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侯生上新闻导联播:从莫斯科到慕尼黑 每次奥运会政治都不曾真正走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21:07

  1980·莫斯科

  抗议苏联出兵阿富汗60多国集体“罢赛”

  在美国、西德、加拿大、日本等国坚决抵制下,国际奥委会承认的147个国家和地区中的2/5缺席了这届奥运会,只有8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了莫斯科奥运,成为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抵制运动。美国总统卡特甚至威胁运动员说,如果他们到莫斯科参赛,就要没收他们的护照。

  诸多国家对奥运会的抵制让苏联政府感到了耻辱,他们决定尽一切可能把本届奥运会办得比往年更出色,以回击西方国家的缺席。奥运会开幕前的两个星期,莫斯科一直都在下大雨,到了奥运开幕当天,苏联空军利用秘密的高科技手段,将密布的乌云驱散,保证了莫斯科在奥运会开幕那一天万里无云。

  早在1970年,莫斯科市就提出过举办奥运会的申请,但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阻挠输给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申请主办本届奥运会的只有莫斯科和洛杉矶两个城市。1974年10月,国际奥委会第75届会议决定由莫斯科承办第22届奥运会。苏联为主办这届奥运会,总共耗资90亿美元。这在奥运会史上是创纪录的数字。

  运动会于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举行,恰好与第十五届奥运会会期相吻合。两届会期举办月、日完全一样,是奥运会史上仅有的一次。第十五届是苏联首次参加的奥运会,它标志着苏联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届会期吻合是组委会的精心安排。

  卡特千方百计阻挠比赛

  1979年圣诞节前夕,苏军出兵阿富汗,这一行为成为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抵制运动的导火线最终国际奥委会承认的147个国家和地区中的五分之二抵制了这届奥运会,只有8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了莫斯科奥运,其中包括美国、西德、加拿大、日本这样拥有大量具备夺冠实力运动员的国家。有16个队在入场式上没有打本国国旗,以奥林匹克五环旗替代;有10个队只有旗手一人,运动员没有出场。

  抵制运动早在1980年元旦前夕就开始酝酿,美国总统卡特发表声明:苏联若不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将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卡特的声明,如同晴空霹雳一般炸响在奥林匹克世界。

  1980年2月初,美国总统顾问卡特勒向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表达了美国的立场,要求国际奥委会推迟或取消奥运会。卡特甚至提议国际奥委会把主办国换成希腊。这一建议被拒绝后,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抵制活动拉开序幕。

  1980年纽约普莱西德湖冬季奥运会前夕,国际奥委会召开全体会议,讨论抵制问题。会议期间,卡特总统再次要求取消莫斯科奥运会。他还通知苏联,如果苏军不在1980年2月20日前撤出阿富汗,他将全力阻止其它国家参加比赛。

  撒切尔游说体育界

  在卡特总统的压力之下,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先后表示坚决支持美国政府的立场,反对该国奥委会参加莫斯科奥运会。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英国奥委会参加当届奥运会横加阻挠,她发表的言论更加过分,甚至将这届奥运会等同于六个月前苏联出兵阿富汗,但她一个人所做努力没有得到公众的支持,英国奥委会最终还是参加了本届奥运会。

  积极响应美国抵制倡议的英国就是否参加莫斯科奥运会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当时,抵制风潮在公众中得到热烈的响应。英国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会见了英国体育界领导人,试图说服他们不要去莫斯科。英国上院对此也进行了辩论,大多数议员表示反对派队前往莫斯科参赛。英国奥委会为此也举行了多次会议,上院辩论结束后,英国奥委会进行了投票表决,结果赞成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的意见占了上风。

  中国决定放弃参赛

  英国奥委会表决的结果,促使西欧大多数举棋不定的奥委会作出了接受参赛邀请的决定,如法国、意大利、瑞士、瑞典、丹麦、西班牙、奥地利、比利时、芬兰、希腊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奥委会仅以一票的微弱多数决定去莫斯科。

  不久之后,中国、日本奥委会都作出了放弃去莫斯科参赛的决定。

  美苏各自争夺西德

  此时,西欧最重要的奥委会——西德奥委会的态度就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一方面美国政府不断向西德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其协同行动,另一方面苏联政府领导人要求西德政府不要对该国奥委会施加压力,以便运动员能够去莫斯科参赛。最后决定由西德奥委会于1980年5月15日作出,这次在电视实况转播的条件下进行的辩论,最后的投票结果是59票对40票决定抵制。

  “西方集团是下定了决心要破坏我们那届奥运会的,我敢肯定,这一切都是那个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捣鬼。”这是当年苏联外交部的一个年轻官员自己小声嘀咕的,很显然,他非常想把自己私下的观点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达出来。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举行前一周,由于美英两国政府联合采用各种手段进行破坏,奥运会组委会的人员中都产生了一种疑虑感觉:如此大的政治压力之下,苏联能否独自办好这届奥运会?事实证明,虽然只有半个世界角逐比赛多少有些缺憾,但是奥林匹克运动终于还是度过了这次危机。

