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读后感:杨修辩:阅读绘本 品味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1:05:06
  绘本,犹如优秀电影、尤其是动画片的纸质版。

    绘本,是视觉艺术的一种。不识字,越过文字,通过画面结构、细节,光影、色彩,你也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们的乐趣,多是如此。

    如果懂得绘本的人,绘声绘色、传神地朗读,绘本就可以成为视听一体的艺术,开拓出奇妙的人生境界。比如:家庭幸福的秘密,朋友关系的道与术,如何做自己……,等等,都藏在经典的绘本里,等待阅读,等待发现,等待你的分享。

   很高兴来这里分享大家共同喜欢的东西。

   绘本虽然在西方国家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但目前中国家长不知道绘本的人还很多,还没有进入所有人的阅读视野。

    首先我们要看这个绘本绘什么?绘本主要是利用视觉的元素:色彩、画面构图,利用线条、光影的变化,通过视觉元素的调用来观照这个世界,来和我们对话交流。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很客观、很具体地看它绘了什么。

我们拿到一本绘本首先看到的是画面。看画面孩子常常要比大人厉害。如果你是学绘画的,学视觉艺术的,你可能把握视觉画面的能力更强一些,更敏感一些,更多地捕捉到其中的暗示、细节和导引,而更多的没有经过训练的读者往往是读个大概齐。甚至有些家长是偷懒的,或者是光看文字。

   其实,绘本是有两种,一种是有字的,还有一种根本就没字。类似于世界电影的有声片和无声片。最早的电影是默片。从1926年1927年电影诞生以来,世界上很多经典电影往往是台词不多的。它是以视觉元素为主体的,声音元素的调用只是让视觉艺术的电影变得更加完备,更加丰富,更有说服力。是在视听效果上更接近真实的社会和世界。但是,电影毕竟主要是一种视觉艺术。

   绘本也是如此,它把声音隐藏在了无声之中,虽然这里面是无声的,听不见声音,但是你心里听得到。因为它利用了我们的知识库存。

   比如“小熊比尔系列”这套书。



   当我们看到两只熊面对面在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们显然是在对话。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是一个对话的场面。而且,由于色彩、构图等元素,我们可以看到小熊是躺在一个有着童话色彩的沙发上。爸爸好像在给孩子讲点什么,孩子很高兴地听着。父子俩非常亲切,非常舒服。很相濡以沫的,很交融的一个画面。是一个非常私密的,居家卧室的场景。这种水乳交融的感觉是通过画面鲜艳的温暖的信息传递给我们的。这些都是通过画面里的细节告诉我们的。

   所以我们看绘本的方法:

   第一就是看画面里有什么,也就是“绘什么”。绘画里用了哪些色彩,线条,画面布局为什么这样做,意义是什么。首先从视觉上去看,而不要先注意字。在绘本里,字只是起到了非常少的一点点作用,更多的内容是在画面里的。所以我说,绘本是视觉艺术,是优秀电影的纸质版。

   第二是,怎么绘?他是怎样构成这样一个绘本的。它的结构,先绘什么,后绘什么,中间绘什么,哪些地方长度要多一些,哪些地方要简略,这些都是有用意和想法的。

   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这么来做这个绘本?为什么用如此的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意图。

我们把这三个方面都搞明白,那么一个绘本就读透了。

   我们大多数家长现在是想把绘本上的字早一点教给孩子。让孩子识了字以后就可以自己读了,是不是?孩子能读书自己就解放了。很多父母觉得不堪其扰。因为老要陪伴,老要阅读。

   我们通过绘本能读到什么呢?

   能读到家庭,绘本里有太多的家庭故事,包括这种以动物为主体的故事,比如 “小熊比尔系列”。

  



       


   

     这个系列主要是写父子关系,小熊和大熊的关系。虽然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女权运动从美国兴起,席卷全世界,但是,在现代社会,男性依然是社会生产和社会优势资源的掌控者。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很多男性常常是疲于奔命,没有多少时间回到家里,没有多少时间面对妻子和孩子,特别是没有多少时间面对孩子。所以我们知道,现在在外面比较成功,挣钱比较多,对家庭经济贡献比较大的一些男人,在精神上的缺失,情感上的缺失,尤其是在亲子教育中的缺失,常常是惨不忍睹的。

     我自己碰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位福建的男士,他的女儿上高中,马上要上大学了。儿子上初中了。他的孩子从小到大没跟他一起吃过饭。平时家里只有夫妻之间能沟通,孩子见了他如避瘟神,都躲到自己的卧室里,他走了他们才出来。这个父亲很内向,其实他特想跟两个孩子在一起。但又说不出口,好像我这个当爹的还得求你们和我在一起!我这么多年辛辛苦苦,还不是为了你们。他心里有很多委屈,但又说不出口,羞于启齿。这次,当他女儿出来拨菜的时候,他说:你能坐下来一起吃顿饭吗?他女儿愣了一下,眼神就看着妈妈,是一种求救的眼神,希望妈妈放走她。她妈妈看看她,又看看她爸爸,一看她爸爸眼神很坚定的,看样子今天是豁出去了。于是,妈妈说,你就坐下吧。就帮了爸爸一句。这下女儿坐下了,特别痛苦。一餐饭几乎吃不下去,也不吭声。爸爸走了以后,女儿跟妈妈说:从今以后,请你永远不要让我跟爸爸一起吃饭,除非你要饿死我。其实爸爸也看出来了。也觉得很痛苦,他觉得他很失败。他跟我说这话的时候差不多五十岁了。

    类似的故事我还听到过很多。还有一对父女,女儿能跟很多孩子融洽相处,就是不能跟她爸爸在一起;她爸爸说,我能指挥千军万马,就是管不了我女儿,特难过。我说你得多陪伴女儿,他说我不知道怎么陪伴她。我说你带她出去玩,单独带她出去玩。

 

绘本里的爱与被爱

    这本绘本把人生哲学的很多东西都融在里面了。看起来很简单。这就是《黑兔和白兔》.



     我们都知道黑色和白色是这个世界两个最极端的颜色。非黑即白,现实生活好多人也是如此。这个作品只有两个人物,两种颜色:黑兔和白兔。用了白色的扉页,黑色的字。生活没有这么简单,故事比这精彩的多。只是为了突出黑兔和白兔,为了让我们进入精彩的故事。

    黑兔和白兔是在草地上生活。本来黑和白是色彩的两级,但这个绘本和很多绘本上边界很清楚的图画不同,而是一种毛绒绒的感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水乳交融的感觉。

    在一个好大好大的森林里,住着两只小兔子……



    在很多文化中,黑色都很重要,黑色标志着庄重、高贵和责任,黑色也意味着需要思考,需要认真面对。

它就这样铺垫着,在每天的生活中,在嬉戏玩耍中,埋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一直在生长着。但这个秘密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从黑兔一次又一次中断的游戏中知道,一定有一个秘密……



     你看,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是两个人的绝配:一个爱操心,另一个就没心没肺。不操心的要成全爱操心的,要是两个人都爱操心,两个人就得整天打架。一个爱操心,另一个就要主动地学会不爱操心。让爱操心的人成天有机会唠唠叨叨,发泄自己的能量,爱操心的人其实也很高兴。不爱操心的就享受呗。这样两个人搭配默契。这里面,小白兔整天没心没肺,还很奇怪小黑兔,你整天都在想事,你都在想些什么呢?

