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关于汉朝讲解:高老师治疗咳嗽经验(二)——周一民整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48:37

高老师治疗咳嗽经验(二)——周一民整理

高建忠治疗咳嗽经验(二)

医案举例:

    对于一个临床医生来说,必须做到“知常达变”。不“知常”不足以“达变”,不“达变”不足以临床。古人有“读书不如读案”之说,读书是知常的必要途径,而“读案”是“达变”的重要方式。我选择了临床中的几则案例,供大家参考。

1:周某,女,40岁,2008417日初诊。

主诉咳嗽一周,平躺较甚,影响睡眠,痰不多。伴见口干咽燥,胃脘不舒,周身窜痛,动则自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病起外感,杂药乱投,致营卫失和,肺失宣降,风邪残留。治以调和营卫,散风敛肺为法,方用桂枝汤加减。处方:桂枝9g ,生白芍12g ,僵蚕12g,蝉衣9g,射干15g ,白果9g ,炙甘草3g ,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水煎服。

    2008420二诊:药后诸症消失。

按:主诉咳嗽,见桂枝汤证,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但口干咽燥又非桂枝汤证。口干、咽燥、咳嗽、有汗,似温病,但舌不红,脉不动数,又非温病可释。组方伤寒方与温病药杂和,又芍药用量大于桂枝,且加白果,似有治杂病之嫌,驳杂不精,常为经方学者所不屑。但这样组方,经常很合临床,疗效常让人很是满意。


近代伤寒大家曹颖 在《经方实验录中》语重心长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愿读经方者,皆当临证化裁也。”


案2:高某,女,65岁。2008年11月17日初诊。


间歇性咳嗽多年。每届冬季发作,天气转暖缓解。近20余天来咳嗽较甚,呈阵发性,痰粘不利,晚上影响睡眠。伴见晚上口干,进食后胃脘痞满,大便不调。舌质淡暗,舌苔薄少而润,脉细弦。证属寒饮内停于肺。治以温化寒饮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加减。处方:生麻黄3g,桂枝3g,细辛3g,干姜3g,生白芍12g,姜半夏9g,五味子9g,橘红9g,枳实9g,射干12g,炙甘草12g。3剂水煎服。


2008年11月 23
日二诊:药后咳嗽明显减少,不影响睡眠。舌脉同前。上方去枳实,加知母12g,白果9g。4剂水煎服。


药后咳止脘畅,痊愈。


按:本案咳嗽,冬季屡发,晚上较甚,舌苔不腻,正虚不显,当为寒饮无疑,治疗首选小青龙汤方。但痰粘不利而非清稀,舌苔薄少而非水滑,加之晚上口干,进食后胃脘痞满,均非小青龙汤方证所固有。本案因胃脘不畅,易误从治疗中焦入手。也可因舌苔薄少而晚上口干,易误从治疗阴虚入手。笔者接诊时,首先辨为肺家寒饮,选定小青龙汤方为主方。处方时,着眼于舌象,参合炙甘草汤方意,重用炙甘草(用量等同于麻黄、桂枝、细辛、干姜4药的总量)。因胃脘不畅,加用橘红、枳实,乃仿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说:“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因痰粘不利而晚上口干,考虑饮聚日久可生痰化热伤阴,且温燥之药也可助热伤阴,故多用白芍,加用射干。

二诊胃脘转畅,故去枳实;久咳而舌苔偏少,故加白果、知母。  


案3:李某,女,28岁,哺乳期。2007年7月8日初诊。


咽痒、咳嗽近3月,醒后多发。有痰白粘,汗多,便干。前医予服小青龙汤方加减有效,但继服无效。舌质淡红,舌苔中心黄白薄腻,脉象细弦缓。治从少阳,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9g,黄芩12g,姜半夏9g,党参6g炒杏仁12g,僵蚕12g,蝉衣9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桔梗9g,射干15g,生甘草3g。4剂水煎服。

2007年7月15日二诊。服药后咳嗽、咽痒已止。醒后有四肢困乏,手足发麻感。既往有“慢性肾炎”病史,要求中药调治。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细缓。治从太阳少阳,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柴胡6g,桂枝6g,黄芩12g,生白芍12g,白茅根15g,党参6g,小蓟15g,炒谷、麦芽各15g,生甘草3g。4剂水煎服。


