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明科技是上市公司吗?:电视诗歌散文:印象中国《二十四节气暨传统节日系列》之《端午》(上) - ydcyjl的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7:17:24
印象中国《二十四节气暨传统节日系列》之《端午》(上)文艺艺术 2010-06-12 10:43:33 阅读13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电视诗歌散文
印象中国《二十四节气暨传统节日系列》
魂兮归来话端午(上)

作者  刘郎
端午,一个饱含怀念的节日,
端午,一种挂满祈盼的民俗。
这一天,荷包的幽香,飘在千山万水,
这一天,翠绿的菖蒲,插上千家万户。
这一天,欢腾的雪浪中,划过来多少竞渡的龙舟,
这一天,中国的大地上,捧起了多少深情的信物。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根据自然规律,创造了从立春、雨水到小寒、大寒的二十四个节气的历法。而在这些节气中间,又创造了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夏季的节日,便是端午。
顺应自然界的时序,并以岁时节令来安排一年的春种秋收,这本身就完全符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就一年当中节令和节庆的关系而言,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年四季,其实也就是一次节日的轮回。
按天干地支的顺序推算,五月,也正是“午”月。午时又是阳辰,所以端午又称端阳。在古代,过端午特别强调午时,就像我们过春节的时候,特别强调半夜的子时一样。
端午时节,气候温暖,植物葱茂,地上的百虫也开始活跃起来,这当中,自然也包括那些百毒之虫。为了祛病驱邪,人们便想到了具有医疗作用,并别富芬芳之气的植物。所以,自古以来,在端午这一天,人们不仅要把艾草和菖蒲的枝条,插上自家的门楣,而且还有兰汤沐浴的传统。屈原的《楚辞》当中,就有“浴兰汤兮沭芳华”的名句。可以说,端午这一天,从来就是一个弥漫着芳香的节日。
当然,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的活动,还远远不止这一些。贴几幅钟馗像,挂几枚平安符,再饮上几杯雄黄酒,都是端午佳节必不可少的内容。时至今天,有的地方,还保留着把一个大大的“王”字,画在儿童的额头上的做法——“王”字象征着兽中之王,同样是为了平安吉祥。可以说,所有这些求祥祈福的仪式,使我们的端午,充满了芬芳,充满了色彩。

把荷包挂遍大地
让芬芳香满天空
荷包的世界
弥漫着佳节的喜庆
如果把驱邪防病的习俗,归结为端午起源于辟邪说,那么,到了后来,已经绵延多年的端午节,却又被我们的古人,注入了纪念先贤的主题。据学者考证,端午的由来,曾经有——纪念勾践说,纪念伍员说,纪念屈原说,与纪念曹娥说等多种说法,而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并逐渐成为了端午节的一大核心内容。
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屈原听到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以后,悲愤交加,毅然写下了绝笔的《怀沙》,然后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得知屈原投江,沿江的百姓纷纷引舟竞渡,一面前去打捞,一面沿水招魂。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在中国的历史上,如果说整部《诗经》是北国先民的群体歌唱,那么,屈原的《楚辞》,便是南方诗人的个人吟咏。屈原的伟大,就在于他用篇幅恢弘的作品,与《诗经》的现实主义相呼应,开创了诗歌领域浪漫主义的源头。
可以说,在我们所有的传统节日中,因一位文化先贤而设的节日,只有端午。端午佳节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最为完美的融合。正因如此,与春节的红色,与清明的绿色相比,端午的色彩,更为艳丽,更为丰富。
说到端午的色彩,说到节日的氛围,人们自然会想到形形色色的又被称为荷包的香囊——这琳琅满目的香囊,不仅是端午佳节特殊的佩饰,而且是端午佳节醒目的标志。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之色。古代的端午,长辈们会在儿童的手臂上,系上五色丝线,以求祥瑞,称为“端午索”,后来,便又有了五色香囊的出现。这五色香囊不但在外貌上就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香囊里面,还装进了具有药用功能的朱砂、雄黄,以及各种各样的香料。
在古代,由于这盛满香料的香囊,常常被人们随身佩戴或挂于床角,所以,不仅宋代的秦观在著名的词篇《满庭芳》里,就曾经有过“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的句子,而且在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也早就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的描写,由此可见,即便是平时,它也是常见的物件。
当然,只有到了端午,我们才看到了香囊的世界。现在,即便这五色的香囊,更多的是起到象征节日的作用,然而,人们却从未忘记,它最初的用以驱邪防病的功能——缕缕芬芳之味,从远古的岁月,一直飘到了今天。


