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汪太太和辛楣:决定一生的99个简单法则(76-8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2:03:21
第76节:史密斯原则
如果你不能战胜他们,你就加入到他们之中去。
提出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董事长约翰·史密斯
点评:竞争使人进步最快,合作让人得到最多。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传统的企业竞争通常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击败竞争对手,将其逐出市场;企业的成功是以竞争对手的失败和消失为基础,“有你无我,势不两立”是市场通行的竞争规则。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竞争对手进行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即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
20多年前,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注册的微软公司还几乎无人知晓。通过研制一些办公软件并投入市场,微软公司开始为一些圈内人知道。但与当时的电脑业大亨IBM相比,微软简直不值一提。但是,比尔·盖茨有雄心把自己的公司发展成如IBM一般的大公司。在当时,人们都认为只有发展电脑硬件才会赚钱。但比尔·盖茨认为,个人计算机将是未来电脑的发展主方向,而为它服务的系统软件也将越来越重要。于是,他组织人员日夜奋战,开发研制新型的系统软件。不久,他听说帕特森的西雅图计算机产品公司已经研制出一种基于8086的称为QDOS的操作系统。微软马上决定以合适价格买下其使用权和全部的所有权。之后,盖茨组织自己的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终于研制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MSDOS系统。在当时,微软公司力小利薄,根本无法完成自己的抱负,向社会推出这项产品。这时,比尔·盖茨想到了IBM。
双方合作的基础首先是对双方都有价值,而且是对方急切需要的一种价值。因此,合作的实质也就成了“你为我用,我为你用”。在当时,IBM想向个人计算机方向发展,但它必须有合作伙伴,IBM虽然十分强大,但要完成此项开发,软件上仍需合作。恰好,微软公司在软件开发方面的小有名气和成果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这样,二者一拍即合。
在与比尔·盖茨会面前,IBM让他签署了一项保证不向IBM谈任何机密的协议。IBM经常采用这种办法从法律上保护自己。这样,IBM今后即使从客户的设想和信息中赚钱,客户也难以起诉。但是,从这例行公事中,盖茨立即明白IBM是很认真地和他们商量合作事宜的,因为如果IBM不想和他谈正经事的话,就不会拟协议。他兴奋地对同伴说道:“伙计们,机会来了。”
不过直到和IBM第二次见面后,盖茨才意识到,IBM准备插手个人计算机领域。当时,盖茨只是明白,能与IBM合作相当不错,如能说服其使用微软软件就更好。于是,盖茨对与IBM合作倾注了满腔热情。合同的第一项定货是操作系统。要完成IBM与微软的合作项目,时间紧迫,软件的成品须在1981年3月底以前设计完成。比尔·盖茨带领自己的伙计们,向IBM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不久,IBMPC研制成功了,微软DOS也因之而成为行业的惟一标准。自此,由于IBMPC销量日增,MS-DOS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为其开发的应用软件也越来越多,从而更加巩固了其基础地位。微软最终成了最大的赢家。
通过与电脑业巨人IBM的成功合作,微软挖到了自己至关重要的一桶金。正是这桶金成就了微软后来的辉煌。微软与IBM的合作诠释了弱者通过与强者合作走上成功之路的道理。而微软与SUN公司之间的合作,则向我们展示了强强合作的一种双赢结局。
2004年4月2日,微软首席执行官斯蒂夫·巴尔默和SUN公司首席执行官兼主席斯科特·麦克利尼尔向全世界宣布:“微软和SUN将为产业合作新框架的设置达成一个十年协议。”当人们看到两个巨人,也是一对冤家亲密地坐在了一起,就知道合作已经可以突破很多界限。众所周知,在过去的20多年中,微软与SUN之间从市场竞争、技术产品的竞争到两个总裁之间的口水战,明争暗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现在双方合作了,巴尔默与麦克利尼尔亲密的样子比什么都有说服力。对今天的IT界来说,没有谁是不能合作的,也没有什么事是不能通过合作来达成的。微软与SUN公司的合作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
