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责任与奉献演讲:要“写”好做人的“一撇一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7:38:16
要“写”好做人的“一撇一捺”
 

【人物档案】

孟玲,著名声乐教育家,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硕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国际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从事声乐教育40多年,所教学生成绩突出,为国家和部队培养了多名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她的学生:王宏伟,总政歌舞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2000年获第9届“步步高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奖;刘和刚,空政歌舞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2002年、2004年两次获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奖、2006年获金奖;哈辉,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女高音歌唱家,2002年获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铜奖;总政歌舞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泽旺多吉,2008年,获第13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奖第一名,是本届大赛杀出的一匹“黑马”,2008年10月26日在“多彩贵州”全国声乐大赛中一举夺得金奖。她所教授的学生均在各大专业文艺团体担任艺术骨干。孟玲教授多次担任全国全军声乐大赛评委、金钟奖评委、全国全军专业职称评审评委、研究生考核评委等,为全国全军声乐艺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们都知道王宏伟、刘和刚是当今民族唱法最棒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还有女高音歌唱家哈辉,青歌赛脱颖而出的藏族歌手泽旺多吉,浑厚纯净的高音漂亮极了!但您知道他们师从谁?今年的9月10号教师节,她的学生们送给她一份最好的礼物——在民族宫为教授操办了一场“孟玲师生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学生们策划了一年多,所有学生演唱了最后一首歌《叫您一声妈妈》,唱得孟玲和学生们热泪盈眶:“不是您的骨肉,却像您的娃,年复一年的心血,培养我长大。教我人生的路上,要一步一个脚印,教我做人要写好,一撇一捺”。孟玲老师说:“在做人上,我的母亲很早就曾对我说:一撇一捺看起来容易,可少一捺,一撇站不住,少一撇,一捺也会倒下。

记者约孟老师谈母亲早年对她的影响,确定时间后,她一声:“欧了。”让我们真不敢相信,这么年轻的声音来自70岁的她。
   

勤俭助人是做人的本色
   

孟玲的母亲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姥爷在当地是非常有名气的中医。孟老师说:“母亲上过初师,有文化,性格也特别开朗,非常大度,特别豁达。”

新中国成立那一年,孟玲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拉扯3个孩子生活。因为怕孩子们受委屈,当时还很年轻的她选择不再婚嫁。孟玲上有哥哥下有弟弟,作为家中唯一独女,母亲从不对她娇生惯养。“我这个年纪不太会针线,但是妈妈说什么地方破了还是要自己会补、会缝。起码的生活技能要有,要节俭。”

在孟玲的印象里,母亲非常节俭,“从来不去买新衣服。但是很干净。”心灵手巧的母亲总能把小孟玲打扮的漂漂亮亮。孟玲说:“我8岁参军,11岁从朝鲜回来后,部队送我上学,委托当地的民政机关来负责我的学习、生活。”由于供给线太长,军装等无法送达,就委托地方给钱做衣服。孟玲羡慕别的小姑娘穿着漂亮的“布拉吉”(连衣裙),母亲看一看,就能让她很快也穿上一件同样漂亮的连衣裙。“特别是母亲会买布头,回家左拼右拼,就拼出一件很漂亮的连衣裙,让我在人前从没有感到寒酸。”

孟玲说:母亲爱帮人。那时,大家都特别困难,有邻居或者厂里的人来借粮食,她能拿出从牙缝里省出的粮食尽量给别人一些。至于别人还与不还,她不关心。那段时间,在外上大学的孟玲回家注意到母亲腿肿了,但母亲总是用“站多了”搪塞过去。现在想想,实际上那就是缺乏营养。

从小受到母亲善良品质耳濡目染的孟玲,一直和母亲一样,“能帮别人就帮别人”。1978年,孟玲帮四川音乐学院招生,最后一个男低音叫张晓钟的唱完已是中午,几个考官一出门,看到张晓钟坐在门口,脚指头都从鞋里露出来了。孟玲问他:“吃饭了吗?”他站起来说:“吃了。”她想,不可能啊,你最后一个唱的什么时候吃的?她爱“才”,看着他站在那像要倒下去的样子,说:“你怎么不舒服?”问他家在什么地方?年轻人说家在邳县,是下乡知青,一天只能挣几个工分,几毛钱,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孟玲搜遍全身所有衣兜,搜出十几块钱,十几斤粮票,说:“你拿着,赶快去吃点东西。”那时候十几块钱已经是孟玲一个月工资中很重的一部分。此事过去很多年后,1984年孟玲接到一封信,信中人说:“老师,您可能记不得我了,我是张晓钟,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您给过我粮票和钱让我去吃饭,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我报考了师范学院,我要当一名像你一样的老师……”现在张晓钟已是华南师大的教授。