   我在许愿,我希望永远和你在一起,不分开……



    人家那么喜欢她,小白兔是骄傲的,不是那么好追求的。小黑兔的眼睛瞪得更大了、都直了。整个画面都是小黑兔的忧伤和小黑兔的执着,小白兔都没了,就剩下了小黑兔。实际上突出了小黑兔作为叙事主体的一种情怀。

小黑兔想了又想,我希望你全部属于我……



    人生中很庄重、很重要的事情都需要一些仪式。

    这是一个常规的爱情故事,但这个故事是用一种最朴实、最简单、最没有杂质的方式表述出来的。让我们看到,无论是爱还是被爱,都是美丽的。白兔黑兔和人类一样,既需要爱,也需要被爱。在世俗社会里,我们总是千方百计想去被爱,而不是怎样去爱。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我们听到有些父母的孩子都成人了,还非常愚蠢地教育他们的孩子:儿子,你可别学会干家务,你妈把你伺候到结婚,将来让你老婆伺候你。可是她就没听见隔壁那个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女儿:女儿,你妈这辈子可算倒了霉了,跟上你爸累了一辈子,我也把你伺候大了。将来你要找老公,可别找你爸这样的。我把你伺候这几十年,够了,以后你不许伺候别人。你啥都不要会,将来找一个伺候你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过度聪明,过度会拨算盘的人,最后往往感受不到单纯的幸福。其实不会做饭的父母是很遗憾的,包括我自己在内,我就不太会做饭。我不是因为偷懒,我总是很勤奋的做,但是总不能得到表扬。我一直认为责任在我老公,因为我辛辛苦苦做出来,他老不表扬我。他总是说不是缺葱就是缺蒜。弄得你成就感顿失,连吃的兴趣都没有了。那就不做了吧,时间一长,老不做就退化了。如果你想让对方勤劳,一定要极尽全力去赞美他。当然不是为了累死他,而是为了让生活质量更高一些。

     我们这一辈子活着,第一要学会爱自己,第二要学会爱别人。爱别人不仅仅是爱自己的配偶,自己的子女,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亲人,还包括爱更多的人和更广大的世界。每一种不同的对象,爱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最基本的是,秉持着一种正面的情怀,正面的情绪:少责备,少批评,少责备,少侨情,多鼓励,多表扬,多赞美。好多人不会表扬别人,所以我每次带一个新班的时候,都会给他们布置一个作业:你们大学四年,我希望你们做好一个作业,就是每个人找到一个搭档,每天给人家总结一条优点,很诚恳地表扬他,指出他的一条优点。一条就行,不用多,但不能重复,一直表扬下去。看你能做多久,最后他一定会爱你,他不可能不爱你,不可能不崇拜你。因为最了解他的人是你,他一定会这样认为。你想啊,你喜欢的人,你欣赏的人,你的爱人,往往是这样成为的。那么你为什么不这样对待别人呢?我们有些人,一做了父母就觉得自己特了不起,就端起架子,就摆谱。我们生活中本来有很多事情很简单,但人为地把它复杂化了。

    我们有些父母对孩子不板着脸就不会说话,不把孩子训两句就觉得没严格要求孩子。你看谁谁考了98,你才考了89,你让我这脸往哪搁?你爱往哪搁就往哪搁。这是两码事。再说,如果你的爹娘这样跟你说话,你受得了吗?你不高兴就家庭暴力,语言暴力。我们知道,有很多父母小的时候就赌咒发誓,自己有了孩子,绝对不会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对待孩子,但自己当了父母三两年后,不知不觉就克隆自己当年自己父母的做法。你受了那么多教育,价值是什么?应该让负面的教育,负面的价值观止于你。如果让这个恶循环停止在你这里,那你就立大功了。你过去的罪没白受,你后天的教育没白受。那么这个社会会因为你的存在,你的一种多样化的感受有了多样的可能。但是,我们知道,有好多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那就是爱和被爱,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我们不仅仅需要被爱,我们也需要爱,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一个都是短命的。从爱到大爱,使你成为天使,使生活成为诗篇,使家庭和宇宙成为圣殿。人生无处不是美,但你得会爱。有好多人会说,我当然会爱了,但他的爱让人很痛苦,他爱的让人要逃跑。

   1977年,女诗人舒婷发表了《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这首诗被放在了中学课本里,很多人都会背诵这首诗,但这首诗的实际意义很多人不懂。“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不但是绝不,连像都不要像。但是我们今天在很多电视剧上,在很多传媒上传递的都是只恨自己没成为“凌霄花”。什么生得好不如嫁得好之类的。“绝不学痴情的鸟儿”,这里用的是“不学”。这个东西虽然很好,但我不学,是什么呢,“是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绿荫、鸟儿、歌曲都是好东西,但关键是里面的动词,决定两个人关系的动词:重复单调的歌曲,就坏了。“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光给你当助手,那不行。日光、春雨,这些都是好东西,但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如果你是一棵树,那么我也得是一棵树,同类相求。至少我们得是同类,这样,我们才可能“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才是完整的爱,两个独立、完整、成熟的生命主体,彼此有相同、相知、相合的基础,然后深深的爱着对方。有深刻的生命根基,又有着彼此的契合,“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因为是两棵树,没有搅合到一块。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我们今天有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一旦相爱,就急急忙忙改变对方,其实相爱的两个人,实际上是带着两个家族文化的DNA和两个家族的精神气质,肯定是橡树和木棉,肯定不是两棵橡树。这两个人要过好,一定是橡树和木棉,你要是非要把对方改造成橡树,你直接找橡树不就完了吗?当初他肯定不爱橡树,只爱木棉。木棉忙着改橡树,其实他找的就是橡树。现在他结了婚,就要把橡树改造成木棉。古怪吧?其实我们经常干着自己打自己的事。其实,人类总是在跟自己作对,没人跟你作对。我们设计了很多敌人,其实最大的敌人常常是我们自己。这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希望正面表达,在爱的互动中,在人际互动中,正面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几本绘本,我们要掌握的是: 第一、要表达。这是我们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做到的。不要以羞怯、含蓄为借口,这是很傻的。人生苦短。 第二,春种秋收。你播种什么样的种子,就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如果你对生活充满抱怨,有很多不满意的话,你一定要问问自己:对于改变一些不满意,我做了多少?我是怎么样把它推动到这样一个不满意的地步的。其实,一旦木棉把橡树改造成了木棉,他一定哪哪都不满意,因为当初就奔着橡树去的。一旦改造成功,他绝对不会满意。橡树要是把木棉改造成橡树,他也不会满意,立马逃跑。我们知道,所有的不满意都是我们自己推动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冷静地想想,我们做了什么。还有合作式的、互助式的关系。我们可以看看这些关键词,在绘本里常常出现,但是在现实社会里却常常相反。 还有一个观念就是:我不等于你。在家庭里这点很重要,绘本中常常呈现的都是家庭关系、亲友关系,人际关系。无论多近多远的关系,一定要记住,不要想当然地一定认为对方应该如何。你不是对方,所以你不能替对方做主。一定要尊重对方的独立主体性。尤其是父母对孩子。我们做绘本阅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一点。同一个绘本,孩子读到的东西和大人是不一样的,或者说经常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大人一定要谦虚一点。先把你自己的话收住,听孩子说。听完以后,想想他的道理再说话。如果你不明白,问问他,让他给你解释一下。其实他对你解释的过程是他自己开拓的一个过程,对你开拓的过程。如果他能给你都讲明白,那他就太伟大了。你就罢了。直接就闭嘴,不要说了。家长说的越少,孩子就有机会说的越多。家长可以多读,但是少解释。有些家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容易给孩子解释偏了。所以最好直接给孩子读就好了,因为这些优秀的绘本往往都是精心打造的,它本身都是经典。看画面,孩子有这个能力。孩子特别善于直觉把握,整体把握。你再把字读给他听就好了。关键是孩子要听父母的声音。他通过听父母、老师的声音,来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他先获得一种安全感,然后就很踏实地去看他所感兴趣的东西。这就够了,你不要干涉他。尤其是遇到你和孩子看法完全不一致或者有差异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谦虚,千万打住,自己先不要说话。先听他的,听听他有没有道理。如果你还想不明白,你问问他,请他解释一下。如果你能想明白得话,就认可他。注意倾听孩子,注意对方的主体性。
绘本里的有效接触 
比如《家庭作业》:
 

