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搜小说无限书币:禅诗1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29:07

禅诗

 

神秀示法证悟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示法证悟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神秀系北宗领袖,而慧能为南宗祖师.禅宗五祖弘忍让众弟
子作偈证悟示法,神秀时为五祖门下首座,遂作此偈,五祖见偈云:“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但未传衣钵.慧能时初入门下,尚于后院杂
务,也作一偈,由此而得五祖秘传衣钵,隐行南下传道说法,遂成禅
宗六祖.



灵云志勤开悟诗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岩上桃华开,花从何处来?
灵云婵一见,回首舞三台.


何山守旬开悟诗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以上三首均为桃花而开悟,作者皆是得道高僧,若不是禅宗典籍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有载,实难看出奇特之处.


昭觉克勤开悟诗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昭觉克勤是北宋末年的一位高僧,其开悟得道始于听一首艳情诗.
乍一看的确是一首风流倜傥的情诗,而此处对悟道的比喻恰恰运用
了恋情的感觉.把悟道的感觉与恋爱的滋味相比,这道的滋味也是
不能说的,就好象少年一段风流事一样,是无法告诉别人的。



洞山开悟诗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麽会,方得契如如。


这首诗表面上写太阳照到他身上,而影子投在水面上的情景,事实
上就是写他追求道的一个过程.



神照本如开悟诗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龙门清远开悟诗

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
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落.
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
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




苏东坡寓禅《如梦令》二首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其二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
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这是借入浴的俗谛,寓超俗的禅境。

船子德诚禅师示法诗·颂钓者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黄山谷(庭坚)点化《颂钓者》而作《诉衷情》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衣一钓丝,锦麟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钓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以《五灯会元》中的一段《颂明》歌,可知此“鱼”即“道”:
“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融包纳信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
线何曾钓得来?”



梅花与道情

唐代僧人咏梅诗

火虐风嚎水渍根,霜皴雪皱古苔痕;
东风未肯随寒暑,又蘖清香与返魂.

这又是一首寓着禅理禅机的诗,悟道的过程正如古梅的返魂著花
一样,要经过大死一回,把以往的情识意想修持到荡然无存,方
有机缘至道显露.


虚堂智愚禅师的古梅诗

千年苔树不成春,谁信幽香似玉魂?
霁雪满林无月丽,点灯吹角做黄昏.


虚舟普渡的墨梅诗

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明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这三首都是借有空明,托事寓理,以声色而显用的寓道诗,藉梅花
以示佛理禅机.梅花有灵,当更澡雪精神,绽放于寒风冰雪之中.



黄山谷(庭坚)四首寓禅词


渔家傲·其一

万水千山来此土,本提心印传梁武.
对朕者谁浑不顾,成死语,江头暗折长芦渡.
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
只履提归葱岭去,君知否?分明忘却来时路.

此首讲达摩祖师生平.     


渔家傲·其二

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
一见桃花参学了,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
折叶寻枝虚半老,拈花特地重年少.
今后水云人欲晓,非玄妙.灵云合破桃花笑.

这首源自灵云见桃花参悟的公案.


渔家傲·其三

忆昔药山生一虎,华亭船上寻人渡.
散却夹山拈坐真,呈见处,系驴橛上合头语.
千尺垂丝君看取,离钩三寸无生路.
蓦口一桡亲子父,犹回头,瞎驴丧我儿孙去.

第三首以华亭船子的悟道公案入词.


渔家傲·其四
百丈峰头开古镜,马驹踏下重苏醒.
接得古灵心眼净,光炯炯,历来藏在袈裟影.
好个佛堂佛不圣,祖师沉醉犹看镜.
却与斩新提祖令,方猛醒,无声三昧天皇饼.

最后一首以古灵神赞禅师的公案和事迹铺叙而成.



次韵子瞻赠金山宝觉大师·秦观

云峰一变隔炎凉,犹喜重来饭积香.
宿鸟水干迎晓闹,乱帆天际受风忙.
青鞋踏雨寻幽径,朱火笼纱语上方.
珍重故人敦妙契,自怜身世两茫茫.