1998年夏天,孟玲代表军艺下乡招生,看见一位江西孩子的父亲穿着皮鞋的脚后跟一直在流血,就问他:“你的脚怎么流血了?”回答说:“我们是江西的乡下人,怕城里人看不起,临来之前买一双打一折的皮鞋,只剩这一双,小一号,一走路就把脚磨破了。”孟玲听后心里很沉重,利用中午时间骑自行车出去给这位家长买了一双布鞋,一双袜子,从医务室要了纱布,让家长把脚包好。那位家长很感动,恨不能跪下感谢。亲眼目睹此情此景的钢琴伴奏师对孟玲说:“这事你还管?”孟玲不语。后来那位家长的女儿尽管没有考上军艺,还是写了一封动情的信,信中说:“我从您这里体会到了什么是人民军队,什么是人民教师。您这样做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的全家人。您是一个最好最好的老师。”

什么时候都不要说自己不行

孟玲8岁时,部队文工团招文艺兵,一眼就相中了她。母亲看到了孟玲在文艺方面的天赋,也支持女儿往这方面发展。她看准了共产党的部队对人民好,说应该去这样的部队受教育。很快,女儿随抗美援朝部队入朝。“人说炸弹不长眼,但妈妈看得开,不拉我的后腿。妈妈说:‘既然别人的孩子可以去,我的孩子也可以去。’”

1952年12月底从朝鲜回来,孟玲由地方委培继续上学。11岁,老师让她上小学3年级。但是她想跳级上中学。老师说她这是说梦话,她才是小学1年级水平。她虽嘴上不说什么,回家后和母亲说:我想早一点学完,不想让国家为自己付出太多。母亲说:“行,找老师补课去。”用了3个月的时间,找最好的老师补课,孟玲在妈妈的鼓励下,考上天津市十三中这个重点中学。只是,因为当时她是临时赶考,很快就把记的很多知识忘了,进中学后好几门课只考十几分。面对周围那么多大孩子,她当时很迷茫,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觉得自己对不起部队的培养。但母亲不这样认为,她说:“什么时候都不要说自己不行,你就从一点一滴开始补。现在努努力,就能考上中学已经说明你行,事在人为,我相信你。”当她最终在学习上赶上同学们后,母亲说:“你看,你只要努力就能行。”她有了自信。高中毕业,孟玲同时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她问妈妈上哪个学校?妈妈说:“上中央音乐学院吧,应该是更适合你。”于是,孟玲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开始师从恩师郭淑珍,以后又考上硕士学位。

也因为有这样一股子韧劲和毅力,让孟玲的演唱在同学中出类拔萃。“1963年,胡宝善和施鸿鄂的老师、世界著名声乐教授布伦巴洛夫在国内办专家班,规定在全中国只招10人。孟玲最终如愿以偿成为这1/10。

毕业后,孟玲先后在西藏军区歌舞团、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工作,业务出色的她在哪里都是不可替代的主角,达到了歌唱演艺事业的顶峰。据介绍,文工团里,一般人不能用大乐队,只有孟玲可以用,而且乐队也会很好地配合她。四川省里有任何大型演出都是她去,A组的演唱肯定是她。

先立规矩再谈成才

孟玲说:在母亲身边,我的侄儿说话总喜欢说重复的字,如:拿碗碗,拿豆豆等等,妈妈就说不要这样说话,说“拿碗来”,“拿豆子”,小孩子说话从小就要很规范。小时候我们说:“不饿,不要做饭了,什么时候饿了再吃。”妈妈会说:“那不行,得按规律吃,不能太随意。”

母亲始终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孟玲回忆:“虽然后来我们的生活好些了,但是她决不允许我们碗里剩饭粒。而且平时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妈妈从小就告诉我绝对不能撒谎。有时候洗碗,把碗打碎了,她说:你不可以藏起来,你就告诉我你把碗打碎了,什么原因打碎的,也不会挨打挨骂。做人必须要诚实。她还因此启发我说:‘今天存一个小黑点,明天存一个小黑点,慢慢大了就成大黑点。’我谨记妈妈的话。”多年后师从郭淑珍教授,也因她努力学习,聪明踏实而深受郭先生喜爱。

据孟玲回忆,母亲早年在天津的一家工厂做后勤工作,直到退休,多困难也没离开过工作岗位。有时候工作做不完,量特别大,她就拿回家,熬更守夜一点点地做,很晚了才休息。当孟玲劝说母亲明天再做时,母亲会说:今日事今日毕。如今,这已是孟玲的座右铭,孟玲说:“我现在做事还是这样坚持,并且这样要求我的学生。”

在军艺读本科的学生说起自己的孟老师,说到她有几不准:除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外,还不准抽烟,不准喝酒,不准找对象,手机24小时不准关闭……