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非零和博弈的体现。它强调竞争者积极争取多层次、跨领域的战略合作,共享资源,集成要素优势,实现双赢或共赢的市场策略。强者之间尚且如此,弱者之间更应加强竞争与合作关系。我国的一汽、东风公司和上汽集团要想培育与跨国公司直接抗衡的能力,就有必要实施竞争与合作的战略。通过合作,企业得到了发展,因此也就获得了更多更深层次的合作机会。更多更深层次的合作又让企业可以更快速地发展并壮大。这就是一个合作的效益闭环。
第77节:鲁尼恩定律
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
提出者:奥地利经济学家R·H·鲁尼恩
点评: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竞争是一项长距离的赛跑,一时的领先并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阴沟里翻船的事并没少发生。同样,一时的落后并不代表会永远落后,奋起直追,你就会成为笑到最后的人。通用汽车公司与福特汽车公司对汽车行业主导权的纷争,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
二十世纪初期,汽车还是富人专有的玩具。1903年,亨利·福特建立了福特汽车公司。福特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制造工人们都买得起的汽车。经过多年的精心研制,亨利·福特终于造出了自己梦想中的汽车。这种T型车坚固结实、容易操纵,售价是825美元。1908年,T型车推向市场,当年就卖出了10000多辆。接着,福特不断削减各种成本,到了1912年,T型车的售价就降到了575美元,这也是汽车售价第一次低于人们的年均收入。到了1913年,福特汽车的年销量接近25万辆。
要为大众制造汽车,就必须让人们买得起,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建立一种规模经济,进行大规模生产,这样才能降低成本。一次偶然的机会,福特参观了芝加哥一家肉品包装厂。当时他看到肉品切割生产线上的电动车将屠宰后的肉品传送到每位工人面前,工人们只需切割事先指定部位的肉品。福特大受启发,回来就为自己的公司建立了汽车装配线。装配线的建立,让福特公司拥有了明显的效率优势,远远胜过了竞争对手。在1908-1912年间,装配线的建立让汽车售价降低了30%。到了1914年,福特公司的13000名工人生产的汽车超过26万辆。那一年,其他所有汽车制造商总共才生产了287万辆汽车,仅仅比福特公司多出10%。
1920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汽车的需求量也减少了。由于福特汽车的成本很低,因此他们能够将自己汽车的价格再降低25%。这时的通用汽车公司就无法像福特汽车公司那样去做,销售额急剧下滑。到了1921年,福特汽车的销量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55%,而通用汽车公司所有汽车的销量仅仅占了整个市场份额的11%。
在与福特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的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明白,自己不能与福特公司的低成本T型车展开竞争。经过权衡利弊,斯隆认为,福特公司只制造一种类别的汽车,这虽是他们的优势,但也是他们的劣势。随着人们对汽车需求的改变,产品多样化、消费者分层化应该是汽车发展的一个方向。于是,斯隆为通用汽车公司制定了“满足各类钱袋、各种要求”的汽车新战略。参照人们经济状况的不同,提供不同价位和档次的产品。
在斯隆的领导之下,通用汽车公司的业绩节节上升。1927年5月,它逼迫亨利·福特不得不关闭了自己钟爱的T型车装配线,转而向产品多样化和分层化方向努力。1940年通用汽车公司的市场份额上升到了45%,而福特汽车公司的市场份额则下跌到16%。斯隆的战略取得了辉煌成就。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斯隆当年的改革稀松平常,实在普通不过。但在当时,这却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如果人们只想得到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T型车,而且永远只想得到T型车,那么,福特公司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或许就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因为那是生产T型车的最佳途径。但是,福特公司的管理体系只完全关注公司内部事务,也就是生产本身。斯隆的设计结构则让通用公司更加贴近市场,适应性更强,也能够不断成长发展。
