孩子,晚间回家看见此联,当即代父答道: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贪吃。 
    乾隆一看,反而两头不好办,只得认输。 
    又有一次,乾隆等一行人来到一家酒店门前,只见店前酒旗飘飘,店里酒香扑鼻,乾隆当即吟道: 
        沽酒欲来风已醉; 
    吟罢,乾隆要随行的大学士应答,大学士苦思良久而无所得,急切间,刚好有个卖花少女从他们旁边经过,留下一片花香。大学士这才对出下联: 
        卖花人去路还香。 
    酒席上,有位歌女卖唱,她虽然是乡间女子,却长得十分俊俏娇媚。乾隆问其姓,歌女称姓倪,乾隆心中一动,出一联道: 
        妙人儿倪家之少女; 
    此联利用拆字法,先将“倪”拆为“人”与“儿(皃)”二字,再将二字合成“倪”字,并点明这是漂亮的倪家少女,确实很难对。大学士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歌女见他团团乱转的样子十分可笑,同时也很同情,想一想便代答道: 
        大言者诸位中一人。 
    下联答得更妙。她也是利用拆字法,先将“诸”字拆为“言”与“者”两字,再将二字合成“诸”,并点明这是在座的一位大人。乾隆听后,大为赞赏。他见这位倪姓少女不仅容貌出众,能歌善舞,而且还有如此文采,心中十分喜爱。不久,他即派人将此女带回宫中,封为贵人。 

趣联故事(56)
假假真真传佳话 
    明代有一农家主人,极为喜好作对子,整日迷恋不已,到了后来,连日常说话办事也经常出口成联。某日,他来到地边,对在雨中耕地的儿子说道: 
        迷蒙雨至,停耕南陇之田; 
    这时恰巧有位远方行客,从他身旁经过,便接道: 
        泥泞路遥,望作东家之客。 
    主人一听客人对出下联,觉得遇到知己,急邀他到家中避雨。 
    来到家中,主人吩咐家人道: 
        客已至矣,庭前准备茶汤; 
    谁知客人却接道: 
        宾既来兮,厨下安排酒席。 
    主人对客人谦让道: 
        不嫌茅屋小,请君略坐片时; 
    客人笑道: 
        且喜华堂宽,留我何妨数日。 
    主人陪客人吃喝直至夜深,作联道: 
        谯楼上,咚咚咚,铿铿铿,三更三点,正合三杯通大道; 
    客人应道: 
        草堂前,你你你,我我我,一人一盏,但愿一醉解千愁。 
    撤去酒宴,主人请客人就寝,说: 
        匡床已设,今夜县城安身; 
    客人谢后,却又道: 
        主意殷勤,明日必留早膳。 
    第二日一早,主人忽闻门外有声,出去一看,原来客人蹲在地上磨刀。 
主人大惊,忙问: 
        有问尊客,何以操刃而磨? 
    客人答曰: 
        无故扰东,必当杀身以报! 
    主人听后面无人色,道: 
        倘死吾家,未免一场官府事; 
    客人竟死皮赖脸地说: 
        欲全我命,须有十两烧埋钱。 
    主人无奈,只得用首饰等凑成十两白银,捧给客人,道: 
        首饰凑成十两; 
    客人却毫不领情地说: 
        戥头尚短八钱。 
    主人送客人至大门,道: 
        千里送君终有别; 
    客人却笑道: 
        八钱约我必重来。 
    主人哭笑不得,连连挥手道: 
        恶客恶客,速去速去速速去! 
    客人若无其事,频频作揖道: 
        好东好东,再来再来再再来。 
    半年之后,忽然一天,主人家门前来了不少骑着高头大马穿着鲜衣丽服的人。主人不知是福是祸,急忙到门外相迎,只见这些人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位公子,主人也不敢抬眼看,但听公子笑道: 
    “好东,尚识得恶客否?” 
