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王女扮男装越前龙马:中职德育改革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12:58
上传者:ty  出处:研训中心  时间:2008-04-09  访问人数:466

中职德育改革探索
长阳职教中心 邓西宁
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中要求,中学德育课首要的任务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革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职业学校德育课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启发式,质疑式和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要建立健全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综合考核制度。教育部最近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又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为职业学校开展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关系到其内容的实施,关系到学生对德育课程的看法和态度,也直接关系到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开展德育课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开展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是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现在国内外教育界基本形成这样一个共识:现代教育要确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观。过去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后来注意能力的培养,现在又强调全面素质教育,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可持续性发展。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更不是狭隘的一技之长教育,而应该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要从人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使职校学生追求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和谐的发展。21世纪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才是职业学校所追求的目标。德育课教学就必须进行改革,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2、开展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这是适应新教材建设的需要。
德育新课程内容达到知识化、系统化、科学化,并且充分显示出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它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文明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对道德的评价判断能力,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对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新教材建设的需要。
3、开展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是适应师生情感交融的需要
德育课程教学,除了以德育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打动学生的心灵,德育教师还要用浓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并投入到德育教师的情感之中,产生德育情感共鸣。只有这样,德育课程教学才不再是冷冰冰的说教,而是充满丰富情感的双向思想交流。没有师生的情感投入,没有师生的情感交流,要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将是不可能的。德育过程不仅是教育者运用以理服人的说服教育过程,而且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情感交流的相互感化过程,这才是德育过程的真正实质。
4、开展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是适应学生需求的需要。
设立德育课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学生思想需要。围绕学生的思想“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德育课程的教学就是要回答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回答解决得越深刻越彻底,越受学生的欢迎。二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围绕学生心理变化的实际情况,德育课程的教学就是要遵循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因材施教,突出个性教育,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三是满足学生能力需要。围绕学生发展能力的需求,德育课程的教学要处理好传授德育知识与培养德育能力的关系,努力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
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1、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实验和研究,收到了一定效果。
(1)认知教育是基础。我们在教改实践中认识到,必须按5个层次进行。
首先,完整准确地、科学无误地讲解知识本身。比如讲一个概念,要看教材是如何它定义的,是性质定义(命题),还是发生定义,还是功用定义。如果是性质定义,就要讲清它揭示了哪些内涵,它的外延(适用范围)又是什么。
其次,讲清知识的来源和发生发展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某一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第三,努力让学生掌握每门德育课的知识体系。一个具体的知识也只有在它的体系中才有生命力,才有教育意义。重视知识体系的教育,才能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才能将学生的思想抓住,丝丝入扣地引上健康成长的道路,知识也才能真正显示育人的力量。
第四,培养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进行认知教育时,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认知,即教会学生把握认知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以及认知策略、方法。
最后,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意志养成行为和训练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收德育功效。这是认知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目标。
(2)情感教育是动力。
要有效地发挥情感因素在德育工作中的德育功能,我们在教改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抓好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是前提。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养成时,主要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实践和理论研究证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思想影响第一位显著的人格因素是价值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讲述各门思想政治理论的真理性,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从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人格。二是培养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我们在教学中,总要满腔热情地给学生以关爱和尊重,总是鼓励学生树立强烈的成就意识,从而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对学习目的的清楚认识来加强学生的内部唤醒状态,提高其学习的内驱力水平。
