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生gl完结文:穷富论--《资本论》参考必读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1:18:35
一个经济学教授推荐的《资本论》参考必读文


不看《资本论》,不会知道它说什么;只看《资本论》,不会理解它说什么。我对资本论的感情发展历程是:从反感到佩服(要拍砖的请耐心看完下文)。  
    我无法在一篇短文中细致说明自己的观点,先挑两个大部分人关注的问题说说:1、劳动价值论说的是什么;2、我们能从资本论中学到什么。  
    1、劳动价值论说的是什么?  
    劳动价值论说的是“衡量标准”。  
    我们买西瓜,需要的是水分和甜,但是,我们按斤买卖,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衡量水分和甜,有时候我们通过看颜色、听声音、品尝等手段以补论斤买卖之衡量手段的不足。而劳动,就是一种广泛的衡量交换比例的工具。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来源于斯密和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并非马克思首创。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人们发现不同的东西可以交换,并且有大致固定的一个比例,能够交换的东西一定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存在,否则没有办法衡量,到马克思为止,包含着劳动被认为是所有商品的共同特征,紧接着马克思的理论,就出现了效用论,说效用是所有商品的共同特性。  
    毫无疑问,在马克思的体系中,效用和使用价值同义,每个人的效用不同,不能比较不能叠加,马克思认为这个无法作为交换的衡量手段,尤其是不适合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交换衡量工具。  
    单从衡量手段看,效用是所有时代任何地点的物品都具有的特性,而劳动是劳动产品才有的特性。很多人批评马克思的理论解释力不强,不能解释非劳动产品的交换,可惜,这正是马克思要避免的,马克思要解释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他认为能适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规律不能解释特定社会的现象。  
    换句话说,即使我们采用效用论,解释具体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我们会加入一些约束条件,最终还是回到了马克思的领域。  
    更多的话我不说了,只说明一下,所有对马克思的批评,西方经济学家公认最有力的是:庞巴维克的马克思体系的崩溃。庞巴维克说:对马克思理论的批判没有取得成功,是因为那些批判的人太差。庞巴维克的贡献在于:时间。后来费雪沿着这一道路,用时间把资本概念彻底一般化。具体内容我不说了。  
    2、我们能从资本论中学到什么
    这个问题很大,资本论是宝库,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我们都可以从资本论得到教益。
    对个人来说,资本论比其他的经济学著作都实用,国富论、经济学原理等教会我们理论和方法,资本论却直接教给我们致富之道。  
    资本论直接分析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英国。直接分析的是社会上存在的两大阶级——穷人和富人。分析了富人和穷人不同的行为方式,分析了富人和穷人对待同一政策的不同态度,总之,马克思使用可大量的数字和史实,说明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秘密。
    我没有见过任何一本经济学教材象资本论这样直接交给你致富之道的——富人紧紧围绕资本,而穷人被富人利用(没有资本)
    资本论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它实实在在的提供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现象和规律,揭示了富人致富之道。
    这实在是太有现实意义了:富人在不断鼓励工薪阶层消费,电器、汽车、旅游、贷款,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不让穷人有资产,而富人自己,却总是在积累资产。看看身边的工薪族,好不容易凑了点钱,富人就卖房子给你,还提供贷款,让你负债的同时,还让你自以为房子是“资产”。
    资本论中对此有直接的论述:提高房地产价格,可以让工人为了买房工作更久,而且通过卖房,资本家可以得到更大的资金去继续投资。马克思激烈批评这一观点,而现在,这一幕正在中国上演。
    读资本论的人很少,赞资本论的更少,可是骂的人不少。作为读过原著的人,我在这里写点自己读资本论的感受,没有严密系统,算是一鳞半爪的资本论简介吧。
    就接着前面的序号下来吧。
    3、资本论错在何处——赚钱是需要时间的
    有无数人批判资本论,可是无论你用风险承担、谈判、博弈等等理由都无法推翻马克思的一个核心理念:存在一些人,只付出资本,“什么也不做”,就能获得收益。
    前面说过,对资本论最有力的批判来自庞巴维克,庞巴维克指出“什么也不做”的这些人,付出的是“等待”、是“时间”。马克思发现劳动者付出了劳动时间,可是发现资本家什么也不做,庞巴维克说资本家也付出了时间。所以我们看见利率都是按照时间不同来界定的。
    庞巴维克在《资本与利息》中说:工人应获得他的产品之全部价值这个完全正确的定理,可以理解为工人现在应获得他的产品之全部现在价值,或是将来应获得他的产品之全部将来价值。
    费雪的利息理论完成了这个资本概念的一般化,在《利息理论》中,费雪举例说:种树的劳动价值5元,25年后树值15元,为什么工人没有获得15元?答复是:他可以获得15元,只要他等待25年。
    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家公认的对马克思理论的最有力批判。
    通俗一点说,就是:马克思忽略了赚钱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一夜暴富是偶然,年收益率28%,坚持几十年就是巴菲特!
