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同学的简单方法:带你逛曼哈顿唐人街(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8:41:49

A.曼哈顿唐人街概略

   到了美国,不能不去纽约,到了纽约不能不去唐人街。以前提起纽约的唐人街是指曼哈顿下城的Chinatown,随着八十年代移民潮的兴起,现在又增加了“新中国城”法拉甚(Flushing)和布鲁克林的第八大道(Eighth Avenue)唐人街。


   我写过“新中国城”法拉甚,但我却没有“专门”写过曼哈顿的唐人街。作为住在与Chinatown只有一河之隔的我,为什么一直不写写它呢?!因为这个Chinatown实在太大了,比我们贵州的一个县城的“市区”还大还繁华!我最早在五年前就和女儿去过那里吃饭、理发、做美容,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买菜。

 

   最近去唐人街寄包裹的次数多一点,但来去匆匆也没有时间仔细地逛过它的大街小巷,到现在我也分不清它的东西南北和地界,只知道Canal St.是它的“主街”,那里有许多主要为游客服务的金店和礼品店。


   唐人街位于纽约曼哈顿南端下城,其范围以勿街为中心,包括坚尼街、摆也街、披露街、拉菲耶特街、包厘街和东百老汇大道。距纽约市政府仅一箭之遥,与闻名世界的华尔街也只是咫尺之距,又毗邻世界表演艺术中心的百老汇,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她在纽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人街是英文Chinatown的中文翻译。纽约华人有时称其为华埠,有时也叫它中国街。我认为应该叫它做“中国城”才对,因为它在历尽百年沧桑之后,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几十条大街小巷的城中之城,用“唐人街”冠名已名不符实也不能概其全貌。


   谁也说不清纽约的唐人街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人们只知道上世纪初的唐人街只是条“男人街”,当时的美国政府曾颁布过排华法案,禁止中国移民的家属进入美国。


   曼哈顿华埠可能是全世界唐人街中最具盛名的一个,讲述纽约唐人街历史的书不胜枚举,其中有许多是美国研究者写的,翻成中文的也只有其中的一部分。
   我也看过一两本,书中说的主要是广东人的风俗习惯,照片上穿着清末民初的服装,觉得穿的很像是戏装看上去很奇怪。从这些书中可以看出,过去的纽约唐人街比较封闭,曾引起美国人的好奇。


   曼哈顿的唐人街,它始建于19世纪中叶,来自中国的移民最早在此从事商业活动,开餐馆,开商店和礼品店。
   现在这里的一些商店和报摊,都能买到中国大陆及港台出版的书报。也算是百花齐放说什么的都有,每当我穿行其间常会想起毛主席的那句名言“让人说话天不会垮下来。”


   这里的居民主要来自中国的广东、福建和香港沿海,近些年来自大陆其他省份的新移民也不少。但在这里还是讲粤语的人居多,也通行福州话,能讲普通话的人不多。有一次我一个人去唐人街多坐了一站地铁,我找到一个中国人问路,他说“你走到前面遇过‘唐人’你再问啦~~~~~”我对他们自称“唐人”觉得很诧异!


   对于中国的留学们来说,唐人街的中餐馆可能是令他们印象最深的地方。因为他们当中,不少人的学费就是在这里“打餐馆”挣出来的。

 

   不管美国人对唐人街的治安怀有怎样的看法,黑头发黑眼珠的中国人还是把“到此一游”当作治疗"思乡病"的良药妙方。想中国了,就可以到唐人街的中国餐馆吃上一顿可口的家乡饭菜,餐馆里播放的是中国音乐,服务生也讲的是中文,看的也是中文电视,甚至在这里开车还可以听到中文广播。
   呵呵!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觉自己好像就在中国一样。


   这里的店铺从华人华侨经营的旅店餐馆、超级市场、服装百货、鲜鱼蔬菜到中文印刷公司,中文书店、中药店、旅行社、华人律师事务所可谓五光十色应有尽有。


   唐人街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他们坚持讲中文,看中文,让他们的子女在家里说中文。可以说,唐人街既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落脚点,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保留地和生长点。