其次,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影响、情感感染是关键。教师的情感要素包括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等等,都会影响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和情绪。
(3)意志训练是关键。
我们一是从根本抓起,协助学校和班主任抓好校风、班风和班集体建设。二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尊师爱生”是师生人际关系最本质的特点,其中“爱生”是“尊师”的前提。我们把教师的“爱生”作为重点来抓,而赢得学生的尊敬。三是培养自己营造和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特别是恰当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我们除了充分运用我校现有的现代化音像手段和网络信息外,更多地是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创设实地、实景、实人、实情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去体验、领悟,以收育人效果。
为了使学生养成顽强坚韧的道德意志,我们在德育课教学中采用了三种方法:一是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上有许多具体可感的正面典型人物和反面教员,都可以充分利用。发挥榜样的作用,我们尤其注意发掘学生身边的先进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几年来,教导处、团委开展月评“校园之星”,年评“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活动,就是发挥身边的榜样的作用的一个常规性举措,在养成广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二是在实践中进行意志养成训练。我们与各专业的教师合作,对学生共同提出了在实训实习中的意志训练目标和要求。比如“计算机技术”专业,我们要求学生在上网学习时能自觉筑起抵制黄、毒文化的“防火墙”。餐旅服务类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工作环境是享乐性场所,而他们的工作是侍候人的工作。这正是对他们的考验,也是锻练并养成良好意志品质的好机会。三是让学生参加有一定难度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从而引起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行意志锻练。当今社会,一方面,绝大多数人在为实现自我价值而碌碌奔忙,另一方面,社会确实也需要有人作出道德奉献。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学生参加一些义务活动,必然会引起他们内心的矛盾冲突,使意志得到锻炼。坚强者,就可能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寒暑假都要以乡镇为单位,组成临时团支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意志品质,符合青年学生成长的规律,容易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4)行为训练是根本。
职业中学德育课德育目标的实现,最终是要通过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等体现出来的,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不是学生自发形式的,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训练,是德育课中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训练,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实施的,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我们采取如下方式方法:
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紧密联系 “法制教育”活动,既让学生从思想上分清缺点、错误、违法、犯罪之间的界限,又从行动上严格的常规训练,要求每一个学生要自觉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严禁违法行为。二是增加并充分利用“活动课”,并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上活动课,事先搞好一个方案,包括活动目标和要求、活动场所与时间、活动步骤、活动总结反馈等。比如,在《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中讲到“讲究质量,注重信誉”一节时,就将学生带到企业现场,由厂长、经理、质检员、营销员等讲一讲,再演示一下,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练一练。从而真正理解讲究质量、注意信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讲究质量、注重信誉。三是通过行为规范和常规管理,让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方式。我校从新生入学的军训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分专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行为规范训练,训练以后的常规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常年的行为规范训练。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看作是立身之本,办出了我校的特色。我们学校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学生常规管理制度,包括学习、活动、生活三大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生常规管理措施,有一支踏实负责的学生常规管理队伍,由学校教导处、团委组织,班主任、政治教师、宿舍管理员负责,以学生会为主体。制度、措施、队伍三者的统一,保证了常规管理的落实到位,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管理育人效果。四是通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活动,把学生训练成具有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2、教改实践中,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我讲你听”。老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
(1)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教材,联系实际归纳问题,评论交流,撰写学习体会,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养成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教学程序为:
自学-质疑答难-讨论-精进深进-求教-练习总结-评价改错等。
(2)学生参与讲课
在一些内容较浅的章节,可指导学生钻研教材,独立阅读,找出结构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目,开阔视野,编写提纲,然后挑出两名有特色的学生讲述学习心得,再由老师讲评总结。
(3)采用演讲、辩论、讨论、知识竞赛、多媒体课件、电教、上网求助、阅读、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
