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土科技宜昌招聘:今天我们怎样过端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6:51:28
我的老家在华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上世纪80年代初)就盼着过节,因为有好吃的。饺子、汤圆、粽子、月饼,全是家里人自己做。做的时候,大家齐上阵,吃的时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这期间,打打闹闹,说说笑笑,时间过得很快。就这样,中国民间最重要的四大节日伴随食物、欢笑在我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其中,端午节跟其它节日有些不一样,因为那时总是听长辈在说吃这个甜甜的三角米糕是为了纪念一个人,一个叫屈原的人,而且我们家族好像跟他还有一些联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就像其它来自农耕时代的节日,端午节在今天也有些式微。如果不是前些年韩国申遗的刺激,如果不是商家的极力渲染,它似乎就剩下吃粽子这项鸡肋般的仪式了(龙舟不是在哪儿都有的划的),相比洋节捆绑的温情、甜蜜,逊色不少,过起来好像挺没劲的,就连端午节的文化内核屈原都不再给力了。
事实上,屈原之于端午,并不仅仅是加文化内涵于其上,更是区别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的中国自主品牌。屈原的核心价值是爱国,端午节是中国农耕时代的爱国节。虽然今天人们在过节时可能不太往这方面想。但这层爱国的附加值是紧紧融合其中的,只要过这个节,就会潜移默化地进入我们的体内,只不过我们一时意识不到。
香港“栋笃笑”的始祖黄子华曾经在节目中评论自杀,原话记不清了,大意如下:如果你是下面两种人,那么你可以自杀而死:第一,像希特勒,全世界人民都希望他死;第二,他死了之后大家都有公众假期的,比如屈原。
现在,国家规定在端午节放假是个非常好的举措。其意义就是顺应了人心深处的存根意识,让我们得以在忙忙碌碌中稍做停顿,遥想一下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中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因为他,我们有了一个流传至今的节日。因为他,我们可以有时间去看看我们的家人,和他们在一起。干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有这个纽带让我们在一起。
其实,如果说今天有人不爱过端午节,那可能是因为他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节日的内涵,没有找对过这个节的方法,或者说情绪。
现在的中国,这个目前处于经济飞速发展阶段的国度,人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加速。向前,向前,向前。快点,快点,快点。老家,想而难回;父母,念而难见。有时候,心力交瘁之下,想念都变成一种奢侈。
端午节意味着全家可以在这个时期坐在一起,通过坐在一起说说家长里短,加强交流,实现心理排毒——以团圆药方医治弱势心态。同时,吃粽子、闻艾草、喝雄黄,实现生理排毒。
所以,回家吧,朋友们!暂时放下挣钱的念头,暂时抛开工作的桎梏,拎着粽子、香包回家吧!去看看为我们双鬓飘霜的年迈爹娘,陪着他们聊聊鸡毛蒜皮、市井物价,说说老家的枣树,唠唠后院的三婶。当然,别忘了在家门口,为父母挂上菖蒲、艾草、大蒜。要知道,这挂起的不是迷信,而是自己的孝心和对家庭的承担。
写到这儿,我想起在床上滚来滚去的儿子,再过几个月他就该学说话了。我这个当父亲的,今后少不了要教他认识花鸟虫鱼、日月星辰,还要教他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七夕。没有理由,就是觉得他应该知道。
到了五月初五,我会边剥粽子边告诉他:宝宝,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一个很久很久以前跳江的人,他叫屈原,他非常爱国……文化的传承,也许就是这样吧。(熊 建)
端午节的最原始意义:驱邪避害 卫生防疫
2011年06月06日 14:08:06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五月五,纸鸢舞;夏日复长,杨花绕江。
又是一年端午时节。
在中国,端午节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原始的意义是辟邪驱疫,六朝开始加入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唐宋之后逐渐升华成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作为夏季中最重要的节日,端午本身就包含着浓浓的古老习俗,沉淀了丰富的文化记忆,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民族情感。
1 适应节令的驱疫避害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产生于农耕社会,与农业生产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农历五月初五也不例外。五月五,正是到了夏季中最重要的农忙时节。
“端”与“初”同义,“五”与“午”音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亦为“午月”,所以初五也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故也称“端阳”。可见,“端午”的起源最早与农业生产有关。
端午正是仲夏时节,气温骤然上升,蛇虫繁殖,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人们从生理与心理上都强烈地感受到外在的威胁。古人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知识,但是生活的经验足以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一个疾病高发期,故称之“恶月”。于是,人们选定五月“重五”之日作为节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健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家萧放认为,从端午依傍的夏至节令习俗看,早期的月令时代,人们认为自然节令日是阴阳变动的关键日,也是人们精神紧张的时日,因此小心避忌,谨慎过关,是当时人的节日心态。人们以静态保护为主。《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
汉魏时期,人们关于夏季卫生习俗移到了端午,以水上竞技、山头采药等户外活动激扬生命、保障身体健康。悬挂艾草,佩戴彩丝,饮菖蒲雄黄酒……都是端午辟邪解毒的主要保健习俗。