   而且不仅商店招牌用中文这书写,就连路牌也以中文标明,中国式的牌楼古色古香,鲜艳夺目;朱门碧瓦,画栋飞檐的房屋光彩照人,就连路边的电话亭也是中国风格的宝塔形。


   与曼哈顿唐人街仅一街之隔有一个小小的欧陆风情的社区,被称为"小意大利",150年来与华埠为邻,东西方不同文化在这里比邻而处。意大利人有坐在人行道上边晒太阳边用餐的习惯,而室内的餐桌则往往无人光顾。我走在那条路上时感觉总是很奇怪,“右半身”在中国,“左半身”让人以为是到了罗马或巴黎。


   相比纽约的某些中心地段,唐人街是显得有些乱,特别是在一些卖生活用品的背街,沿街的商家搭个摊子把商品摆到门外。还有不少在路边卖小东西的“不法商贩”,见到警察来了就跑。他们认为:“美国什么都自由,就这点不自由!”


   在这里人们横穿马路也很坦然,不管是红灯还是绿灯,只要无车过往就敢走。今年以来华埠出了好几起车祸,和车辆人流的拥堵有很大的关系。

 

   唐人街也有较差的一面。据当地的中文媒体报道,坑蒙拐骗的事情时常发生。卖假货也堪称一绝,唐人街的仿冒品在美国远近闻名。假货的仓库干脆就设在小货车上,深谙游击战的中国人很懂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道理。虽然查到会有很大的麻烦,但因为利厚总有人冒风险而为之。


   但是,唐人街又是一个风水宝地。唐人街商店里永远是熙熙攘攘,马路永远是摩肩接踵。这种生活习性让我如鱼得水,去第五大道是去参观别人的生活,到了唐人街才发现这里才是自己的本色日子。


   唐人街的房屋利用率之高举世罕见,有的地方竟以铺位出租,租赁者轮流休息。尽管美国因经济衰退房价滑坡,但几个华人聚居的唐人街的房价房租却一直没有太大的松动。


   有时办公楼房间隔了又隔,一个小小的地方塞满许多“大牌”公司,一个小小的门牌上挂满不同的商号名牌。

 

   到了周末纽约周边的华人都回到这里来购物,像内地赶场一样十分拥挤。这里有全中国华人喜欢吃的东西,虽然广东味的多一点,但中国人喜欢的“老干妈辣椒”“豆腐乳”“皮蛋”“盐蛋”“高粱面馒头”及各色蔬菜肉食,这里尽有尽有。


   唐人街也是个拍电影不用搭棚的外景地,许多港台大明星都来这里拍过片子。只是一拍电影(电视)就“封街”,弄得生意都做不成。刚开始大家还为可以看热闹而高兴,次数多了反而把它视为“公害”。


   到了春节前后,唐人街更是热闹异常。全纽约和周边想过年的华人都可以来这里看舞狮耍龙,买灯笼买对联买门神……各大银行更是备足各种面额的新纸钞,方便华人换去装在红包里送“压岁钱”。总之唐人街过年的气氛绝不亚于国内的任何一个城市。


   毫无疑问纽约的唐人街也是纽约的一个重要的旅游点,但最近的金融风暴大大地影响了它的客源,有很多大街上的首饰店都不得不关了店铺,往人的风光不知何再现。


  B.曼哈顿唐人街的店铺

   唐人街的发展史也是海外华人的经商史。打从十九世纪中叶,第一个广东人在曼哈顿下城开了第一家商铺以来,百余年间这里就慢慢地汇聚了许多华人在这里开店。他们当年作为开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来到美国,逐渐东移来到纽约谋生。在人地生疏,言语不通的情况下,只有集中住在一起,相互帮衬同舟共济艰难度日。

   起初,他们的“商业行为”仅限于开设方便彼此的小茶馆、小饭铺,接着是豆腐坊、洗衣店,甚至还有“大烟馆”和“赌场”等等,逐渐形成了不用讲英文的华人生活区。

(网络照片)