    山羊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抱抱……当小鼹鼠回到家想完成这个作业的时候,妈妈正忙着照顾小妹妹,没有理会他。他很失落,觉得自己不被妈妈重视了。我最近遇到一个15岁的小女孩。她13岁的时候,父母又生了弟弟。她等于独占了父母的爱13年。现在,父母会照顾弟弟多一些,那么她的爱就有分流。她总觉得爸爸看弟弟的眼神,对弟弟的态度都要好于她。她伤心、绝望,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思。小鼹鼠也发生了这种精神危机。这是全世界的一种精神危机。我看过北欧的一部电影,是讲一个小女孩如何度过了精神危机,父母最后找到了她,抱着她,亲她,高兴的不得了。她这时才明白:噢,原来你们还爱我啊!有效接触,就是说,行动建构一切。《家庭作业》讲了一个非常简单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的故事。世界上有这类组织叫抱抱团,定期举办沙龙,到这个沙龙来的人,不管是否认识,不管男女老少,见面第一件事就是互相拥抱。把你的友善、你的体温,你对别人的感受传递给别人。彼此获得安全感。这是一种有效接触,它能治愈很多疾病。现在有很多疾病都是因为缺乏有效接触。我们的语言太多了,我们的行动太少了。

 

    在亲情里有很多纠结和博弈。举个例子《我讨厌妈妈》。

 



   

     在这里面,小兔子对妈妈有很多意见。      小兔子觉得妈妈对他不够好:睡懒觉、不让我看动画片,不洗袜子,不跟我结婚…… 妈妈看上去无动于衷地看着小兔子“离家出走”,又看着他回来。连动都没动……我们知道有很多妈妈是做不到这样的。有很多妈妈太积极地回应孩子。其实你剥夺了孩子作为戏剧主人公的乐趣。其实孩子有时候需要一种戏剧感,需要一种壮怀激烈的情感活动,并通过动作、情绪发泄来完成自己的人生戏剧。你只做他的观众就可以了。有点类似说相声的那个捧哏的,你的孩子就是那个逗哏的,你时不时的哼哈一下,他就很满足了,就够了。这个妈妈就特别绝。儿子在她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她就莫名其妙地看着他。儿子一会儿出去了,一会儿进来了,她拉也没拉他,很木然的样子看他表演。最后一次,儿子说是回来拿他的球,其实他想引起妈妈的格外注意。可是妈妈还故意装出一副很奇怪的样子:咦,怎么啦?嗯,忘了拿球,我要带走的。临走时问妈妈:“对了,妈妈,又见到我,你高兴吗?”这才是关键,这才是实质。他要成为妈妈心中的明星,要永远做这颗明星。他妈妈每天忙忙碌碌,还睡懒觉,把他这个明星忽略了。“当然高兴啦!”妈妈回答他。这句话太重要了。把小兔子所有的烦恼、担心、疑虑、不满一笔勾销。千万不要吝惜你给孩子这句话。

     小兔子一头扑进妈妈的怀里,完成了有效接触。我们知道人生中有很多美妙的机会和美妙的境界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还有好多绘本,像《鱼就是鱼》《自己的颜色》《再见艾玛奶奶》《莎娜想要演马戏》都在讲个性。强调了我们世俗生活中很少看到或很少关注的东西。

 

   绘本中强调的自我认同

 《鱼就是鱼》特棒,网络上有动画。



      是在强调自我认同。鱼和蝌蚪从小一起长大。所以鱼一直认为蝌蚪和他一样,也是鱼。没想到有一天蝌蚪冒出两只脚,让鱼很受打击。为啥他长脚我就没长呢,本来都一样。原来他跟我不一样。很多人也是,看到别人和自己不一样,立马生出自卑感。很多人厌恶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这是很可怜的。其实人接纳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能力。这个鱼就开始难受了,没想到蝌蚪说,我本来就不是鱼,我是青蛙。鱼很着急:你就是鱼,你昨天还是条鱼呢,今天怎么就变成青蛙了呢?没想到,蝌蚪越变越像青蛙了,最后真的成了青蛙。结果,青蛙不但能在水里生活,还能跳到岸上去后来,还巡游世界去了,这下把鱼给痛苦坏了。本来从小是朋友,结果这个朋友跑了。

 有一天,青蛙巡游世界回来了。鱼好不容易把朋友盼回来了。青蛙把在岸上看到的好多新鲜事都告诉了鱼,什么男人女人小孩出去玩啊,什么奶牛啊,天上的鸟啊。鱼一辈子都生活在水里,他的脑子里,他的生命经验里只有鱼。所以,青蛙给他说的岸上所有的人和事,他全都想象成了鱼的形象。比如汽车,就是鱼长了四个轱辘,鸟是长了翅膀的鱼……说明了人作为一种观念动物,永远受到观念的制约。能解放你的是观念,能桎梏你的也是观念。你能否改变你的视角,如果你能改变你的视角,你就能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人生无所谓什么绝境,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视角和情怀。
《自己的颜色》
 



 绘本中描写了人的归属感 
变色龙总是跟着周围的色彩变换自己的色彩。他觉得自己没有恒定的色彩,感到很自卑,很难过,跟孤独。后来他又碰到一只变色龙,他说,咱们俩颜色一样不就行了吗?这说明了,人需要归属感,找到你的同类,找到同气相求的人,就不孤独了。只要用心去找,总能找得到。
《莎娜想要演马戏》
 

 莎娜五六岁了,一心要去演马戏。这一天,马戏团终于来到她的镇子上了。她迫不及待地去找马戏团。经过了惊心动魄的一天,她明白了,世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还是回家吧。她还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我把妈妈做饭用的小刀带出来了,她做饭要用的。到了家,父母很高兴,接纳了她,她又回归了家庭。这说明,人性中要出走的冲动是很自然和正常的。如何满足孩子走出家庭的欲望,如何在安全范畴内满足孩子?孩子又如何在安全范围内走出去又回得来,而不是一味地把孩子禁锢在一个空间里。这是我们要做的。
绘本帮助我们经历人生 
《再见了艾玛奶奶》,这也是一本很好的书。


    东方人一般对衰老和死亡的态度常常是悲观的看法。最近,我们国内很普遍的风尚是什么:成年人装嫩,老年人装年轻,都不承认自己的成熟和长大,都不能接纳自己的现实。其实衰老不等于死亡,就是死亡也不等于否定,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好好地生活每一天,当我们衰老和死亡的时候,就应该衷心地接纳属于我们的那个阶段。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需要经历的,不经历你怎么知道呢?有一种现象:本来六一儿童节是儿童的节日,主体应该是孩子,但台上坐着的是一群中老年人,孩子只有当配角的份儿,大人们在那里讲话、签字。真是老不知老,小不得小。每个人乐得其所,各居其位,这个世界就和谐了。

    顺便推荐一些优秀的电影:入殓师》(日本),和艾玛奶奶有相通之处。父子,夫妻关系,金融危机,大城市生活,邻里关系……简单而美丽。《父与女》动画短片,《鸟的故事》……

    看了这些优秀的影片就会发现,优秀的绘本某种意义上就是优秀电影的纸质版。不要觉得绘本没有声音就有什么遗憾。没有遗憾。你看绘本时难道没有声音吗?其实,绘本是有声音的,孩子是能听见声音的。你心里是有声音的。他完全知道该抱怨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去抱怨。用什么样的气息,喘多粗的气,孩子是知道的。所以,对于开动孩子的想象力,调动他的知识库存,重新整理孩子对人生的感悟力,是有非常帮助的。不一定要视听齐备。如果看电视会伤他的眼睛的话,绘本是非常好的选择。