    4、资本论对在何处——赚钱要在正确的场所
    现在讨论得如火如荼的市场机制建设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很简明的指出了要件: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
    自由——法律上平等的自由的人缔结契约;
    平等——等价交换;
    所有权——只支配自己的东西;
    边沁——利己心。
    在这个市场上,马克思正确的指出:只用自己的东西作等价交换,你是赚不到钱的。
    到哪里赚钱呢?马克思说:……进入门上挂着“非公莫入”牌子的隐秘的生产场所吧!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还可以看到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
    赚钱靠生产而不是交易,这是一个原则。买股票的人多了,如果你经常买进卖出,那是交易,是希望比其他人聪明,你赢他输;如果是关注企业经营,象巴菲特,那是参与到生产过程,是资本家,是资本增值。
    所以,要赚钱,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时间,要有耐心,排除暴富心理;二是场所,参与生产过程,不要投机。
    5、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资本论?
    资本论从出版到现在,一直就有很多人讨厌。讨厌的原因分为三类:
    (1)马克思的杂文式表述
    (2)马克思的革命式语言
    (3)对资本论的误解
    先说(1)杂文式表述
    平心而论,与李嘉图等许多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相比,资本论不难懂,而且马克思、恩格斯的文风和鲁迅类似,骂人十分尖刻,举例贴切,生动有趣。可是被骂的人感觉不同,任何人被这样讽刺都不会舒服,即使你说的有道理,我就是不承认!
    (2)马克思的革命式语言
    谁都知道,马克思的结论是:资本主义终将灭亡。很多人有这个结论,别人没有得到象马克思这样的待遇。比如熊彼特,不但不被骂,还很被推崇。所以,说资本主义要灭亡可能并不是马克思遭到反对的根本原因(他也说过资本主义不是可以人为消灭的,是历史发展必经阶段,所以后来有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马克思遭反对,很可能是现实的工人运动以他的理论为名义引起的。我说名义不说指导,是因为事实上马克思理论并不说明当时应该有那样激烈的工人运动(这点下文再说)。
    (3)误解
    痛骂资本论的绝大多数人,都出于误解。我见到的几乎所有骂资本论的人,都说自己不需要读资本论,并且说已经知道资本论说什么了。读过他们的“骂言”,我确信他们并不了解资本论说什么。我会在后面逐步介绍资本论的一些内容,供大家“骂”。
    6、资本论过时了吗?
    这是个问烂了的题目了,我见过的正反双方都不合我的意。所以我有必要说说。
    要知道资本论是否过时,首先要知道资本论说的什么。
    资本论说的是市场为主导的经济,说的是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所以,认为资本论是我们搞计划经济时的指导,现在搞市场经济资本论就过时了,这种观点是正好搞反了:计划经济时代资本论才是“过时”了,市场经济的规律正式资本论要说的东西。
    那么,关于市场经济,资本论是正确的吗?
    用一句周星驰电影的台词来概括:猜对了开始,没有猜中结局!!