   后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也经常光顾这里,并爱上了这里的中国饭菜,并称这里为“唐人街”或“中国城”。所以作为传统“行业”,直到今天这里的商店有三分之一都是餐馆。再后来,“唐人街”成了繁华的街道,街上除了当初的小店作坊外,刺绣、书画、首饰、工艺品、古玩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店铺也逐渐多了起来。当年的“烟馆”“赌场”“帮派”受到当局的整治荡然无存,唐人街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成熟健康的保留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点。

   纽约唐人街是美国最大的华人社区,也是这座城市最古老的真正的商贩云集的街道之一。

   进入CANAL大街,道路两旁挨家挨户都是食品店、餐馆、咖啡屋以及小百货商店及一大溜首饰礼品店。

   这是几家典型的小商品店,门面不宽,内部也只有十几、二十平米。一般经营饰品、皮包、香水等,我不好意思在人家的店铺里掏相机,只能走出来在大街上顺手扫几张门口的照片。

 

   这些围巾一看就是来自国内的“批发市场”,5美元一条实在是很便宜,同样的东西在美国的打折商场里就是10美元了。这里的价格竞争很厉害,很多顾客就是冲着价廉而来的。

 

   来购物的多数是游客或像我们这种远道而来的老中,住在唐人街的中国人大概不会天天买围巾吧。

 

   整理照片时,我还以为是年前拍的“年货”摊子,其实唐人街天天都有这些花花绿绿的东东卖。照片上那个关于“理发”的招牌,大约是全美最低价吧?下次我一定要寻了去!

 

   这是一家典型的杂货店,这类商店一般都会在店外摆放着来自中国或中国品种的水果、蔬菜、干果、药材、杂货等。

 

店内除了没有穿的,吃的用的什么都有。

 

不过多为两广沿海的地方食品,有的东西我闻所未闻。

 

我没去过广东的县城,朋友说这就是广东的小县城的店铺模式。

 

   这是卖文具和电子产品的店,橱窗看起来时尚许多。因为不在主要大街上,可能租金便宜,店面也显得大气一些。

 

   这是一个礼品店,一样的“自由女神”在这里就是最低价了。带回中国去,你能说它不是在纽约的曼哈顿买的吗?

 

   这几年中国的资本家们也在唐人街开了不少的“超市”,这个“香港超级市场”就是我们经常去买“葵花子”光顾的地方。

 

一进去好大的空间,楼上卖食品,楼下卖日杂。

 

看看这些干菜的价钱,“绝对值”和国内差不多吧。

 

   没有想到的是这里还有常用的药品卖,但大部分是中成药。上次我咳嗽就是在这里买的“枇杷止咳露”吃好的。

   还买了许多“伤湿止痛膏”给女婿,他拿去送给他的老美同事,惹得一楼人都追着他要!

   可惜唐人街卖服装的商店不多,有的也多是“旗袍”、“唐装”和“到此一游”的纪念T恤。唐人街还有CD店、书店、眼镜店、乐器店、画具店、厨具店、电器店、家俱店等等,等我有机会进去逛的时候,再拍给你们看吧。

   你问我:你没有进去看咋知道人家里面卖什么呢?

   我告诉你:我会看“招牌”呀,那上面不都写着中文吗!!    C.唐人街火爆的酒楼
   每当我们有事要去唐人街时,女儿就会提前四面八方打电话,约她的三朋四友及住在纽约周边的“狐群”们共同前往,小“搓”一顿。大家伙也借着小聚的机会,展示近期采购到的新服饰,交流“扫货”信息,畅谈网络趣事。
   唐人街的好餐馆实在多得数不过来,每次都有人争先恐后地推荐“上次去过的地方”。所以,我们从未在一家餐馆吃过第二顿饭。
   记得去年5月4日我们在参加“纽约华人支持北京奥运”的聚会结束后,就近去一个“上海”餐厅吃饭。刚进去,竟被一个从未晤面的网友认出“咳!你是那个黄月亮红月亮吗?!”我大骇!!!想必是平时贴照片贴多了被人轻易认出。幸好那天大家都是去“爱国”的,没有想到平时难约,今日巧遇!虽是新朋却似旧友,握手拥抱好不亲热。
   那一日,我们又要去唐人街为家的淘宝店发货,女儿的一通电话之后,响应者寥寥无几。只有网友YOYO小姐及其男友回应,说他们正好也要去唐人街买菜,我们就约好时间地点共进午餐。
   我们说好去广式餐厅“喝”早茶,餐馆也是他俩推荐的,说这是唐人街物美价廉气派堂皇人气高亢的“第一楼”。