    主人抬头一看,原来这正是半年前那位赖皮的客人。 
    公子上前牵着主人的手,二人进了屋,一番叙谈后,才知这位公子也极爱作对,且又生性风流好戏谑,那日见主人出口不凡,所以故意与主人戏耍一番,今日特来偿还银两。说罢,取了200两白银,交给了主人。从此,二人成了忘年交,也为联坛留下了一段趣闻。
趣联故事(57) 
药联招美妻 
    相传有个年轻有为的郎中,善用中草药名书写联语,寓意耐人寻味。后来,小伙子想找一个贤慧善良、懂得中草药的姑娘为妻,充当自己的帮手。于是他仿效才女悬联招亲的办法,写了一副用中草药名串成的上联,张贴在药店门前,选取应对最佳者为妻。其联是: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蔻战百合,旋复归朝,不愧将军国老; 
    小伙子以一连串的中草药名———白头翁、大戟、海马、木贼、草蔻、百合、旋复、将军、国老———勾勒了一个征战沙场、凯旋归来的白发将军的威武形象,暗寓自己医术不凡。 
    到了第五天,小伙子刚刚打开店门,就见一位衣着整洁、体态轻盈的年轻女子款款而入,进得门来,二话没说,要过文房四宝,片刻写出应对之联: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姑娘对的下联中,银花、牡丹、芍药、五倍、苁蓉、云母、天仙,都是药名,对得不卑不亢,颇具神韵。 
    小伙子喜出望外,忙迎上前去,脱口吟出“烦暑最宜淡竹叶”一句,将欲求的意中人比作“淡竹叶”,希望能解他的“烦暑”。姑娘已经听出他的话中之话了,随口续道:“伤寒尤妙小柴胡。”暗示小伙子,你既不用“伤”心,也不必“寒”心,有我来帮你呢! 
    小伙子敬佩姑娘的才华,决意再试一次,于是出句道:“白头翁牵牛过常山。”姑娘不假思索地对道:“黄发女炙草堆熟地。”小伙子又说:“我的出句还可加字,合起来是‘白头翁牵牛过常山,遇滑石,跌断牛膝’。”姑娘微微一笑说:“我的对句也可增字,连起来读为‘黄发女炙草堆熟地,失防风,烧成草乌’。”小伙子由衷叹服,又出句道:“天设奇方,白雪白霰白霜,合来共成三白散。”姑娘答道:“地生良药,名芩名连名柏,煎去都作大黄汤。” 
    小伙子拍手称妙,急忙拜问,方知姑娘亦是名医之后,喜好诗文,深谙医道。二人情投意合,遂成百年之好。 
趣联故事(58)
醉对
    从前,江南地区有一个秀才整天喝酒,嗜酒如命。一天醉倒在官府门前,县令将他提到衙门,厉声训斥道:“你身为秀才,乃属饱学之士,今日烂醉如泥,不成体统,本应重责,现在我出几副对联,你若能当即对上,本官就饶你一次,你意下如何?”秀才听罢,叩谢:“遵命。” 
    县令便出了上联:“好男儿要学文习武。” 
    秀才连忙答曰:“真才子会行令划拳。” 
    县令摇头晃脑道:“读书习字。”秀才脱口而出云:“推杯换盏。” 
    县令慢条斯理曰:“五经四书百家论。”秀才喜形于色答:“头曲三花二锅头。” 
    县令听他所对的尽是喝酒,不由地叹口气:“唉,朽木不可雕也;” 
    秀才以为是上联,马上对:“嗨,美酒焉能醉乎?” 
    县令听罢,气得吹胡子瞪眼,拍案喝道:“一派胡言!” 
    秀才吓得战战兢兢,叩头忙对:“两坛老酒!” 
    县令勃然大怒,高喊:“给我打!”秀才一听却喜出望外:“谢老爷,再打四两足矣。” 
    县令被对得啼笑皆非,又奈何其不得,挥手道:“快退堂。” 
    秀才起身,踉踉跄跄而离开,还忘不了对上:“将进酒。” 
趣联故事(59)
一跤跌出下联 
    十五团圆呼半月 
    七星聚汇称孤星 
    唐朝著名的诗人韩亻屋,秋天外出访友时,路经一书院,天色已晚,便到书院借宿。 
    书院的看守人庄三说:“书院仅供日间读书,夜间有鬼怪,不能住人。” 
    韩亻屋一定要问缘由,庄三无奈,只好如实相告——— 
    原来,书院有个先生,一日偶尔想出一个对子:“十五团圆呼半月。”意思是每月的十五月亮是最圆的,却称它“半月”,岂不矛盾? 
