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结了时间是什么歌:数息法成就十六种殊胜境界详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09:11

数息法成就十六种殊胜境界详解   

 
   1.自知喘息(呼吸)长:

初学打坐的人因心缘息,心不会再胡思乱想。修行打坐最主要的是要诱发丹田的契机,当契机未形成时,喘息(呼吸)会很短。打坐日久,呼吸由短而慢慢增长,久而久之,丹田会成形,行者自己觉得似有一管,由喉头直接伸入小腹中,连结入丹田,此境若成,呼吸会愈来愈长,此种境界行者可要自己体会知道。

2.自知喘息短:

待行者因丹田气弥漫小腹周围,但尚未入他经络时,前行无路,此时行者呼吸会变短,只因丹田似球一样,球快灌满气时,再进气就有困难,故呼吸会变为渐短,此种境界行者可要自己体会知道。

3.自知喘息动身:

因行者小腹丹田拙火升起,内气转入奇经之脉,或正经十二脉时,其脉之穴道不通,待要通之际,脉络中的动能内气,大过穴道阻塞的静止能时,气就会通过此穴道,以致造成身体会震动,行者可要自己知道。另有一种状况是意动之相,此种状况是发生在行者内气强,但静止不通的穴道不通,会引发身体的微动,若行者以意念助其身动,则会变成意动不止的现象,就像你坐着时有抖动脚的习惯,某脚一发动抖动,就成惯性的意动不止。此时行者宜放松自己色身,告诫自己勿助其动,调整或缓慢呼吸,可突破此境。

4.自知喘息微:

因行者部分经脉已通,内气前行似无阻碍,呼吸绵绵可进入微细似有若无之境界,此时打坐似已入优质的情境中,行者应自己知道。身体是四大假合而成,地、水、火、风这四大,最主要还是在风大,「风」如果是灌得太大也不好,到底要多大呢?调得非常适当的话,呼吸就会慢,然後气就顺,再来就要闷气或闭气,空气进到丹田,它就会化成真气,当然在化成真气之间,火大、风大都不能太大,火大会口乾舌躁,水大会往上蒸发,就会流口水。主要还是在风大,吸进来的气,在打坐之间要闷气、闭气,会有意想不到的气机,脚也不会痛,除非你是初学的,初学的丹田没有成形。

丹田如果不成形,不能够长期承受打坐,脚会一直痛,所以我们花八个礼拜的时间,每次花叁个小时来讲丹田如何培养起来,主要是你以後打坐才能用得上。打坐吸一点气,然後闭气,这样叫做「宝瓶气」。「宝瓶气」是吸一口气以後可以闷很久,像瑜珈师可以闭上好几个小时,甚至於好几天,他跟本不借嘴巴或鼻子来呼吸,这种现象要丹田成形才能够发挥内在的真气绵长。

5.自知喘息快:

当呼吸入微时,气随循经脉前行,遇未通待通之经穴,尤以心轮为甚,因内聚气不足,气壅不前,当引发快喘息以示其现象,惟喘息快非正常,行者自知之。这里讲到如果喘息快的时候,你不要在那里急速呼吸---哈!哈!哈!做急促的呼吸,那是没有用的!应该要意守丹田,其实意守丹田是道家或世间禅的修行法门,把我们的心下降,气守在丹田,好处是气酝酿在丹田里,你的仙骨处。我们背部肾脏部位下有一个仙骨,整片骨经络密布,这牵涉到脚的脉,及臀部环跳下面,如果这边的气不通,就会脚酸、腿麻。

如果你意想丹田,风大调得很好,不要很大,只有十分之一的吸气或五十分之一的吸气,然後意守丹田闷着气,丹田的气机就会愈来愈大,影响到仙骨部位的经络,脚就不痛。禅宗修法的是在叁个丹田处,下丹田、中丹田(膻中穴)及上丹田(眉间),主要还是我们的眉尖轮,脑筋里面,甚至是明点,这些都是念咒、念佛的人,气都会往上冲,因为他要求开悟,打开黑漆桶,所以气当然尽量要往上冲,很多人都会觉得头胀、头痛,要尽量把黑漆桶打开,这是禅宗的修法。

世间禅的修法也好,道家的修法也好,大概都是意守丹田,这样可以坐很久,脚也不会痛,一点点呼吸,如果你不再呼吸就进入四禅的境界。四禅第一个现象就呼吸要停止,心住一定境,也就是心不随境转,看到什麽,对境不起心动念,境与你的自性合一了,就不会起心动念打妄想,心里很清楚。所以,你要学五通到此都可以成就,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都可以成就。

  但是诱发五通也没有用,还是脱离不了叁界,所以修佛法第一个要修漏尽通,不要先证五通,先把没有烦恼的神通力证到,这才是最重要的,你证得五通不见得有解脱的知见,因为没有真正了解佛法。你在应付第五点喘息快的时候,除了吸一口气入丹田後闭气以外,全身要放松,不要紧张,丹田真气就会再补上,补上後就不会喘气了。一般人在急喘的时候,不知道理都会紧张。你能闭气四十秒、五十秒,你会觉得整个丹田的气重新开发出来,在呼吸能够恢复顺畅以後微闭,即可突破穴道,哪个地方不通,就可以再往前突破,随着呼吸,进入正常速度。快了叫做喘息快了,了解修行过程间有这种现象,一般每次打坐只打一柱香,而一柱香也只有一个小时,因此这种现象很少发生,通常此喘息快的现象大都发生在禅七。

  同学中范大德就常有此喘息快的现象,每次在新店净缘讲堂的禅一课程中,他都会出现急喘现象,有次还真倒在地上喘,经教他闭气以诱发丹田不实的气机才化解。净缘讲堂是上藏下度法师的道场,我们以前每月借用一次做禅修场所。范大德是修密宗的,气就在中脉里冲,老是走那条路,有一次就倒下来,我叫他不要喘,把气闭住,这个境界就过去了,过不去是丹田的力量不足过不去,才有这种现象,这样处理後呼吸就会慢慢正常。

6.自知喘息不快:

行者因内气不足会造成呼吸快,逢喘息快时,宜意守小腹,放慢呼吸或暂闭气数十秒,放松色身,待呼吸能恢复顺畅後,微闭息即可突破穴道或心轮,随着呼吸又进入正常速度,行者自知之。

7.自知喘息止:

行者数息得定後,全身充满内气,再引入丝微外气,即可转成无量内气,短暂间不须再呼吸,故喘息止,行者自知之。第七点自知喘息止,到四禅的境界,如果你修世间禅的话,初禅时鼻子跟舌头不用,有时对打坐之间的现象要了解一下,看我到那个层次。初禅还在欲界里,初禅主要鼻、舌识不起功用,二禅时再加上眼、耳、身叁识不起功用,眼睛没什麽功用,耳朵听不到声音,身体也没有感觉了。或意识控制不了身体,打坐时身体出不来,第六意识指挥不了它,别人已经下座了,他却出不来。二禅境界身体不能控制,你叫他动,他动不了,你叫他下座,他下不来,因为他眼、耳、身叁个识不起功用。叁禅的话,不起功用的识更多,眼、耳、鼻、舌、身、意共六识中,只有意识能动。初禅、二禅是喜俱禅,修到二禅境界心常常法喜充满,尤其是念佛、打坐,觉得非常高兴,心很愉快是喜俱禅。到叁禅是乐俱禅,喜俱禅是心,乐俱禅是身,所以身体充满了气,每个细胞等於一个世界一样,在这时候只有一个意念,当然这意念还有感觉快乐,这中间也有痛苦,身体痛、脚痛,熬过这个痛,气通了就快乐,这是世间禅。

  到了四禅时,还是只剩下一个意识,这个意没有痛苦、快乐的感觉,舍念清净,舍一切念,好的、坏的、顺的、逆的都没有,只有一个意念在,四禅境就是一境性。初禅是未到地禅,二禅是喜俱禅,叁禅是乐俱禅,四禅是一境性,四禅时息要停止,不呼吸了,才能入一境性中。

行者不呼吸时会怎麽样?就是舌头会卷一圈,塞住你的喉咙,喉咙塞住了怎麽呼吸?塞住了就不呼吸了,这时把息断了,即入四禅境界。一到四禅是色界天最高的禅定。色界总共有四禅天,初禅有叁天,二禅有叁天,叁禅有叁天,四禅有叁天,加佛教小乘圣人的五净居天,再加外道的无想天,四禅天总共有九天。

学禅的观念要搞清楚,有的人色身没有破,它就不让念头起,一直压它,有的人是打坐气压到脑筋里面,念头不起,他认为已经证到空了,有的人认为念头不好,一直要摆脱它、躲避它,所以常常进入那个不想的境界,这些是外道,认识不清楚才会修到这样,这与四禅最高广果天寿等齐,无想天的天寿与广果天的天寿相当,佛教的五净居天是在四禅後得解脱智慧的境界。声闻、缘觉就在这里,声闻缘觉是圣人,证得我空理,所以他不来受生,解脱了!小乘的须陀含果,天上、人间来回七次,才证到阿罗汉果;斯陀含果修到四禅天入五净居天,天上、人间再来一次就不来了,证得阿罗汉果;阿那含果叫不还果,不再来人间了,不再来最後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是真正解脱,这是四果里面最高,相当於菩萨八地。菩萨要不要住在那一天呢?不要!菩萨是在人间一世再一世,马胎来驴胎去,一直在人间一边分段生死,一边渡化众生,在六道里转来转去,他都无所谓,这就是菩萨的风。

如果证到四禅境界,呼吸就能停止,断掉空气的进出,行者数息得定後,全身充满了内气,再引入丝微的外气,即可转成无量的内气,短暂间不须要呼吸,故入喘息止,这是对修佛法的人来讲。

修世间禅的人不是这样,他真断掉了呼吸,这里没讲全部断掉,这里讲只是一个阶层,因为修佛法不一定是要入定,修佛禅是你面对每天的人、事、物,你的心面对这些境界有没有在定中,能不能如如不动,你要练习这种功夫,所以说行、住、坐、卧都是在禅定之间。

在禅修课中开宗明义讲什麽是禅?禅的境界是你有所感知一切因缘,你对感知的因缘能够如如不动,那就是有禅定。所以修佛禅不一定像世间禅一样一定要入定,一入定就是几年、几十年、百年、上千年。

但是不可否认在打坐之间一柱香也好,好几柱香接下来也好,有一段时间你呼吸会停止,也许几分钟、也许更长,你不需要呼吸,丹田气机非常旺盛,所以你根本不须要呼吸。有的是吸气进来,没有吐出去,一点气进来在丹田之间酝酿,然後不见了,根本没有吐出;呼吸有的呼长吸短;有的吸短吐长;有的人吸进多少,就吐出多少,这些都随打坐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现象。

如果将身体看作一个气球的话,那呼吸进气就好像打气一样,一直打!愈打愈密,密到打不进去,所以它当然呼吸要停止,打坐呼吸最後一段时间不呼吸,不必再注意呼吸,不必去看心有没有在妄想,这样会进入息意安稳的境界,心住静安详和。

打坐之间有一段时间呼吸会停止,不要害怕,在禅七时开示,尽量呼吸然後慢慢用控制风大的大小,慢慢的把气吸足了,当呼吸停止时,不要害怕、不要惊吓、不会死掉,一定有丹田的作用,所以就有一个了了清楚的我在那里,身体也没有了,痛也好像与我没有关,就这样没有知觉的走下去。

如果说身体正经十二条,奇经有八条,不是一下子要打通了吗?走到某几条经络满了,呼吸的气就进去填满空隙,然後又开发出一些穴道与穴道之间的空隙,你又要走到这里来,丹田的气补充这一段,所以又恢复了呼吸,喘息不止,呼吸又开始不停止。我们加气往前走,又开始呼吸,虽然色身的气无常,不可能永远都有,有所定就有所不定。

修世间禅是没有用的,没有解脱,所以为什麽佛法要面对人、事、物这样的去磨练,如如不动没有挂碍,然後你心中能感知一切因缘,你可以自在,什麽事让你心烦,让你生病,你心里也要自在,练到这个功夫,不是这麽永远入定,要呼吸不呼吸,过程中就有这些现象。

8.自知喘息不止:

待有新经穴、脉络开引,内气形成不具足,当再诱发呼吸以补其气,故又有了呼吸,至此境界息止、息不止,交互功用,行者自知之。息止是气涨满了,不必呼吸;如果经络又开了一部份,又要呼吸一点气,时间长短不一,行者自己要知道这些现象。

  从第一到第八都是在讲呼吸、讲色身,初禅-未到地禅,它有前面的现象;二禅就是在讲欢喜心,以下是进入心的反应现象。(待续)

9.自知喘息欢心:

行者数息、随息得定,突破色身束缚,入心之觉受,因息止,定生故,心生欢喜(喜受),行者自知之。诸法本幻有,何喜之有。

第九个殊胜,自知喘息欢心,为什麽从呼吸之间,就产生心的高兴,这境界只有二禅的境界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在心地上在呼吸时可以感觉心的欢喜,自知喘息能够诱发喜的感受,打坐的叁要素,第一是打坐的姿势--七支坐法,第二是数息法--安那般那数息法,如果数息得定,就会有此殊胜的现象。

数息法:「在一数一,在二数二,是为法行,正精进。」数息後你都能摄受你的念,你会觉得数一数二是多馀的,不必数息了,只得改成随息。我的呼吸从鼻子到丹田,从丹田又回到鼻子,我的心随呼吸上上、下下,一口气吸满不用数一,一口气吐尽不用数二,这就是随息了。

再坐下去就有气感了,如果打坐没有气感,就修不了心了。有气的候时,经络一步一步的打开,最好能突破色身的束缚,法身真正活起来。法身能活起来,心就能出离了,那就有意生身。在《楞严经》讲意念一起,有一神我身(法身)就出去了,这现象有时你没感觉,并不代表它没有在做事。第九自知喘息欢心,行者开始观呼吸、喘息,就会感觉快乐,即进入心的状态,行者数息、随息已得定後,喜心会起,这是入二禅之境。有喜就有忧,因当喜丧失後,会懊恼,何时再能见喜心。

先修班上了几个礼拜了,可以控制你的粗心,不打妄想时,故数一数二已是多馀的,所以这时候你要改变一个方法叫做随息法。第一阶段安那般那数息法,不要再控制粗心,呼吸已拉长,一口气吸满,一口气吐尽,这样在加长我们的呼吸,心已能够静止,息能够长的话,丹田就能成形。此时数一数二是累赘,不要再数了,心随息从鼻子到丹田,再从丹田到鼻子,安那般那随息时,不被一切外在境界所恼时,就是得到初步的定。

入心的觉受以後,因为息止,定生的缘故,所以心慢慢生起快乐的感觉。你去参加法会时,法会快结束时或中间就觉得法喜充满,法师常恭祝你法喜充满,愿你法喜充满;在修禅的人来讲,连法喜充满都不行,因为你执着善境界,所以有一天你觉得你的情绪一直高昂时要警觉,我在欢喜什麽?应该保持一个平常心,我们常常在讲平常心,「常」是永,那一个法是永?没有!有一个空境

快乐会永远快乐吗?痛苦会永远痛苦吗?障碍会永远障碍吗?都不会!它们是无常,既然是无常就不是永,永只有一个空。我们的体性是空无,所以它是永,没有高低是平等的,没有那一下高潮、那一下低潮,从头到尾都很平坦,我们的佛性就是这样。

突破色身的束缚,身体限制我们的身体气脉,法身不能活起来,如果身体打开一点,宁可觉知我有好几个心,起码有个打妄想的心,还有个知道打妄想的心,後者才是真我的觉知心。进入心的觉受,对心来讲,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中的受蕴,会忧愁、会高兴是属於心的。对身体会觉得痛就有痛苦,全身充满气时觉得很快乐,心的忧喜与身体苦乐的感觉这些都没有的话,就是所谓舍念清净,舍念清净是平等法,把痛苦与快乐看成是相等的话,那舍弃快乐与痛苦,把忧愁与快乐舍弃,所以忧喜苦乐都是我们心的一种觉受;圣人没有忧喜苦乐觉受,圣人只有一个舍念清净或证到一切法平等,不会说我不喜欢生病,我常常要身体健康,生病与健康对圣人来讲都是一样。

生病只是身体不正常,但我心里很舒服就好了,生病无所谓!要超越不正常的感受,你喜欢这样,不喜欢那样,把它转回来的话,你生病也生得很高兴,你也认为不痛苦;如果感冒就觉得很累,没精神就很灰色、很沮丧,那表示你的心还不清净。释迦牟尼佛也会生病,成佛怎麽还会生病,成佛业来时还是要面对,所以不把它当成很痛苦,就是修行的成就,这是要磨练的。

所以你要保持一个平常心,虽然没有什麽好高兴的,但是你内心就有一股很高昂的感觉一直出来,这时候你就要警觉,要平常心。二禅境界心就会生起欢喜心,不能自止的欢喜,所以心生欢喜,这是喜受,有喜受就有忧受,你先断掉忧愁才会有快乐。断掉喜感才能突破入叁禅,若常把持喜受就不会进步,故修行只能觉知境界,不要保持一定的境界,不然就不会往前进步。待你到息止以後快进入四禅境界,就有一境性的禅修功夫。每一个界地都有它的现象,如果你不突破禅境所发生的现象,你就没有办法进步往前走,这样就是认识不清楚。所以在禅修的书本,尤其是经典常常讲的,到初禅境界有觉有观,二禅是喜俱禅,指心地生欢喜,叁禅是乐俱禅,指身充满气故觉快乐,四禅入世间最高禅定,得去喜乐之舍受,入一境性中,对诸境不恼。

如果打坐时,说我很静止,那根本还没有进入修行的境界,打坐到一个念头起的时候,另一个真正的我可以看到,你念头起来了,你在想什麽,最起码要有两个心。我们总共有八个心,眼、耳、鼻、舌、身识等不去管它,现在注重内心所起的念,不管第六识对外境的分别或第七识的妄想、思量,有第八识真心在看着它,这些以後要慢慢去接触、体会。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是对外境的认知,因为眼、耳、鼻、舌、身诸根要接触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接触以後,再加上第六识来分别,所以我可以看到这是白板,看到这是笔,第六意识分别,才能起念认知看到的是什麽。第七识是内心妄执的心,妄执识所储存的种子。

八识虽然是真心,但是今生所发生的种子,大大小小都储存在八识心田中,它可以照又可以储存种子,第七识执着八识一切种子所现的为真,所以一直在轮回。若身体对气是有感觉,但心在妄想时,什麽都不知道,这样是还没入门的。