少游毕竟是一代婉约词宗,禅诗也写得这样美,玄妙隐晦之中仍不
失婉约的音韵之美,其中“…迎晓闹,…受风忙”一联真让人叫绝
不已,而末联则颇富深意,耐人寻味.   


贾宝玉参禅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无立足镜,方是干净.(此句为黛玉所续)


寄生草[曲]·参禅·贾宝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
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
到如今:
回头试想真无趣!



示友人·之二·天如惟则禅师

逝水不复返,黄叶无枯荣.
万物有终极,浮生欲何成?
爱缘一染指,智虑常纵横.
宁知昨日事,转眼多变更.
圣人示欹器,稍满还复倾.
及时不自惜,时去空伤情.


牡丹·灵泉归仁禅师

三春堪惜牡丹奇,半倚朱栏欲绽时.
天下更无花胜此,人间偏得贵相宜.
偷香黑蚁斜穿叶,觑蕊黄蜂倒挂枝.
除却解禅心不动,算应狂杀五陵儿

无常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七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三谛偈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黄昏偈  此日已过,命即衰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涅槃经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初夜偈  白众等听说,初夜无常偈;烦恼深无底,生死海无边;度苦船未立,云何乐睡眠?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

四第一偈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法身舍利偈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妙色王求法偈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张拙随顺世缘偈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宋濂赞永明延寿偈   我与导师有宿因,般若光中无去来。今观遗像重作礼,忽悟三世了如幻。灵山一会犹俨然,愿证如如大圆智。

黄庭坚自赞偈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

王安石论戏场偈    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

庭前柏树子偈 出入云闲满太虚,元来真相一尘无。重重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一柏树。

慧能论禅不在坐偈   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慧能悟禅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水中捞月偈  此诸痴猕猴,为彼愚导师。悉堕于井中,救月而溺死!

《空空歌》:
  南来北往走西东,
  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功?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7 .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
  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
《学道偈》

       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
  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三十三天外》

  三十三天天外天,
  白云里面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坚。

《一花一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菩提,一土一如来。
      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
《恩爱因缘》
       一切恩爱会,皆由姻缘合。
       会合有别离,无常难得久。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本来无一物》

    本来无一物,言空未必空。

    世事皆有定,奈何费思冥?

《春花秋月)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冷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挂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清松与花》 
  善似青松惡似花,
  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
  只見青松不見花。
《无嗔供养》 
  面上無嗔是供養,
  口裏無嗔出妙香。
  心中無嗔無價寶,
  不斷不滅是真常。
《灵山求佛》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不见如来》  
  佛在世時我沉淪,
  佛滅渡後我出生。
  懺悔此生多業障,
  不見如來金色身。
《田中插秧》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底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其一: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我的理解:
      王维是个好孩子,虽然官做的不小----尚书右丞,相当于部级干部了吧,但一直很上进,不但能写一手好诗,还能潜心学佛。连自己的名字都取自大居士维摩诘,可见他对佛法实在是蛮重视的。后来人称他为“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列为唐诗三大家。
      老王年老了之后住在终南山的辋川别墅,辋川别墅就是作者题目中说的终南别业,所以把“别墅”念成(bie  ye),看来也不是什么错误了。呵呵。
      这首诗前两句很平淡,就说我老王中年的时候很喜欢钻研禅理,年老了在终南山买了套别墅住(可见还是当官的有钱,一般人肯定买不起)。
      三四句是说,没事了,高兴了,俺就出去溜达溜达,既不遛鸟也不遛狗,自己一个人,舒舒服服,自由自在,两个字-----惬意呵。
      五六句是这首诗的精华,说千古名句都不为过,我喜欢这首诗,也就是因为喜欢这两句。信步走到溪水尽头,已经没有路了,索性就坐下来,闲看白云悠悠而起。读到这两句,总会有一种淡泊、坦然、宁静的心情油然而生,感觉非常的爽。而从佛法的角度看呢,却又是一种随缘放旷、任性豁达的禅中境界。老王的造诣的确不浅。
      最后两句,是说偶然在树林里碰上个老头,一块闲聊的高兴了,就忘了回家吃饭了。这个很好理解,现在公园里好多老年人都是喜欢聊天,聊的忘了回家的。但老王肯定不是因为“屋里憋屈”,而找人闲聊,打发时间。至于聊的是什么,有什么重要呢?关键是那份心情。
      全诗如行云流水,我喜欢。呵呵。收藏0 分享0 支持0 反对0 转发到微博 .dsu_hott { padding:5px 0 0 2px; line-height:23px; } .dsu_hott p{ background:url(static/image/common/folder_s.gif) no-repeat 0 50%; padding:0 0 0 20px; overflow:hidden; white-space:nowrap; text-overflow:ellipsis; } .dsu_hott_line { background: #005DC3 url(static/image/common/mu.png) repeat-x 0px 0px; height: 4px; } .dsu_hott_item { }

