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杰传关卡解锁:皮肤病图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39:21
                                                皮肤病图谱  (  1   )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是由柯萨奇病毒所致的以手、足、口出现水疱为特征的传染病。病情轻微,有自限性,好发于婴幼儿。

  诊断要点:1.潜伏期3~5天。可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疼等全身症状。2.在口腔、咽部、软腭、颊粘膜、舌和齿龈部位出现1~3mm的水疱,周围有红晕,水疱迅速破裂发展成糜烂和溃疡。掌跖或指趾侧、背面、臀部的皮损开始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周围绕以红晕的小水疱,呈圆形,薄壁,数目由几个到几十个。3.一般7~10天自愈,不留痕迹,预后良好。

  02须疮

  

  

  须疮(sycosis)是发生于胡须部位的化脓性毛囊炎。

  诊断要点:1.多见于中青年男性。2.好发于上唇近鼻部及下颌胡须处。3.损害为毛囊炎性丘疹或脓疱,中心有须毛贯穿.皮损可孤立亦可簇集。4.自觉痒、烧灼感或疼痛。

  03毛囊炎

  

  

  毛囊炎(folliculitis)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毛囊引起的炎症。

  诊断要点:1.好发于头面、四肢及会阴部等处。2.初起为粟粒大红色毛囊性丘疹,顶端化脓形成小脓疱,大多分批出现,互不融合,自觉痒痛。脓疱破裂后可排出少量脓血,但无脓栓。易复发。

  04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又称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或金葡菌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是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一种严重皮肤感染,该型金葡菌可产生表皮松解毒素。

  诊断要点:1.好发于出生后1~5周的婴儿,偶见于成人。2.发病突然、急骤。初为口周充血,24~48小时累及全身,为弥漫水肿性红斑,有压痛。在红斑基础上可出现松弛性大疱。皮肤很快发生松弛剥脱。留下亮红的裸露区,如烫伤。尼氏征阳性,表皮稍用力摩擦即大片剥脱。除唇炎、口腔炎及结膜炎外无明显粘膜损害。3.可伴有发热、厌食、呕吐等全身症状,有时合并败血症和蜂窝织炎,死亡率较高。

  05脓疱疮

  

  

  脓疱疮(impetigo)俗称“黄水疮”,主要由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引起,两者混合感染也不少见。

  诊断要点:1.多见于夏秋季,好发于儿童。2.好发于颜面、口周、鼻孔周围及四肢,有的可继发于痱子、湿疹等。3.皮损为成群分布的黄豆大脓疱,可见脓液下垂呈半月状,疱壁薄,易破溃,破后露出红色糜烂面,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结痂、脓疱周围有红晕,可互相融合。链球菌或混合感染者,脓疱易破,结蜜黄色痂,周围不断有新疹出现,使痂互相连结。4.重症者可伴邻近淋巴结肿大,可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个别病例可引起败血症或肾炎。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脓液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06鲍温样丘疹病

  

  

  鲍温样丘疹病(Bowenoid papulosis)指发生于生殖器的褐色扁平丘疹,与HPV感染有关。

  诊断要点:1. 青壮年好发;2. 皮损多发于男性的阴茎和龟头,女性的大小阴唇及肛周;3. 典型损害为多发的扁平丘疹,2-3mm,褐色或黑色,境界清楚,表面光亮或呈绒状;4. 皮疹常群集性或融合成网状;5. 无症状或自觉瘙痒;6. 病程慢性,部分患者皮损可自行消退,但可复发。7.组织病理示表皮呈Bowen病样改变,可有核的非典型性,异形多核角朊细胞。

  07尿道-眼-滑膜综合征

  

  

  Reiter病(Reiter's disease)又称尿道-眼-滑膜综合征。现认为与衣原体感染有关,近来发现本症的发生与HLAB27抗原有关,且可有家族史,故考虑也与遗传有关。