互动讨论: 读者:国外很多好的绘本是绘者和作者同一。如何评价绘本作者的水平? 
 左芳教授:这里面有一个文化资质的问题。我们看绘本好像很简单,一本绘本不多的页码,不多的文字,这么多深奥的意思都在里面。《黑兔和白兔》虽然就是两只兔子,但它把整个世界都装进去了,把整个人生都装进去了。体现的是作者的文化资质,他所受到的教育,无论是文化的还是视觉的,还是绘画的,认识世界的哲学基础都是很高的。至于绘者和文字作者是合一还是分开,这完全是看机缘的。这有点类似电影的制作。有的人可以同时是编剧和导演,《远山的呼唤》的导演山田洋次是编剧出身。日本电影早期有一个现象,你要是做导演,首先得会写剧本。如果你的剧本被哪个大导演看到了,你就有可能当副导演。干杂活。一旦这个剧本被拍成电影,成功了,你就能多当几次副导演。这样的机会多了,你就有可能自编自导。
 中国不是这样,是学徒制。成也是你,不成也是你。铁杵磨成针。所以我们的导演的资质差别特别大。有的导演特别优秀,有的导演实在难以恭维。这次在韩国参加电影节,其中有一个活动,是把从世界各国来的100个孩子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10人,一个小组做一个3-5分钟电影短片。最后一起看。我的感觉,我们有些导演可以直接金盆洗手,不再当导演了。特别是北欧国家的孩子有过完整的电影制作教育,十三四岁的小孩,编、导、演、照明、音乐、制作……都会。其他国家的小孩都没有过这种教育。但是跟着一块儿,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出来。用4天完成。完成的非常好,非常有创意。有悬疑片、心理片都有,有深度,有活力,有文化内涵。这个就跟文化资质有关。 如果这个作者有很好的绘画功底,又很会编故事,就能很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又能写又能画,完全可以。刚才说的《父与女》那个作者就是这样,导演、摄像、制作都是他,他还会绘画,文字还是他。所以他又能拍电影,又能做绘本。他受过多元的艺术教育。但比如张艺谋是职业导演。他自己从来不编剧。我们有些观众会嘲笑他,你有本事你自己编剧。他干嘛要自己编剧?咱们作为古老的农业国,有一个观念,就是自留地观念。最好是自家地里什么都有,不用上街,不用交换。但是电影和绘本是现代工业、甚至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是合作的产物。完全靠个人不可以,自留地是种不出来的。一个工业化产品就一定是分工合作。每个人把你分工的这段做到极致,然后合到一起。既要有特别好的合作精神又要有特别好的合作主导。管理控制好。最后就会出来一个最棒的精品。肯定不能玩一人独大。真正的大师。跟文化资质有关系。 作品要看机缘。有的人会绘画,但不会讲故事,有的人相反。这跟我们国家教育面窄有关系。所以我的学生我都要求他们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音乐会……所有你能接触到的艺术都要去接触,不管开始懂不懂。让这些人类的文化艺术的瑰宝去滋养你。最后你的专业坏不了的。专业当然要学好,但艺术不能丢。专业是谋生的,是为社会做贡献的,而艺术是滋养你的,是让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一个完整的、健康的、有强大精神内核的人才会成为大师。跟教育导向有关系,人格的健全、知识结构的完整,比多少GDP,比有多少车,要更重要。我们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太物质化了,人如果太物质化就是堕落,而不是先进。
读者:绘本阅读是否要分成1-3岁,3-6岁之类的,像《黑兔和白兔》这样的书可以给3岁以下的孩子看吗? 
 左芳教授:真正伟大的优秀的作品是任何年龄都可以看的。
 选书的方法:相信你的感觉,相信孩子的眼光。最保险的就是每个年龄段的都有绘本。先让孩子选,你再推荐。而且不要以为自己比孩子更懂。孩子有太多比大人了不起的地方。有个3岁多的小女孩,有一天中午突然对她妈妈说,我想结婚了。把妈妈吓一跳。虽然心里已是惊涛骇浪,但还是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问她:那你想跟谁结婚啊?想跟哥哥结婚。哪个哥哥。二哥。比她大半岁。能玩到一块。为什么要跟二哥结婚呢?孩子一下子喷发出来:你看,爷爷奶奶最大,他们住那个房间,你和爸爸结婚了,你们住这个房间。咱们家就我最小,就我没结婚,我一个人住那个房间。我要是跟哥哥结婚,哥哥就不用回家了啊!哥哥就可以住那个房间,我和哥哥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起写作业。多好啊!你看她的结婚理念是什么?很美好啊!当时她的妈妈感动坏了。她的心灵,她的眼光,她感受世界是非常直观的。她认为结婚就是伙伴——她看到了结婚的本质。我们很多大人一想到结婚就是性。结婚当然有性,要繁育后代,这当然没问题。但是在现代社会,结婚的本质意义不是传宗接代,不是性,而是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伴侣关系。共同面对日落,面对朝阳,享受美好的人生关系。这样一种伙伴一种友谊,孩子需要有什么错呢?她说你们那么大都需要结婚,我这么小怎么倒不让结婚? 你们大人本来都可以照顾好自己,我才需要结婚呢!我多可怜哪。是不是也有道理啊?妈妈虽然很感动,说: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法律规定小孩不能结婚。女儿问:法律怎么规定的啊?什么时候才能结婚?妈妈说:法律规定要25岁。喔,得那么多年啊!她觉得太遥远了,绝望得不得了。妈妈说,那没办法,你只能等等了,不能违反社会规则啊。那好吧……一副很无奈的样子。后来,妈妈告诉了爸爸,爸爸笑的前仰后合。后来妈妈又忍不住告诉了姑姑,姑姑说:啊,早恋啊,现在的孩子还了得了!再告诉姑夫更完了,“以后把这两个孩子分开。不能放在一起,了不得,以后还不定得出什么事呢。”同样的一件事,完全不同的反应。这就是人生,真实的,比戏还戏。
 读者:有声和无声的电影。无字绘本,家长不知道给孩子怎么读?怎么引导? 左芳教授:其实,家长不一定总是当一个领导者。
 孔子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做父母的不必贤于孩子。一定有这种胸怀,才能做大师或大父母。否则你总是一个小父母,处处引领着他,包办着他,最后扼杀了他。如果说有些落后的地方,是父母落后,不是孩子落后。我有个同学博士毕业了,他跟他的孩子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对女儿总是看不顺眼。后来又生了个儿子,开始注意缓和跟女儿的关系。我跟他说,你女儿生在你们这两个强人家里真是倒霉透了。在大树底下长的小树是不好活的,阳光雨露全都被大树吸走了,包括地下的营养也全被大树吸走了。结果大树长的根深叶茂,小树却常常失意自卑。所以父母越强悍的,越要懂得谦卑,越要懂得收敛。要让出空间给孩子。你如果不懂绘本,买回来,送给孩子,不用引导,他能看得明白,他读成啥是啥。你什么都学在孩子前面,懂在孩子前面,孩子怎么成长呢。不站在父母肩膀上成长不叫成长。所有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成长的,你为什么要把孩子拽到你的脚底下?你必须承认你有不如孩子的地方。你不可能处处都比孩子强。
  读者:有的妈妈看到无字书很慌,不知怎么给孩子读。 左芳教授:现在很多父母都会给孩子买个书柜,或者一个书房。
  你把他要读的书都放在他随时可取的地方就可以了。你不要管他读哪一本,或者先读哪一本,后读哪一本。他今天不读可以明天读,今年不读明年可以读吧。只要有一天读到它就没浪费。千万不要认为,你眼睛没看到他读就浪费了。你是舍不得这本书的钱呢还是什么?我们今天很多人太算计了,处处都要利益最大化。花了三块钱必须要看到三块钱的成果,立竿要见影。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日久天长的事业。但有时候可以适当的引一下。“我一直听说这个绘本特好看。我没看懂,你能不能给妈妈讲讲……你要是哪天明白了,你告诉我。” 父母有大情怀,孩子不可能长不大。  绘本,犹如优秀电影、尤其是动画片的纸质版。