修到第九个殊胜就有欢喜的觉受,但要以平常心待之,因为从禅的修行来讲,诸法本幻有。你觉知的现象当然会欢喜,有时候看到什麽心念也没有,什麽影像也没有,却自然生起欢喜,法喜充满。我没看到什麽,但是真心却看得到了,真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诸佛、菩萨修证到的境界有四智,六祖所说的一首偈:妙观察智见非功(第六识),平等性智心无病(第七识),大圆镜智性清净(第八识),成所作智同圆镜(前五识)。上面说的是八识的功用,前五识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认知外尘境。第六识对外境透过眼、耳、鼻、舌、身五个根门头来分别,如果有分别心,一见就是执,看进去了,听进去了,那表示有执着。

如果你看到一件事情摆不开、放不下,一定要讲,甚至於骂,那就是还有执着的心,有这种心就表示还没有办法去掉第六意识的分别心,也就没有妙观察智,因为你执着你所看到的、听到的、碰到的种种,因为你还有对外界迷糊。所以你要修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觉,而不知酸甜苦辣,你身体所接触到的柔、硬、坚、实都不会去分别。这样的话,你说都没感觉吗?不是!有感觉但我不去执着,见了没有它的作用,所以「见非功」是说所见即起不了其功用---妙观察智。如果无所执着,无所见就有功,就产生妙观察智,你看到这个人的脸就能知不太正常,着了客邪,你看就知道。你执着外境太多,没有超越你的分别心,就没有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基本上不一定要有神通,天眼、天耳、神足、宿命通,有时候看不到人的心灵去。

第一阶段修行要舍弃眼、耳、鼻、舌、身、意所面对的色、声、香、味、触的尘境,都能放弃,不起分别你就有妙观察智,你不必有什麽神通,就有这个智慧。修佛法不是求什麽神通,是要获得叁身四智,佛法是在求法身清净,报身圆满,化身千百亿,能够证到法身清净,报身就圆满了,然後从法身清净空体化成千百亿化身,有人想你,你就化一个化身给他,常常在念佛(阿弥陀佛),就化一个阿弥陀佛给你,念观世音菩萨,它就化一个观世音菩萨给你,那娑婆世界有千百亿人在念你,你就可化千百亿化身给他们,这是大菩萨或证到佛的境界就有这能力,你忆想他,他就会化一个化身给你,当然身是有为,化完了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

四智中的平等性智,是指忧、喜、苦、乐一切法平等,这时候你就没有分别心了,不会分好人、坏人、佛教徒、非佛教徒、男的、女的在那儿分别,一切平等,这时心就没有病,你不喜欢快乐,不喜欢忧愁,对圣人讲忧愁、快乐两个都一样的,痛苦、快乐两个看起来没有分别,就好像禅七中熬了二小时,到最後都很痛,你能忍受这种痛,痛之後七天熬下来也没什麽不快乐、不烦,这样也不错,所以心不会要好的,厌恶坏的,这样心就没什麽毛病。

如果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破了妄执性了,你就有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是第八意识真心的功能,跨越时间与空间,浩瀚无边,所有虚空都包含在内,大而全包容才是圆满!大而包括叁千大千世界及众生,连众生都没遗漏,都包括在里面那才圆满。有此智这就不得了,连小、小毛,你都有智慧观察这一切的因缘果报,而且它们都现在心镜中,因这镜子无所不照,这是佛不可思议的境界,要证得自性清净,否则贪、、痴、慢、疑等等毛病,怎能得大圆镜智。其实都是第六意识的妄执分别,第七意识的妄想执着盖住真心,这两个意识灭去妄执的话,你就能证到性清净,性清净就有感通,就能证到第八意识的大圆境智的真心。

现在没有能力知道众生的因缘果报,只对自己内心起的念头有感觉,内心起一个妄想、起一个烦恼,对一个人的见解或对一件事情的感受都清清楚楚,不受它的影响。如果它让你变成一种困扰、烦恼的话,那表示你习气毛病还有;若性清净的话,就不会受它左右。

为什麽佛常常知道那个世界又发光了呢?那个世界的佛又在讲什麽经?佛与佛之间都清清楚楚,释迦牟尼佛在说什麽法,他方世界就派人来参见释迦牟尼佛,例如前来听闻《法华经》这个大法,共襄盛举,来聆听大法,因为他佛有大圆镜智,叁千大千世界里的一切及众生都清清楚楚,所以没有时空的间隔。时间讲现在、过去、未来,你不管多久以前及以後怎麽样,时间没有开始、没有终了,一切因缘,一切众生果报他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最後一个是「成所作智同圆镜」,性清净的话,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识会起神通变化,你想什麽就会现什麽,化身是从这边化出来的,刚开始起修时,此五识先不去接触外缘,现在性清净了,再利用这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可以唤成自己的神通变化。故成所作智就是在讲神通变化,这是成佛以後,佛有那麽多的神变,诸佛菩萨化身千万亿,这是八识性清净後,连带使前五识无染,清净间产生很多神通变化,所以修佛法是要修得叁身四智。

现在第九殊胜是在定中产生欢喜心,虽然是好,但是你要把它看成诸法本幻有,不要被欢喜心迷惑你的自性。

 

13.弃捐所思喘息自知:

行者已知诸法无常,知心本寂,捐弃一切思想,让心大死一番,让禅定力坚固,行者自知之。

现在妄想心灭,进入第十叁个打坐的殊胜---捐弃所思喘息自知。我们上次讲到禅那、讲到去恶,讲到思惟修,到最後修行禅那灭内心的不清净,个性、习气、毛病要断尽。本来听到什麽去思维,慢慢修到不执着,第七识的妄想执着要断除,实修我们内心的不执着,第六识的执着从理念、思考、听法之间慢慢断,从有所思都不真实,禅那时都觉不真实。禅那时就会变成静虑,所以心清净以後心光发明,这时候你就没有这些习气的执着,这样你才能够来思惟、思考,有些什事情,自己问自己就能知道。

第十叁个打坐殊胜功德,是弃捐所思喘息自知:行者已知诸法无常,知心本寂,我们的自性,本来是寂静,不沾染,体空因为不黏的功夫所以不住境,对着一些因缘法也可了知。如如不动就是寂静,而寂静不是一个念头都没有,如果没有是佛性的话,是石头,但石头它能寂静外,当敲它时,它却也会「扣扣」地有反应。佛性也是这样,可以了知、可以照,但不黏不住境、无碍,这样才是不沾染;如果你做不到,表示这一部份你还不行,贪、、痴、慢、疑还有,或是习气尚未脱黏,现在要知道一切法之间是无常,不要去抓它,现在烦恼你不理它,明天就好了。