  诊断要点:1.尿道炎 急性期表现为血尿、尿痛、尿道脓性分泌物。女性可发生阴道炎、宫颈炎。2.眼部病变 半数患者发生结合膜炎。部分患者发生虹膜炎或色素膜睫状体炎。常为复发性。偶见角膜溃疡。3.关节病变 常为急性关节炎表现,对称或不对称,多见膝、踝、趾间关节。关节腔有积液。慢性期可致关节畸形。4.皮肤表现为蛎壳样银屑病样损害。多发生于头部、会阴、躯干和掌跖处。也可出现角化性损害。另外,口腔粘膜可有红色小丘疹、水疱、糜烂。5.其它表现:急性期可伴有发热、乏力、胸膜炎、心包炎、心肌炎等。6.病程经过:上述四组症状并不一定都出现,可仅有二或三组。预后多良好,少数严重者可死于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7.组织病理 早期改变类似于脓疱性银屑病。表皮内有海绵状脓疡。

  08猫抓病

  

  

  猫抓病(catscratch disease)本病的病因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病原分类尚不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人,秋冬季多见, 所有病人几乎皆有被猫抓伤或咬伤的病史。

  诊断要点:1.潜伏期3~30天(平均10天),在猫抓局部发生棕红色丘疹或结节, 覆有痂,可溃破形成溃疡。多发生于手、前臂、面、颈及下腿等部位,不痒,约经2 周左右而自然痊愈,不留疤痕。3.在接种后的2~12周,局部淋巴结肿大,有自发痛及压痛, 可化脓,持续2~6周而自然消退,但亦可存在几个月。4.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倦怠、恶心等症状。

  09传染性红斑

  

  

  传染性红斑(erythema infectiosum)又称第五病,它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轻度传染病。

  诊断要点:1.春季多见,好发于4~12岁儿童。潜伏期1~2周。2.皮疹首发于面颊部,为水肿性融合成片的红斑,呈蝶形分布,基本损害为成片的玫瑰色红斑,边界清楚,无鳞屑,类似于丹毒。1~2日后可扩展到手足和躯干,呈花边样损害。3.皮疹6~10 天从中央开始消退,面部先消,退后无明显痕迹。4.全身症状轻微。

  10风疹

  

  

  风疹(rubella)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冬春两季多见,可形成小流行,但一般临床表现轻微,早孕妇女感染此病毒后有致畸的报道。

  诊断要点:1.潜伏期2~3周,平均18天。2.前驱症状轻微,持续1~2天,可出现枕骨下、耳后淋巴结肿大,还可出现口腔粘膜疹,为散在于软腭、悬雍垂等处的玫瑰色斑疹或出血点、瘀点,针尖大或稍大,对早期诊断有帮助。3.前驱期后1~2天自头面部出疹,迅速播散至颈部,躯干和四肢。皮疹稀疏,一般为粉红色斑及斑丘疹,背部皮疹可融合。皮疹自第二天就开始消退,4~5天退完,不留痕迹。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降低,淋巴细胞先下降后增多,可有浆细胞增多。

  11秃发性毛囊炎

  

  

  秃发性毛囊炎(folliculitis decalvans)为一种破坏性、留有永久性秃发的毛囊炎,在脓疱中可以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数病人有皮脂溢出或长期脂溢性皮炎的病史。

  诊断要点:1.多发生于青壮年。2.除发生于头皮外,尚可发生于胡须部,腋毛及阴毛等处。3.初起为毛囊性红斑、丘疹,后演变为丘疹性脓疱,愈后留有圆形或椭圆形疤痕,疤痕四周附近的毛囊又发生散在性大小不等的红斑、脓疱及疤痕性秃发,以致皮损不断地远心性向四周扩大。4.自觉瘙痒或无任何感觉。5.病程缓慢,可经过数年或数十年。

  12麻疹

  

  

  麻疹(Measles)由麻疹病毒引起,此病毒抵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对一般消毒剂也敏感。主要经飞沫通过呼吸而传染。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从母体获得抗体,免疫力尚未消失,故不易感染。病后有终生免疫。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为多,用减毒的麻疹疫苗作预防注射,近年来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