楼主热帖

论坛新帖

读禅诗

无题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长篇小说诞生于非典时期的网络

从那以后男孩越来越想念女孩拉,明明知道我们今生是有缘无分

意大利品牌HARBOUR MASTER羽绒服专卖

曼迪国际皮草.专营冬季保暖.皮手套、尼克服

汉派服装酝酿变局 “创二代”海归接班

跨界传奇:时尚大帝们的坚守与超越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
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老实和尚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老实和尚 当前离线
魅力
5448  
在线时间
792小时 
最后登录
2011-2-6 
金币
5436  
北服币
4923 枚 
阅读权限
255 
日志
12 
记录
好友
相册
精华
分享
主题
82 
UID
13361 

管理员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1-1-18 13:44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注册时间

    2003-11-13 
    积分
    5446 
    帖子
    88 

    2# 发表于 2005-4-20 09:27 |只看该作者 其二:
                                      读禅经
                                                 白居易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我的理解:
          与老王相比,小白这首诗更痛快,什么客套没有,上来就直抒禅理。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小白一上来就把这两句金刚经的精华给诠释出来了。相皆虚妄,非相岂不也是虚妄?心应无住,而“无住”之念岂不又是心之所住了?
          所以,言下忘言,话说到这里,就不用说了,禅宗祖师常说,言似一物即不中。所以,《信心铭》中说,言语道断,心灭行处。梦中说梦两重虚,庄周梦见蝴蝶,就在想,是不是我也是在蝴蝶的梦里呢?很有思想。小白说,人生本来就是虚空如梦,在梦里再去说梦,虚中之虚是两重了。呵呵。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不能求空花结出果实来,也不要希望在水光波影中钓到真正的鱼。人生也是如空花水影一样,在这样的人生中,你还去强求得到什么呢?万缘放下,才是大自在。
          最后两句是小白对禅的理解,禅并不是打坐,不是一味的去求静,吃饭穿衣,走路睡觉,什么都是禅。真正把禅完全融入到一举一动中去了,那也就无禅无动,还自己本来面目了。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
    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点评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老实和尚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老实和尚 当前离线
    魅力
    5448  
    在线时间
    792小时 
    最后登录
    2011-2-6 
    金币
    5436  
    北服币
    4923 枚 
    阅读权限
    255 
    日志
    12 
    记录
    好友
    相册
    精华
    分享
    主题
    82 
    UID
    13361 

    管理员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1-1-18 13:44
  • 签到

    3# 发表于 2005-4-20 09:53 |只看该作者 其三:
                                           呈黄龙禅师
                                                          吕岩
                                弃却瓢囊槭碎琴,从此不恋火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知从前用错心。