我们的真心本寂,所以不要去思想,主动意念去思想,在想的是谁,是我们的第六意识。打坐时会胡思乱想,就用念佛号去压它,能念佛的心是第六意识。胡思乱想在飘呀飘,你不主动去想,它还是在飘,想到早上的事,想昨天的事情,这些都是第七意识有所执着,有所挂碍,所以心一直在晃动。要把这些去掉,不要想它,让心大死一番,以後代表你的禅定力坚固到十叁殊胜的境界。

如果你对一切没有执着的话,心就死掉,随时使它不会做坏事,因为在修行过程之中,你可能会做很多善事,但犯戒的事或坏事可能会做。到这时候,犯戒不去犯了,坏事不会去做了,但是以前人间的善事还想做,此时什麽事都不想去做,我们的体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六祖讲:「不思善,不思恶,正当那麽时,就是上座本来的面目。」如果我们还没有修到那个地步,也可以用意解,好坏事都不想,当下一片空,但在空中又有一个了了的觉知,那个觉知是有点感觉到的样子。但是不修时,人家骂你,你起心,人家打你时,你受不了。你没有修证的话,光意念、理解没有用,所以要在禅修中走一趟,过程都是很真实的,你只要学打坐,每个过程都要经过,没有经过这一趟,你就没有真正学到佛法。

在前几堂课只讲到呼吸,讲身体的振动,修行是要从身、心、息叁方面下手,身、息有这二种感觉了,才会说到修心。但很多人搞不懂这些,很多公案都讲不到气,不讲气怎麽修心,不讲气就动不了你的身体,气走不到脑筋,走不到脑筋怎麽修行?

你现在把它打开了,先练习欢心,再练习不欢心,忧喜苦乐的受,五受中的忧喜是属於心态的,苦乐是属於身体的,最後一个舍念清净,先来修再来证。叁禅、四禅以後都是舍念清净,还未修到这里妄想都会起来,所以自知内心妄念不实喘息自知,这里讲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

再来把你所想的能抛弃,对内境、对外缘都能不动,慢慢的心会死掉,这里心大死一番,代表你的禅定力到十叁殊胜境地这里。进入心的灵知灵觉时,心有感知,心有灵通,然後如果守不住就没有定,如果能够见到、了知後,如如不动、不住境、不挂碍,这就叫禅定。

如果没有修到内心有觉知,是心没有打开,所以到底你有没有开悟,有神通代表你心有开悟,如果心通都没有,那怕见光,见什麽..,气很旺等都没有用。心有灵知灵觉,有烦恼、有害怕就有妄想,现在要练习碰到逆境、顺境、善缘、恶缘,都要让心大死一番,反正对我都没有意义,这就叫做心大死一番。

心大死一番後你的禅定力就进步,禅定不是嘴巴讲「禅定!禅定!」,就能得禅定,是要从境界里去磨练出来的。所以有禅没有定是散乱,有禅也有定是真正完美的禅定。为什麽说禅定力要坚固,是对一切法、一切境都能自在无碍,有的受念头的影响心就乱七八糟,有的受外来的境界干扰就心慌意乱,这些都要练得心像铜墙铁壁一样,让境无所能入。

像达摩祖师在等待传承的人的时候,面壁九年,无所思,让心如如不动,所以他常常讲心要像石头一样,没有缝隙,一个缝罅都没有,代表心大死一番。是顺缘、逆缘,什麽缘,你心认为对的、不对的、感应的,都要放下,那才能心大死一番。在《楞严经》来讲是感召悬绝,你不知道心的轮回都是心的感应,不管你在地球那一端、或在地狱道、畜生道、或在天上人间,只要有缘的心意常在互相冲击。如果是恶缘就恶念相扯,善缘就善念相扯,非常可怕,所以你要晓得修证解脱的真实道理。

在心的灵知灵觉把它悬空、把它断绝,所以要能清清楚楚的了知、照,然後能如如不动。很多同学有能力知道谁在想我,他心感知马上想对方,两个心互相交互了!碰见了。有修行的人,一感觉马上要断掉此相应的心念。在世间禅定的人以为是心通,所以知道他在想我,我就打一个电话给他,对方说我刚想到你,你就来电话,很可怕的!不知道轮回就是这样!

你现在如果进入涅盘境,或往生的时候中阴身现起,这是《楞严经》讲的,中阴身现起梵文叫「普特伽罗」,临死时中阴灵通力很强,感召力很强,与你有缘众生心念常能相感召。密宗说中阴身时是什麽都看不到,但与你有缘的,它在那里你就能看得到他的光。西藏的活佛为什麽死後会出生到那个地方---台湾或某处,他有能力先观察。有的是中阴现起时,看到那个地方有光就趋往前去,那个有光的地方就是与你有缘,没缘的是什麽光都没有。光是一个好兆头,阿弥陀佛要来接你也是现什麽光,中阴身救渡法中说,第一天阿弥陀佛来接你,会现什麽光,你要放下一切世间的一切,将你的身投入那个光中去,跟阿弥陀佛去往生。若佛来时,偏偏你还是在那儿流连,挂念很多亲戚朋友,很多财产,幌呀幌!第一天过去了,不能往生了。

第二天又你对亡者开示,今天是某某菩萨来接你,会现什麽色光,你要放下一切投入此光中。业力愈重的愈放不下,一天过一天,搞到七七四十九天後也不往生,到最後会变成鬼神。四十九天跟你有缘的光会现,出生做人还不错,不要堕落到畜生道,还有的影相会现出、或其他的境界,这个不能去,那个不能去,在练禅修方面就是在练这个。

平时因缘牵扯时,就是在断这些因缘,你打PASS给我念头可以,我不会跟你一齐扰和,你要能把它断掉,就要让心大死一番。修行是很现实的,不是你懂得些名相,背了一些经典,如《楞严经》讲的,你有没有练到感召悬绝,懂得很多佛教的道理,但做不到也没有用,也就是说禅修就在练这个。心眼开了!这种灵通力更大,要修到如如不动,知但不为所动,所想的当然是与感召有关,时常要抛弃感应的心,不以心意念来想。

 

14.不弃捐所思喘息自知:

诸法无常,本因缘而生,缘灭法灭,如是认知,不再厌恶而弃心之所思,世间森罗万象,坐观成败,行者自知之。

第十四个打坐殊胜的功德相,是不弃捐所思喘息自知,你如果让心大死一番的话,在佛法上是证到空,悟到空是代表有解脱的境界,境界来临,眼前的因缘来牵扯,能绝对地空掉此境而不理,永远这样下去也不对。