  诊断要点:1.潜伏期9~11天,发生高热,眼结膜充血、羞明、分泌物增多。流涕, 呈粘液脓性,咳嗽,有时出现呕吐、腹泻。在第二臼齿对侧的颊粘膜上,出现Koplik斑。2.起病后第4天开始发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颜面,后迅速蔓延到颈部、上肢、 躯干及下肢,为一种玫瑰色的斑丘疹,压之褪色,疹盛时可互相融合,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在2~ 5天内出全。3.出疹时有高热,中毒症状加重,颈淋巴结和肝、脾可肿大。出疹5~7天后,体温下降,全身中毒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 消退后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斑并有细小的糠秕状脱屑,整个病程约2周。

  13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

  

  

  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infantile papular acrodermatitis)被认为是一种与HBV感染有关的皮肤病。由于此种患者HBsAg可阳性,且有肝炎表现,目前认为本病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一种皮肤表现,可能与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有关。

  诊断要点:1.好发于6~12岁儿童。多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疹。2.好发于四肢末端,手、足背开始,可扩展至腹、臀及上肢伸侧,最后延伸到颜面和颈部,一般躯干无皮疹,2~8周自然消退。3.皮疹为扁平实性丘疹, 针头到绿豆大,呈暗红、紫红或淡褐色。4.无明显自觉症状。可伴低热及浅表淋巴结肿大。5.大多数病人伴有急性肝炎,肝功异常。HBsAg阳性。

  14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pider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的特点是全身泛发性扁平疣样损害。本病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同时与先天性细胞免疫缺陷有关,其中由HPV5型所致的皮损会恶变,是一种癌前期病变。

  诊断要点:1.多自幼年发病,但亦可初发于任何年龄。2.好发于面、颈、手背及前臂,数目众多,广泛对称分布,严重者可泛发全身。3.皮损呈米粒到黄豆大扁平疣状丘疹。暗红、紫红或褐色。由HPV5型引起的皮损可见鲜红色或红棕色及脱色斑,轻微角化附鳞屑,排列分布似花斑癣,常伴掌跖角化、指甲改变、雀斑样痣及智力发育迟缓。少数除典型皮疹外,手足大片角质增殖呈疣状。4.病程长,可持续终生不退,约20%病人皮损经过10~30年的潜伏期发生癌变,多发于暴露部位。图5。

  15跖疣

  

  

  跖疣(verruca plantaris)是发生在足底部的寻常疣。因该部位角质层较厚,受到挤压,故临床表现不同于寻常疣。

  诊断要点:1.好发于足跟、跖前部等受压处。2.初为细小发亮丘疹,逐渐增至绿豆大小,表面角化粗糙,灰黄或污灰色,周围境界清楚,绕以增厚的角质环,如用小刀将表面角质刮去,可见出血点。有时疣表面有微量血液外渗,凝固后呈小黑点,为其特征。3.有时损害可互相融合为一角质片块,又称镶嵌疣(mosaic warts)。

  16寻常疣

  

  

  寻常疣(verruca vulgaris)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病毒分型多为HPV1、2、4型。

  诊断要点:1.皮损好发于手背、手指及足缘等处,发生于甲周者称甲周疣,在甲床者称甲下疣。有时皮损呈细长丝状突起称为丝状疣。有时为一簇集多个参差不齐的指状突起,称指状疣。2.初起小丘疹,渐增大呈黄豆大或更大,表面角化粗糙,坚硬。呈灰黄、污黄或污褐色。3.当免疫功能低下时,疣体可广泛、巨大,顽固不退,图3。

  17扁平疣

  

  

  扁平疣(verruca plana)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病毒分型为HPV3型及5型,好发于青少年,故又称青年扁平疣。

  诊断要点:1.好发于面部及手背;2.损害为正常皮色,淡红或淡褐色扁平丘疹,米粒大到绿豆大,圆形或多角形,表面光滑,境界清楚。皮疹数目较多,常散在或密集分布,可见搔抓后的自体接种现象—皮疹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3.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程慢性,可自行消退,消退前瘙痒明显,愈后不留痕迹。