    绘本,是视觉艺术的一种。不识字,越过文字,通过画面结构、细节,光影、色彩,你也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们的乐趣,多是如此。

    如果懂得绘本的人,绘声绘色、传神地朗读,绘本就可以成为视听一体的艺术,开拓出奇妙的人生境界。比如:家庭幸福的秘密,朋友关系的道与术,如何做自己……,等等,都藏在经典的绘本里,等待阅读,等待发现,等待你的分享。

   很高兴来这里分享大家共同喜欢的东西。

   绘本虽然在西方国家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但目前中国家长不知道绘本的人还很多,还没有进入所有人的阅读视野。

    首先我们要看这个绘本绘什么?绘本主要是利用视觉的元素:色彩、画面构图,利用线条、光影的变化,通过视觉元素的调用来观照这个世界,来和我们对话交流。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很客观、很具体地看它绘了什么。

我们拿到一本绘本首先看到的是画面。看画面孩子常常要比大人厉害。如果你是学绘画的,学视觉艺术的,你可能把握视觉画面的能力更强一些,更敏感一些,更多地捕捉到其中的暗示、细节和导引,而更多的没有经过训练的读者往往是读个大概齐。甚至有些家长是偷懒的,或者是光看文字。

   其实,绘本是有两种,一种是有字的,还有一种根本就没字。类似于世界电影的有声片和无声片。最早的电影是默片。从1926年1927年电影诞生以来,世界上很多经典电影往往是台词不多的。它是以视觉元素为主体的,声音元素的调用只是让视觉艺术的电影变得更加完备,更加丰富,更有说服力。是在视听效果上更接近真实的社会和世界。但是,电影毕竟主要是一种视觉艺术。

   绘本也是如此,它把声音隐藏在了无声之中,虽然这里面是无声的,听不见声音,但是你心里听得到。因为它利用了我们的知识库存。

   比如“小熊比尔系列”这套书。



   当我们看到两只熊面对面在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们显然是在对话。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是一个对话的场面。而且,由于色彩、构图等元素,我们可以看到小熊是躺在一个有着童话色彩的沙发上。爸爸好像在给孩子讲点什么,孩子很高兴地听着。父子俩非常亲切,非常舒服。很相濡以沫的,很交融的一个画面。是一个非常私密的,居家卧室的场景。这种水乳交融的感觉是通过画面鲜艳的温暖的信息传递给我们的。这些都是通过画面里的细节告诉我们的。

   所以我们看绘本的方法:

   第一就是看画面里有什么,也就是“绘什么”。绘画里用了哪些色彩,线条,画面布局为什么这样做,意义是什么。首先从视觉上去看,而不要先注意字。在绘本里,字只是起到了非常少的一点点作用,更多的内容是在画面里的。所以我说,绘本是视觉艺术,是优秀电影的纸质版。

   第二是,怎么绘?他是怎样构成这样一个绘本的。它的结构,先绘什么,后绘什么,中间绘什么,哪些地方长度要多一些,哪些地方要简略,这些都是有用意和想法的。

   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这么来做这个绘本?为什么用如此的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意图。

我们把这三个方面都搞明白,那么一个绘本就读透了。

   我们大多数家长现在是想把绘本上的字早一点教给孩子。让孩子识了字以后就可以自己读了,是不是?孩子能读书自己就解放了。很多父母觉得不堪其扰。因为老要陪伴,老要阅读。

   我们通过绘本能读到什么呢?

   能读到家庭,绘本里有太多的家庭故事,包括这种以动物为主体的故事,比如 “小熊比尔系列”。

  



       


   

     这个系列主要是写父子关系,小熊和大熊的关系。虽然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女权运动从美国兴起,席卷全世界,但是,在现代社会,男性依然是社会生产和社会优势资源的掌控者。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很多男性常常是疲于奔命,没有多少时间回到家里,没有多少时间面对妻子和孩子,特别是没有多少时间面对孩子。所以我们知道,现在在外面比较成功,挣钱比较多,对家庭经济贡献比较大的一些男人,在精神上的缺失,情感上的缺失,尤其是在亲子教育中的缺失,常常是惨不忍睹的。

     我自己碰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位福建的男士,他的女儿上高中,马上要上大学了。儿子上初中了。他的孩子从小到大没跟他一起吃过饭。平时家里只有夫妻之间能沟通,孩子见了他如避瘟神,都躲到自己的卧室里,他走了他们才出来。这个父亲很内向,其实他特想跟两个孩子在一起。但又说不出口,好像我这个当爹的还得求你们和我在一起!我这么多年辛辛苦苦,还不是为了你们。他心里有很多委屈,但又说不出口,羞于启齿。这次,当他女儿出来拨菜的时候,他说:你能坐下来一起吃顿饭吗?他女儿愣了一下,眼神就看着妈妈,是一种求救的眼神,希望妈妈放走她。她妈妈看看她,又看看她爸爸,一看她爸爸眼神很坚定的,看样子今天是豁出去了。于是,妈妈说,你就坐下吧。就帮了爸爸一句。这下女儿坐下了,特别痛苦。一餐饭几乎吃不下去,也不吭声。爸爸走了以后,女儿跟妈妈说:从今以后,请你永远不要让我跟爸爸一起吃饭,除非你要饿死我。其实爸爸也看出来了。也觉得很痛苦,他觉得他很失败。他跟我说这话的时候差不多五十岁了。

    类似的故事我还听到过很多。还有一对父女,女儿能跟很多孩子融洽相处,就是不能跟她爸爸在一起;她爸爸说,我能指挥千军万马,就是管不了我女儿,特难过。我说你得多陪伴女儿,他说我不知道怎么陪伴她。我说你带她出去玩,单独带她出去玩。

 

绘本里的爱与被爱

    这本绘本把人生哲学的很多东西都融在里面了。看起来很简单。这就是《黑兔和白兔》.



     我们都知道黑色和白色是这个世界两个最极端的颜色。非黑即白,现实生活好多人也是如此。这个作品只有两个人物,两种颜色:黑兔和白兔。用了白色的扉页,黑色的字。生活没有这么简单,故事比这精彩的多。只是为了突出黑兔和白兔,为了让我们进入精彩的故事。

    黑兔和白兔是在草地上生活。本来黑和白是色彩的两级,但这个绘本和很多绘本上边界很清楚的图画不同,而是一种毛绒绒的感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水乳交融的感觉。

    在一个好大好大的森林里,住着两只小兔子……



    在很多文化中,黑色都很重要,黑色标志着庄重、高贵和责任,黑色也意味着需要思考,需要认真面对。

它就这样铺垫着,在每天的生活中,在嬉戏玩耍中,埋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一直在生长着。但这个秘密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从黑兔一次又一次中断的游戏中知道,一定有一个秘密……



     你看,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是两个人的绝配:一个爱操心,另一个就没心没肺。不操心的要成全爱操心的,要是两个人都爱操心,两个人就得整天打架。一个爱操心,另一个就要主动地学会不爱操心。让爱操心的人成天有机会唠唠叨叨,发泄自己的能量,爱操心的人其实也很高兴。不爱操心的就享受呗。这样两个人搭配默契。这里面,小白兔整天没心没肺,还很奇怪小黑兔,你整天都在想事,你都在想些什么呢?