我常常画一个图来代表,开始初发心,有缘要学佛,做很多布施、持戒、福德,布施是修福,供养诸佛菩萨,持戒是修德行,功德圆满,修一切忍辱法,很精进修禅定,有一天因缘成熟世间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如果能够进入色界四禅天,再过去就是要打开色身,开悟!进入无色界时没有身,这身不是我们肉体的身,是没有质量的身,在虚空中但没有质量,色身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心。

观空智,破一切法的执着,破一切法的真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本是不真实,这是《金刚经》上讲的,破一切法不受它左右,到最顶点就是悟到空。

「空」有二个层次,不管事情真假我都认为虚妄,这是绝对的空,修证到这里,心大死一番,有的世间事却是能把它化空的,所以须菩提是证空第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修证像须菩提一样,一出生家里的家俱都没有了,过一段时间又现出来,这是色即是空的最高修证。

有一同学第一次到我们道场来,第一次拜佛,佛像都不见了,他体会到色即是空,所以佛像也是空,不久佛像又现出来。如果是破色身体会到空,一切相都是空的,你受菩萨戒,有一戒是要去看有病的众生。看时不必用神通,那个众生生病你去看他,看他时不必有怎麽样地作为,他就会好的。证到空的菩萨,见到你业力自能化空,这不必用神通力,不必学很多咒语,也不必请鬼神来做,就能超越业力,问题是你有没有证到空,对事情是否都能无碍。

证到空者,走到那里都是空,证到空不是用嘴巴讲,证到空之後不是永远停在空,这时候就要回返。悟到空是善境界,悟到空是能解脱,一切业缘都抓不住你。我们凡夫有业障,因为执着一切的念头、一切的影相为真。解脱的圣人都是在练习十一、十二、十叁等殊胜境界。这心一下子有,一下子没有,一下子对,一下子不对,一下子怎样,把这些都能无碍,能推翻,我想的不是真的,我的心都不对,这样就是一直在超越。

你练得光溜溜的像球一样,业风吹来,它就转过去;我们的心若有有角,业风吹来、滚起来时,一件事就卡住,就抓来烦恼,他认为这是真的,如此当然没办法解脱。要练得贪、、痴、慢、疑都没有,心像一个大圆圈一样,不管业从那里来都抓不住你,要练到这样。没修行的人,心非常执着,不健康的人,起怀疑心,这人做什麽事对不对,如果你心坦荡荡的,管他害不害你,如果你真的自在的话,他害不到你,因为你悟到空,只怕心里害怕、挂碍的种子在作祟,不是人家真正害你,是被你真正的烦恼吓死。

所以修行是断你内心不清净的习气,把它扫得片甲不留,知道空性就是圣人,圣人就有解脱的知见。你是不是永远自在,不理人间的事,就是有空悟的境界,你也不能永远这样,这是小乘行者(自了汉)。这时候要发愿度众生,否则你只有走到半途,你修行如果走到这里,说我都能自在,我都能无碍,再不往前走,那只有在走到空的一面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有」的一面,所以要学空有不二,也就是说我练到空的时候,是达山的最高点。到时就要下山坡,以前我在修空观的时候,这个门都闭起来,不去攀缘-自闭,因为我还练不好,心会乱,所以什麽都自闭起来。练到这里知道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在,诸法因缘生,缘灭法灭。因为是诸法生起时,我能无碍,那我守住空的时候,知缘无常,不可能永远下去,会转,会灭,缘灭时法也灭,法灭就空了,所以解脱的知见就可以证到。

证到以後要学「有」,是开放你的心,接纳众生,以前我看不惯,现在我听、看,这个人做得对、不对,我都无所谓。以前见人做不对,就要骂人,见作奸犯科,就要跳脚的话;现在体知那是他的业力,要骂众生之间,即知这是无明所造的一切业,你会怜悯他、可怜他。以前嫉恶如仇,现在你会想办法帮他、渡他,这时要回返、要接纳众生。

走到空是出世间,离开世间逃避世间,为了完成我的道业我要回凡,从出世间里跳出来,让我们把出世间当做空,悟到空,我再加一个”出空”,空里面走出来到那里去呢?走到入「有」,回返的路走出来,与凡夫没有两样和众生在一起,谁知道你修得好不好?但是你内心自在解脱就可以与各层次的人扰和在一起,不会显现出你高高在上,也不会显现出你德行很好,或是有什麽神通变化,就和一般人一样,但有解脱自在的心,有慈悲的心,勇往直前的心,你一直在付出没有为自己想。所以如此能够圆觉的话,那就是菩萨,慢慢一直走,圆觉的终点就是空有不二,整个修行过程要这样才是修圆融的。

刚刚说第十叁捐弃所思,以前是认为我所想的都是妄想,或我所感知的是冤亲债主的作弄,我心通感知业缘,这些我要超越,现在既然能超越,我还怕什麽呢?所以我就不捐弃所思,要练习回返入有了。诸法无常,缘灭法灭,懂得这样世间所碰到的如意事,没什麽好高兴的,不如意事也无常,几天就过去。像你在行菩萨道叁天、两头生病,这是在做事。祖师大德说,不要落在无事匣子里面,你说身体健康,天天无所是事,这不是菩萨,菩萨每天好像都在生病,你看那些大和尚或高僧大德,好可怜!每天病得奄奄的,但要说法时,精神就来了,一下台就要吊点滴了。他已经很习惯这种感受,你看他很可怜,但他内心很安详,色身讲起来是没有好好吃饭,抗体也比较差,接触的人太多了,缘杂,每一个人背後都一大堆众生跟着,怎麽不会把身体搞生病呢?但生病就吃药、休息,下一次上台又唱又说,下了台又病。每个师父带禅七或长期做法会,他都在生病,但菩萨都不怕生病,这个臭皮囊能用就用,不能用就再换一个,解脱出生再换一个,这就是诸法无常。(待续)

 

15.放弃躯命喘息自知:

色身依靠喘息而生,识神(阿赖耶识)执此五根,息才可以继。一口气不来,识神离躯体,是谓命尽,如何在命终时舍命,行者自知之。

第十五种殊胜放弃躯命喘息自知,色身依靠喘息而生,喘息就是呼吸,没有这一口气就完了,识神离躯体,识神就是阿赖耶识,如果离躯体就走了,是谓命尽,如何在命终舍命,你要学习怎麽死亡。第一个就是平时修行,把妄想当真那就错了,要把妄想慢慢清净,死亡的时候才不会起妄想。一般人不修行,平时都胡思乱想,何况是在中阴身的时候,还是在妄想,有时怨亲债主来干扰你,在弥留状态常常有那个亲朋好友阿珠、阿花的,都来要接他去,谁知道是真是假,你的姑妈、婆婆,父母在那儿都不知道,怎麽会来接你走呢?