按:经方效捷全在方证相应。稍有挪移,疗效多不让人满意。患者首诊,可供辨证的资料并不充分,只是前医予服小青龙汤方加减有效,引起了笔者的重视。有效,故处方仍加用小量“姜辛味”;未愈,故不用麻桂,改用柴芩。当然辨证也结合了舌象与脉象。四剂咳止而不发,“经方可应手取效”这句话似可用在这里。二诊似无证可辨,笔者体会,柴胡桂枝汤治疗经络、津气不畅之病证有神效。


案4:高某,男,4岁。2007年12月11日就诊。


患儿近2周来时有咳嗽,晨起较多,家长未加在意。昨晚咳嗽加重,呈阵发性,刚入睡即又咳醒,患儿无法正常睡眠。咳声沉浊,有痰。纳食尚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舌苔白。从痰咳论治。处方:姜半夏6g,橘红6g,茯苓6g,僵蚕6g,蝉衣6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桔梗6g,焦神曲6g,炙甘草1g。2剂水煎服。


患儿当日中午、晚上分2次服完1剂,咳嗽即止,夜睡安稳。次日无不适,加之患儿服药不太配合,第2剂药未服。家长深赞中药治病之奇。


按:2007年入冬以来,干燥无雪,加之环境污染,小孩多有咳嗽、发热之疾。三因制宜,最终都要落在患者身上,总以辨证论治为归结。尽管气候干燥,但本例患儿并非燥咳。咳声沉浊,晨起明显,舌苔不少,当属痰咳。晚上突发加重,当为肺家受寒。故以二陈汤合‘姜辛味’法加减,取得捷效。


本方中干姜、细辛用1克已足够,缺则无功,多则坏事。笔者曾数次遭药店拒配有1克药的处方。一位司药者说:秤杆上最小度量是2克,无法配1克药。我说:抓2剂不就是2克了。还有一位司药者对着处方喋喋不休指责处方者(她不知是我),我说:你的工作是配药,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评价得了处方的好坏。


案5:曹某,女,26岁,职员。于2007年10月30日初诊。


主诉咳嗽半年余。近来加重,影响睡眠,入睡前咳嗽尤甚。口干喜饮,咽不舒,痰不多,大便干。口疮屡发。既往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脉细缓。久病多瘀,苔腻示痰,无明显虚象,从痰瘀论治,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处方:柴胡9g,赤芍药12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6g,桃红各9g,枳壳9g,桔梗9g,怀牛膝9g,姜半夏9g,茯苓12g,陈皮9g,射干15g,全瓜蒌15g,蝉衣9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日二诊:药后咳嗽减轻,但近2日未大便,食欲欠佳。舌质暗红,舌苔黄白薄腻,脉沉细弦,右脉见滑象。中焦郁滞,升降失常。从郁论治,越鞠丸加味。处方:川芎9g,苍术12g,香附12g,栀子12g,焦神曲12g,桔梗12g,炒杏仁12g,酒军(后下)9g,全瓜蒌15g,射干15g。3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4日三诊:药后上下转畅,但咳嗽不减。舌苔仍不清利,从痰气论治,温胆汤加味。处方:姜半夏9g
,陈皮9g,茯苓12g
枳实9g,竹茹9g,僵蚕12g,蝉衣9g,浙贝母15g,全瓜蒌15g,桔梗9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生甘草3g。3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2日四诊:咳嗽明显减轻,纳可,便调,口苦。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胆热口苦,上方稍作调整。处方:姜半夏9g
,陈皮9g,茯苓12g,枳实9g,竹茹9g,僵蚕12g,蝉衣9g,柴胡9g,黄芩12g,生甘草3g。5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7日五诊:咳止,无不适,苔薄脉缓。嘱停药,摄身。以后每次有咳嗽发作,及时中药治疗,不乱治,不误治,不迁延。


