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单身公寓出售:怎样写好新闻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16:24
一、“货”从何来?

 

要写稿件,关键是肚里要有“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货’从何来?平时积累是个重要环节。平时积累,做到“六要”。

1、尽快熟悉各种情况。

通讯员的头脑,应该是一张永远张开的网。这样,就可以随时捕捞到可用之物。等各方面的状况。

2、做到“四多”:多看、多听、多想、多写。

这就是说,你要做个“杂家”。因为只有接触了方方面面,并用各种知识充实自己,它们就能在头脑里 “挂上号”。这就好比脑子设了许多“电路开关”,以后采访时,遇到哪个问题,都能及时“噼噼啪啪”地接通线路,这就是知识背景的准备。

3、要勤于收集资料。

有关好文章、好材料,要随时积累、收集。写稿之前看一看,可受到不少启发,能及时打开你的思路。

4、要广交朋友

要与各种人打交道,从中了解各行各业的信息。有许多好的线索,都是从这些渠道获得的。

5、要做个有心人。

这就要有敏感性,要善于抢抓新闻。否则,身在“宝山”,也会失之交臂,不识宝物在何处。

6、要建立联系点。

要掌握那些地方出新闻?要了解哪些地方出信息?从而建立联系。

二、 深入采访

作为通讯员,随时要有思想准备。做到“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这就需要做到“五要”。

1.要对某个采访对象背景事先有个大致了解。

不打无准备之仗。胸有成竹,提问才能有的放矢。当你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后,才能多侧面、多角度打开对方思路。使之一见如故,无话不谈,进入角色。

2.要全方位采访。

即要采访领导,又要采访群众。了解情况,尽量详细、全面、清楚。采访材料要“以十当一”,多多益善;选用材料,要“以十当一”,这就要博彩精发。

3.要善于捕捉“闪光点”。

有时要采访的内容一无所获,偶尔攀谈却又发现了新的线索、典型事例,“闪光点”终于闪光了。

当你找准最佳线索,选准最佳角度,用好最佳语言,才能写出最好文章,达到最佳效果。

4.要学会当“导演”。

发现了典型或有了好的想法,一时没有由头,在不违反新闻真实性条件下,当可引导有关方面去做。例如:科技“赶集”等。

5.要学采药人。

当发现一株药材,有经验的采药人并不立即挖进篓子,而是看其成色、年龄。如这支人参不大不壮,宁肯再等一、二年,帮其垒石、挡风、除草、松土,待其成熟后收获。例如全国拥军模范凌智的故事,平时发稿,就不如建军节之际发表,这时易用且肯定会占报纸显著位置。

三、如何“加工”?

肚里有了“货”,如何“加工”?这又是一道难题。关键两个字,“写”功和“改”功。

一是写的方面。要做到“六要”。

1.要善于分析材料。

面对方方面面材料,你一定要牢记二条。

动笔之前想一想:抓得问题准不准?选得角度新不新?写什么题材合适?动笔之时想一想:结构如何才能合理?语言怎么才生动?

只有这样,才能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

2.要打好腹稿。

通过分析材料,理出思路,列出提纲、要点、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部分写哪几点?哪些材料放在哪里?哪些材料用?哪些材料不用?有时要舍得忍痛割爱。

3.要尽快动笔。

新闻的新,除了内容新,思想新之外,就是时间要新。否则,新闻就不叫新闻而变成了“旧闻”,这就失去了写的价值。

4.要从小处入手。

写作如绣花,要当好绣花女。与其四下挖沟,不如一处挖井。“挖得越深,写得越透”。

5.要写好导语(即开头语)。

“万事开头难”,用在写导语上,恰如其分。要做到几句话中,以少概全,以简熔精,确实很不容易,没有一定功底的人难以做到。这就要多看别人的导语、多练习。

6.要拟好题目。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题好一半文”。题目精练,新颖,就有吸引力,起到“画龙点睛”之功。

二是改的方面。要做到“五要”。

1.要有“磨劲”。

写完稿后磨一磨:有没有自己的特色?深度怎样?有没有片面性?是否经得起多方面的推敲?观点、素材、每一字、句是否摆布得恰当好处?

2.要有反复修改的毅力。

有道是:“千金难买回头看,写稿不厌反复改”。事实证明:“千锤百炼出好钢,再三修改出华章”。

3.要征求各方意见。

有了各方意见,一来可充实内容,前面讲的《植树》稿写作过程正是如此;二来更可避免失实。

4.要进行一次“冷处理”。

从上篇没发出的稿件中,我体会到,稿件写完后,不要立即发出。是急稿,也要压一晚,进行一晚“冷处理”。待头脑清醒时,再看一看,就会发现笔误。

5.要在眷稿中修改稿件。

初稿写就,认真眷稿是关键,它是改稿的最后一道程序。这一关,容易发现错字、别字、错用标点符号,容易发现语序不妥,还可增加文字,充实材料,补上事例,加大文章分量。有时候就是边眷边多加了几笔,就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为文章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