   我照例被他们带着赶前赶后昏头昏脑地拐出Canal St,去到一条侧街上,这里看来很像国内的某些“餐饮一条街”。


这个“金丰大酒楼”显然是这里最“牛”的一家。


大门口站满了前来就餐的不止56个民族的各族人民。

 

   已是深秋季节,外面好冷,我挤到里面去等。低头一看密密麻麻的一片脚,让我想起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去馆子“打肉菜”候轮子的盛况。


   可这么乱站谁先谁后啊?!不急,店家发给我们一张“候餐卷”,写得很清楚:四个人,第29号。


   第一次来,不知道如果中途偶遇熟人是否可以加座呢?
   墙上的“标语”告诉大家“择日不如撞日”,看来在这个迷信“888发发发”的唐人街,这家广式酒楼在逢八的日子里,定酒宴的人一定挤得起堆堆。


   我被告知至少还要等一刻钟,于是便一个人溜出去拍了好些首饰和金店。(这在最后专题贴出,喜欢金饰的朋友切无错过哟!)


两点四十二分,终于轮到我们,管事唱票验票后叫我们上楼。


原来餐厅在楼上。


推开两扇门,听到一片声。久违了的中式火爆场面!


我们四个人被安排在“半张桌子”前坐下。


侍者呈上菜单后,忙着去换那另外“半张桌子”的桌布。


在唐人街吃了许多次饭,但从没见过这样“吹嘘”的菜单。


   不是讲它的菜不是论它的价,而是惊诧酒家会把“面对第五警察分局,治安安全可靠”写进“自我介绍”里。是呀,安全第一,吃饭第二。这让我想起一些电影电视的场面:一个大家族的喜宴正在进行中,突然仇家聚众前来寻衅……一时间拳脚飞舞,枪声大作!这时候有个警察局近在咫尺,就显得极其重要。要来开枪打架的人一看警车就在一旁待命,警察的装备又齐全,谁还会来自投罗网呢!也许这几个字的昭示,正从另一个侧面向人们透露出唐人街的安全信息吧。


   小吃的美味和地道自不必多说,这样鲜嫩的豆腐只有在唐人街才能吃到啊!
   这顿饭实行的是AA制,四个人点了七、八样,连小费每人只花了8美元。


   那天还有一个奇遇:我们被迫和两个完全陌生的男士“共进午餐”,当然是各付各的饭钱。第一次听YOYO小姐告诉我一个饮食业的术语,叫“拼桌”。


   这样的“玩”法,在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我都沒经历过,看来这个“金丰大酒楼”的生意真的实在是太好了!
   涓涓:下次你到唐人街,一定要去尝尝,真的不贵,这是留学生也吃得起的饭菜唉!
  

