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街59号丽景花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4:00: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与对策
时间:2006/06/16 作者:郭晓先 来自:河南新闻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 
 
  1.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第一,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能缺失的主角,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决定着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种技术手段和程序的实施程度。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大胆提出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有了农民的视角,才成为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设计中,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也需要这样的智慧和理念。要从战略全局出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大地方政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以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地顺利进行。 
 
  第二,富裕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据统计,我国城乡收入差别从1978年1∶2.35增到2003年的1∶3.23,实际上城乡差别已经达到了1∶6的水平,而合理的城乡差别应该控制在1∶1.5的范围内。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只达到2900多元,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水平,城乡差别仍在不断扩大。目前,农民和农村人口仍然在我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而作为绝大多数的他们不能进入中等收入阶层,那么,我们提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也就不会使社会获得和谐、实现和谐。所以,如何让农民增收,已经成了构建我国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 
 
  第三,建设新农村的途径是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本质上就是农村综合经济,是直接面向“三农”的经济。从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当前的主要矛盾是资源共享短缺,基础设施较差,有效需求不足,就业压力大,市场需求不旺,特别是由计划向市场经济转轨,两种体制摩擦激烈,转换成本增加等带来的农村经济发展不快,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以及诸如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因为县一级是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的交汇点,但由于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决策自主权,本身经济功能比较完善,改革易于在此突破。以改革为动力,通过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努力建设新农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之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审视,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口,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因此,只有发展县域经济,才能解决我国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才能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保证经济、生态、社会等全面协调发展;才能有利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面向未来农村发展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保证。新型农民的概念则是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一定的农业或其他技能,并能实现知识自我更新、技能自我提高的农民,也是农民由传统小农向小业主转变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还要扶持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改变长期存在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