按:本案治愈,患者甚为欣喜。前后翻阅治疗经过,似无特殊,只能看出“随证治之”、“活法调和”几个字。


案6:王某,女,48岁。2008年12月4日初诊。


患“糖尿病”、“高血压病”近20年,身体素弱,不耐操劳。昨晚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全身酸困疼痛,伴见咽干、咳嗽。纳食、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舌苔腻,脉弦数。内蕴湿热,外受风寒,治以清内疏外,达原饮方加减。处方:厚朴9g,炒槟榔12g,黄芩12g,柴胡12g,知母12g,草果6g,蝉衣9g,僵蚕12g,连翘12g,羌活3g,独活3g。2剂水煎服。


2008年12月6日二诊:上方当天服1剂,即全身舒适,已不发热。现症见咳嗽较频,晚上影响睡眠,痰不多。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细弦。素体虚寒(曾服四逆加人参汤加味达半年之久,精神明显好转),湿热已去,肺家受寒,治以小青龙汤方化裁温通疏散清利。处方:生麻黄3g
,桂枝3g,干姜3g,细辛3g,制半夏9g,五味子9g,生白芍12g,僵蚕12g,蝉衣9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2008年12月8日三诊:咳减,晚上已能安睡,但有痰不利,舌脉同前。考虑肺气未平,有痰热内生,治以清化痰热,调畅肺气为法,定喘汤加减。处方:生麻黄3g,白果9g,款冬花12g,姜半夏12g,桑白皮15g,黄芩12g,炒苏子12g,炒杏仁12g,僵蚕12g,蝉衣9g,射干15g,浙贝母12g。2剂水煎服。

药后咳止痰除,痊愈。

按:春温夏热秋凉冬冷,这本来是自然更替,但我们发现我们有意无意在远离着这种规律。2008年的冬天,至12月仍然无雪,燥而少寒,门诊上发热咳嗽患者逐日递增。尤其是小儿和素体偏弱者,几无幸免。本案患者宿病缠身,西医建议住院治疗。患者笃信中医,坚持不使用抗生素。首诊以达原饮方加减,二诊以小青龙汤方加减,三诊以定喘汤方加减,疗效当属不错。但从理论上似难说通。如属温病,似不当用小青龙汤;如属伤寒,似不当用达原饮。喜用经方者不会想到用定喘汤;善用定喘汤者不易想到用小青龙汤。标准化的试题中绝不会有类似的题目,搞理论的人很少会认可这样的辨证论治。但,真实的临床就是这样,方随证转,哪管你门派之分与学术隔阂。


医案举例:

    对于一个临床医生来说,必须做到“知常达变”。不“知常”不足以“达变”,不“达变”不足以临床。古人有“读书不如读案”之说,读书是知常的必要途径,而“读案”是“达变”的重要方式。我选择了临床中的几则案例,供大家参考。

1:周某,女,40岁,2008417日初诊。

主诉咳嗽一周,平躺较甚,影响睡眠,痰不多。伴见口干咽燥,胃脘不舒,周身窜痛,动则自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病起外感,杂药乱投,致营卫失和,肺失宣降,风邪残留。治以调和营卫,散风敛肺为法,方用桂枝汤加减。处方:桂枝9g ,生白芍12g ,僵蚕12g,蝉衣9g,射干15g ,白果9g ,炙甘草3g ,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水煎服。

    2008420二诊:药后诸症消失。

按:主诉咳嗽,见桂枝汤证,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但口干咽燥又非桂枝汤证。口干、咽燥、咳嗽、有汗,似温病,但舌不红,脉不动数,又非温病可释。组方伤寒方与温病药杂和,又芍药用量大于桂枝,且加白果,似有治杂病之嫌,驳杂不精,常为经方学者所不屑。但这样组方,经常很合临床,疗效常让人很是满意。


近代伤寒大家曹颖 在《经方实验录中》语重心长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愿读经方者,皆当临证化裁也。”


案2:高某,女,65岁。2008年11月17日初诊。


间歇性咳嗽多年。每届冬季发作,天气转暖缓解。近20余天来咳嗽较甚,呈阵发性,痰粘不利,晚上影响睡眠。伴见晚上口干,进食后胃脘痞满,大便不调。舌质淡暗,舌苔薄少而润,脉细弦。证属寒饮内停于肺。治以温化寒饮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加减。处方:生麻黄3g,桂枝3g,细辛3g,干姜3g,生白芍12g,姜半夏9g,五味子9g,橘红9g,枳实9g,射干12g,炙甘草12g。3剂水煎服。