  18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um)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所致的皮肤病。该病毒属于痘类病毒。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常通过直接接触和污染的用具(如浴巾)传染。

  诊断要点:1.皮损好发于躯干、四肢,散在不融合。2.典型损害为米粒至豌豆大小的半球形丘疹,表面呈蜡样光泽,呈灰白或珍珠色,继发感染也可发红。中心有脐凹,可挤出白色乳酪状物又称软疣小体。3.无自觉症状或微痒。

  19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减弱或一些诱发因素的作用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度活动,沿周围神经而波及皮肤,出现皮疹,即带状疱疹。好发于中老年人。

  诊断要点:1.基本损害为群集的水疱,粟粒至绿豆大小,有的中央可有脐窝,水疱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疱内容物清亮,严重时可呈血性,水疱彼此融合,可发生坏死溃疡。2.皮疹单侧分布, 不超过身体中线为该病的又一特点,可见数堆水疱沿周围神经支配的皮肤节段呈带状分布。3.好发于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4.自觉疼痛。耳带状疱疹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症,称Ramsay-Hunt综合征。当病人免疫力下降时,可发生播散型带状疱疹,见图5、6。 5.本病有自限性,病程一般为2-3周,水疱可自行干涸、结痂,愈合遗留少许色素沉着.

  20水痘

  

  

  水痘(varicella)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传染性强。好发于儿童。

  诊断要点:1.潜伏期2周左右,出疹前先有发热等不适。2.1-2日内出现皮疹, 从躯干向四肢蔓延。3.皮损特征为同时存在有丘疹、水疱、结痂性损害,典型水疱绿豆大小,周围绕有红晕,结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4.自觉症状微痒,粘膜可发疹,病程为2~3周。

  21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是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该病毒分为Ⅰ型及Ⅱ型,Ⅰ型病毒常引起口唇部的单纯疱疹,常反复发作,Ⅱ型病毒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为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

  诊断要点:1.由Ⅰ型病毒引起的皮损好发于口唇、眼睑、鼻周;由Ⅱ型病毒引起的皮损常见于生殖器和臀部。2.典型损害为红斑基础上簇集分布的粟粒至绿豆大水疱,薄壁,内容澄清,破溃后结痂,愈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3.自觉症状轻微,微痒或灼热感。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4.本病有自限性,一般1~2周可自愈。
                                               皮肤病图谱 ( 2  )     1.真菌性角膜炎

  

  

  菌性角膜炎(mycotic keratitis)多由空气及土壤中的寄生性真菌感染引起。

  诊断要点:1. 发病前多有眼部外伤史;2. 损害一般为3-6mm溃疡,边缘稍隆起,呈放射状浸润,溃疡表面乳白色,呈绒样外观;3. 前房积脓;4. 严重时角膜穿孔;5.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

  02叠瓦癣

  

  

  叠瓦癣(tinea imbricata)是一种浅部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由同心性毛癣菌引起。

  诊断要点:1. 好发于躯干、四肢及臀部。2. 初发损害为小丘疹,逐渐向四周扩大成环状,其上覆以鳞屑,境界清楚。3. 在损害的中央又有新皮疹出现,并再次扩大、脱屑,如此反复形成多个环套环的皮损,似叠瓦状。4. 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5. 慢性病程,与季节无关。6. 镜检见真菌成份。

  03多变根毛霉病是毛霉病

  

  

  多变根毛霉病是毛霉病(mucormycosis)的一种,是由多变根毛霉(rhizomucor variabilis)感染引起。可原发于皮肤粘膜。

  诊断要点:1. 初为红斑,逐渐扩大,隆起。2. 典型损害为红色丘疹、浸润性结节及斑块,质硬,表面破溃,覆以黑痂,有脓性分泌物,周边组织肿胀。3. 造成局部皮肤粘膜严重破坏,可深达骨组织。4. 病程慢性,长达十余年至数十年。5. 真菌镜检见粗大的菌丝,无分隔。可见厚壁孢子。