D.唐人街的摊贩们

   街边摊是唐人街的一道生动的风景。在熙熙攘攘的人行道上,人们边走边看边挑边买,形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市井生活画图。

 

   我每次来到唐人街看到沿街的小摊,觉得很亲切,也觉得有些乱。我以前一直认为在纽约这个国际大都市里,是不会充许有街边摊存在的。以为这里每一条街都一定是洁净划一的,以为这里的大街上一定是没有这些七零八碎的小摊,如同“坚壁清野”之后的平壤。

 

   非也!曼哈顿到处都有街边摊!当然除了人太多的地方和人太少的地方没有而外。摆摊的人各个种族的都有,只是在唐人街占绝对优势的从业者是中国人而已。我想,我们的同胞能走出中国冲出亚洲却走不出唐人街,这可能还是和语言沟通能力有关。

 

   据《美国中文网》的一篇“小商业者的辛酸有谁知?”的文章介绍,纽约“小贩权益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今日的街头摆摊工作,不再是完成美国梦的第一步,而是每日与现实搏斗的噩梦。纽约市大部分摊贩生活贫穷,收入微薄,他们收入的5%都缴了罚单,令他们的生活更加很难。”

 

   毫无疑问,作小贩是一种最基本的谋生手段之一,他们生活得很艰难。这份调查还指出:今天下城的小贩(也包括唐人街),83%来自20个美国以外的国家,其中以来自孟加拉的移民占18%最多,其次是来自中国的移民占16%,但大部分小贩都是合法移民。

 

   这些摊贩兜售的货品种类,有46%的摊贩是做食品生意的,26%出售皮包、眼镜、衣服、珠宝、手机皮套等杂货,另外还有28%是出售书籍杂志艺术品。贩卖商品的种类似乎也与族裔有关,卖蔬菜瓜果的56%是华人,44%是孟加拉人。而无照小贩大多来自西非(78%)和中国(22%)。

 

   至于选择在街头摆摊维生的原因,有27%的人表示,选择这份职业是因为喜欢这种自由,不用看老板脸色。但更多的人(38%)是因为他们或者是语言不通找不到其他工作,或者是没有资金从事其他行业。每个摊贩业主每年平均要工作200到250天,每天平均8.7小时。但是因为冬天气候严寒生意难做,所以很多人在夏天的时候,都是一周工作七天。

(以上图片拍自曼哈顿唐人街CANAL大街)

 

   调查发现,即使是这样超负荷的长时间工作,但是他们收入仍相当微薄,大部分处于贫困线之下,中等年净收入为7500元。大部分摊贩是受过教育的合法移民,他们同时要赡养纽约和国内的家庭。受调查的摊贩中,88%是他们家中唯一经济来源,每个小贩平均要养活4.2个人,但是60%的摊贩没有医疗保险。街头生意每天还要面对很多困难,比如空气污染、交通意外、被热油烫伤等。同时,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经常会受到威胁,多以现金交易的摊贩,也容易成为歹徒觊觎的目标。

 

 

   报告还指出,沉重的罚款令摊贩们雪上加霜。而摊贩们每天都要面对包括卫生局、消费者事务局、清洁局、环保局、财政局、公园局和市警局等七个市府单位的监督和检查。他们平均每年收到7张罚单,平均罚款433元,占一年净收入5%。向摊贩开罚单的机构是纽约市环境控制委员会(New York City Environmental Control Board),并且从今年2月起,该机构将最高罚款额提高到1000元。

(唐人街之外的“路边摊”)

   当然,摊贩们也有去市政厅公园举行示威,要求主管机构减少罚款,并呼吁市议会通过有助于摊贩上庭申诉罚款的法令的自由。有一个名叫“街头摊贩计划”的组识说,大部分摊贩是纳税的移民,“谋生如此困难,甚至比一百年前还难。”认为他们的机会还不如一百年前的摊贩,他们呼吁将最高罚款额降回原来的标准。

 

   有一个在唐人街摆摊的书法摊主说:他在华埠摆卖中国书法,虽然只吃过一张罚单,但被抓过一次。主要原因是他跟警察辩论中国书法是不是艺术的问题,警察不容他辩论,就把他抓进局子。由于没有什么理由,很快就将他放了。他感到在街头谋生,非常不容易。

   还有一个在唐人街作礼品经营的中国人说:他在唐人街经营中国礼品已经十几年,拥有自己的商店,但也像街头小贩一样,害怕罚单。三年前,罚单并不多,生意相对还好做。去年开始,警察动不动就开罚单,使这一带开店的华人和印度人都很害怕,有一家店在一个星期之内就吃了三张罚单。