2008年11月 23
日二诊:药后咳嗽明显减少,不影响睡眠。舌脉同前。上方去枳实,加知母12g,白果9g。4剂水煎服。


药后咳止脘畅,痊愈。


按:本案咳嗽,冬季屡发,晚上较甚,舌苔不腻,正虚不显,当为寒饮无疑,治疗首选小青龙汤方。但痰粘不利而非清稀,舌苔薄少而非水滑,加之晚上口干,进食后胃脘痞满,均非小青龙汤方证所固有。本案因胃脘不畅,易误从治疗中焦入手。也可因舌苔薄少而晚上口干,易误从治疗阴虚入手。笔者接诊时,首先辨为肺家寒饮,选定小青龙汤方为主方。处方时,着眼于舌象,参合炙甘草汤方意,重用炙甘草(用量等同于麻黄、桂枝、细辛、干姜4药的总量)。因胃脘不畅,加用橘红、枳实,乃仿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说:“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因痰粘不利而晚上口干,考虑饮聚日久可生痰化热伤阴,且温燥之药也可助热伤阴,故多用白芍,加用射干。

二诊胃脘转畅,故去枳实;久咳而舌苔偏少,故加白果、知母。  


案3:李某,女,28岁,哺乳期。2007年7月8日初诊。


咽痒、咳嗽近3月,醒后多发。有痰白粘,汗多,便干。前医予服小青龙汤方加减有效,但继服无效。舌质淡红,舌苔中心黄白薄腻,脉象细弦缓。治从少阳,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9g,黄芩12g,姜半夏9g,党参6g炒杏仁12g,僵蚕12g,蝉衣9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桔梗9g,射干15g,生甘草3g。4剂水煎服。

2007年7月15日二诊。服药后咳嗽、咽痒已止。醒后有四肢困乏,手足发麻感。既往有“慢性肾炎”病史,要求中药调治。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细缓。治从太阳少阳,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柴胡6g,桂枝6g,黄芩12g,生白芍12g,白茅根15g,党参6g,小蓟15g,炒谷、麦芽各15g,生甘草3g。4剂水煎服。


按:经方效捷全在方证相应。稍有挪移,疗效多不让人满意。患者首诊,可供辨证的资料并不充分,只是前医予服小青龙汤方加减有效,引起了笔者的重视。有效,故处方仍加用小量“姜辛味”;未愈,故不用麻桂,改用柴芩。当然辨证也结合了舌象与脉象。四剂咳止而不发,“经方可应手取效”这句话似可用在这里。二诊似无证可辨,笔者体会,柴胡桂枝汤治疗经络、津气不畅之病证有神效。


案4:高某,男,4岁。2007年12月11日就诊。


患儿近2周来时有咳嗽,晨起较多,家长未加在意。昨晚咳嗽加重,呈阵发性,刚入睡即又咳醒,患儿无法正常睡眠。咳声沉浊,有痰。纳食尚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舌苔白。从痰咳论治。处方:姜半夏6g,橘红6g,茯苓6g,僵蚕6g,蝉衣6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桔梗6g,焦神曲6g,炙甘草1g。2剂水煎服。


患儿当日中午、晚上分2次服完1剂,咳嗽即止,夜睡安稳。次日无不适,加之患儿服药不太配合,第2剂药未服。家长深赞中药治病之奇。


按:2007年入冬以来,干燥无雪,加之环境污染,小孩多有咳嗽、发热之疾。三因制宜,最终都要落在患者身上,总以辨证论治为归结。尽管气候干燥,但本例患儿并非燥咳。咳声沉浊,晨起明显,舌苔不少,当属痰咳。晚上突发加重,当为肺家受寒。故以二陈汤合‘姜辛味’法加减,取得捷效。


本方中干姜、细辛用1克已足够,缺则无功,多则坏事。笔者曾数次遭药店拒配有1克药的处方。一位司药者说:秤杆上最小度量是2克,无法配1克药。我说:抓2剂不就是2克了。还有一位司药者对着处方喋喋不休指责处方者(她不知是我),我说:你的工作是配药,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评价得了处方的好坏。


