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三国 百度云:强力推荐 给发心出家弟子的信(净宗法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15:13

按:

通过这次发心出家的考查,并结合平时佛门存在的问题,净宗法师写了这封信。这是一封借题发挥的信,也是一封虚拟对象的信,因为信中所说或多或少存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所以也可以说是写给大众的一封信。

 

读此信,在家人当思:我应当怎样培养恭敬僧宝的心?出家人当思:我应当怎样做才不负僧宝形象,增长众生善根?不管是出家、在家都要反思:如何面对“不如法”的现象,调伏自己的心?如何处理道场大众之间的关系?

 

钟虽撞击于一点,声却传遍于十方。如能深切反思,相信每一个人都会从中得到洗涤,得到利益。

 

 

南无阿弥陀佛!

你写的材料我看了,也向当家法师、知客法师了解了你的情况。应该说从根本上大家对你持肯定的态度,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明显。我想与我长时间不在寺院,无法细致的关心,并给予及时的提醒有关。总之我作为师父有责任。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你的事,由此展开来想的更多:一个发心出家者应该怎样接受考查培养?应该怎样看我们道场的住众?

 

还是从你说起吧。这一年多来,你对法门的信心坚定不退,日益增长,这是无话可说的。这与你逆境学佛、生稀有心、作难遭想、知恩感恩,又不断闻薰教理有关,所以这一点从本质上奠定了你是法门中人。所谓同门相亲,如手与足。

 

第二,你出家的愿心很切,没有丝毫顾虑犹疑,而且在这一年也日益坚固,虽未剃发,心中早已自断后路。既然想出家,自当有此决志。这一点是你能够出家,也是我当初同意你来寺里的原因,有此内因,必定是出家种姓。

 

第三,在这一年内,你作了很多努力,在学习沙弥律仪、闻修净土教理、劳作服务大众、热心护持道场方面,你都在努力,可说无一日虚度,时时挂在心中。

 

最后,你对自己的不足也有所认识,没有袒护隐藏,也很诚实的说明你对道场人事的看法。

 

眼看剃度的日子就要临近了,我却对你的事颇费踌躇,难下决定。同意你剃度吧,我却分明听到三种不同的声音。

 

第一种声音来自与你共事的大众居士,那个声音说:某某还没有剃度,就对我们指手划脚的批评,嫌我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只有他对,态度一点也不谦和,心意一点也不柔软。我们不希望有这样一位出家师父。

 

第二种声音来自出家众,说:某某还未剃度,便看我们这不顺眼、那不威仪,他一个居士起码的恭敬僧宝的心都没有,他还有资格出家吗?他这样在家身份尚且站在我们出家人头顶上,从心里把我们踩在他的脚底下,一旦出家,我们这些人还有日子过吗?

 

第三种声音来自执事,说:某某尚未剃度,就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扰乱常住,要是就这样剃度了,还不知会惹出什么是非,生出什么乱子来,道场还怎么有效管理?大众还怎样维护和合?

 

从居士到僧众,从清众到执事,都有声音,我能个人简单说剃就剃吗?况且如果不深探根源,就这样草率从事,是否说明你的知见看法都是正确而更加助长呢?这样既不利你个人的成长,也辜负你一片出家的诚心。

 

但不同意你剃度吧,你这一年是这样的努力,这样的期盼着,如此结局无异当头一瓢凉水,打击之大,失落之深,可想而知;甚至信心丧失,弃门而走,也有可能。你奔法门而来,本是法门人,我只愿你善根增长,欣欣向荣,不愿有半点伤害,何况遭受狂风折枝一般的打击呢!

 

我想还是暂时把剃度的事放一放,来共同谈一谈有关认识吧。

 

就谈“如法”吧。

戒律是律自己,可是你学了一点,便拿一把戒律的尺去律人家,这如法吗?

 

修学一切佛法,“如法”的证验就是烦恼减少,心地柔软,可是你学了一点点戒律,看人家都不威仪、不如法,心中生起更多的烦恼,心意也更加强硬。这如法吗?

 

佛法说外面的世界人事物是我们内心的投影,内心善见一切善,内心美见一切美,内心慈见一切慈。若见外面不好,源自我心不好;欲改造世界,须改造自心。如镜中人,脸有污垢,不是拭镜,而要洗脸。脸已洗净,镜自无污。按此道理,见人家不如法,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如法。如要改正,当令自心如法。但你看见人家不如法,便只想生硬地去讲人、管人、改变人。这样如法吗?

