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尽天下之我为基德:油價為何總感覺漲多跌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43:32

油價為何總感覺漲多跌少?(釋疑篇)

2011年11月4日 06:27:03 大公報 

圖:加油站作為石油産業鏈的下游,一度混亂無序。圖為1989年107國道的湖南湘潭市砂子嶺至分路口地段,長僅34公里,卻有34個私人加油站

我國石油市場的改革一直遵循漸進式改革的原則。1998年之前,原油也是按照計劃定價格的。隨原油進口量的增加,為了反映石油資源的稀缺性,原油價格與國際接軌,大慶原油與米納斯基準油掛聯動,原油價格的定價機制實現了市場化。

但是,我國成品油價格卻沒有同步進行市場化改革,還是由國家進行調控。

原油價成品油價 不合拍難免踩腳

為什麼原油價格放開,成品油價格卻不放開?因為原油進來了,消化它的就是幾個企業,國家好控制。但成品油涉及各行各業、千家萬戶,成品油價對於國民經濟的穩定、對於社情民意都會有很重要的影響,國家在銷售環節來控制比較困難。基於這些考慮,加上我國處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對石油需求的增長非常快,國家從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就對成品油價進行了相應控制。

原油價格跟國際接軌更多的是反映效率,特別是資源的稀缺性;而成品油價格強調的是穩定。

在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係中,先要確保穩定,在穩定中發展。成品油這塊由國家來調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於穩定優先的考慮。政府是多重利益的協調者,從穩定的首要前提出發,政府要在多重利益中尋找平衡。

這樣就有一個內在的矛盾要協調,原油價格漲了,成品油價應該同幅度的變化,否則會出現不合拍的問題。因此,儘管成品油價格由政府控制,但政府也不希望出現原油價格和成品油價格差別太大、不同步的情況,也希望它倆能「好好跳舞、別老踩腳」。

儘管政府一直在試圖解決兩種油價不合拍的問題,但因為這是兩個遊戲規則,不合拍的情況還是難以避免。這就引發了一個現象,似乎成品油價格漲得多降得少,跟漲快跟跌慢。

這個現象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人的因素。

從客觀因素説,國際原油價格從1998年的每桶13美元多,一直漲到2008年的98美元,增長了6倍多。這是一個大環境,成品油價格漲得多、降得少符合這個大趨勢。不過,同期的成品油零售價格是從每噸3000元漲到8000多元,漲了大約兩倍。

還有一個心理因素,從人的感受來講,得到的東西評價往往比較低,失去的東西往往評價比較高,故漲得多、降得少也有主觀感受的問題。

跟漲不跟跌誤解 源於決策時間差

至於成品油價格跟漲快、跟跌慢,這中間也存在很大的誤解成分。

客觀上,歷次調價採取小步慢走、調價不到位、價格出現倒掛是主因。從價格調整的頻率來看,2009年頻率明顯加快,2003年到2008年的5年間,成品油調價16次,而2009年則調價8次;從調整方向來看,2009年5次上調、3次下調,造成了國內公眾對成品油「跟漲不跟跌」的誤解,認為對國際油價上漲反應快,而對國際油價下跌反應慢。

歷次調價不到位,甚至出現油價倒掛,也有政府決策程序的原因。

發改委定價措施的出台十分慎重,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國家發改委代表政府,保護經濟平穩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這就涉及政府部門的決策程序了。油價上漲因為涉及社會穩定、事關民生民意,政府會非常謹慎,發改委要層層報批、層層請示,直至國務院領導決策。若再碰上中國的元旦、春節、「五一」、「十一」等假期,或是兩會、黨代會等敏感的時間點,決策出台的時間都要後延,這樣時間上就慢了下來。

市場是根據現在情況看問題,政府是依照過去情況看問題。決策的時間差,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這樣一個結果:確定要漲了,往往是層層斟酌、等待報告批覆,有時可能一個月都過去了,國際油價已經開始下降了,但也還未降到國內油價要漲到的位置,所以調價仍要進行。但這會給不清楚實際情況的人一個錯覺:國際油價都跌下來了,你怎麼還逆勢上漲。其實漲價的決策依據的是一個月前的趨勢和情況,但市場是瞬息萬變的。

整體來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國內成品油出廠價所對應的原油價格是遠遠低於國際原油價格的,這就出現了原油與成品油的價格倒掛。

具體到一個時間點來説,2009年年中,國際油價漲到70多美元一桶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對應的原油價格僅僅是50美元,調價的時間窗口打開後,相關部門開始計劃將油價上調到近60美元,這時,國際油價又開始掉頭向下;待漲價報告批覆執行時,國際油價已經跌至65美元附近。由於調整後的國內成品油價格仍比國際油價低,故還繼續執行漲價決策。這種情況出現了三四次,就給公眾一個負面的印象,造成很深的誤解。

(摘自邱寶林著《央企真相》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