    我的理解;
          这是个很好玩的小故事。吕岩就是经常被狗咬的那个吕洞宾,后唐五代时候的人,小时候饱学儒家经典,但去赶考却屡屡名落孙山,后来遇到了钟离权(八仙中的汉钟离),教他学道,很快就有所成就,成了道家的代表人物。
          吕道长修道有成了,有一次去拜访禅宗的黄龙晦机禅师,他问黄龙禅师:“一粒丹中藏世界,半升铛中煮山川,如何?”意思是说,我这一颗仙丹里面藏下整个世界,我这煮药的小锅子里能煮下整个山川,看看我水平怎么样啊?
          黄龙禅师说:“你这守尸鬼!”
          道士大怒,飞起宝剑刺向和尚的肋骨,结果,一刺,没进去,再刺,还没进去。
          道士服了,就请禅师给讲讲是什么道理呢?为什么说俺是守尸鬼呵?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道家修炼仙丹求长生,无非是保住这个躯体能多用几年,而修炼到最高的境界,也不过把这个躯壳保持八万劫,最后还是要消灭的。而禅宗呢,讲究的是明心见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是不生不灭的,躯体对于这个来说,就好比我们住的房子,甚至是旅店。你想方设法的保住你的房子,却迷失了自己,不是很傻吗?黄龙禅师大致是这么个意思。
          吕道士恍然大悟呵,于是写了这么一首诗,呈黄龙禅师,说,我把装药的书包扔了,琴也敲碎它,从此再也不迷恋炼丹之术了,因为听了老和尚这些话,我感觉以前把力气都用错地方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吕老道虽然年纪大了,想转行比较困难了,但最终能够明白道理,还是好同志。    

    禅诗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不但许多僧人写,许多崇佛的人,包括许多名诗人也写,据粗略统计,其数量达30,000首之多,是我国古代诗歌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诗歌园地中又一畦奇葩,许多优秀禅诗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   禅诗大体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禅理诗,内有一般的佛理诗,还有中国佛教禅宗特有的示法诗、开悟诗和倾古诗等等。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   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经典禅诗欣赏   五言禅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   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   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   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   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   七言禅诗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金鸭香炉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佳人睡起懒梳头,把得金钗插便休。大抵还他肌骨好,不涂红粉也风流。   二八佳人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莺逢春暖歌声歇,人遇平时笑脸开。几片落花随水去,一声长笛出云来。   静听凉飚绕洞溪,渐看秋色入冲微。渔人拨破湘江月,樵父踏开松子归。   西河师子九州闻,抖擞金毛众兽宾。哮吼一声天地静,五湖四海奉明君。   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乘麒麟。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万象丛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昔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如火里冰。   落叶已随流水去,春风未放百花舒。青山面目依然在,尽日横陈对落晖。   烟暖土膏农事动,一犁新雨破春耕。郊原渺渺青无际,野草闲花次第生。   劝君不用苦劳神,唤作平常转不亲。冷淡全然没滋味,一回举起一回新。   青山门外白云飞,绿水溪边引客归。莫怪坐来频劝酒,自从别后见君稀。   两岸芦花一叶舟,凉风深夜月如钩。丝纶千尺慵抛放,归到家山即便休。   世路风波不见君,一回见面一伤神。水流花落知何处,洞口桃源别是春。   几回沾水又拖泥,年老心孤不自知。游子不归空怅望,一溪流水落花随。   一重山了一重云,行尽天涯转苦辛。蓦紥归来屋里坐,落花啼鸟一般春。   风萧萧兮木叶飞,鸿雁不来音信稀。还乡一曲无人吹,令余拍手空迟疑。   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云知。   冰雪佳人貌最奇,常将玉笛向人吹。曲中无限花心动,独许东君第一枝。   去年别我龙沙岸,今日逢君楚水滨。相别相逢两无语,落花啼鸟又残春。   土面灰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金鸡唱晓琼楼梦,一树华开浩劫春。   金鳞透网欲吞舟,一向冲波逆水流。却被渔翁闲引钓,随波逐浪漫悠悠。   亲到桃源景物幽,一壶明月湛如秋。反思洞口春残日,无数红英逐水流。   碧波深处钓鱼翁,抛铒牵丝力已穷。一棹清风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宫。   东街柳色拖烟翠,西巷桃华相映红。左顾右盼看不足,一时分付与春风。   山花如锦春长在,涧水如蓝碧湛然。信步白云深处去,须知别有洞中天。   山花似锦水如蓝,突出乾坤不露颜。曾踏武陵溪畔路,洞中春色异人间。   雨前不见花间叶,雨后浑无叶底花。胡蝶纷纷过墙去,不知春色落谁家。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趯趯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   云收空阔天如水,月载亘娥四海流。惭愧牛郎痴爱叟,一心犹在鹊桥头。   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白云影里怪石露,绿水光中古木清。   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镬汤炉炭吹教灭,剑树刀山喝使催。   春深不放白牛闲,依旧随群入乱山。拽杷牵犁偿宿债,尾巴再露与人看。   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风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蛱蝶飞。   身世悠悠不系舟,得随流处且随流。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钱明日愁。   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仰看云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   黄独将看炊作饭,白牛今已牧来纯。镢头活计时时用,物外家风处处亲。   劫火洞然宜煮茗,岚风大作好乘凉。四蛇同箧看他弄,二鼠侵藤不自量。   月兔影沉云母地,海禽梦卧珊瑚枝。端坐环中虚白处,纵经尘劫个难移。   色见声求也不妨,百花影里绣鸳鸯。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   散尽浮云落尽花,到头明月是生涯。天垂六幕千山外,何处清风不旧家?   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霜天月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   蚌含玄兔旨何深,体用明来绝古今。雪曲唱高和还寡,不知何处是知音?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