 

居士首先要恭敬三宝,你却见出家人的过失。这如法吗?

 

佛说恭敬僧宝,是只要剃发染衣,皆当生敬。昔有猎师,披僧衣盗杀大象,大象敬其衣故,不加踩踏。而你自己带一把尺,经过你的尺量合格,才恭敬;量不合格,就认为是次品,不恭敬。“恭敬僧宝”没有成为我们内心的品格,却成为择人而施的赐物。这如法吗?

 

你将和合一味的僧宝,以凡夫知见分为好的坏的、如法不如法,则僧团不成其为僧团,以用心、用尺将其割裂的缘故。这样如法吗?

 

末法时代能发心出家,具足因缘,显现僧相,又能专修念佛,安心决定,今生虽是凡夫,命终必定成佛;现在浊染世界,自己专修念佛,住在念佛团体,无言引导众生,是何等大功德,大善根!可说是僧宝中的僧宝,福田中的福田。纵有小小缺点,不失纯金良玉。如一块金币,纵被污泥所裹,不少纯金之份。因示现出家故,专修念佛故,必定成佛故。而你不能见他们身上这么多优点,耀人的光辉,反而盯住那一点点泥斑,指责嫌恶。你若心里真实装着专修念佛僧的尊贵,决定不会有蔑慢嫌恶的心态。如识金爱金之人,决定不会喋喋不休地说某一块金币上有泥,不是好金币而不喜欢它。自眼昏花,不识真金,唯盯住泥而生嗔嫌。这样如法吗?

 

你住在念佛道场,惯习念佛法门,不能用念佛之眼来看我们的僧众,而起尊贵难得、赞叹敬仰、爱护宝重之心,反而随顺一般知见,附和他人,贬嫌怨恼,人云亦云。这样如法吗?

 

你若真有智慧,当普同恭敬,普同赞叹,使人不敢轻我法门。当言:“大德!莫出此语。汝等广学多游,众所钦敬。我等师僧亦曾时时教导:当敬重一切客僧,莫敢轻视。然我念佛门中,众僧和合,信众拥护,化导广大,其德甚深,比较大德或不相让。虽现小瑕疵,能成大隐忍;人前示过患,自折骄慢心。譬如青果无斑而味涩,熟果有斑而味甜。大德今将远游,我等常相忆念,愿大德及时再返,予我教示,增我见闻。亦愿大德,随所游方,广播念佛之声,乐赞住众之德,如佛佛相赞,光光相摄,内外畅通,彼此影响,一动一静,巧成驰张,齐揽苦海众生,早上弥陀渡船。岂非美哉!”你如果能这样说,决定受人赞叹:“弘愿寺的居士尚且如此,其出家众更不可小视。”你若附和认可,对方也必更加轻视:“护持常住的居士尚且也认为如此,看来其出家众也不过尔尔。”

 

来来往往游方的客僧,虽然各有其长,但比较弘愿寺的住众,他们对本门法义的熏修相对时间还短,也没有那么精专,平时所处的环境也未必能如弘愿寺这样一句佛号不夹其他。如果只是来寺短住时日,对本门法义、本寺道风、本寺住众能了解多少呢?一个自守严谨的人,不会随便论断他人;一个自守严谨的人也不会随便相信或不相信他人的论断。一个人如果过于轻率论断,则少人信用。我们如果到别寺能够轻率论断他人吗?

 

你见出家人走路不好看,不威仪,便不生恭敬,然而他们内心柔和,常怀惭愧,从不显高慢之相,总是默默无闻念佛。你以居士之身,生高慢心,不知惭愧。这样如法吗?

 

你虽学沙弥律仪,不知从克已上下功夫,律已防非,密行实践,反而处处时时眼睛盯着别人。看!你不如法,你不威仪……看我多有威仪,多懂规矩,我才是一个好出家人,我出家比你优秀……如此即属“乍现威仪,贪图名利”。自以为是圣贤标志,内自善根已经腐烂尚且不知。与其乍现威仪,自高自慢,凌驾他人;不如现缺威仪,心常谦下,老实念佛。前者能祸害法门,而不自知;后者能兴隆佛法,人也少知。说贪利可能冤枉,然图名已是昭然,因人家未说,自己先肯定自己是如法故。就差没有出去打广告:我是如法众,我是威仪僧。口中未说,心中常说;不直说直赞己德,以批评他人凸显已德。不是一样吗?这样如法吗?