 

   本来街头艺术家与街头卖花生的小贩应该有所不同,他们至少是在以脑力劳动进行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但警察却不甚理会反而“脑体到挂”,对待他们比卖花生的小贩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这些艺术家不是在唐人街营业,而是在晚上七点后在42街的时代广场活动。但一样被警察把他们视为“小贩”,而且更加严厉。我们的一个画家朋友告诉我们,他曾在一个晚上一下子吃了两张罚单,其中一张的金额就是500元。5美元一张的速写,他得画100张啊。他当街头艺术家已经3年,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罚单,“吃”罚单简直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虽然部分罚单可以打掉(指上法庭辩解之后)而不用交款,但罚单对生意和心理影响都很大。

 

   好在我们的这位朋友已经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只是挣钱。他在今年干完了最后的一个夏季之后,在美国经济危机的冷风吹来之前结束了他的“小贩生涯”打道回府了!!

(网络照片  时代广场的中国画家)

   现在他又吃着家乡可口的饭菜,站在昔日的讲台前画室里干起了他的老本行。日前打来电话,提起在美国当“小贩”的日子,虽说是体检到一段别样的人生,但蹉跎了“青春”,吃尽了苦头,讲到最后的一句结束语他快乐地大喊了一声“见TMD鬼去吧!”    E CD店里有个“红灯区”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没有根的民族是失重的,没有根的民族是绝望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这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不可动摇的根本。在海外,当惯了“数量强势”的中国人的华侨们,作为少数族裔,更加在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根究底,找到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承子孙。


   作为文化的载体,最古老的形式有文字、绘画、雕塑、建筑等等;而发展到现代,文化的载体更加丰富。这些生动的文化载体形式更加便捷,也更加富有表现力:CD就是其中之一种。


   纽约的唐人街有很多书画店,也有很多CD店。我常去的这家CD店就在GRAND ST地铁站的斜对面。那里有一个邮包代收点,我们常去那里为我家的“淘宝店”发货。去的次数多了混了个脸熟,承蒙获准,我拍了这家小店。



   几乎和所有的CD店布局一样,四周的架子上全是碟片。中间用一个一人多高的陈列架隔出左右两条通道。


这是我站在其中一条通道中间向外拍了一张,对着的是“收款台”。


向里面拍了一张,对着的是“什么呢”?

 

   事后走近了才知道,那里除了有“英语900句”和“中国地理杂志”而外,下面竟是这个小店的“红灯区”。


当然在美国卖这些东东是合法的,不能说店家不道德。


   可和众多的革命电影混杂在一起也未必有碍观瞻。
   看着这些片名“两个小八路”、“同国庆十点钟”、“沙家浜”、“中华儿女”、“敌后武工队”、“冰山上的来客”……当然这些电影我都看过,但不知道今天国内的年轻朋友们还看不看?!可它们在唐人街却有销路!


这些碟片讲的是中国的历史,如“中国宫殿与传说”。


   这些碟片讲的是中国的地理,有对旅游景点和各个行政市镇的介绍,这对教育ABC们来说是极好的教材。


这些CD一看封面就知道是传统戏文。


即使在洋人的地界里混,也得打打太极拳。


如果嫌打拳单调,还可以跳跳“健身舞”。


社区搞活动的时候,就买上一张来比着学了上台表演。

 

孩子们在这里愁的不是说英文,是怕他们不会说中文所以要念“新中华儿歌”。


   关于近代史的CD也不少,但都是大陆出版的片片。


   我曾向售票员打探,想买点“异端邪说”的片片来开眼,问她有没有台湾拍的片子,她说“有!”
   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寻了去,啊!