课堂“演讲”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或观点,教师适当辅导,学生自备演讲材料,上课时学生演讲,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评奖鼓励,从而达到明确观点,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目的。例如:职业道德课依据就业形势精心选定演讲主题是“中专生,路就在脚下”。学生声情并茂,富于激情的演讲使同学们懂得任何人只要努力拼搏,他的人生一样可以辉煌!演讲需要精心准备,查阅详实资料,客观评分,讲评扼要,要有激励作用。效果:可以活跃气氛,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进步,激励后进,鼓励表彰先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选题、收集资料、组材到定稿,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口才和审美能力。
讨论辩论――-青年学生思维活跃,爱思考,但不善于全面思考;有一定知识,但不善运用,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讨论辩论可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优良作风,如大方、勇敢、自信、以理服人、认真、团结协作、机智,等等。
如:在讲授职业道德课时的辩论题目是“生活富了,还要不要艰苦奋斗”、“要竞争,还要不要讲团结协作”、“老实人吃亏吗”等。通过积极思考,查阅大量资料,学生的思想在互相交流与争论中,受到了净化与洗礼,从而对如何做人处世有了科学的看法。
知识竞赛的活动可以激励学生求知好学、互相促进,在阶段复习时采用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不扎实不稳固的地方,同时寓教于乐,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达到了巩固所学的目的。
另外,电教等形式在实验中运用效果也很好。
(4)教师精讲
结合教育内容,针对学生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老师有重点地讲解与分析,在学生寻找结论而不可得的时候,寻找方法和结论就会变成一种心理渴望,此时教师的下面讲授得出的正面结论就会变成一种“及时雨”。
3、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方法的改革是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我校在考核中,改变了过去“课堂上讲条条,书本上划条条,头脑中记条条,考试时背条条,考过后全忘掉”的做法。我们认为德育课的效果,并不仅仅反映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上,更多的可能在思想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的综合提高上。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实行了“三四三制”,即知识水平占40%,实际能力占30%,现实表现(觉悟)占30%。
知识水平的考核改变过去闭卷考试的惟一做法,采用开卷与闭卷结合的考试办法。如我们在考核中广泛采取了“撰写论文十演讲答辩”的方式。教师根据该课教学内容,理论难点及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筛选出若干个参与题发给学生,学生完成论文后再合理进行演讲答辩,由学生代表和教师评定成绩。
实际能力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实表现的考核采用本人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测评的综合测试手段。本人自评即学生根据自身一学期综合表现,加以反思,客观分析自我,占一定比例。同学互评即各班推选出五位同学公认比较公正的学生,对全班同学的德育表现排队打分。在此基础上与班主任打出的学期考评分及任课教师的反馈结合起来,构成该生本学期的现实表现分。
这种德育课“四三三”考核方法扭转了让学生被动应付考试的做法,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提高自身素质上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将灌输知识、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造的引导过程,从而成功地启动了德育课教学及考核方法的转换。
由于我们在内容上注重了理论紧密联系了实际,在方法上注重了学生主体的参与,在考核上注重了学生的实际表现,因而在德育课的改革与实验上,收到了深入有效的效果。
(一)有效地发挥了德育学科的德育功能
1、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
参与式的教法,丰富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能有效地克服以往德育课“高、远、空”的缺点,离学生近了,学生可以从许多实际的例子中找到如何立业为人的道理,用自己的头脑去辩析“真、善、美”与“假、丑、恶”,主动地去思索人生的答案。另外,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热情,于动口动脑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乐此不疲。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逐渐学会如何掌握知识,收集和整理资料,提出问题,自己通过种种途径积极分析问题,探寻真理,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弱了对教师的依赖,学会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觉有效地汲取知识,这样就很好地培养了自学的能力,增强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强了竞争能力,提高了德育素质。
2、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考试改变了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了理解,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减轻了学生心理负担。这种考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素质高低,把平时表现和成绩结合,使成绩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性,为解决学生知行转化,提供了巨大推动力。
同时由于教法上的突破,避免了传统课上严肃笼统和抽象的说教,唱独角戏、一言堂等讲课方式,课堂气氛活跃,既增进了双向思想交流,又激发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还能很好地贯彻双方教学的原则。学生课前充分的准备,可以积累才学增长知识,课堂上积极参与可以尽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种参与的热情和内在动力,足可以使德育课自然地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有利于缩短师生间之间心理差距,从而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轻松、谐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汲取了知识,又受到了思想教育。通过学生参与全过程,学生对德育课程产生了新的认识。
3、增强了德育的创新性
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在掌握一定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系统理解,必须静心思考,真正浸入内心世界,阐述自己的观点,仅靠死记硬背远远不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独立思考,发展自己思想观点的空间,让学生体味了主动探索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优势,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学生在这种学习方法中受益无穷。
(二)增强了德育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改出了成果和水平
教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扎实系统的马克思理论知识的专业知识,没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分析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在多年来的探索与研究中,我们的德育教师逐渐提高了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本校教师,每年积极推进教改、积极撰写论文,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推进了学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