亨利·福特没有想到,一旦人们都拥有汽车,他们的生活就发生了彻底改变。某人购买一辆汽车,可能只是他购买的第一辆汽车。福特从来没有想到,人们还有可能购买第二辆、第三辆,更乐意购买更好的汽车,这种汽车会更加舒适、强劲、时尚。这一切真的发生了!伴随着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方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买得起更好的汽车了。
一位曾经独自创造了未来的伟人,却无法忘怀自己昔日的辉煌。假如福特没有沉醉于自己过去的创造之中,他肯定能预见即将到来的变化。但是,他反应太慢,终于被自己的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后面。当然,亨利·福特的短视并没有使公司走向毁灭,他通过战略的调整,最终仍然使公司存活了下来。但有些人则没有这么幸运,他们付出了更加昂贵的代价。
第78节:马太效应
让多者更多,让少者更少。
点评:赢家通吃。
马太效应来自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新约·马太福音》有这样的记载: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的故事。它的寓意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他认为,在“赢家通吃”的社会里,游戏规则往往都是赢家所制定的。
“马太效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人类资源分配上,《马太福音》所预言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现象十分明显:富人享有更多资源--金钱、荣誉以及地位,穷人却变得一无所有。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则往往一直孤独;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因此更加出名;容貌漂亮的人,更引人注目,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讨人喜欢,因而他们的机会比一般人多,有时一些机会的大门甚至是专门为他们敞开的,比如当演员、模特;一个人受的教育越高,就越可能在高学历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
金钱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本钱比别人多十倍的人,收益也多十倍;股市里的大庄家可以兴风作浪,而小额投资者往往血本无归;资本雄厚的企业可以尽情使用各种营销手段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小企业只能在夹缝里生存。
可以说,无论是在生物演化、个人发展等领域,还是在国家、企业间的竞争中,“马太效应”都普遍存在。
微软在互联网时代的垄断地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地理解马太效应的事例。
从DOS到Windows系统,微软一直掌握着个人电脑操作系统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为它积累了巨大的信誉。绝大多数硬件、软件开发商都不会另搞一套与微软“不兼容”的产品或系统,因为那无异于自掘坟墓。换句话说,微软可以不必考虑与别人兼容,而别人一定得考虑和微软兼容。而影响力不大的产品,即使性能再优秀,也享受不了这种待遇。
网络增值的规律是规模越大,用户越多,产品越具有标准性,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就越多,收益呈加速增长趋势。因此,标准化、规模化意味着社会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网络时代中所有厂商追求的一种目标。电子信息业因为行业较新,许多产品规格尚未标准化。谁能建立标准规格或者跟对了赢家的规格,谁就是“马太效应”的获利者。
娃哈哈集团为我们提够了另一个很好的案例。
到现在,“娃哈哈”品牌旗下的30多个大众产品均已成为各自系列内的“当红明星”。娃哈哈的主导产品,如瓶装水、含乳饮料、八宝粥罐头多年来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娃哈哈公司饮料总产量约占全国同行业总份额的18%,占全国饮料十强企业总量的近40%。从国际通行标准来说,这样的份额基本上是属于“垄断性占有率”。市场人士称之为娃哈哈的“赢家通吃”现象。
但是,娃哈哈的“垄断地位”,较之电信、金融等行业,不知要难上多少倍。因为这是一个完全敞开的市场--谁都可以做,国际竞争对手非常强大,行业替代品也很多。而对于娃哈哈而言,难度不仅仅限于此。1988年,娃哈哈上儿童营养液时,全国已有38种营养液;1996年初,娃哈哈跳进水世界之前,中国有2000余家瓶装水厂虎视眈眈;而1998年上非常可乐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早已将中国碳酸饮料市场瓜分完毕。