   我在许愿,我希望永远和你在一起,不分开……



    人家那么喜欢她,小白兔是骄傲的,不是那么好追求的。小黑兔的眼睛瞪得更大了、都直了。整个画面都是小黑兔的忧伤和小黑兔的执着,小白兔都没了,就剩下了小黑兔。实际上突出了小黑兔作为叙事主体的一种情怀。

小黑兔想了又想,我希望你全部属于我……



    人生中很庄重、很重要的事情都需要一些仪式。

    这是一个常规的爱情故事,但这个故事是用一种最朴实、最简单、最没有杂质的方式表述出来的。让我们看到,无论是爱还是被爱,都是美丽的。白兔黑兔和人类一样,既需要爱,也需要被爱。在世俗社会里,我们总是千方百计想去被爱,而不是怎样去爱。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我们听到有些父母的孩子都成人了,还非常愚蠢地教育他们的孩子:儿子,你可别学会干家务,你妈把你伺候到结婚,将来让你老婆伺候你。可是她就没听见隔壁那个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女儿:女儿,你妈这辈子可算倒了霉了,跟上你爸累了一辈子,我也把你伺候大了。将来你要找老公,可别找你爸这样的。我把你伺候这几十年,够了,以后你不许伺候别人。你啥都不要会,将来找一个伺候你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过度聪明,过度会拨算盘的人,最后往往感受不到单纯的幸福。其实不会做饭的父母是很遗憾的,包括我自己在内,我就不太会做饭。我不是因为偷懒,我总是很勤奋的做,但是总不能得到表扬。我一直认为责任在我老公,因为我辛辛苦苦做出来,他老不表扬我。他总是说不是缺葱就是缺蒜。弄得你成就感顿失,连吃的兴趣都没有了。那就不做了吧,时间一长,老不做就退化了。如果你想让对方勤劳,一定要极尽全力去赞美他。当然不是为了累死他,而是为了让生活质量更高一些。

     我们这一辈子活着,第一要学会爱自己,第二要学会爱别人。爱别人不仅仅是爱自己的配偶,自己的子女,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亲人,还包括爱更多的人和更广大的世界。每一种不同的对象,爱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最基本的是,秉持着一种正面的情怀,正面的情绪:少责备,少批评,少责备,少侨情,多鼓励,多表扬,多赞美。好多人不会表扬别人,所以我每次带一个新班的时候,都会给他们布置一个作业:你们大学四年,我希望你们做好一个作业,就是每个人找到一个搭档,每天给人家总结一条优点,很诚恳地表扬他,指出他的一条优点。一条就行,不用多,但不能重复,一直表扬下去。看你能做多久,最后他一定会爱你,他不可能不爱你,不可能不崇拜你。因为最了解他的人是你,他一定会这样认为。你想啊,你喜欢的人,你欣赏的人,你的爱人,往往是这样成为的。那么你为什么不这样对待别人呢?我们有些人,一做了父母就觉得自己特了不起,就端起架子,就摆谱。我们生活中本来有很多事情很简单,但人为地把它复杂化了。

    我们有些父母对孩子不板着脸就不会说话,不把孩子训两句就觉得没严格要求孩子。你看谁谁考了98,你才考了89,你让我这脸往哪搁?你爱往哪搁就往哪搁。这是两码事。再说,如果你的爹娘这样跟你说话,你受得了吗?你不高兴就家庭暴力,语言暴力。我们知道,有很多父母小的时候就赌咒发誓,自己有了孩子,绝对不会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对待孩子,但自己当了父母三两年后,不知不觉就克隆自己当年自己父母的做法。你受了那么多教育,价值是什么?应该让负面的教育,负面的价值观止于你。如果让这个恶循环停止在你这里,那你就立大功了。你过去的罪没白受,你后天的教育没白受。那么这个社会会因为你的存在,你的一种多样化的感受有了多样的可能。但是,我们知道,有好多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那就是爱和被爱,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我们不仅仅需要被爱,我们也需要爱,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一个都是短命的。从爱到大爱,使你成为天使,使生活成为诗篇,使家庭和宇宙成为圣殿。人生无处不是美,但你得会爱。有好多人会说,我当然会爱了,但他的爱让人很痛苦,他爱的让人要逃跑。

   1977年,女诗人舒婷发表了《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这首诗被放在了中学课本里,很多人都会背诵这首诗,但这首诗的实际意义很多人不懂。“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不但是绝不,连像都不要像。但是我们今天在很多电视剧上,在很多传媒上传递的都是只恨自己没成为“凌霄花”。什么生得好不如嫁得好之类的。“绝不学痴情的鸟儿”,这里用的是“不学”。这个东西虽然很好,但我不学,是什么呢,“是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绿荫、鸟儿、歌曲都是好东西,但关键是里面的动词,决定两个人关系的动词:重复单调的歌曲,就坏了。“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光给你当助手,那不行。日光、春雨,这些都是好东西,但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如果你是一棵树,那么我也得是一棵树,同类相求。至少我们得是同类,这样,我们才可能“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才是完整的爱,两个独立、完整、成熟的生命主体,彼此有相同、相知、相合的基础,然后深深的爱着对方。有深刻的生命根基,又有着彼此的契合,“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因为是两棵树,没有搅合到一块。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我们今天有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一旦相爱,就急急忙忙改变对方,其实相爱的两个人,实际上是带着两个家族文化的DNA和两个家族的精神气质,肯定是橡树和木棉,肯定不是两棵橡树。这两个人要过好,一定是橡树和木棉,你要是非要把对方改造成橡树,你直接找橡树不就完了吗?当初他肯定不爱橡树,只爱木棉。木棉忙着改橡树,其实他找的就是橡树。现在他结了婚,就要把橡树改造成木棉。古怪吧?其实我们经常干着自己打自己的事。其实,人类总是在跟自己作对,没人跟你作对。我们设计了很多敌人,其实最大的敌人常常是我们自己。这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希望正面表达,在爱的互动中,在人际互动中,正面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几本绘本,我们要掌握的是: 第一、要表达。这是我们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做到的。不要以羞怯、含蓄为借口,这是很傻的。人生苦短。 第二,春种秋收。你播种什么样的种子,就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如果你对生活充满抱怨,有很多不满意的话,你一定要问问自己:对于改变一些不满意,我做了多少?我是怎么样把它推动到这样一个不满意的地步的。其实,一旦木棉把橡树改造成了木棉,他一定哪哪都不满意,因为当初就奔着橡树去的。一旦改造成功,他绝对不会满意。橡树要是把木棉改造成橡树,他也不会满意,立马逃跑。我们知道,所有的不满意都是我们自己推动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冷静地想想,我们做了什么。还有合作式的、互助式的关系。我们可以看看这些关键词,在绘本里常常出现,但是在现实社会里却常常相反。 还有一个观念就是:我不等于你。在家庭里这点很重要,绘本中常常呈现的都是家庭关系、亲友关系,人际关系。无论多近多远的关系,一定要记住,不要想当然地一定认为对方应该如何。你不是对方,所以你不能替对方做主。一定要尊重对方的独立主体性。尤其是父母对孩子。我们做绘本阅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一点。同一个绘本,孩子读到的东西和大人是不一样的,或者说经常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大人一定要谦虚一点。先把你自己的话收住,听孩子说。听完以后,想想他的道理再说话。如果你不明白,问问他,让他给你解释一下。其实他对你解释的过程是他自己开拓的一个过程,对你开拓的过程。如果他能给你都讲明白,那他就太伟大了。你就罢了。直接就闭嘴,不要说了。家长说的越少,孩子就有机会说的越多。家长可以多读,但是少解释。有些家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容易给孩子解释偏了。所以最好直接给孩子读就好了,因为这些优秀的绘本往往都是精心打造的,它本身都是经典。看画面,孩子有这个能力。孩子特别善于直觉把握,整体把握。你再把字读给他听就好了。关键是孩子要听父母的声音。他通过听父母、老师的声音,来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他先获得一种安全感,然后就很踏实地去看他所感兴趣的东西。这就够了,你不要干涉他。尤其是遇到你和孩子看法完全不一致或者有差异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谦虚,千万打住,自己先不要说话。先听他的,听听他有没有道理。如果你还想不明白,你问问他,请他解释一下。如果你能想明白得话,就认可他。注意倾听孩子,注意对方的主体性。
绘本里的有效接触 
比如《家庭作业》:
 