    马克思准确无比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可惜对结局的预测错误,功亏一篑。就是这一点错误,让人们以为前面全错。
    我捡主要的路线说吧。熊彼特大大夸奖马克思,其中一点就是:马克思是那个时代预见到“大企业出现”的唯一一人!(仅此一点就足够任何一个经济学家留名史册)。马克思的理论逻辑是:企业之外是市场(见前面4所说马克思的4个市场要件),企业之内是计划管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是企业越来越大,到企业大到一定程度,计划就取代市场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机制,计划管理的社会主义出现了。
    这个说法并不是我强加给马克思的,列宁有句名言:国家就是一个公司。这句话被科思在很多地方提到,科思对这句话的启发含义极其推崇。大家都熟悉,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他解释了市场为什么会被企业(计划)所替代。科思的意思是:企业不会大到一个国家的程度。
    前面说过,庞巴维克和费雪说明了“什么也不做”的资本家为什么可以获得收入,但是即使如此,也并没有推翻马克思说企业会越来越大,直到计划成为社会主导地位的这个演变过程。到了科思,算是推翻了整个国家会变成一个公司这样的论断。(这里可以提一下哈耶克,不细说,有兴趣的自己看看)
    从经济逻辑上看,一个小国是可能成为一个企业那样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比如现在有些跨国公司,其规模并不亚于一个小国家。
    总体来说:到大企业的分析为止,马克思没有大错(一些错误也是同时代人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说企业可以无限扩大,直到全世界都成为一个企业,计划主导。这个是错了。
    以后来人的观点看:马克思说对了资本主义的开始,猜错了资本主义的结局!!!!
    要说过时,等资本主义消失之后吧!
    套用马克思本人的一句话:说的正是阁下的事!!!
    7、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者吗?
    前面提到过,马克思的理论并不能说明当时应该有激烈的工人运动,现在做点说明。
    马克思没有固定收入来源、没有职业,可是恩格斯是资本家,这真是奇妙的组合。
    如前所述,马克思预见到大企业的出现,并认为企业将越来越大,直到整个国家都成为一个企业——计划管理实现。因此,企业没有大到那种程度时,资本主义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在马克思看来,“规律”不是人为能够改变的。
    事实上,当时的工人运动组织并不是马克思亲自领导,基本上是那边有了组织,然后请马克思去发表言论支持一下,就好像现在的名誉校长一样,挂个牌而已。马克思有时候想参与进去,那是会遭到抵制的,大家可以看看《马克思传》。因此,很多工人组织的做法和说法并不和马克思理论吻合。马克思自己曾说过: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从开始到现在,很多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并不是和马克思本人的理论一致的。
    8、马克思反对供求分析吗?
    很多人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如供求分析好。这实在不是一个好问题。
    马克思自己就是供给需求分析的专家,资本论中到处都是供给需求分析。
    那么,马克思到底怎么看待供给需求分析法呢?
    了解一点经济学的都知道,西方经济学认为: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就形成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且这个均衡就是和谐社会。
    换个说法:供求分析说的是“什么决定了价格”,然后直接得到“均衡价格很好”。
    马克思也用这个框架,但是,马克思分析的重点在于:其他条件不变这个假设中的“其他条件”。
    也就是说:马克思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什么决定了价格”以及“价格决定了什么”(因为他发现均衡价格的世界显然不和谐)。
    这里有点抽象,我说的直接一点:马克思发现当时社会的均衡价格决定了富人永远是富人,穷人永远是穷人。而其他学者说,均衡价格很好,大家获得应得的,很和谐。
    可是,当时的英国,工人阶级的日子和现在的农民工一样,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说和谐,谁都不信!(资本论中引用大量工人生活实例与数据,都来自英国政府公布的政府调查报告)。
    9、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直接点明了穷人为什么永远是穷人的秘密。
    关于工资理论,我这里只说说劳动力价值的定义(没有办法长篇大论)。
    这个定义很多人已经是烂熟了,不过,没多少人认真思考过。
    这个烂熟的定义就是: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马克思紧接着这个定义,做了一些说明,指出: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马克思的意思是:历史不同(气候、风俗、习惯等),“必须的生活资料”不同;社会道德不同(隐性的社会规则),“必须的生活资料”不同。
    这个说明不可小看,它直接点明了穷人永远是穷人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穷人只能消费,不能让穷人有多余的钱(余钱有可能转化成资产)。
    我们都知道,社会产品越来越丰富,工资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工薪阶层还是工薪阶层。为什么?穷人只有消费,没有余钱积累资产。
    工资很低时,我卖给你手表、自行车;工资高点,我卖给你电视;再高点,我卖给你空调;再高点,我卖给你房子;工资不够高?我提供贷款,让你以后的工资也不剩!!