    王维的禅诗与习禅

      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但不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   中国禅宗具有浓厚的文学性质,在禅宗文献中饱含相当多的文学成分,可以说,禅宗的发展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相互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文学中的禅,这在中国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重要的表现。中国禅宗文化更鲜明的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   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见性"说,即众生的自性本净,圆满具足;间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这是自部派佛教"心性本净"说和大乘佛教"悉有佛性"论及"如来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佛家心性学说与中国传统的人性论(主要是儒家的"性善论")相融合的产物。禅宗的这一理论思想必然与文学结下不解的渊源。   其实,就正如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但不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唐代创作自出唐到盛唐逐步繁荣,形成了百花竟盛的局面,这与禅宗的发展暗相呼应,表明二者在思想背景上有共同之处。盛唐诗人中热衷于禅的不在少数,如王维、杜甫、李白等。他们无论是在诗人习禅还是从诗禅结合上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当然他们的表现又是有所不同的,中唐诗人杨巨源的诗中说:   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唐人早已看到了禅对于王维、杜甫创作的巨大影响。在中国诗史上,王维是以"诗佛"著称在他生前,友人就评价他"当代诗匠,又精禅理"。"似禅"、"入禅"乃是后人评价他的诗歌的话头。在盛唐繁荣的诗坛上,王维诗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而取得了特殊的成就,对当时及后代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维的少年时代,正是"东山法门"在中原兴盛、广为流传的时期。其母崔氏,"师于大照禅师三十余岁,驰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母亲的对他的影响是很深,且在他的友人中多有和当时的禅师有紧密联系的,如裴迪、崔兴宗更是与他一起习禅的人。王维热心习禅,与他的个人遭际和个性都有关系。他生逢"开元之治",和当时的读书人一样,有志于一自己的政能才干效力于当时。这种豪情壮志,在他早年写的意气风发的作品中时有展现。但他的仕途很不顺利,特别是对他有提拔知遇之恩的著名宰相张九龄的罢相(开元二十四年736),给他很大的打击。他"中岁颇好道"(《终南别业》)。四十多岁后热衷于参禅习佛。他表示:"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到空门去寻求寄托。他的性格又比较软弱,不那么坚定的执著于原则,后半生选择了亦官亦隐的道路。其实,他取号"摩诘",显然是表示对维摩诘居士敬仰。   《旧唐书》本传说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差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他在《山中寄诸弟妹》中也说到"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他所结交的许多时后来所谓的"禅门"中人。   由上可以看出,王维在新兴禅宗形成为强大的社会潮流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强烈的影响。促使他用禅宗的思想见解去领悟生命,感悟社会动态。现在有很多观点认为,禅宗的影响表现在王维诗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其实严格分析起来,第一个方面并非王维的独创。因为,自六朝以来有许多以佛教为题材的诗已多用禅语。这种诗多用玄言诗的写法。只能说王维也有这方面的创作。但是表现呆滞,但没有什么艺术性。