    山羊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抱抱……当小鼹鼠回到家想完成这个作业的时候,妈妈正忙着照顾小妹妹,没有理会他。他很失落,觉得自己不被妈妈重视了。我最近遇到一个15岁的小女孩。她13岁的时候,父母又生了弟弟。她等于独占了父母的爱13年。现在,父母会照顾弟弟多一些,那么她的爱就有分流。她总觉得爸爸看弟弟的眼神,对弟弟的态度都要好于她。她伤心、绝望,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思。小鼹鼠也发生了这种精神危机。这是全世界的一种精神危机。我看过北欧的一部电影,是讲一个小女孩如何度过了精神危机,父母最后找到了她,抱着她,亲她,高兴的不得了。她这时才明白:噢,原来你们还爱我啊!有效接触,就是说,行动建构一切。《家庭作业》讲了一个非常简单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的故事。世界上有这类组织叫抱抱团,定期举办沙龙,到这个沙龙来的人,不管是否认识,不管男女老少,见面第一件事就是互相拥抱。把你的友善、你的体温,你对别人的感受传递给别人。彼此获得安全感。这是一种有效接触,它能治愈很多疾病。现在有很多疾病都是因为缺乏有效接触。我们的语言太多了,我们的行动太少了。

 

    在亲情里有很多纠结和博弈。举个例子《我讨厌妈妈》。

 



   

     在这里面,小兔子对妈妈有很多意见。      小兔子觉得妈妈对他不够好:睡懒觉、不让我看动画片,不洗袜子,不跟我结婚…… 妈妈看上去无动于衷地看着小兔子“离家出走”,又看着他回来。连动都没动……我们知道有很多妈妈是做不到这样的。有很多妈妈太积极地回应孩子。其实你剥夺了孩子作为戏剧主人公的乐趣。其实孩子有时候需要一种戏剧感,需要一种壮怀激烈的情感活动,并通过动作、情绪发泄来完成自己的人生戏剧。你只做他的观众就可以了。有点类似说相声的那个捧哏的,你的孩子就是那个逗哏的,你时不时的哼哈一下,他就很满足了,就够了。这个妈妈就特别绝。儿子在她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她就莫名其妙地看着他。儿子一会儿出去了,一会儿进来了,她拉也没拉他,很木然的样子看他表演。最后一次,儿子说是回来拿他的球,其实他想引起妈妈的格外注意。可是妈妈还故意装出一副很奇怪的样子:咦,怎么啦?嗯,忘了拿球,我要带走的。临走时问妈妈:“对了,妈妈,又见到我,你高兴吗?”这才是关键,这才是实质。他要成为妈妈心中的明星,要永远做这颗明星。他妈妈每天忙忙碌碌,还睡懒觉,把他这个明星忽略了。“当然高兴啦!”妈妈回答他。这句话太重要了。把小兔子所有的烦恼、担心、疑虑、不满一笔勾销。千万不要吝惜你给孩子这句话。

     小兔子一头扑进妈妈的怀里,完成了有效接触。我们知道人生中有很多美妙的机会和美妙的境界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还有好多绘本,像《鱼就是鱼》《自己的颜色》《再见艾玛奶奶》《莎娜想要演马戏》都在讲个性。强调了我们世俗生活中很少看到或很少关注的东西。

 

   绘本中强调的自我认同

 《鱼就是鱼》特棒,网络上有动画。



      是在强调自我认同。鱼和蝌蚪从小一起长大。所以鱼一直认为蝌蚪和他一样,也是鱼。没想到有一天蝌蚪冒出两只脚,让鱼很受打击。为啥他长脚我就没长呢,本来都一样。原来他跟我不一样。很多人也是,看到别人和自己不一样,立马生出自卑感。很多人厌恶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这是很可怜的。其实人接纳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能力。这个鱼就开始难受了,没想到蝌蚪说,我本来就不是鱼,我是青蛙。鱼很着急:你就是鱼,你昨天还是条鱼呢,今天怎么就变成青蛙了呢?没想到,蝌蚪越变越像青蛙了,最后真的成了青蛙。结果,青蛙不但能在水里生活,还能跳到岸上去后来,还巡游世界去了,这下把鱼给痛苦坏了。本来从小是朋友,结果这个朋友跑了。

 有一天,青蛙巡游世界回来了。鱼好不容易把朋友盼回来了。青蛙把在岸上看到的好多新鲜事都告诉了鱼,什么男人女人小孩出去玩啊,什么奶牛啊,天上的鸟啊。鱼一辈子都生活在水里,他的脑子里,他的生命经验里只有鱼。所以,青蛙给他说的岸上所有的人和事,他全都想象成了鱼的形象。比如汽车,就是鱼长了四个轱辘,鸟是长了翅膀的鱼……说明了人作为一种观念动物,永远受到观念的制约。能解放你的是观念,能桎梏你的也是观念。你能否改变你的视角,如果你能改变你的视角,你就能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人生无所谓什么绝境,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视角和情怀。
《自己的颜色》
 



 绘本中描写了人的归属感 
变色龙总是跟着周围的色彩变换自己的色彩。他觉得自己没有恒定的色彩,感到很自卑,很难过,跟孤独。后来他又碰到一只变色龙,他说,咱们俩颜色一样不就行了吗?这说明了,人需要归属感,找到你的同类,找到同气相求的人,就不孤独了。只要用心去找,总能找得到。
《莎娜想要演马戏》
 

 莎娜五六岁了,一心要去演马戏。这一天,马戏团终于来到她的镇子上了。她迫不及待地去找马戏团。经过了惊心动魄的一天,她明白了,世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还是回家吧。她还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我把妈妈做饭用的小刀带出来了,她做饭要用的。到了家,父母很高兴,接纳了她,她又回归了家庭。这说明,人性中要出走的冲动是很自然和正常的。如何满足孩子走出家庭的欲望,如何在安全范畴内满足孩子?孩子又如何在安全范围内走出去又回得来,而不是一味地把孩子禁锢在一个空间里。这是我们要做的。
绘本帮助我们经历人生 
《再见了艾玛奶奶》,这也是一本很好的书。


    东方人一般对衰老和死亡的态度常常是悲观的看法。最近,我们国内很普遍的风尚是什么:成年人装嫩,老年人装年轻,都不承认自己的成熟和长大,都不能接纳自己的现实。其实衰老不等于死亡,就是死亡也不等于否定,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好好地生活每一天,当我们衰老和死亡的时候,就应该衷心地接纳属于我们的那个阶段。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需要经历的,不经历你怎么知道呢?有一种现象:本来六一儿童节是儿童的节日,主体应该是孩子,但台上坐着的是一群中老年人,孩子只有当配角的份儿,大人们在那里讲话、签字。真是老不知老,小不得小。每个人乐得其所,各居其位,这个世界就和谐了。

    顺便推荐一些优秀的电影:入殓师》(日本),和艾玛奶奶有相通之处。父子,夫妻关系,金融危机,大城市生活,邻里关系……简单而美丽。《父与女》动画短片,《鸟的故事》……

    看了这些优秀的影片就会发现,优秀的绘本某种意义上就是优秀电影的纸质版。不要觉得绘本没有声音就有什么遗憾。没有遗憾。你看绘本时难道没有声音吗?其实,绘本是有声音的,孩子是能听见声音的。你心里是有声音的。他完全知道该抱怨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去抱怨。用什么样的气息,喘多粗的气,孩子是知道的。所以,对于开动孩子的想象力,调动他的知识库存,重新整理孩子对人生的感悟力,是有非常帮助的。不一定要视听齐备。如果看电视会伤他的眼睛的话,绘本是非常好的选择。