    学生都对不上,被先生打了手板。家长来责问先生:“这样难的对子如何对?你对出来试试!”先生也对不上,被家长羞辱了一顿,当晚竟在书院自缢了。此后,书院中每到半夜,便有一种奇怪的吟诵声:“十五团圆呼半月”。 
    韩亻屋不信鬼神,便宿在书院。更深夜静时,他见天空月色皎洁,远处云山朦胧,这时,后厅神龛里忽然发出“十五团圆呼半月”的吟哦声,韩亻屋一惊,从石阶上滑下去,跌个仰面朝天,刚好望见银河之中紧紧靠在一起的星座,猛然想到:那不是叫“七粒孤星”吗?既是七颗星星,为何又称“孤星”?他心中豁然一亮,赶紧爬起来,对神龛拱手道:“老先生安息吧,你的出句,我已经对上了。”随即吟出,“七星聚汇称孤星。” 
    韩亻屋话一落音,随着一声“妙”,神像后转出一个人来,韩亻屋一看,正是庄三。 
    原来,庄三遵照老先生的遗愿,想尽办法要对出这一怪联,便夜装鬼叫,寻找有胆量有才能的人,恰巧遇到韩亻屋,终于对出了下联。 
趣联故事(60) 
书生和尚斗联 
    相传有一个书生久仰空了和尚的盛名,不辞辛苦来到空了修行的白鹤峰探访,他费了很大的工夫才找到空了栖身的小庵。原来是一个极其简陋的冷庵啊,全无香火鼎盛的气氛,书生见了,不免话中带点不屑。 
空了和尚明白他的意味,口吟一联: 
        身似菩提心似镜;云在青山水在瓶。 
    书生一听,觉得空了有些学问:佛家经典,信手拈来很贴切。于是,也答一联: 
        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说家常。 
    空了也知此生肚中有货,两人惺惺相惜,于是,留书生在庵里品茶,进素餐。餐后,二人游览了白鹤峰的周围美景,只见白云出岫,翠林如画。万里云山齐收眼底,千年往事尽在心中,便谈古论今,说起不生不灭的佛家见地,你争我夺的朝代变迁。不知不觉,天黑下来了,二人站在白鹤峰顶上,看星星、月亮,听取天籁之音,获取心灵平静。空了又吟一联: 
        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 
    很有气魄地抒发了心中的块垒和豪迈情怀,书生一时语塞,无从应答空了。只好下山回到冷庵里抵足休息,顺便谈论佛教的博爱、儒家的仁术、道宗的无为,快要入眠时,书生感慨而出一联: 
        儒释道诸教,三元共本;天地人众生,万古同源。 
    空了说:“是啊,天地万物不都是讲究一个‘缘’字啊,你我今天相见,不也是缘吗?如果老是争夺不休,彼此恩怨何时何地能了结啊?就拿这睡觉来说吧:有人睡不醒,有人不想睡。其实一梦醒来,世事如南柯一梦啊!我还有一联啊: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二人抚掌大笑,共枕而眠。

趣联故事(61)
回味不尽无情对 
     作对联必须讲求文字与情理的对应关系,但无情对却只要求字面对仗工整,而不管词意阴错阳差或牛头不对马嘴。众所周知的“高门桃李争春日;美国荷兰比利时”即为典型的无情对。 
    无情对始于清末,向义《文碑龛贵山联语·论联杂缀·无情对》曰:“联语中,有无情对一种,近日粤中颇为盛行。其体仅对字面,至于上下文义,绝不相干。骤见之,似觉不对。细按,则字字工稳,别有机杼。” 
    刘大白《白屋联话》载:“无情对是出语和对语,字面个个相对,意义也各自贯串;而合看起来,完全并不相对。” 
    相传,张之洞有一次在陶然亭宴客,席上一客人以自己所作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求征下联,张之洞对道:“果然一点不相干”,另有一客人则对之“萧何三策定安刘”。 
    二人下联虽然与上联对仗工整,且能各自成章,但联中之词依其本义,并不能同上联相对,这正是无情对的独特之处。联中“树”“果”“萧”皆植物类;“已”“然”、“何”是虚词类;“半寻”、“一点”、“三策”则是数量词;“休”、“不”、“定”皆虚词;“纵”、“相”、“安”皆虚词;“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如此别解,方能看出其内在的看似“无情”却“有情”的特殊关系。 
    有一年郁达夫游杭州西湖,至茶亭进餐,面对近水遥山,餐罢得一上联:“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一时未得对句。适逢主人报账曰:“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达夫以为主人是说对句,经交谈,不禁大笑。三竺:指上、中、下竺。六桥:指苏堤上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六座桥。九溪:在烟霞岭西南。十八涧:在龙井之西。 
趣联故事(62) 
七岁孩童对知县 
    莫宣卿,唐代封川(今广东封开)人,17岁就成为两广的第一个状元,是“岭南八大才子”之一。他7岁时作过一首表示自己志向的诗: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我本岭南凤,岂同凡鸟群! 