  东道主苏联希望利用这届奥运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强大的体育实力,假如美国和英国不参赛,苏联自然少了很多对手,但同时也少了很多击败对手的快感,不过这并不影响苏联向世界展现自己体育实力是多么的强大。“我们苏联的运动员,无论男子还是女子,都是世界优秀青年的典范!”像这样的标语,在当年莫斯科大街上的显著位置随处可见。

  本届奥运会的官方奥运标志就是克里姆林宫,标志中的克里姆林宫的上方还闪耀着一颗红星。数以百万计的的克里姆林宫的小册子被制作出来,传到世界各地,宣传苏联的精神面貌。

  诸多国家对奥运会的抵制让苏联政府感到了耻辱,他们决定尽一切可能将把本届奥运会办得比往年更出色,以回击西方国家的缺席。奥运会开幕前的两个星期,莫斯科一直都在下大雨,就像上天也故意刁难本届奥运会似的。奥运开幕当天,一切仿如在梦中,苏联空军利用秘密的高科技手段,将一直密布的乌云驱散,保证了莫斯科在奥运会开幕那一天万里无云,之后奥运会进行的两个星期内莫斯科同样晴空万里。

  运动会于7月19日下午2点在莫斯科中央体育场正式开幕。开幕式上,苏联领导勃列日涅夫和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坐在看台上笑容可掬,阳光照耀着奥林匹克主赛场,人们都为突如其来的好天气喜出望外。

  奖牌几乎被苏联垄断

  在这届奥运会上,苏联首次参加了全部大项的比赛,体操比赛的奖牌更是几乎全部被苏联和东欧国家垄断。苏联列宁格勒22岁的大学生亚历山大·季佳京成为迄今惟一一位在单届奥运会上夺取8枚奖牌的运动员。苏联在那届奥运会上共获得80枚金牌,总奖牌数为195块。

  8月3日的闭幕式上,按照惯例,会场上要升起下届奥运会主办国旗,但是由于美国的抵制行动,反对莫斯科赛场上升美国国旗,结果一反惯例没有升起下届奥运会主办国国旗,只是升起了洛杉矶市市旗。

  1984·洛杉矶

  相隔四年再度较劲苏联报复洛杉矶奥运会

  由于1980年美国带头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苏联1984年5月宣布基于运动员的安全考虑,不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与苏联一起缺席比赛的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

  体育强国苏联的缺席反而成就了美国的金牌大国梦,在该届奥运会上,美国队共夺得了83枚金牌,奖牌总数为174块,金牌榜成一面倒的态势。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美苏这对冤家在莫斯科下一届的奥运会上又碰面了,这次的主办国是美国。由于1980年美国带头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这次苏联针锋相对,于1984年5月宣布基于运动员安全考虑,不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与苏联一起缺席比赛的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这届奥运会并没有因为苏联等国家的抵制而失败,反而成了美国自我吹嘘的工具。因为美国不仅可以沾沾自喜地宣布参加本届奥运会的国家和运动员数量创下历史纪录,而且美国代表队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当届奥运会一共有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7055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其中女选手为1567名;为在全世界制造巨大而广泛的宣传效应,洛杉矶奥运会获得了好莱坞等巨头公司的赞助,使本届奥运会创下空前的高收视率,并成为自1932年以来首次实现盈利的奥运会。

  此外,美国代表队在失去苏联等体育大国的强大对手参赛的情况下,成为金牌榜上的最大赢家。众所周知,苏联历来是体操项目的霸主之一,因为他们的缺席,美国体操运动员趁机填补空虚,因为弹跳力好被美国人誉为“轰炸机”的玛丽·雷顿夺得了该届女子全能冠军,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夺得该项金牌的选手。除此,玛丽还在该届奥运会上一举夺得女子团体和跳马银牌,以及高低杠和自由体操的铜牌,实现奖牌大丰收。最终,美国队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共夺得了83枚金牌,奖牌总数为174块,奖牌一面倒的态势甚至超过莫斯科奥运会。

  冷战时期:美苏互相拆台

  除了1980年和1984年两次大规模的互相抵制运动外,在整个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奥运会也是龃龉不断。

  1952·赫尔辛基

  1952年,苏联首次参加奥运会。由于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苏联最初打算让其运动员住在列宁格勒,每天用专机把他们送到芬兰参加比赛。后来奥委会同意为苏联及东欧等国另设奥运村,远离美英等国,苏联代表团才答应住在芬兰。

  东德没有参加这届奥运会,德国队全部由西德运动员组成。但从1956年~1964年期间,东、西德达成奥运会停战协定,并组成联队参加比赛。

  1972·慕尼黑

  本届奥运会上,美苏两国在篮球场上冤家路窄,碰个正着。美国队和苏联队双双杀入决赛,争夺冠军。但让美国人老羞成怒的是,一直被誉为“金牌队伍”的美国队竟然首次丢失了奥运金牌,并且以50∶51的微弱劣势栽在了老对头苏联队的手下。