这些都是怨亲债主所幻化,不可以把此当真,如果能修到临终一心不乱,胡思乱想没有,幻相也没有,而是诸佛、菩萨化身中放光,你如果能投入那个光环,到它的光圈里面,就能往生佛净土。但平时不勤修,哪里有菩萨会来接你?就是真来接你,你也放不下万缘。

第二个是对世间这些亲戚朋友放得下,要走就要走得痛快。不要在那里迟疑,如果是因犯了五逆十大恶行的话,死亡时即到地狱去;修得天道的德行,死後羽化升天去了。还有的是留下来出生做人呢!做动物!若七七四十九天中阴都无处去,就出生为鬼神了。入何道轮回,就要看你的因缘。

死亡的时候中阴身现起,梵文叫「普特伽罗」,它是很敏感的,就像刚开悟人的心一样。一般人的潜意识被开发出来,七天内中阴身就起了,於七日後中阴身又亡。如果你还没有地方去投胎,或去出生,或去西方或投入菩萨的光环里,到七七四十九天就落入鬼道。若阳世人在四十九天内一直给往生者做佛事,就有善因缘。如果他平时不修,帮他做佛事也没有用,因他放不下万缘。所以平时自己要修,往生的时候有人念佛给他听,跟他开示,叫他不要起颠倒想,有人在旁边开示,念头、幻境、幻影起的时候都不要当真。

「西藏生死书」是郑振煌老师翻译的,写死亡临终时的情境。修禅也是在练习怎麽死,我们要比一般人早点学习到死亡,早点体会死亡的情境。色身打开来,阿赖耶识开发出来了,如果此识神脱离了色身就会死亡,再回来执取此色身,色身就不会腐烂,人会活下来。如果修行没有体会这样一下,也就没有走到最後,我们说要突破四种魔境,五阴魔-色、受、想、行、识,烦恼魔、天魔,超越生死魔,如此你就能超越叁界。

生死操纵在那里?不是控制在种子发芽,不是控制在阎罗王,所以能够控制生死魔,才能超越叁界。这里讲如何在命终舍命,放下肉体,在喘息中体会一下。我们的肉体死亡後会败坏,末法时期,有的练气功、打坐,有的能活到八、九百岁像彭祖。打坐也好,练气功也好,是修佛法必须走的路,修身再修心,色身打开来的时候,就有放弃色身,舍弃躯命的现象会发生,此时行者自知之,你要体会一下。

修得好的,人家叫你办事,你还不能。如果气脉相通的话,识神出去做什麽,有时还不知道,大部份是在梦中出去,有的在神智清醒的时候出去,有的可以白天出去;白天出去,功夫要练得很好,才可以见阳光,初基的人,白天不敢出去,像阴神,大白天是不敢见阳光的。每次大的道场做法会,要请那麽多的鬼神来,另外还超渡、拔荐祖先等,做很多的功德。因缘俱足时,法会殊胜,会阴天或下大雨,你看本来那麽好的天气,怎麽忽然间天昏地暗,下起雨了呢?那是有个大道场在做法会,法会圆满结束,天就晴了!你也去体会一下。

那一个道场在做法会,你会有灵觉,去别的道场比较不觉得,若去佛光山道场,做起法会比较灵感,消灾、祈福或做各种功德,佛光山系列的道场可以多参加,因为它的排场非常庄严,而且参与的师父很多,唱诵能够感动天地、菩萨、佛。佛光山因为有很多人学习梵贝,人手够,唱诵佳,所以做的法会非常殊胜;而禅修的道场,实修比较多,所以比较不讲究唱诵、赞叹诸佛、菩萨这一套法会轨仪,不是很如法。20年前,我去佛光山受菩萨戒时,天气不错,最後法会诵经时,风云一直起,很多不可思议的感应。不知第几天,雨下个没完,当时还听到空中有声音在念止雨咒。

这一部份放弃躯命喘息自知,要用心去了解体会,你不懂,看了不知道在讲什麽。行者放弃躯命或重新复活等,要在喘息之间去体会。若是能做到了,以後要舍命时,就驾轻就熟,像古僧大德说走就走,甚至於倒立走或坐着走,都是自在无碍的。

 

16.不放弃躯命喘息自知:

生死事已知,道业已成,空体寂灭已得,若此逃避,是谓自了汉,有违世尊再造之恩德,为继佛慧命、利益群生,当发菩提心,不放弃躯命,广作佛事,圆满菩提,行者自知之。

第十六不放弃躯命喘息自知:放弃躯命是身体也不要,性命也不要了,性命是阿赖耶识执不执取色身,在呼吸之间能突破色身,阿赖耶识不执着色身才自在,才不会受色身所束缚,这个你要体会。最後入灭的殊胜境界既然懂了,不应该放弃躯体与生命,真的走就应该像道家行者一样,打坐中就羽化了。

如果你常常跑那些高山丛林,有修行人在那儿入定,面目栩栩如生,衣服破破烂烂的,这是经过几朝代不知道,有的就是已入灭去了。风水好又不常有人去的高山地方,一定有人在修行,现在科学发达的时代,在人世间很少人会有大修行。像心密初祖大愚法师,现在还在终南山还没入灭,有人入禅定中看到大师在终南山,但也听美国有人见大愚法师已不住世的说法。

修佛法最重要是求心地的解脱,如果修得寿命很长,但不得解脱,就不是菩萨。外道也可以这样,功夫也是了得,但是要证到心的解脱,是没有那个知见。只有佛法才能教人证得解脱,到能够放弃躯命的时候,就要用佛法的观念,来转你的心,生死事已知,然後再能执取色身不去,就能用此色身利益群生。每个人对死亡的体会不太一样,有的人透过疾病死亡,或经某个重大车祸,神识已起,要离开或已离开,然後又回来,该死却不死,有很多这种经历的人,也能知死亡的情况。修行的人在打坐之间,呼吸禅定间去体会生死的事。

如果开悟的话,也是一样能去体会生死的事怎样,应该做的道业已成,空体寂灭已知,我们如是幻境的体、妄心的体本来寂灭,此空体面对一切因缘业报都能不动,一动就随因缘去流转,随缘去受生,你修证到对一切境如如不动,面对你的心,虚幻不实在境,不为它所动,你要了解这些。