  04红色毛癣菌肉芽肿

  

  

  红色毛癣菌肉芽肿(trichophyton rubrum granuloma)由红色毛癣菌侵入真皮及皮下组织引起的脓肿及肉芽肿性病变。

  诊断要点:1. 临床分为限局型及播散型两种,皮损主要为结节,斑块、深在性肿块;2. 严重时发生溃疡、窦道;3. 偶可侵犯肌肉、骨等;4. 组织病理示炎性肉芽肿,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包括嗜中性白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等,可见孢子,PAS染色示真菌成份;5. 组织真菌培养阳性。

  05尖端单孢霉病

  

  

  尖端单孢霉病(monosporiosis)由波氏霉样真菌引起,该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腐生物中。

  诊断要点:1. 皮损为结节和斑块,表面可疣状及溃疡;2. 严重时侵犯肺、骨、关节和脑等内脏;3. 组织病理示真皮及皮下炎性肉芽肿,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包括嗜中性白细胞、浆细胞、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等。PAS染色示菌丝、厚膜孢子;4. 组织真菌培养阳性。

  06镰刀菌病

  

  

  镰刀菌病(fusariomycosis)是一种少见的真菌性皮肤病。镰刀菌广泛存在于泥土中,一般是条件致病菌,在烧伤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产生系统感染。

  诊断要点:1. 皮肤及皮下组织结节,斑块;2. 个别可侵犯肺、脑、心、骨髓等内脏;3. 组织病理 为真菌性肉芽肿,可见如曲霉的分枝分隔菌丝;4. 真菌培养阳性。

  07蛙粪霉病

  

  

  蛙粪霉病(basidiobolomycosis)又称皮下组织藻菌病。病原菌为蛙粪霉属的固孢蛙粪霉(basidiobolus haptosporus drechsler)。病原菌存在于土壤、腐败植物及两栖和爬行动物如青蛙、蟾蜍、壁虎和晰蜴的肠道内,昆虫亦可带菌。皮肤外伤甚至虫咬可能是发病诱因。

  诊断要点:1.好发于四肢近端,但颈、胸、背亦可发生。2.初发为皮下结节,彼此融合成斑块,中央稍高或半球状,斑块外围可产生新的结节,暗红色,有痛痒感,但不与皮下肌腱粘连,因此可推动。斑块边缘清楚如刀切,质硬如橡皮,久之中心软化,可破溃流脓。3.病变一般限于皮下组织,少数波及肌肉及内脏,淋巴结亦可肿大,可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及血沉增快。

  08鼻孢子菌病

  

  

  鼻孢子菌病(rhinosporidiosis)是由西伯鼻孢子菌(Rhinosporidium Seeberi)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真菌病,可引起粘膜息肉,主要波及鼻部,也可波及眼,波及其他部位的粘膜,皮肤甚少波及。

  诊断要点:1.常起于鼻中隔等粘膜。2.开始为丘疹,以后逐渐增大成息肉样或乳头瘤样,质软,色红。息肉由无蒂变为有蒂,逐渐增大可致鼻腔堵塞。排出物为带菌粘液,常有轻度出血。3.可波及睑结膜,也可侵犯球结膜、睑缘、 眼眦及其它眼部附属器。呈小而扁的息肉,淡红至红色,其上布以白色小球体。4.皮肤型少见,常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区,早期为皮下结节或乳头瘤样,以后成疣状。5.有时可侵犯喉、硬腭、会厌、阴道、女阴、悬雍垂及肛门,阴道及肛门的损害可呈红色带蒂的肿块。

  09足菌肿

  

  

  鼻孢子菌病(rhinosporidiosis)是由西伯鼻孢子菌(Rhinosporidium Seeberi)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真菌病,可引起粘膜息肉,主要波及鼻部,也可波及眼,波及其他部位的粘膜,皮肤甚少波及。

