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师园:重庆“棒棒军”或成即将消失的“风景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01:16

重庆“棒棒军”或成即将消失的“风景线”

2011年11月03日10:09腾讯读书[微博]陈代泽

中广网重庆11月1日消息(记者陈代泽 实习记者谭科艺)力哥(重庆俗称“棒棒军”)、建筑工人、杂工,作为重庆最早的农民工三大雏形,发展到现在已有三四十年。但近一两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注意到,力哥队伍正悄然发生变化:数量明显减少、年龄逐渐增大、女性越来越多……有人担忧,农民进城揽活更难了;有人感叹,今后想找力哥搬东西越来越难了;甚至有人怀疑,力哥这个行业今后是否还能存在下去。

据《重庆晚报》报道:力哥队伍的未来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近日,重庆市社科院产业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王秀模,做了一个题为《重庆“棒棒军”生存徘徊与发展前景》的调查报告。他认为,把上述现象提升到劳动经济学的视角看,劳动供给或分工最根本取决于社会需求。重庆当前和今后七八年仍处于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城市发展对体力劳动者需求量较大的阶段,目前所谓的力哥数量缩减,只是结构性缩减而已。

据悉,王秀模正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向市级有关部门提出引导和扶持重庆力哥的建议,包括组织宣传力哥在重庆发展中的功绩和典型事例、优秀人物;向自愿稳定从事力哥工作的农民提供免费培训,每年一至两套工作服,打造新型力哥;对力哥予以必要政策支持,如可低偿买到正规专用服务发票,使其业务更好开展等等。

王秀模的调查报告指出,从调查的40多位力哥看来,这些力哥年龄最小的42岁,最大的74岁,年龄平均在55岁左右,一些力哥连自己的姓名也写不来。这些力哥农忙时回家种地,闲时就到主城当力哥找钱。

依照王秀模的调查报告,记者近日走访了沙坪坝、杨家坪、朝天门、解放碑等主城几大商圈周围的力哥,发现年轻力哥确实难寻,不少力哥都已过花甲之年。

在重庆杨家坪揽活的59岁力哥谢长富说,就他所知的力哥,年龄大部分都在55岁以上。但不管年龄有多大,为了糊口,许多力哥只要没病倒,就会坚持干下去。

业务比以前少、年轻人不愿意干,是导致力哥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在重庆主城范围的上清寺周边揽业务的力哥杨志明告诉记者,现在找到一个业务,要比以前困难很多,特别是近两三年,随着有车一族越来越多,喊力哥的市民越来越少。加上很多商店都可以送货上门,市民就更没必要请力哥了。长期没有业务就意味着收入很低,这对现在有一定消费欲望的年轻农民来说,“显然是无法忍受的。”而这也直接导致力哥数量越来越少。

在接受王秀模调查的40位力哥中,有九成的力哥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再干这一行。他们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宁愿进工厂或者学一门技术去打工,也不愿接上一辈的班当力哥。

随着物价的不断走高,如今力哥的搬运起步价也涨了,最低起步价变成5元。

采访中,不少力哥对记者直言,搬运起步价其实涨得不算快,这么些年了,以前吃碗小面只要1元,现在要4元;以前一天挣10元可以存8元,现在一天如果只挣10元,连饭钱都不够。

调查发现,由于生意越来越难做,不少力哥开始为自己谋划新的揽活方式。作为一个在主城混迹了15年的资深力哥,今年56岁的陈志远就不像其他那些力哥一样担心自己的生活,他开始扩展业务范围,不再单单只帮市民挑东西,也不再守株待兔。他告诉记者,他有一个专门联系业务的手机,联系了很多搬家公司、商场,一旦对方有活要做,就会给他打电话。

细心的市民可能还注意到,这两三年来,主城的女力哥数量在逐渐增多。

在主城磁器口当力哥的吴红敏告诉记者,自己从长寿区来主城当力哥有七八年了,那时觉得女人当力哥还很不好意思,市民遇到搬重一点的东西时,一看是个女的,马上要求换个男的来。

不过,现在市民对女力哥的看法已有所改变。吴红霞说,女力哥做事情往往比男力哥更细致,比如搬家具这些活,女力哥会注意把家具的一些棱角包好,避免在搬运过程中的损伤。因为这些细节的注意,现在很多市民会指名让女力哥来搬。

此外,由于现在男力哥大部分都在五十岁以上,而女力哥多在40岁左右,身体力量等各方面条件往往比男力哥好,所以女力哥的业务并不见得比男力哥少。

随着经济发展,时代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作为早期农民工的三大雏形之一,力哥这个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非常红火的行业,如今面临怎样的困境?他们在想些什么?今后又会走向何方?随着第五个农民工日即将到来,近日,记者专门走进这个群体,体验他们的生存状况。

10月13日下午,朝天门市场,一位上了年纪的力哥正拿着扁担站在路边。他既不像别的力哥那样与人搭话,也不主动找生意,两眼甚至有些迷茫地打量着行人,在力哥群中显得有些羞涩。

原来,这是一位才入行两个月的“年轻”力哥,还没有摸清力哥这个职业的特点。闲聊中记者发现,这位力哥的牙齿已经掉得只剩两三颗了。他叫邓力发,今年68岁,老家在忠县,现在跟着儿子住在朝天门,儿子是个电器安装工人。

邓力发说,自己年轻时抬一两百斤的东西完全不在话下,现在抬一百斤重的东西,虽然还能抬起,但有些吃力了。“以前在老家忙惯了,来到重庆闲着没事,小孙子又上学了,我干脆出来学当力哥找点钱。”邓师傅说,这样一来可以打发时间,活动筋骨,二来可以赚点生活费。

重庆大学教授曾国平认为,新生代的农民工,特别是新二代、新三代农民工,今后肯定不愿再干这种既辛苦又无收入保障的工作。现在的力哥,或许会在10至15年内消失,像现在的大学城、北部新区,乃至未来经济高度发展的两江新区,可能都很难再见到力哥的身影。

曾国平同时认为,作为重庆这样一座山城,力哥消失后,肯定会以一种新的形式诞生,那时他们将不会再像现在这样单一作战,而是有组织、有福利待遇和良好保障,能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

《山城棒棒军》编剧、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王逸虹认为,至少在10年内,重庆的力哥还不会消失,但数量会越来越少,不可能再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满街是力哥的盛况。

力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重庆的地势,随着经济发展,时代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力哥的市场越来越小。“现在许多家庭把小车开到商场车库,购物后拉回小区,再用电梯直接运回家,有的商场则直接送货上门,导致力哥的需求市场越来越小。”对于有人建议把力哥这个行业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王逸虹称可能性不大,“因为力哥只是一种劳动形态,一种生存方式,文化形态不高,还达不到申遗的范畴。”

重庆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张凤琦认为,就目前重庆的发展情况来看,不排除力哥消失的可能性。因为现在80、90后的农民工,大部分都有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学历,就业选择面比较多,不像他们的上一辈那样就业面比较窄,只能选择做苦力。

张凤琦强调,即使力哥这个行业最终消失了,也不意味着这个城市不再需要劳动力,只能说明这个行业不再适应城市的发展。那么,原来的从业人员就需要找到新的出路,比如通过职业培训增加自身的技术能力,多掌握几种谋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