为了“驱邪”,端午又引伸出了采百药、踏百草等活动。民俗认为午日午时,太阳最烈,此时百草都是药。端午采药的传统在民间历代相传,近代湖北英山还有:“日午,採百草以为药物。”
可见,端午节最原始的意义就是驱邪避害,其实就是卫生防疫。人们通过生活经验,形成了一套防疫病、祛瘟毒的生存智慧。
2 爱国主义情怀的释放
求吉、纳祥、辟邪,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普遍主题。在这些节日中,唯有端午节注入了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民众自古就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这是端午节的独特内涵。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纪念屈原之说却成为流传最广、最为认同的一个。从最初民族情感的寄托,到绵延千年形成的民族节日,每每端午之际,华夏儿女用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屈原的敬仰和爱戴。
吃粽子、划龙舟……人们把很多端午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甚至不惜把一些神话的情节附着在他身上。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正是老百姓爱国主义情怀的释放,也反映了老百姓普遍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纵观历史,历史上能够被人们如此珍重并纪念的人物实在不多。“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名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白居易《竞渡》)“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刘禹锡《竞渡曲》)
先祖们之所以选择屈原作为端午节的精神坐标,或许就是因为他的身上折射出了华夏民族最美好的精神诉求。这种精神诉求包含了正直清明、爱国磊落。在历史的演变中,这种精神不断升华,并最终成为了中国集体人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了中国人最坚定的意志和一种无法打破的文化传统。
时至今日,端午节的内涵还在不断延伸,其承载的爱国精神却始终不变。爱国仍然是端午节最重要的精神诉求,催生了社会成员巨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3 关怀年轻女子的节日人伦
聚合家庭情感,强化家庭血缘伦理意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要素之一,端午节自不例外。因为节日属性的差异,在体现家庭人伦的方式上,端午也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祭祀祖先等传统节日习见内容外,端午节还特别重视未成年的女性。萧放认为,对年轻女性的关怀是端午节日人伦的重要表现。
明代北京的端午期间,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石榴花,称为“女儿节”。明人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躲端午”的习俗也与年轻女子有关。“躲端午”是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此习俗似在宋代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鼍鼓龙船共赛神。”《嘉靖隆庆志》亦记:“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有《滦州志》云:“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直到近代,在江苏、湖北、陕西一些地方,新嫁女在端午节也要回娘家省亲,她们带着幼儿回娘家。
萧放表示:东亚其他国家的端午也有类似习俗。日本鹿儿岛在五月五日这天,母亲背着不到一岁的小女孩在外面跳圆圈舞,称为“幼女祭”。朝鲜称五月五日为“女儿节”,出嫁的女儿都回娘家,男女儿童用菖蒲汤洗脸,脸上涂胭脂,削菖蒲根作簪,“遍插头髻以避瘟”朝鲜小儿的这种打扮,称作“端午粧”。由此可知,端午作为女性节日,特别是小儿的避忌日,是整个东亚地区的通俗。
4 唤醒更多的端午记忆
端午还在继续。
从起源和习俗来看,端午有其独特的文化空间和艺术形式,所包含的礼俗和视觉元素也非常丰富。这些正是端午千年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时间生活传统,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段落标志,在节日之上,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节日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它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萧放认为,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的节俗传统,是端午节的精神核心,也是端午节历久弥新的内在动力。
然而,眼下随着商业化的泛滥、西方文化的侵蚀,加上对民俗文化的忽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元素却难以得到充分的阐释。一些人对“洋节”追捧有加,却对民族节日不感兴趣。
2008年,端午节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意味着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传承。那么当下,我们要过怎样的端午节呢?
“我们需要既传统又现代的端午节。”萧放表示,传统是我们民族的重要时间记忆,它是保障民族绵延的文化资源与前进动力。同时,当代社会的变化又给民族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要重视当下民众的精神与社会生活需要,只有将当代人们的情感、欲求融进当代传统节日之中,传统节日才能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如何让端午节焕发活力,不是简单的吃吃粽子,或者放假了事。端午节应该和相关的民俗联系起来,举行丰富的群体活动,将传统与现代对接,搭建吸引大众的平台,唤醒更多人关注端午节的“文化记忆”。萧放说,要做到这些,需要对传统与现代的透彻了解,也需要大智慧。(记者 赖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