    这些行为都是自动的,为什么?从小就培养你的“消费观念”,到死都不教给你“投资观念”。你见过学校教你怎么做老板吗?都是教你做个好雇员!!!长大后,没有固定的老板(稳定工作)你还不安呢!!
    穷人没有投资意识,也缺乏投资技巧(渠道),既不想也不会!!
    富人呢,从小就教给孩子怎么做老板。他们知道要投资,即使犯错误也去投资。
    所以,大部分工薪族的孩子是工薪族,大部分老板的孩子是老板。
    为什么会这样呢?记住黄金规则——有黄金的人制定规则。
     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精髓就是:永远不要让工人有余钱投资,鼓励他们消费吧!!!没钱的话,预支未来吧,现在就让他们未来也没有余钱。——这就是雇佣工人的生产与再生产!!
    不理解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精髓,我们就是永远的“房奴”、“车奴”……无穷无尽的“资本之奴”。
    11、谁是真正的资本家?
    贾宝玉有个别号,叫“富贵闲人”,薛宝钗的评论是:世人富贵者不得闲,得闲者难富贵。
    真正的资本家就是“富贵闲人”,并且不依赖于他人、只依赖资本。
    有人说:我不羡慕富人,他们整天忙得要死,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
    还有人说:我最烦那些有钱人,除了烧钱,什么都不懂,思想空虚。
    其实,这两种富人都算不得资本家。资本的本性是自动增值,离不开的东西不是真正的“资本”,因为它需要“照顾”;资本还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特性是积累,伴随着资本家的“小气”,只懂烧钱的人是暴发的“劳动者阶层”,他们盼望“过得像富人”,形似神不似!!
    真正的资本家欢迎这种误解,因为这样更能保守资本家的秘密。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分成两个主要的阶级: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精辟——直指本质!!!
    现实中,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资本家了解自己也了解雇佣工人的一切;雇佣工人完全不知道资本的秘密,自己也被误导。
    资本家在物质上通过低工资、物质消费引诱等方法,封锁工人通往富裕阶层的道路;在精神上通过教育引导、消费示范等手段,封杀工人通往富裕阶层的思想观念。
    资本家阶层,主要采用物质(低工资)方面的措施对付低级工人;主要依靠精神(观念)方面的措施对付所谓的“中产阶级”。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低级工人量入为出,不可能构筑资本;中产阶级贷款消费,根本没有构筑资本的观念(或者购买自以为是资产的负债)。
    当中产阶级潇洒地刷信用卡时,资本家在一旁窃笑,并构思着还有什么东东可以发展为“必须品”。
    总结一下:资本家视资本为第一位,积累和自动增值是资本的特性。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停止工作,仅靠资本的自动积累和增值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就算是真正的资本家了。
    从现在开始,构筑自己的资产吧,不要急着为不必要的“必须品”付账了!!!
    12、资本论脉络——资本至上
    书名《资本论》,可是很多人却总会忘记“资本”是马克思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要解释的是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中:富人越来越富,穷人总是受穷。
    秘密就是“资本”。
    掌握资本,就可以靠资本收益来生活,并且资本还会自己增殖,所以,越来越富,成为“自由人”。
    没有资本,就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只有选择老板的“自由”,成为别人“资本的一部分”。
    资本是怎样自动增殖的?雇员是怎样自动出现在市场上的?是什么局限条件让这种现象保持下去的?——这就是资本论要告诉我们的。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致富的终极秘密;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致富的动态过程;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掩藏资本秘密的表面现象(我们看到的和谐生活)。
    我们看到社会的运行现象,然后去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过程,最后探究最深层的本质。马克思的描述是倒过来的:先说本质,再到过程,最后演变成我们的生活表面。这种方式很独特,也和很多学者不同。
    就好像,一个美女,我们先看见表面的漂亮;然后去掉表皮,分析血肉;最后分析皮肉的依托——骨架。兴趣盎然的过程,即使看到最后的骷髅,心里知道那是美女的骷髅,不必害怕。
    马克思不同,先给出一个骷髅(烦死人了),再往上添加血肉(好恶心,快跑),结果,马克思在第三卷完成美女造型时,看的人寥寥无几(甚至还有前面的恶心感,先入为主啊)。
    特别是马克思说这个美女终归是要老、要死的,更是大煞风景!!