互动讨论: 读者:国外很多好的绘本是绘者和作者同一。如何评价绘本作者的水平? 
 左芳教授:这里面有一个文化资质的问题。我们看绘本好像很简单,一本绘本不多的页码,不多的文字,这么多深奥的意思都在里面。《黑兔和白兔》虽然就是两只兔子,但它把整个世界都装进去了,把整个人生都装进去了。体现的是作者的文化资质,他所受到的教育,无论是文化的还是视觉的,还是绘画的,认识世界的哲学基础都是很高的。至于绘者和文字作者是合一还是分开,这完全是看机缘的。这有点类似电影的制作。有的人可以同时是编剧和导演,《远山的呼唤》的导演山田洋次是编剧出身。日本电影早期有一个现象,你要是做导演,首先得会写剧本。如果你的剧本被哪个大导演看到了,你就有可能当副导演。干杂活。一旦这个剧本被拍成电影,成功了,你就能多当几次副导演。这样的机会多了,你就有可能自编自导。
 中国不是这样,是学徒制。成也是你,不成也是你。铁杵磨成针。所以我们的导演的资质差别特别大。有的导演特别优秀,有的导演实在难以恭维。这次在韩国参加电影节,其中有一个活动,是把从世界各国来的100个孩子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10人,一个小组做一个3-5分钟电影短片。最后一起看。我的感觉,我们有些导演可以直接金盆洗手,不再当导演了。特别是北欧国家的孩子有过完整的电影制作教育,十三四岁的小孩,编、导、演、照明、音乐、制作……都会。其他国家的小孩都没有过这种教育。但是跟着一块儿,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出来。用4天完成。完成的非常好,非常有创意。有悬疑片、心理片都有,有深度,有活力,有文化内涵。这个就跟文化资质有关。 如果这个作者有很好的绘画功底,又很会编故事,就能很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又能写又能画,完全可以。刚才说的《父与女》那个作者就是这样,导演、摄像、制作都是他,他还会绘画,文字还是他。所以他又能拍电影,又能做绘本。他受过多元的艺术教育。但比如张艺谋是职业导演。他自己从来不编剧。我们有些观众会嘲笑他,你有本事你自己编剧。他干嘛要自己编剧?咱们作为古老的农业国,有一个观念,就是自留地观念。最好是自家地里什么都有,不用上街,不用交换。但是电影和绘本是现代工业、甚至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是合作的产物。完全靠个人不可以,自留地是种不出来的。一个工业化产品就一定是分工合作。每个人把你分工的这段做到极致,然后合到一起。既要有特别好的合作精神又要有特别好的合作主导。管理控制好。最后就会出来一个最棒的精品。肯定不能玩一人独大。真正的大师。跟文化资质有关系。 作品要看机缘。有的人会绘画,但不会讲故事,有的人相反。这跟我们国家教育面窄有关系。所以我的学生我都要求他们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音乐会……所有你能接触到的艺术都要去接触,不管开始懂不懂。让这些人类的文化艺术的瑰宝去滋养你。最后你的专业坏不了的。专业当然要学好,但艺术不能丢。专业是谋生的,是为社会做贡献的,而艺术是滋养你的,是让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一个完整的、健康的、有强大精神内核的人才会成为大师。跟教育导向有关系,人格的健全、知识结构的完整,比多少GDP,比有多少车,要更重要。我们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太物质化了,人如果太物质化就是堕落,而不是先进。
读者:绘本阅读是否要分成1-3岁,3-6岁之类的,像《黑兔和白兔》这样的书可以给3岁以下的孩子看吗? 
 左芳教授:真正伟大的优秀的作品是任何年龄都可以看的。
 选书的方法:相信你的感觉,相信孩子的眼光。最保险的就是每个年龄段的都有绘本。先让孩子选,你再推荐。而且不要以为自己比孩子更懂。孩子有太多比大人了不起的地方。有个3岁多的小女孩,有一天中午突然对她妈妈说,我想结婚了。把妈妈吓一跳。虽然心里已是惊涛骇浪,但还是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问她:那你想跟谁结婚啊?想跟哥哥结婚。哪个哥哥。二哥。比她大半岁。能玩到一块。为什么要跟二哥结婚呢?孩子一下子喷发出来:你看,爷爷奶奶最大,他们住那个房间,你和爸爸结婚了,你们住这个房间。咱们家就我最小,就我没结婚,我一个人住那个房间。我要是跟哥哥结婚,哥哥就不用回家了啊!哥哥就可以住那个房间,我和哥哥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起写作业。多好啊!你看她的结婚理念是什么?很美好啊!当时她的妈妈感动坏了。她的心灵,她的眼光,她感受世界是非常直观的。她认为结婚就是伙伴——她看到了结婚的本质。我们很多大人一想到结婚就是性。结婚当然有性,要繁育后代,这当然没问题。但是在现代社会,结婚的本质意义不是传宗接代,不是性,而是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伴侣关系。共同面对日落,面对朝阳,享受美好的人生关系。这样一种伙伴一种友谊,孩子需要有什么错呢?她说你们那么大都需要结婚,我这么小怎么倒不让结婚? 你们大人本来都可以照顾好自己,我才需要结婚呢!我多可怜哪。是不是也有道理啊?妈妈虽然很感动,说: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法律规定小孩不能结婚。女儿问:法律怎么规定的啊?什么时候才能结婚?妈妈说:法律规定要25岁。喔,得那么多年啊!她觉得太遥远了,绝望得不得了。妈妈说,那没办法,你只能等等了,不能违反社会规则啊。那好吧……一副很无奈的样子。后来,妈妈告诉了爸爸,爸爸笑的前仰后合。后来妈妈又忍不住告诉了姑姑,姑姑说:啊,早恋啊,现在的孩子还了得了!再告诉姑夫更完了,“以后把这两个孩子分开。不能放在一起,了不得,以后还不定得出什么事呢。”同样的一件事,完全不同的反应。这就是人生,真实的,比戏还戏。
 读者:有声和无声的电影。无字绘本,家长不知道给孩子怎么读?怎么引导? 左芳教授:其实,家长不一定总是当一个领导者。
 孔子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做父母的不必贤于孩子。一定有这种胸怀,才能做大师或大父母。否则你总是一个小父母,处处引领着他,包办着他,最后扼杀了他。如果说有些落后的地方,是父母落后,不是孩子落后。我有个同学博士毕业了,他跟他的孩子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对女儿总是看不顺眼。后来又生了个儿子,开始注意缓和跟女儿的关系。我跟他说,你女儿生在你们这两个强人家里真是倒霉透了。在大树底下长的小树是不好活的,阳光雨露全都被大树吸走了,包括地下的营养也全被大树吸走了。结果大树长的根深叶茂,小树却常常失意自卑。所以父母越强悍的,越要懂得谦卑,越要懂得收敛。要让出空间给孩子。你如果不懂绘本,买回来,送给孩子,不用引导,他能看得明白,他读成啥是啥。你什么都学在孩子前面,懂在孩子前面,孩子怎么成长呢。不站在父母肩膀上成长不叫成长。所有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成长的,你为什么要把孩子拽到你的脚底下?你必须承认你有不如孩子的地方。你不可能处处都比孩子强。
  读者:有的妈妈看到无字书很慌,不知怎么给孩子读。 左芳教授:现在很多父母都会给孩子买个书柜,或者一个书房。
  你把他要读的书都放在他随时可取的地方就可以了。你不要管他读哪一本,或者先读哪一本,后读哪一本。他今天不读可以明天读,今年不读明年可以读吧。只要有一天读到它就没浪费。千万不要认为,你眼睛没看到他读就浪费了。你是舍不得这本书的钱呢还是什么?我们今天很多人太算计了,处处都要利益最大化。花了三块钱必须要看到三块钱的成果,立竿要见影。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日久天长的事业。但有时候可以适当的引一下。“我一直听说这个绘本特好看。我没看懂,你能不能给妈妈讲讲……你要是哪天明白了,你告诉我。” 父母有大情怀,孩子不可能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