  诊断要点:1.常起于鼻中隔等粘膜。2.开始为丘疹,以后逐渐增大成息肉样或乳头瘤样,质软,色红。息肉由无蒂变为有蒂,逐渐增大可致鼻腔堵塞。排出物为带菌粘液,常有轻度出血。3.可波及睑结膜,也可侵犯球结膜、睑缘、 眼眦及其它眼部附属器。呈小而扁的息肉,淡红至红色,其上布以白色小球体。4.皮肤型少见,常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区,早期为皮下结节或乳头瘤样,以后成疣状。5.有时可侵犯喉、硬腭、会厌、阴道、女阴、悬雍垂及肛门,阴道及肛门的损害可呈红色带蒂的肿块。

  10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是由糠秕孢子菌(Malassezia furfur)引起的毛囊炎性病变。

  诊断要点:1.多见于青年和中年。2.好发于胸、颈、面、肩、背和上肢。青年患者常被误诊为寻常痤疮,有时皮损见于前臂、手背和小腿。3.典型皮损为圆形毛囊性红色丘疹,直径约2~4mm,伴有散在毛囊性小脓疱,皮损广泛、散在而对称,互不融合。4.可无自觉症状或偶有痒感。5.活体组织作病理连续切片,在扩大的毛囊口及毛囊的漏斗部见PAS 染色呈紫红色圆形或卵圆形孢子,聚集成堆。

  11疖

  

  

  疖(furuncle)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侵犯毛囊和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多个损害反复发生即称为疖病(furunculosis)。

  诊断要点:1.皮疹好发于头、面、颈及臀部,偶可发生于四肢。2.损害初起为毛囊性炎性丘疹,增大形成坚硬结节,中心可化脓形成脓栓,脓栓脱去后可排出血性脓液。3.自觉灼痛及压痛。附属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有发热等全身不适。4.鼻周三角区疖肿如受挤压可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甚至脑脓肿。5.对慢性疖病应查尿糖,血糖和白细胞。

  12股癣

  

  

  股癣(tinea cruris)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部和肛门周围皮肤的真菌感染,实际是体癣在阴股部位的特殊型。

  诊断要点:1.常发生于阴囊对侧的大腿皮肤,一侧或双侧,男性多见。2.皮损多呈环状或半环状斑片,其上有脱屑,并逐渐扩展而向四周蔓延,边界清楚,其上有丘疹、水疱、结痂。中央部位可自愈,有色素沉着或脱屑,历久则于局部皮肤发生浸润增厚呈苔藓化。3.常伴有痒感。

  治疗要点:治疗与体癣同,由于阴股部皮肤较娇嫩,应注意勿用过于刺激性的药物。

  13花斑癣

  

  

  13花斑癣

  

  

  13花斑癣

  

  

  花斑癣(pityriasis versicolor)是由糠秕马拉色菌所致的皮肤浅表慢性真菌感染,该菌正常情况下在皮肤寄生,在特殊情况下致病。夏秋炎热季节多发,皮损多位于汗腺丰富部位,故俗称“汗斑”。

  诊断要点:1.好发于躯干、腋下、面颈等汗腺丰富部位。2.一般为黄豆大的圆形或类圆形斑疹,表面覆盖淡棕褐色细薄糠状鳞屑,陈旧损害可为色素减退斑,又称寄生性白斑。3.自觉症状轻微,常在炎热季节发病。4.皮屑直接镜检可见糠秕马拉色菌的菌丝及芽孢,Wood's灯下可见黄褐色荧光。

  16体癣

  

  

  16体癣

  

  

  体癣(tinea corporis)是发生在平滑皮肤上的浅层真菌感染。病原菌以小孢子菌、毛癣菌为主。也有表皮癣菌。

  诊断要点:基本损害为丘疹、水疱或丘疱疹,组成圆形或类圆形的红斑性皮损,中心常消退,边缘进展,形成环状损害,自觉瘙痒。急性期炎症明显,慢性期暗红色,中心消退不明显,但边界清楚。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霜膏后皮损边界不清易误诊,称难辨认癣,图4。活动性损害边缘可检出病原真菌。

  18甲癣

  

  

  18甲癣

  