    总结一下:《资本论》通篇说的是资本的来源、积累与自动增值的过程与条件。
    不同的社会和历史阶段中,这些东西表现形式不一样。比如:想想我们当前的资本原始积累与增殖过程以及工薪族阶层的生活,对照一下不是很有启发吗?
    13、资本家可恨吗?
    资本家不可恨,还很可爱!
    马克思也不恨资本家,《资本论》不是《资本家论》。马克思一生最铁的哥们和“衣食父母”就是资本家——恩格斯。马克思晚年也希望自己的女儿不要找“革命者”,可惜接触的都是这类人,还是找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结婚。
    马克思不恨资本家,《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他写道:……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资本的本性如此,不是资本家的本性。这个社会,不是资本家就是雇员(其他人员不是社会主体),无论谁做资本家,行为方式都不会两样。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比以前的社会制度都好,只不过,他认为以后还会有更好的社会制度来取代它。
    可是,不少人误解了,以为:马克思痛恨资本家、痛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恨不得立刻革了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命。
    “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生活在这个“发展阶段”,能够的话,马克思也会选择做个资本家,事实上,他依赖恩格斯的资本取得收入。
    我们都想做资本家,但是不要和我说:按照你的说法,大家都成为资本家!历史条件决定,资本家只是少数人,只不过这“少数人”不是固定的。
    不管在任何领域,我们谁不希望自己是、并努力成为那令人羡慕的“少数人”呢!!!!
    14、资本家的原罪——致富之初
    资本家从哪里来?他又去哪里找劳动者?
    “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原始积累在政治经济学中所起的作用,同原罪在神学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是一样的。”
    “大多数人的贫穷和少数人的富有就是从这种原罪开始的;前者无论怎样劳动,除了自己本身以外仍然没有可出卖的东西,而后者虽然早就不再劳动,但他们的财富却不断增加。”
    “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但是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相分离……”
    “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种剥夺的历史在不同的国家带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顺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通过不同的阶段。”
    《资本论》很难懂吗?我几乎不用再做任何说明了。也许讨论一下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我们这些富豪从哪里来的?正在从哪里来?“起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是什么?我们国家这个过程的“色彩、顺序和阶段”是或者将是怎样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在哪里?我可以分一杯羹否?
    15、农民是怎样失去土地的?——马克思的功与过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是工薪族出现的过程,是工业大生产的条件。马克思分析了这个过程,可惜不是用经济学逻辑。
    马克思分析了英国农民的失地过程,主要谈到: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及强制侵夺公有地。
    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这个观点看待当时的社会现象,真是天才之见。
    但是,马克思说:我们这里不谈农业革命的纯经济原因。我们只来研究一下它的暴力手段。
    如果马克思在这里专门谈谈“农业革命的纯经济原因”,是多好的一段文字啊。
    《资本论》是政治与经济的结合,如果马克思把资本论的内容限制在“纯经济”的分析,把政治内容另外独立成书,他的经济学理论更容易传播,也不至于总是让后人把纯经济学内容与政治倾向相混淆。
    现在我们有个类似的例子:国企资产的流失,就是“主人翁”与资产的分离过程。郎咸平说:我们不谈国资流失的纯经济原因,我们只来研究一下它的丑恶手段。
    问题在于:手段丑恶还是美好,最终,“纯经济原因”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
    大部分国企资产正在流失、必将流失到个人手中,流失的手段与过程只是决定流失的速度、流失到哪些人的手上而已。
  16、马克思主义在美国
    马克思是第一个建立有自己方法论和词语系统的经济学家。“古典学派”是他首次使用,“资本主义”是他的发明。
    马克思主义从来没能在经济学中占据很大地位。最为知名的校园中的马克思主义者包括:剑桥的莫里斯-多布、斯坦福的保罗-巴兰、哈佛的保罗-斯威奇等。
    1968年,数位马克思主义者在密歇根大学聚集并建立了激进政治经济学家联盟。据萨谬尔森说,至1976年,经济学家行业内至少有十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风格的。
    虽然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理论方面有更深刻的影响,但仍有许多大学的经济学系以激进主义闻名,包括: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加州大学利佛塞德分校、犹他大学。
    《资本论》1867年以德文出版,1872年译成俄文,1875年译成法文,1887年,英文版出现。在国际互联网上,亚马逊书店列出了超过4000个关于马克思和共产主义的条目,仅次于基督和基督教的条目,列第二位。
    1890年,《资本论》在美国畅销,因为它被当成一部赚钱的教程——如何积累资本!