案5:曹某,女,26岁,职员。于2007年10月30日初诊。


主诉咳嗽半年余。近来加重,影响睡眠,入睡前咳嗽尤甚。口干喜饮,咽不舒,痰不多,大便干。口疮屡发。既往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脉细缓。久病多瘀,苔腻示痰,无明显虚象,从痰瘀论治,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处方:柴胡9g,赤芍药12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6g,桃红各9g,枳壳9g,桔梗9g,怀牛膝9g,姜半夏9g,茯苓12g,陈皮9g,射干15g,全瓜蒌15g,蝉衣9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日二诊:药后咳嗽减轻,但近2日未大便,食欲欠佳。舌质暗红,舌苔黄白薄腻,脉沉细弦,右脉见滑象。中焦郁滞,升降失常。从郁论治,越鞠丸加味。处方:川芎9g,苍术12g,香附12g,栀子12g,焦神曲12g,桔梗12g,炒杏仁12g,酒军(后下)9g,全瓜蒌15g,射干15g。3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4日三诊:药后上下转畅,但咳嗽不减。舌苔仍不清利,从痰气论治,温胆汤加味。处方:姜半夏9g
,陈皮9g,茯苓12g
枳实9g,竹茹9g,僵蚕12g,蝉衣9g,浙贝母15g,全瓜蒌15g,桔梗9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生甘草3g。3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2日四诊:咳嗽明显减轻,纳可,便调,口苦。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胆热口苦,上方稍作调整。处方:姜半夏9g
,陈皮9g,茯苓12g,枳实9g,竹茹9g,僵蚕12g,蝉衣9g,柴胡9g,黄芩12g,生甘草3g。5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7日五诊:咳止,无不适,苔薄脉缓。嘱停药,摄身。以后每次有咳嗽发作,及时中药治疗,不乱治,不误治,不迁延。


按:本案治愈,患者甚为欣喜。前后翻阅治疗经过,似无特殊,只能看出“随证治之”、“活法调和”几个字。


案6:王某,女,48岁。2008年12月4日初诊。


患“糖尿病”、“高血压病”近20年,身体素弱,不耐操劳。昨晚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全身酸困疼痛,伴见咽干、咳嗽。纳食、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舌苔腻,脉弦数。内蕴湿热,外受风寒,治以清内疏外,达原饮方加减。处方:厚朴9g,炒槟榔12g,黄芩12g,柴胡12g,知母12g,草果6g,蝉衣9g,僵蚕12g,连翘12g,羌活3g,独活3g。2剂水煎服。


2008年12月6日二诊:上方当天服1剂,即全身舒适,已不发热。现症见咳嗽较频,晚上影响睡眠,痰不多。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细弦。素体虚寒(曾服四逆加人参汤加味达半年之久,精神明显好转),湿热已去,肺家受寒,治以小青龙汤方化裁温通疏散清利。处方:生麻黄3g
,桂枝3g,干姜3g,细辛3g,制半夏9g,五味子9g,生白芍12g,僵蚕12g,蝉衣9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2008年12月8日三诊:咳减,晚上已能安睡,但有痰不利,舌脉同前。考虑肺气未平,有痰热内生,治以清化痰热,调畅肺气为法,定喘汤加减。处方:生麻黄3g,白果9g,款冬花12g,姜半夏12g,桑白皮15g,黄芩12g,炒苏子12g,炒杏仁12g,僵蚕12g,蝉衣9g,射干15g,浙贝母12g。2剂水煎服。

药后咳止痰除,痊愈。

按:春温夏热秋凉冬冷,这本来是自然更替,但我们发现我们有意无意在远离着这种规律。2008年的冬天,至12月仍然无雪,燥而少寒,门诊上发热咳嗽患者逐日递增。尤其是小儿和素体偏弱者,几无幸免。本案患者宿病缠身,西医建议住院治疗。患者笃信中医,坚持不使用抗生素。首诊以达原饮方加减,二诊以小青龙汤方加减,三诊以定喘汤方加减,疗效当属不错。但从理论上似难说通。如属温病,似不当用小青龙汤;如属伤寒,似不当用达原饮。喜用经方者不会想到用定喘汤;善用定喘汤者不易想到用小青龙汤。标准化的试题中绝不会有类似的题目,搞理论的人很少会认可这样的辨证论治。但,真实的临床就是这样,方随证转,哪管你门派之分与学术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