   原来是个“红灯区”!!
   我曾在法拉甚图书馆里看到一些台湾方面的“回忆录”,愤懑的烈焰几乎要把书点燃。但除了文字图片我却没有看见过其它的记录形式,难道台湾不拍“主流”片片?!
   这种把“红灯区”混杂在“正统”中的做法不知道是否合法?幸好那天没带两个ABC去,否则她们又要大呼小叫了
   

F.唐人街的菜店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饿肚子的感觉,比天垮下来还可怕!
   常言道:“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六十年代以前,人们以吃饱为人生最高追求。近年来,人们以吃好吃精吃出名堂来为最高境界。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虽然被文革耽误,脑子里没装进多少东西,可躲过了六十年代的大饥荒,肚子里基本上是填满的。现在的中国人不但要吃饱吃好,还要吃的有滋味有特色有品味有内涵……而这一切,在国内只要肯掏钱,都很容易做到。可到了美国你就是有钱,掏大把的美元也做不到。(不过不包括超级富翁们。呵呵!)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洋人的地界上讨生活,也就只好入乡随俗跟着吃牛奶面包小甜饼,吃“热狗”(不是狗)、吃“三味鸡”(不是鸡)……时间长了肚子忍得住舌头却要“说话”!


   常言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别的不说,那原料一不正宗,做出来的菜就变味。美国的肉类不知道在冷库中“住”了多久才上市,鲜味都冻不在了。想想中国的猪肉,半夜杀猪天亮卖。那份新鲜啊,抬上案桌的猪肉用手一摸都是温温的。

 

   记得女婿五年前去到中国我家,我带他去小区旁的一家中档饭店就餐。因为他不能吃辣,就点了一个贵州的“招牌菜”“酸菜肉片汤”招呼他。他一口气喝了一大碗,喝得头上直冒汗。他问道“那汤里是什么肉”,女儿告诉他是“猪肉”。他又问“什么猪”,女儿说“就是PIG!”他直呼“味道好极了!”看来并非他有意奉承,而是老美真的没吃过这么新鲜的猪肉。


   唐人街的菜蔬虽不如国内的那么新鲜,但为了满足国人的口腹之欲,也有没有冻过的活杀鸡卖。只是个价钱在十几美元上,比美国食品店里的冻鸡贵得多。我去店中打探过一次,终究没有下决心买。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我小时候常听爷爷叨念的话。在那个只有四亿人的时代,就有很多人吃不饱。所以老一代的中国人对“吃”的重要性比我们这代人认识得更加深刻。


   虽然这“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唐人街的菜店里都能买到,可我没想到吃惯了贵阳咸醬油的我,居然花了很长的时间来适应帯甜味的“珠江”醬油。真没想到在人的七情六欲中,这食欲竟是第一位地如此之顽固!


   记得我们当知青时,一年只能分到一斤六两菜油。揑着根生锈的肠子常常“坐在高高的谷堆下面,讲妈妈做的那美味饭菜”。村上的老乡听见我们举行精神会餐,就会骂我们“老狗记得三年屎”!其实,哪个人数不出几个童年妈妈烧的菜?!那是舌尖上亲情和思念啊!


   常言道“青菜白菜各有所爱”。虽然唐人街的菜肴以广味为主,可唐人街的菜店里却有着全中国品种的蔬菜。所以在那里买了回家自己做,家乡味就可即刻呈现眼前。


   虽然唐人街的辣椒品种也很多,美中不足的是没有“香而不辣”的“贵阳花溪辣椒”卖。


   美国的很多大型的食品连锁店也开辟了“亚洲食品区”,我们小镇上的“A&B”还卖起了“老干妈辣椒”。但中国菜的品种怎能与国人的“根据地”唐人街相比呢?!何况美国店的芹菜叫西芹,是“淡水”的;美国食品店的几十根半截葱要卖几美元,而唐人街一美元要买3大把……


   所以特意提醒各位在买房搬家寻落脚地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附近有没有“中国店”?离唐人街有多远?!


   听说这几天中国老板们的“购房团”已经在洛杉矶登陆,天把就要来纽约“扫房”。


   报载称,他们有的人买房是为了子女来美读书发展时有个落脚点,换言之即“自住房”。我想他们忙于看房无暇听到我的经验之谈,万一买个房子离买中国菜的地方太远就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