    ——以上介绍参见马克-思考森[美]著:现代经济学的历程。
  17、房价为什么这么高?——马克思论建筑业的生产方式与房价
    中国的高房价突如其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是地产商无良?其他行业的资本家也高尚不到哪去,这个理由不充分。
    是成本高?房屋建筑成本低几乎已是不争的事实。
    是地方政府的腐败行为?其他产品怎么没有价格奇高的现象。
    是刚性需求?有点说服力,不过还需要指明这个“刚性需求”到底是什么,全世界都需求,为什么唯有中国这么“刚性”。
    马克思在百多年前的分析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示,鉴于这个问题的“热度”,我想多引用几句原文,再说说我的理解。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主义建筑业主,“他的职业是为市场建筑整排的房屋或市区,就像单个资本家作为承包人从事铁路建筑一样”
    ——房地产商百多年来就是这个职能啊!
     “以前,一个建筑业主为了投机,也许同时建筑三四栋房屋;现在,他却必须购买大块地皮(通常以99年为期租用),在上面建筑一二百栋房屋,因此他经营的企业,竟超过他本人财产的二十倍到五十倍”
     “这笔基金用抵押的办法借来,钱会按照每栋房屋建筑的进度,付给建筑业主……任何一个建筑业主不从事投机建筑,而且不大规模从事这种建筑,就得不到发展……信用制度的发展使他可以不用自己的资本而用别人的资本来预付、来冒险”。
    最关键的来了:
     “建筑本身的利润是极小的;建筑业主的主要利润,是通过提高地租,巧妙地选择和利用建筑地点而取得的”
    第三卷,“建筑投机的真正主要对象是地租,而不是房屋”。
     “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要求一种贡赋,作为后者在地球上居住的权利的代价,因为土地所有权本来就包含着土地所有者剥削土地、剥削地下资源、剥削空气,从而剥削生命的维持和发展的权利。”
    高房价的秘密在这里被揭示了:建筑成本根本不能解释这个,因为房屋本身的利润是很低的,我们付出的高价主要是土地的“附着物”,在马克思那里,是“地段、地下资源、空气”,在当代中国,是“地段、户口、就近入学权……”,是作为“生命的维持和发展的权利”。
    你躺在手术台上,你敢和握有手术刀的人讨价还价吗?他在威胁你时还振振有词:政府别干预啊,咱是自愿的市场经济!!
    和国外比,至少人家没有户口和就近入学的教育权挂在房子上吧!
    我们不仅仅是买房,我们是买绑在房子上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不受管制时,我们不得不“自愿”付出一切——除非出国!
  18、竞争的作用——再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本来就是说的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现象是什么?是竞争!!!