 

戒律甚深,难知难明。经通菩萨所说,戒唯如来亲制。既是佛亲自所制,即是最高的智慧,最深的慈悲。学戒若不能对如来慈悲感同身受,贯彻于自身,普及于大众,反而自增烦恼,令他增恼,我以为是没有学到戒律的真精神。我很惭愧,虽出家有年,自量根劣,只知仰赖一句佛号偷生寄活,从来不敢妄谈戒律,更不敢以戒律衡人。你未出家,便敢学舌,说有僧人戒律松弛,真是无知故胆大,不怕堕拔舌地狱。

 

《梵网经菩萨戒》说:“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此是最上菩萨大戒。我寺念佛僧众,蒙受祖师教化,安住弥陀光中,个个专修念佛,自知往生决定,自知必定成佛。如是信心,从不退转,佛亲自说“戒品已具足”,你却不生敬心。这样如法吗?试问当今末法,天下僧众有谁能如专修念佛僧,对于自己“必定当成佛,常作如是信”呢?天下寺院道场,有哪一个能如我弘愿专修念佛道场,全寺泡在一句名号中,人人念佛信心满满呢?

 

纵有十个大法师,说法如雨,威仪具足,戒行清净,智慧高远,人捧之如日月,众仰之如岳山,但如非专修念佛之人,换我一个小沙弥,我也不会做这个亏本的交易。何以故?若非念佛,不免轮回,何足为羡!若伴十个大法师,未来不免轮回;不如守一个小沙弥,未来必定成佛。此非以沙弥为贵,而轻高德法师,而是以念佛为贵,怜惜凡夫耳。虽然,若念佛人,而又智慧高远、戒律清净,当然是善中上善,美中之美。若大法师,不轻念佛,亦专念佛,则是现生菩萨、僧中真龙矣!弘愿寺今有十僧便有十佛,有百僧便有百佛。你面对今日僧宝,来世佛陀,竟然不生敬心。这样如法吗?

 

并非弘愿寺念佛僧众就没有缺点,也不是有缺点但概不许说,但要看什么人说,处于怎样的立场,以什么心态,又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也并非让你伪装真实想法以曲从我意,而是你对事物的认识有偏颇,对大众的看法不正确。你必须看出所有人众都超过自己,唯有自已最差最劣,才算进步。

 

当我们看到自心的黑暗时,就发现人家比我都光明;当看到自身的污垢,才知人人都比我干净;当知道自己的卑微无能,才知人家个个是我的老师。

 

 别的不说,这次共同发心出家的不少,是你的能力、才学都比人家有优势,所以才站高看远,发现了这么多不如法的人事?还是同住一个寺院,人家接触的皆是如法大众,独有你周围皆是不如法的人事?为何人家眼中一片吉祥光明,而我心里充满忧愁烦恼?这次板报选登了李荣海居士及另外两位女众的心得,请你好好看看,对照人家是怎样发心,怎样认识。你真有良心,有自知,应当惭愧,无地自容才对。

 

再说厦门陈贤居士,是大家公认的优秀者,他的修持、涵养、慈悲感染了每一个人。他是我们团体当中的宝,很多人受他影响,得他恩惠。陈贤居士也早有出家之志,你能想像若陈贤居士写一份发心出家汇报,也会说“居士不如法、僧众不威仪”吗?人家有那样的品行,又是那样谦德,对所有出家众是那样恭敬有加,出于至诚,从来不曾从他口中听说过一句出家人的不好。是他走南闯北,游学十几年所见所闻皆是菩萨吗?也许吧。但为什么这样?我们何不想想,何不学学他之作为。想来你还不会自认为已经超过他太多,已经是准出家人,在弘愿寺住了一年,他不过是居士,远在厦门吧。

 

发心出家,住在寺院,就是要接受大众的监督改造,你却监督改造起大众来了。是谁赋于你这样的职份?直是一错错到天边,真是太自不量力,不知身份,自以为是到极点,愚痴糊涂到极点。

 

譬如坐牢,是来接受改造,还是去改造管教干部,改造农场呢?