  

  甲癣(tinea unguium)是指由皮肤癣菌侵犯甲板所致的病变。最近发现由皮肤癣菌以外的真菌包括酵母菌等均可侵犯甲板,将其统称为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甲的真菌感染常继发于手足癣,也可由外伤直接侵犯甲板所致。

  诊断要点:甲癣有四种临床类型。1.远端侧位甲下甲真菌病,损害先从甲游离缘的侧壁开始,甲板出现小凹陷或甲横沟,逐渐发展使甲板变脆,易碎,增厚,呈黄褐色。甲下碎屑堆积常易使甲变空,翘起与甲床分离,图1,6。2.近端侧位甲下甲真菌病,损害先从甲板近甲小皮处的侧壁开始,出现小凹陷或甲横沟,逐渐发展使甲板变脆,易碎,增厚,呈黄褐色,图7,8。3.白色浅表甲下甲真菌病,表现为白甲,常先从甲根开始,甲板表面出现小白点,逐渐扩大,致甲板大片变白,伴甲板表面凹凸不平,粗糙无光泽,图9。4.全甲营养不良性甲真菌病,受累指趾甲全部呈灰黄色,增厚,粗糙,变脆,图2,3,4,5,10。5.实验室检查,刮取甲及甲下碎屑,镜下可见真菌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阳性。

  20孢子丝菌病

  

  

  20孢子丝菌病

  

  

  20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邻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

  诊断要点:1.有外伤史,皮损好发于四肢和头面部等暴露部位。2.在入侵部位产生皮下结节及暗红色浸润性斑块,表面可呈轻度疣状增生,挤压有少许分泌物,逐渐扩大与皮肤粘连,常沿淋巴管蔓延。出现成串排列的皮下结节称为淋巴管型。一般结节呈枣大、无压痛,如不及时治疗可破溃。3.如皮损仅限于原发部位,则为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偶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称为播散型。4.脓液或组织真菌培养有孢子丝菌生长。病理检查主要为组织细胞为主的肉芽肿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的化脓性炎症。PAS染色在脓肿和多核巨细胞中有时可找到孢子或星状体。

  23着色霉菌病

  

  

  23着色霉菌病

  

  

  23着色霉菌病

  

  

  着色霉菌病(chromomycosis)是由几种暗色真菌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在我国以山东、河南、广东等地多见。常见的致病菌有卡氏枝孢霉、裴氏着色霉和疣状瓶霉。常在朽木和土壤中腐生,通过外伤等途径进入人体,病情顽固迁延不愈可达数十年,造成肢体残废。

  诊断要点:1.病人常有外伤史,好发于四肢。2.早期损害为丘疹或结节,逐渐融合成斑块,表面增生呈疣状或菜花状。皮损周围可有卫星状损害,表面可见黑色小点及小脓疡。3.病程慢性,新旧损害交替存在,陈旧瘢痕可致淋巴回流障碍,形成象皮肿,影响肢体功能。4.在损害分泌物和痂皮内可查到棕色厚壁孢子,真菌培养有暗色真菌生长。组织病理改变为慢性化脓性肉芽肿。在表皮微脓肿及多核巨细胞内可见棕色厚壁孢子。

  26丹毒

  

  

  丹毒(erysipelas)系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皮肤炎症。病原菌大多经过皮肤粘膜的微细损伤侵入引起组织感染,故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癣等因素常成为丹毒的侵入门户,病原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诊断要点:1.皮损好发于小腿、颜面部。2.发病前常有畏寒、全身不适等先驱症状,继之发生高热,39~40℃。3.皮损为略高出皮面的鲜红色水肿性斑,表面紧张发亮,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图3,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4.局部淋巴结肿大。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在乳癌病人腋部淋巴结清除术后由于淋巴淤滞,也易反复罹患丹毒,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橡皮肿。5.白细胞总数增高,其中以嗜中性白细胞为主。
 6种老药治带状疱疹扁平疣是怎样引起的,如何治疗 ?手癣 -癣症中西医结合治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