在如此残酷尖锐的竞争中,娃哈哈凭借其良好的产品定位、品牌延伸以及销售体系的创新,辅之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雄厚的设备实力,终于从根本上提高了自己的现代化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使娃哈哈具有了和国内外企业全面抗衡的强大实力。
在做大以后,娃哈哈时刻不忘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不失时机进行了品牌延伸,使产品品牌上升为了企业品牌。通过品牌延伸,娃哈哈已经推出了30多个系列产品,它们都已成为拳头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娃哈哈的市场占有率。
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保持优势,必须加速发展,把我们的事业做大做强。如果能在某个方面成为领跑者,即使回报率与别人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取比弱小的竞争者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保持超人的优势,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需要记住的是,千万不能停止、等待、观望和固守,因为别人也许正在觊觎你手中的那锭银子。
第79节:格利定理
成就事业最重要的就是信誉,再加上用功。
提出者:美国“公关之王”格利
点评:诚信是立业之本。
格利定理运用到个人事业中,就是要讲信用。运用到企业经营中,就要求企业以诚信为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客户长久而丰厚的回报。
据托马斯·斯坦利在《百万富翁的智慧》一书中的介绍,对美国若干名富翁的调查结果表明,其成功的秘诀在于诚实、有自我约束力、善于与人相处、勤奋和有贤内助。在其中,诚实被摆在了第一位。
诚信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社会信用的发达程度。如果企业只想“过把瘾就死”,那么诚信就可以抛在一边。但是如果企业要谋求可持续发展,诚信则是维持长期市场穿透力的基本前提。在信用不举的社会里,诚信的作用比较有限,甚至讲诚信的企业可能要吃点眼前亏。但即便是这样,客户为了减少交易成本,仍会对诚信给予特别的关注,对讲诚信的企业情有独钟。
联邦快递公司是德国一家包裹运输公司。它自创业以来,一直遵守着以诚信为顾客服务的原则。有一次,在载运货物的飞机已经起飞后,服务人员才发现还遗留了一个小包裹没装上飞机。正当执行经理想以其他的理由向顾客解释或采取赔钱的方式解决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史密斯先生认为不能欺骗顾客,要讲求公司信用,即便花上数千美元也在所不惜。他坚持雇佣私人飞机把这个小包裹送到顾客手中并向顾客说明,表达歉意。
这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见证联邦快递公司坚持诚信、追求卓越服务理念的机会。正是这样的服务,让联邦快递公司得以将其独特的核心专长扩大运用到其他领域,比如运送医院需要的血浆或准备移植的器官等。在这种良好的信誉下,联邦快递公司很快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包裹运输公司。
在经过了重重市场考验还能存活下来的公司,都以诚信作为自己的立业之本。所谓“生命诚可贵,信誉价更高”。真正的实业家,是最重视自己所办的实业的信誉的。美国多米诺皮公司总裁唐·弗尔塞克也是这样的一位实业家。
多米诺皮公司是经营粮食加工的。该公司有一条规定:必须保证在30分钟之内,将客户的订货送到任何规定的地点。正是这一规定,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地站住了脚跟。这家公司的供销部门,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保证公司分散在各地的商店和代销点不会中断货物的供应。如果因供货不及时导致商店或代销点停止营业,那就是供销部门最严重的过失。有一次,一辆长途送货车半路发生故障,眼看有一家商店就要中断生面团的供应。公司总裁弗尔塞克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决定包下一架飞机,把生面团及时送到那家商店。
包一架飞机把几百公斤生面团送去,飞机的运费大大超过了面团的价值,这明显是一桩赔本的买卖,不少人对此极不理解。“你们感到奇怪吗?”弗尔塞克回答说,“我们宁可赔偿高额的运输费,也不可中断供销店的供货,飞机给我们送去的不是几百公斤生面团,而是多米诺皮公司的信誉!信誉!”