  不过这场比赛引发很大争议,风波不断。在比赛即将结束阶段,裁判两次加时,苏联队把握住机会,在最后一次只有三秒钟的加时中投进一篮,赶超美国队。但美国队却认为裁判不公正,为抗议比赛结果,美国队缺席颁奖典礼,并拒绝接受银牌。

  1980·普莱西德湖冬季奥运会

  虽然美国抵制1980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但美苏两大体育强国还是在当年的冬季奥运会上碰面了。美国队和苏联队在冰球场上对垒,由业余大学生组成的美国队大爆冷门,以4∶3击败了被一致看好的苏联队,并在决赛中打败芬兰队夺得冠军。这是苏联自1964年~1992年期间惟一一次丢失冰球赛的金牌。而美国队夺冠的消息传开后,轰动了整个美国,美国总统亲自打电话向运动员表示祝贺,并邀请他们去白宫作客。

  1988·汉城

  曾在1972年成为苏联手下败将的美国篮球队,在本届奥运会上不仅没有报得当年一分之仇,反而以76∶82的分数再度负于苏联队。此前,美国派往参加奥运篮球赛的队员都是业余大学生,但由于两次惨败脸面丢尽,美国篮球协会一气之下,从此决定允许NBA球员组成国家队征战奥运,“梦之队”由此诞生。

  1992·巴塞罗那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届奥运会。在该届奥运会上,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以独立队伍参赛,另外还有一支由独联体组成的联合队伍成立前往巴塞罗那。此外,自1964年以来,德国队第一次以统一的国名出现在赛场上,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每次奥运会,政治都不曾真正走开

  奥林匹克运动自1894年复兴以来,经历了种种风雨,国际间的政治冲突,经常表现为拒绝参加和在奥运会上表现出抵触情绪。

  1920·安特卫普

  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次奥运会,在英法等国的操纵下,前“轴心国”成员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被拒于奥运会门外。

  1936·柏林

  为政治意识最浓的一届奥运会。希特勒利用奥运会作为鼓吹纳粹主义、煽动种族歧视的工具。希特勒授意其御用导演、曾执导《意志的凯旋》的女导演雷妮·莱芬斯坦,以奥运会为题材拍摄名为《奥林匹亚》(Olympia)的记录片,为德国纳粹的兴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尽管当时二战还没爆发,但许多人已察觉到希特勒的野心,欧洲许多犹太人团体呼吁抵制柏林奥运会,但未果。不过老天似乎没有配合希特勒欲证明德国民族是全世界的优等民族的论调,德国队在这场奥运会上成绩一般,尤其在田径项目上,美国选手杰西·欧文斯囊括100米、200米、跳远和4×100米男子接力的金牌,让希特勒大为丧气。

  1948·伦敦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12年后举行的首届运动会,战败国德国和日本被禁止参加当年的奥运会。

  1956·墨尔本

  为抗议英、法出兵苏伊士运河,埃及、伊拉克和黎巴嫩联合抵制了该届奥运会。

  1960·罗马

  非洲国家采取一致行动,拒绝同奉行种族歧视政策的南非进行比赛,使得这次运动会成为最后一届允许南非国家参加的运动会。这一禁令长达32年,南非直到1992年才重返奥运会。

  1968·墨西哥城

  美国男子200米短跑选手史密斯和卡洛斯分别赢得金牌和铜牌,两人光脚接受颁奖,在奏美国国歌时低头并举起戴着黑手套的拳头,以示对美国国内正风起云涌的黑人民权运动的支持。

  1976·蒙特利尔

  因为新西兰橄榄球队访问过奉行种族歧视的南非,所以非洲国家,以及伊拉克、圭亚那等国要求国际奥委会驱除新西兰代表队,这一要求遭拒后,上述国家在奥运会开幕前夕离开了蒙特利尔。

  奥运本来应该让政治走开,但每一届的奥运会,政治都不曾真正走开过。正在进行的雅典奥运会,由于伊朗和以色列的敌对关系,伊朗双料柔道世界冠军米累斯麦里不惜放弃金牌,退出比赛抵制以色列。此举让全世界感到遗憾,却得到伊朗总统哈塔米的称赞。奥林匹克精神就是把全世界不同肤色、种族的人连结一起同台竞技,抛开各种政治、民族和宗教的分歧,但这一事件无疑给伊朗和以色列两民族间无形的高墙又多加了一块砖。

  回顾历史,几乎每四年一次的体育盛事都受到政治的影响。巴以冲突、美苏冷战等政治热点问题经常延伸到当届奥运会上,成为时代的投影。什么时候,奥林匹克运动才能真正还原成当初那种纯粹的体育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