到这境界,如果逃避、往生了,是谓自了汉,修了好久!好久!好不容易有一点境界,就走了,叫自了汉,有违背世尊再造之恩德,如果你修佛法,证得解脱,对释迦牟尼佛留下的经典,或释迦牟尼佛冥冥之中在加持你,你最大的感恩,就是去渡众生,感谢佛的再造之恩,留下来就要为续佛慧命而付出。慧命是世尊给的性命,或是世尊帮我们所开发出来的般若智慧,要用来利益群生。所以悟到空的时候,就要回凡度众生,这就是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的意思,是能够与凡夫在一起,用空无的修证来度化他们,利用解脱的心法来帮助别人。祖师大德说:「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我们往下渡化众生,其实是向上求佛果。这中间谁来传无上佛法,不能用人来传,这是无上心法,是至高的境界,是世尊的心法。只要你精进,只要你修证不被一切妄境所迷惑,只要你心够清静,你就可以证法身。法身清净应缘能化,活菩萨能在接触众生之间,它有什麽困难,心地中就能流露出什麽法去应对,是灵通的心法?还是有为法?或是什麽无为法?随不同的个案,你的心会去展现。心生起有为法时,会叫你念咒,看念什麽咒、拜什麽忏!若不用有为法,从心地之间流露出空性真如体,使众生得其法益。所以很多心法学得,都是接触众生而发起、学得,若众生他的福德够,一定要帮助他的话,心会启发流露自性心法,这是没有人可以教你的。达到这种境界以後,不放弃色身与性命作什麽呢?当然是广作佛事。

所谓佛事,度化一切众生也是佛事,众生包括天神、鬼神、畜牲、人之类都是,所以度天神有天神法,度鬼神有鬼神法,度畜牲有畜牲法,度什麽有什麽法,很多!这个以後我们都要学的!无上心法以外,还有很多有为法,像入灭以後,怎麽做才能来往其他的世界,这就是佛的境界。怎麽还有其他世界,我们看不见,十方有叁千大千世界,光我们这个小银河系就有很多世界,像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在须弥山的四方都有人住的世界,只是他们的福报比较好,我们娑婆世界人的福报比较不好。

至此境界是「空有不二」。在悟得「空」时,人家怎麽考都能无碍;若我跑到深山里去,无人考你,就认为心清无碍,这是不踏实的修证。如果是证得「空有不二」,我进到凡夫群里去,环境很复杂、很脏乱,我觉得蛮不错的,圆融的时候,众生与我一样,可以看得开,看得顺眼,这样才是真的突破,圆满菩提;否则只有证到「空」,没有证到「有」。到这里,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才圆满,很多外道到这里,都迷失了,这中间有色、受、想、行、识五阴魔相,世间现起很多怪力乱神,都在这里迷失掉。不通过五阴所现的魔相,不能超越叁界,打开色身後,心要证到解脱境界。

因此,若你说你有所得就是外道,所以《心经》讲: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无所得,才能看到你的体性、自性、空性。自性对境不应,如果修得解脱道,就能真的解脱。解脱道不是嘴巴讲的,是要实际修证,以很多境界来讲,你能放得开,没有什麽法,很简单对一切境来磨,不去抓它,证到有成就,就是证到空的境界,才能说是解脱。你觉得西方极乐世界很好,但我觉得处在娑婆世界也很自在,那你要不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悟道的人,不会想去西方极乐世界,在这里很好,可行菩萨道;众生个性虽顽劣,但我仍然觉得很好。悟道的人,没有说要去那里,下一世还是来做人,希望你还是我的徒弟。有些人,你就要鼓励他,因为他身心不好,智慧不够,根基不好,业障太重,这一生不能证到解脱,就要叫他多念佛,与阿弥陀佛结缘,死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他留下来的,都是要走菩萨道的。

学打坐如果没像前述的十六种殊胜走一趟,则没证到整个学佛的完整过程。只是卡到某一个过程,枯坐而已。

 

17.十六种殊胜境界结後语

修行到色阴魔相现,是有点要开悟的样子。在这里,就有神通异能,神通不能执着,一执着就没有办法走下去,你要的是解脱,神通只是善境界,不能当真一直走证到空,心里要了解一切法,心里要学习一切神通变化,但主要的是要了脱生死,才能证到「空有不二」,这样才是一条完整的路。再下来,诸法无常,本因缘而生,缘生法生,缘灭法灭,如是认知。

所思包括感知心通的一切念,修到这里,你说没有一切念,说不过去,但是所感知所想的,世间森罗万象,坐观成败,无非都是因缘果报,每一个人周围的亲戚、朋友、同修,都是随着因缘果报在现一切业,你很客观,超然的去面对这些。

如果你不超然的话,你天天都会发神经病。这个朋友非常好,她怎麽样了,你就心慌意乱,你一乱,就没有解脱。坐观成败,反正,世间那个不是随着业,好好坏坏地活着?

如果他有因缘要修行,他就会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助力,在困境中化解出来,所以证到这个境界的行者,想可以想,他不会烦恼,他不再厌恶心里所感知的,到这时候有两个心,有一个了了觉知,另一个妄想的心是来自内心,内心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里的东西,妄想心起,来自於外缘,外缘是怨亲债主所现的一切念,这些你都可以清清楚楚的看着它,就能觉知有二个心,慢慢的证到空,就又变为一个心,这洁净的心,本来不清净,慢慢清净回到佛性本来,就清净了。

清净的心是觉知的心,觉知是清净,不清净已经没有,只留下一个觉知在,达到这境界时,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佛性清净,起心动念就是「法尔」的现象。也就是说,不起心动念则已,一起心动念是清净空体,应外境所感知的一切因缘法,所以这样是不是心通?这是佛性本来!

真心所显现的一切法是有修证者的境界,而妄想心、毛病的心、贪爱的心,怎麽能讲是佛心呢?习气毛病都灭,不执着!它才会现!那这时候,心是真心所现,故说「即心即佛」。台湾开悟的人多不多?那个开悟?可以从看他的脸充满了气看出来,我72年左右曾经在十方禅林楼上看到一位大德,色身所现的种种是色阴魔相,因不关己事,也没与他交谈。住此魔境要超越,不然就卡死在这里,有些人开发出一些能力,以为很好,其实这些都是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