当货物按时送到时,这家商店的经理甭说有多高兴了:“如果让顾客失望地空着手回去,那可真是我们商店的罪过呀!”在他们看来,中断营业比什么都令人懊丧。
多米诺皮公司也不是万无一失。就在几年前,该公司所属的一个商店发生了一次中止供货事件。虽然只暂停营业一天,然而弗尔塞克的助手杰夫·史密斯却把这事看得很重。他立即跑到街上买回1000多个悼念死者时才佩戴的黑袖纱,命令全体员工佩戴了好长一段时间。这件事绝不是小题大作,这次“戴孝”事件给整个多米诺皮公司的员工留下了极为深刻、永久难忘的印象。从此,他们对待任何工作总是一丝不苟,任何时候,都处于一种严阵以待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成就了市场对多米诺皮公司的极大认可。
对企业来说,诚信是最靠得住的战略。事实证明,缺少诚信的企业是经受不住市场的长期考验的。国外的安然公司,国内的秦池酒厂、三株口服液、飞龙的伟哥以及牟其中的南德公司,都由于缺少诚信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诚信是企业建立市场资本的基础,而市场资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面对加入WTO后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其中,诚信是一个不需要很大投入就能学到的东西。要想在这条与狼共舞的路上走得更长远,中国的企业家们,是该拿出诚信的时候了。
第80节:雅格布斯定理
质量是竞争的最基本的东西。
提出者:美国凯洛格管理研究院前院长T·雅格布斯
点评:有过硬的质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优胜劣汰”,而质量是用户选择商品的第一要素。“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抓好质量管理,是企业立足市场、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随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名牌产品,就是确信名牌产品一贯的质量保证,广告的宣传只是起到了诱导的作用,顾客最终购买与否往往取决于产品的内在质量。美国的可口可乐、日本的丰田、法国的葡萄酒、中国的海尔等一些企业之所以成功,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都是因为有过硬质量的保证。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摩托罗拉公司在同日本的竞争中失掉了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市场,后来又失掉了半导体的市场。1985年,公司面临倒闭。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摩托罗拉公司发现一个被日本企业并购了的摩托罗拉的电视机生产公司,在经过了日本人的改造后,很快投入了生产,并且产品不良率只有摩托罗拉管理时的1/20。很显然,摩托罗拉的问题出在质量管理上。在市场竞争中,公司高层接受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的质量很臭。”为了挽救危机,摩托罗拉公司在史蒂夫·金克拉夫博士的领导下,开始了著名的“6∑”(六西格玛)质量之路。后来的事实证明,摩托罗拉从质量入手改造公司的策略是正确的。它不但使摩托罗拉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成为了质量过硬的世界通讯业巨头,并且为其他企业贡献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摩托罗拉公司因而被尊称为“‘六西格玛’教父”。
“∑”(Sigma)是一个希腊字母,读作西格玛,是统计学术语,代表标准差。3Sigma表示有99.73%的产品(广义上的概念,包括服务等)符合用户要求;6Sigma则要求在每100万个产品中只有3-4个缺陷产品。
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在摩托罗拉的危机时期提出并投入实施,马上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摩托罗拉,从公司开始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的1987年到1999年,公司平均每年提高生产率12.3%,不良率只有以前的1/20。由于质量缺陷造成的费用消耗减少84%,制作流程失误降低99.7%,因而节约制造费用总计超过110亿美元。公司业务、利润和股票价值的综合收益率平均每年增长了17%。
过硬的质量来自过硬的质量管理,从摩托罗拉的改革中,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GE)悟到了这一点。从1996年开始,通用电气公司正式全面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从1997年开始,销售业绩和利润每年一直都以两位数百分比快速增长。例如,1999年总收入1116亿美元,利润107亿美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11%和15%,而如此令人瞩目的骄人业绩背后的支撑点来自通用电气的4大企业战略,其中之一就是六西格玛管理。正是由于通用电气公司的成功实践,才使六西格玛管理法,成为世界上其他企业学习、模仿的样板。正是在通用电气公司,六西格玛管理得到了发扬光大。
美国艾奥美加(Iomega)公司在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法上也取得了成功。
艾奥美加是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一家生产Zip存储器等存储设备的著名IT企业,他们用Zip技术生产的磁盘只比3.5英寸软盘(容量只有144MB)大一些,而容量则达到95MB以上,并极大地提高了传输速度。在艾奥美加公司创业初期,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公司不断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得到跳跃式发展。但到1997年初,随着公司生产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的加剧、微利时代的来临,公司发现自己正处在亏损的边缘,他们正为保持盈利而艰难拼争。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他们感到,成本必须降下来,而且肯定有节省成本的余地,但它们在哪里?他们想到了六西格玛管理。
艾奥美加公司于1998年开始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但一开始却困难重重。在经过了两年全面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后,艾奥美加公司的质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成功地在许多方面取得突破,这些方面如质量、成本(费用)、设计、周期时间和用户满意等,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两年节约1.2亿美元。而且,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公司的质量之路,这条成功之路就是依靠少数质量专家并通过他们把六西格玛管理法的措施与战略向整个公司散布。
在产品质量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六西格玛管理法能帮企业做到这一点,它不光能帮助企业提高质量,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大量节约企业成本,这对企业可能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