从俗汉到出家,第一步就是要完成自我的心灵改造,虽非坐牢,但“改造”的意义是相通的。改造改自己,修行修自己;佛门说修行,世间叫改造;修行出于自觉,改造来自强迫而已。但强迫改造,条件恶劣,反而能安心忍受;发心出家,诸缘皆护,反而不免愤怨。为什么呢?只因心态不同,一者自认有罪,一者不免居功啊。三界便是大牢狱,我们生生世世都犯了因果的天律,判罚在三界火宅中服刑,无有出期,苦不堪言,其身份也如同坐牢啊。若深知弥陀于我有恩,道场于我有恩,大众于我有恩,唯我一人罪大恶极,苦不堪言,唯愿弥陀救度我,道场宽容我,大众喜爱我,不惜肝脑涂地,以赎罪衍,自然心意柔软,百般安乐。而今发心出家,住在寺院,平等吃,平等住,人身一切自由,周围皆是师友,这么好的条件帮我改造,助我修行,我们不知感恩戴德,励修己过,反而生出许多嫌怨,看人家不如法、不威仪,内心滋生烦恼,真是天地良心。

 

你自知是好管闲事,但又以为我是好心,所以对于自己的好管闲事的祸患也就认识不清。不知身份定位,不能安分守己,以此治家则家道必衰,以此治国则天下大乱,以此治寺则道场将为市井、佛法尽成人情。

 

人们容易因为自己的“好心”,而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不知道错误往往都是由“好心”造成的,专门发坏心来破坏道场的还没有。一是佛菩萨的威德。二是一眼明知,难以得逞。唯有好心所行坏事,最有杀伤力,最能破坏一个团体。因为是好心,所以理直气壮。错而错得有理,还有比这更难办的吗?因为是好心,所以精进勇猛。错而勇往直前,还有比这更可怕的吗?因为是好心,所以不受人谏。错而无人能谏,还有比这更不可救药的吗。人若有不同意见,他马上便说:“我是一片好心,你怎么还能批评我,说我不对呢?岂非好人无好报,佛门不慈悲。”在他的好心好意、理直气壮、义正词严下,任你有十张口,也说不出他一个字。只好闭口卷舌而罢,摇头叹气而走。好心能制造委屈,好心能唤起同情;自己没有认识,也会有一些同样好心而糊涂的人跟着人叫屈。好心难谏,众人难犯。大众团体,道场执事最头痛的就是这种好心办坏事的人,最难消化的就是好心办的坏事。因为极具隐蔽性,所以往往容易得逞,而且时有所发,祸害难消。

 

住在一个道场,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循规蹈矩,不越本份。好心要有智慧,好心要守规矩。若自己既无智慧观察,又不受大众规矩约束,假好心之名,任自己所为,会是什么结局?天下为自己辩解的人有谁说自己是坏心?若自知是坏心,则其人心已柔软矣,知惭愧故。一般人虽忤逆父母,亦认为父母有欠于他。凡夫众生,多是下流,不以规矩约束,绝对不能成事。规矩是前人总结了无数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好心而坏规矩,则事多失败。规矩比好心更重要。说白了,没有经过佛法智慧调御的好心,其实就是习气,规矩正是用来对治这些习气的。所以不要认为,佛门不尊重我的“好心”。

 

以上所说,言辞不免激切,但很感谢你的示现,让我得以借题发挥,大众得以一清耳目。菩萨示现不落痕迹,你的作为也是一种菩萨示现。毕竟念佛门中皆上善,弘愿寺里无孬种。能入我弘愿念佛之门,个个皆是好汉。最差最差之人,拿出去也是最上等。故佛赞为人中芬陀利花,观音势至引为良朋善友。望你能认真反思,切实躬行,首先获得周围与你共事大众的认可,说:“某某心地柔和,为人谦下,他若出家我们欢喜。”再获得常住僧众的认可,说:“某某心存恭敬,根深苗正,他能出家我们欢迎。”再获得执事的认可,说:“某某循规蹈矩,安守本份,他若出家,能增稳定的力量,能消不安的因素,我们赞成。”能得此三人同意赞许,则须发剃落,法衣披肩,皆成自然而然。总之剃度与否,何时剃度,操之己手。我何尝不想看到真心出家者,皆能如愿剃度呢!若来一个是佛门人才,来两个是僧中宝贝,来三个是法门龙象,我当然高兴光彩。如若相反,岂不黯然神伤,面上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