一脉相承的传统
祖先留下的造型
家乡的粽子
包裹着代代深情
我们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自己特定的习俗,其中,也包括特定的节令食品。春节的饺子,十五的元宵……人们只要见到这些让人欣喜的形象,便会想到传统节日的内涵。
清明的团子告诉我们,此时,我们已经该去祖先的坟前插柳。
重阳的佳酿告诉我们,此时,我们已经该去家乡的山顶登高。
七夕的瓜果告诉我们,此时,我们已经该去和优美的传说相会。
中秋的月饼告诉我们,此时,我们已经该去与久别的亲人团圆……
端午节,是在我国南北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民族节日,流传的地区非常广泛。虽然“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可是端午的主要习俗,却以相同的形式,深入到了我们祖国的天南海北。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端午节特定的食品——粽子上。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粽子,都是端午佳节最为形象的符号。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曾经对粽子有过十分细致的记述:“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的确,粽子最先的意义,还仅是作为祭江之用,但是,久而久之,它便成为了普遍的食品,并为人们所喜爱。这,恰恰是端午佳节的内容,向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断溶渗的结果。
南疆的粽子,让人想起了平流的碧水,
北方的粽子,让人想起了返青的麦苗;
水乡的粽子,让人想起了红红的灶火,
山村的粽子,让人想起了袅袅的炊烟。
粽子,以其不同的特点,体现了各自的物产环境与各地的审美情趣。其中的一些粽子,不但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而且已经提升了一个地方的美誉。嘉兴的粽子,作为一种形象的符号,就代表着物产丰饶,代表着草木华滋,让人想见了连天的水网,想见了粽子的家乡……
是的,在所有的节令食品中,粽子,的确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
一颗颗配料,精挑细选,一粒粒糯米,剔透晶莹。我们的粽子,是母亲教会的包法,是外婆传下的造型,包进一颗心,裹起几许情。
一个个节日,像千年的古风,一种种习俗,似祖先的叮咛。我们的端午,是祖父讲过的传说,是老师教过的课程,张张新叶绿,根根彩线红。
吉祥的节物,一件件,已排成。灶上的熟香,一缕缕,又融融。 篮中粽子知多少,代代虔诚数不清。这来自农耕文明的米粮,这饱经风霜雨雪的翠叶,就是这样,以绝无仅有的体态,表达着由衷之意,抒发着真朴之情。
我们的端午啊,有无数条彩色的丝线,在扎紧中国的情结。
我们的端午啊,有多少个中国的粽子,祝福着生活的康宁。

流传千载的图腾
赛龙夺锦的英风
劈波斩浪
是风雨同舟的象征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里,龙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象征。千百年来,龙的雄猛的仪态,腾飞的造型,华美的色彩,以及崇高的涵义,已经深入人心。而端午佳节的龙舟,又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在民俗当中最为形象的体现。
除了包粽子、挂香囊、插菖蒲这些传统习俗之外,凡是与水为邻的地方,端午这一天,都少不了龙舟竞渡的活动,有的区域,甚至把五月初五这一天,径直叫作“龙船节”。
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之说,龙舟竞渡的习俗,很早就盛行于我国江南的吴越水乡一带。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有盛大的图腾之祭。自端午节注入了纪念屈原的主题之后,各地的龙舟竞渡,也便有了新的内容,恰如南朝的梁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所记载的那样:“五月五日竞渡,俗谓屈原投汨罗江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
一旦有了龙舟竞渡的活动,我们的端午,便平添了不同于任何节日的欢腾、热烈与昂扬的气氛。腾跃的身姿,搏击的状态,向上的寓意,进取的精神——龙的意象,龙的主题,也同样因赛龙夺锦的场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的确,端午佳节的龙舟竞渡,之所以扣人心弦,还不仅在于这纷飞的浪,这挥动的桨,这赛龙夺锦的健儿,更在于劈波斩浪的同心之力。可以说,人们之所以看重龙舟竞渡,就因为它从来就是同舟共济的写照。 端午佳节,是饮食民俗、岁时民俗、节令民俗和游艺民俗的完美综合,而这万人空巷、万众欢腾的龙舟竞渡,便在最为强烈的仪式感里,十分形象地体现了这一传统节日的凝聚力。
多彩的端午,祥和的端午,既是我们民族的节庆,也是我们精神的象征啊。


千年的菖蒲年年都绿
千年的榴花岁岁都红
中国的端午
一个永远流传的文化节令
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决定了端午佳节成为了整个夏季当中最为盛大的节日。长期以来,它年年延续,代代相传,影响日深。可以说,端午佳节这种跨地区、跨民族的特征,不但是历史上民族风俗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结果,同时也印证了,这种十分广博的包容性,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至于端午节的习俗还流传到了近邻的一些国家,从而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性的重要节日,也恰恰表明了一个富有特色的传统佳节的渗透力。
2009年9月30日,中国的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既是举国之愿,也是众望所归,它对于彰显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影响。
现在,我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已经被确认为国家的法定假日,应当说,这是对传统节日的珍爱,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
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既是对悠久历史的追怀,既是对古代先贤的敬重,又是凝聚民心的庆典,它源自于先民,传承于子孙,绵延不尽的群体情感,便是它接前续后的主脉。
凡是寄托了这种群体情感的事物,便永远不会消亡。
图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