现在已是空政歌舞团演出队领导的刘和刚在孟老师身边学习时,身边曾有不少好姑娘追求他,有一次,他找到孟老师探讨:“假如谈恋爱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不是挺好吗?”孟玲说:“‘促进’你个头啊!我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从我班上滚出去;一个是断了。如果你出去就自由了,享受生活,享受爱情。但是你在我这里只能天天对着我这张老脸,你爱看不看,没商量。学生都怕这个‘没商量’。在我身边从此都不谈恋爱。”

珍惜刘和刚这个人才,孟老师把自己的手机送给他,并且让他24小时不关机。结果,刘和刚后来在2002年、2004年两次获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奖,2006年获金奖;藏族小伙子多吉深知老师的厉害,2008年获第13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奖第一名后,有人问这位24岁的小伙子:有对象没有?他摇摇头说:“没有。”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不让找。”

对此,2000年曾获第9届“步步高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奖的王宏伟说:“我们当初都是从农村来的,城市的诱惑多,谈对象不仅影响专业进步,还会形成我们无法承担的经济负担,最终形成沉重的精神重负的结果可想而知。老师心细,怕我们走弯路才这样给我们立规矩。她总说,只要成才,就不愁找到好姑娘。我们取得了好成绩成才了,她又像妈妈一样给我们主动去找对象,去牵线。我在这方面就是受益者。”

因材施教,无索取,只付出

孟玲是在她舞台上最辉煌的时候转入幕后做老师的。当老师后,母亲经常提醒她:“仓中有粮,遇灾不慌”。用这个形象、生动的民间谚语,告诉她知识越丰富,才越能教好学生。

十几年里,跑遍了北京各大音乐学院、各大文艺团体、各大剧场,有时候买不到票她就去买退票,因为她的学生里面有唱“美声”的、有唱“民族”的,有唱“流行”的,她认为如果她不亲自去感受,都是纸上谈兵,就教不好学生。所以她必须自己要亲临,丰富教学内容。她说,妈妈在世时要求我别弄大忽悠的事,既如此,就得有真本事。你看,为什么有的演员,年纪轻轻嗓子就出毛病了,而有的不会?是因为方法正确,基本功过硬!他练得已经是熟能生巧了。

和母亲一样,孟玲在教学上也有着针对性,女孩子比较柔韧可抗折,而男孩子本身比较脆弱,往往折过容易断。对于男高音来说,孟老师付出的时间要比女高音多。培养王宏伟,孟玲从各个方面关心他。王宏伟确实用功,除了唱就是听。孟老师给他录音机,他用工资都买了磁带,有时吃饭就跟着孟老师去吃。对藏族小伙子泽旺多吉,孟玲除了要教他正确的歌唱方法,还要教他说汉语的普通话,那真是一个音一个音地校正,直到准确为止。孟玲说:教学,我不做那种“流水线”,让学生出来都是一样的声音。我根据每个人的声音条件和他们自己的特点去教他们。所以你现在一听,听到哪个歌,不用去看影像就知道是谁的,个性十足。我要求我带的学生,把最突出的个性展示出来,因为一个艺术家、一个歌唱家没有个性就没有灵魂。不要去模仿、克隆某某某,模仿充其量让别人只能说很像谁谁谁,没有自我。最终是一个“模仿秀”,那不行。当然这样教起来还是很难的。男高音的技巧比较难掌握,我希望他们的高音要非常有震撼力,有穿透力,磁性般的声音让人一听能非常振奋。

孟玲重视选“才”,她带学生,首先要求要有个好人品,至于家庭背景,她不在意,她的心思不在索取上。

在《孟玲师生音乐会》上,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副教授哈辉深情地唱了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她说:“我为什么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是因为我的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上学的几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候,也是外面世界诱惑很多的时候。是我的老师给我指正了路,她的个人行为直接影响了我。我特别佩服我的老师,特别爱她。”

几十年的教学,漫长而丰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出自孟玲门下,再将歌声洒遍大江南北。对于学生的回报与感恩,孟玲老师总是高兴地心领又善意地回绝,她说:“我不愿麻烦学生,不求学生回报。”但是,对于学生问心无愧的孟玲,心底却始终怀着一份遗憾,一经提起便热泪盈眶。她说:“妈妈是2008年1月27日走的。2007年母亲病重的时候,我正好把那个藏族的孩子泽旺多吉招来了,当时正在积极备战青歌赛。”比赛最紧张的时候,老人正在医院里抢救,孟玲心急如焚。她说:“我抽空去看她,清醒的时候妈妈说,你快回去吧,你不招了一个藏族的孩子吗?那孩子还等着你要比赛呢。”面对孟玲繁忙的工作与对学生的责任,母亲再一次选择用大度与理解向女儿诠释了做人的要义。而未能实现临终一别,也成了孟玲一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