如这首《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我现在只抄录一首详作观之: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 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 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四达竟何遣,万殊安可尘。 胡生但高枕,寂莫舆谁邻。   战胜不谋食,理齐甘负薪。 予若未始异,讵论疏与亲。   这首诗从内容上来说具有了禅宗的新观念,但是开头说有了妄念,才执著于有我;如果这样来看五阴、十八界,那么就法、我两空了。这还是传统的大乘佛教的观点。但是下面说的,有了"我"就有了人我的主宰。如执著"空"肯定是一个外境的实在,所以,"洗心"、"悟道"正是一种迷妄。然而,尽管这首诗有这样的新鲜思想,但是表达上却只是用禅语讲道理,整篇诗的表现如同偈语。纪昀曾说"诗与有禅味,不欲着禅语。"正可以用来批评这一类作品。王维的一些意境浑融的诗,由于使用禅语,往往也损害了作品的完美。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从选景的角度,从着色上都给人以中肃穆幽寒的境界,有力地表现了过访佛寺那种超脱静谧的心情。但是一结语用"制毒龙"的典故,做"安禅"的说教。又是一种文字禅。应该可以说算是败笔吧!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也是批评王维的,用语多苛刻,但是也比较中肯:若王维多佛语,后人争夸善禅,要之岂非禅耶?特文字禅耳。若非陶、李造乎文字之外也。这句话是谁说的我倒是记不起来。批评的是比较苛刻,但是指出王维诗中多用佛语,是一种文字禅,还是比较合乎实际的。   当然,王维被称为一代"诗佛",还是有"词调秀雅"不做佛语而有浓厚的禅理、禅趣的作品的。他们不仅在诗歌艺术上有特色,更开拓了诗歌艺术表现的新天地。重要的一点是他把"见性"观念有机的融入诗的情境之中,表现物我一如的境界。   禅宗把"万法"归于"一心",如王维描绘出自想象的"雪中芭蕉",曾有人这样评价:   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以绳墨哉!如王维作画,雪中芭蕉,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   这种"神情寄寓于物",正是王维的某些诗所特有的思维表现方式。将万法归于一心,独以"明心见性"不需采用热情、激烈的抒情方式,而写的却是心灵独创的世界。这一点,更好的体现在他的风景诗中。如《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是历来都被认为极富禅意的诗。这里的"白云、流水"不仅是客观的景物,更是诗人主管心性的象征。它们生动的衬托出诗人那种物我无一,自由自在的乐道心怀。王维笔下的白云流水是他心中所映像的景物,其自由舒卷的形态也暗示着诗人的心态。如王维诗中就多用"白云"这一意象。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   空林独与白云期。 (《早秋山中作》)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答裴迪》)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辋川集·欹湖》)   如此等等,他诗中的意蕴远超物象之外,他是借"白云"来展示内心。清代的徐增是居士就曾评价王维说"诗到极则,不过是抒写自己胸襟,若晋之陶元亮、唐之王右丞,其人也。"   另外,王维诗中也经常用客观景物作为心灵的反照,用客观来反照主观。如《鹿柴》一首: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没有人迹,没有人语声,没有日光,只有反照的光彩,从而表现了日暮山林的一片空寂。这首诗写得是空旷、暗淡的景物。却给人"淡而愈浓、近而愈远"的印象,就是因为其中表现的心境值得品味。还可以举《山居秋暝》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表现上的主要特点是以动写静,所有的意象都表现"空山"是如何的超离尘嚣。所以一幅清新生动的山中晚景,反照出一个"空"字。《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显然不是空无所有的山,而是心灵的感受。这种感受显示出内心的空寂清静。这与《鹿柴》中的"空山"是一样的。在他的《辋川集》中时时有这样的绝句。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初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在这里,动乃静,静乃动;实却虚,色即空。本体是超越他们的,他们合为一体。这便是在"动"中得到"静",在实景中得到虚景,在纷繁现象中获得本体,在瞬间的直感中得到永恒。花开花落,鸟鸣春涧,然而就在这对自然的片刻顿悟中,你却感到了不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