    小小年纪,就在诗中表露了非凡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当时被称为神童。 
有个姓梁的知县路过封川时,想见识见识这个神童到底有多“神”,就去莫府拜访。听到门人喊“梁大人到”,莫宣卿便出来迎接,行过拜见之礼后,梁知县见是个孩子,便问他:“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公子吗?” 
    “是,大人。”莫宣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 
    梁知县一听,心中很不高兴:我说你“大名鼎鼎”,你一点也不推让就接了过去,便吟出一个上联责备他: 
        廿日小孩岂称大? 
    这是将“莫”字拆为“廿”“日”和“大”三字,连缀成句。莫宣卿一听,顿时明白了梁知县的意思,他想:大名鼎鼎又不是我自称的,是你说的,你为何又来奚落我呢?随即对道: 
        三两木头不成官! 
    他把知县的姓———“梁”字拆为“三”、“刃”(旧时商业上对“两”字的俗写,社会上亦通用)和“木”,组成下联,回击梁知县,梁知县一听,顿觉这孩子确实聪明异常,感慨地说:“莫宣卿真是大名鼎鼎呵!” 
趣联故事(63) 
    唐朝诗人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经毛泽东借用后,成为家喻户晓的感慨世事变迁的名言。有好事者总想将其配成对联,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对句,或不合律,或立意欠佳,差强人意。 
    据称在北宋时,大文学家苏轼亦爱其寓意深刻,也想将其合成珠璧,反复吟咏,不得其解。有一天,一个不知名的狂士来访苏轼,见他正在构思,便夸言道:“这有何难!请备酒宴。”苏轼在当地的得月楼上设宴款待,两人饮至月上柳梢时,狂生对月击掌说:“有了!”苏轼忙道:“请说。”狂生说:“月如无恨月长圆。”苏轼一听,吟玩再三,觉得该对自然工稳,同时寓意也不错。
趣联故事(64) 
    唐末女诗人薛涛寄居四川成都,这位色艺俱佳的才女,一生身世飘零,可谓红颜薄命,她的故事引发无数文人墨客赋诗咏叹。有一文人在薛涛曾经居住的望江楼下作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当时被认为是绝对,很久都没有人对出下联来。 
    不知过了多久,一位久仰薛涛事迹的文人到望江楼游玩,也觉得这半联奇绝,决心续出下联来。他每天留连望江楼上、楼下,寻求对联意境。直到有一天,他来到楼下一口水井边,只见一泓清波荡漾井水,仿佛照出昔日佳人的倩影。据传,薛涛曾用此井水造出了当时名噪一时的“薛涛笺”,也就是带红色之类的彩纸类。井旁立着“印月”二字的石碑,书生顿开茅塞对出:“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里印月影,月井百年,月影百年。” 
趣联故事(65) 
    相传在乾隆年间,有一次科举考试后,有二考生的文章不相上下,主考官难以定夺:谁为第一?此事上报爱好风雅的乾隆帝,他悬出己作的一联:“烟锁池塘柳。”要求二生作对。二考生事前并不知是谁出的趣联,可排除趋炎附势的猜疑。一个考生思索片刻后,交白卷下场;另一考生思考良久后,也交了白卷。乾隆钦定早交卷的为第一名。事后,考官不解地问皇帝:“都是白卷,何以定优劣?”乾隆帝得意地:“朕乃绝对啊!”经皇帝点醒,才发觉“烟锁池塘柳”语意不难解,但偏旁部首包括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于是,该联也费了不少文雅之士的脑汁。终于,某一天,一个雅士到天津镇海楼游玩,看到外国进口的洋炮堆在镇海楼待安装,脱口而出:“炮堆镇海楼。”答联中也包含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其后有人将其下联稍作改动,曰“炮镇海城楼” 使下联的意境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