    竞争是什么?就是发现的过程。通过竞争,买东西的人发现最便宜的;卖东西的人,发现愿意出最高价的;竞争,使得厂商去发现最有效率的生产方法……
    也是竞争,社会发现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比例(科学家的工资与工人的工资比例)。
    马克思特别强调了“社会过程”,市场经济中,竞争就是最重要的“社会过程”,如果不是市场经济,“社会过程”也许就是“习惯、风俗、等级、肤色……”。
    马克思分析的是市场经济,所以,我们看到处处都是“竞争”。
    不过,马克思认为:只说竞争达到均衡,不解释“均衡”本身是什么,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均衡”,是远远不够的。
    或者说,假定一个需求和一个供给,我们可以得到均衡,问题在于:我们要先解决需求和供给的是什么,以及需求和供给为什么会变化。
    资本论第一卷的前面几章是省略了“竞争过程”,直接解释“均衡”。所以我们总是怀疑“这个均衡状况是怎么来的?复杂劳动如何转化为简单劳动从而形成现实中的均衡状态的?”。
    看前辈的著作,就如看美女(原谅我又使用美女为例),如果使用显微镜,会发现有很多难以理解的细节;如果用望远镜,会觉得枯燥无味(缺乏生动的细节和原味)。距离合适才感觉舒服。
    人生在世,我们不都是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中寻求均衡吗?看书也是如此。
    19、穷人能靠自己致富吗——马克思与马歇尔的对比
    关注穷人的不只是马克思,那个年代,争论最激烈的不是穷人应不应该致富,而是穷人致富的途径。
    奠定新古典经济学基础的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的导言中,第二节的标题就是:贫困是否必然的问题给予经济学以最大的关心。
    不过,两马有着几乎是对立的观点——个人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对立。
    马歇尔的理论是注重个人行为,个人选择、预期、态度、动机等等,这个理论认为:个人不适当的缺乏生产性的行为导致贫困——“女人变坏就有钱”就是行为决定贫富。
    马克思的理论是结构主义,制度结构的障碍造成了机会不平等、冲突和资产阶级对穷人的压迫。这个理论认为:贫困的处境决定了个人行为——“男人有钱就变坏”就是贫富决定行为。
    在这两种极端观点之间存在大量的中间观点,希望整合两种观点,但是很长时间没有成功。人们或者倾向于宏观(结构)理论,或者倾向于微观(行为)理论。
    晚近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使得人们乐观起来,这个理论明显寻求个人行为和社会经济关系之间的结合——个人行为与社会结构的互动方式。
    最被看好的中间理论起源于马克斯-韦伯,韦伯最常用的字眼是“机会”。基于韦伯理论,达伦多夫明确将社会结构与个人生活机会结合起来:生活机会是社会结构提供给个人的发展机遇。
    马克思的理论直接推导了他的解决办法,马歇尔的理论直接推导了另一种解决办法,中间道路也是一种解决办法。这几种方法的差异下次再说。
    20、穷人如何得到资本——马克思后继者在东方还是西方?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马克思看见了“最坏”的英国,而历史数据表明,那个时期正是英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马克思的伟大发现: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没有资本。
    上文说过,马克思的结构分析表明富人不会给穷人拥有资本的机会,所以,他的办法是“暴力”剥夺有产者,大家都变成有产者。
    马歇尔不同,他的理论是个人行为是决定性的,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得到资本并摆脱贫困。
    历史也许否定了两个极端:我们不能通过剥夺有产者共同富裕,也不能通过个人努力让大多数人摆脱贫困的地位。
    中间道路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受到关注。
    但是马克思的“资本”理念还远未得到重视。全世界帮助贫困的政策和措施都集中在“收入”,而不是资本。
    从来没有人在扶贫时给予“资本”的。所有的政策都规定:有“资本”的人不能得到救助,得到救助的人不应该拥有资本类的东西。
    到目前为止,所有鼓励资本积累的政策,都是已经拥有资本的人享受的。而没有资本的穷人,面临“反资本化”的政策环境。
    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在不利的政策环境中力求获得资本。
    可笑的是:美国等国家开始从制度上关注穷人的资产了,我们呢,把《资本论》当圣经一样的国家竟然从没有关注穷人的资产。
    21、由穷到富的惊险一跃——中产阶级陷阱
    全世界关注收入分配,忽视资本分配,从而造成对资本分配研究(现状、差距、再分配、效应等)的极度缺乏。
    马克思理论还有一个重要主题遭到了类似的命运——几乎没有人给予关注。
    那就是中产阶级。
    马克思当年的观察是:那些自由职业者、小资本家等中产阶级将在竞争过程中分化,一部分成长为大资本家——上升到富人阶层,另一部分竞争失败,落回到雇佣工人的地位——恢复穷人的阶层。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中产阶级一定是动荡的阶层(或者说活跃的、变动的),至于在人数上占多大比例倒是没办法推论。不过,马克思的倾向于认为穷人是很难通过中产阶级这个阶梯成长为资本家的。
    这就有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了:中产阶级是否是个稳定的阶级?中产阶级上升为富人的比例和下降为穷人的比例各是多少?
    这方面的数据很少,我所知道的数据基本上支持这样一个观念——通过个人努力致富的比例很少。
    美国家庭中20%-80%的资产来自继承(见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资产与穷人》)。
    美国有一项关于破产的研究,作者的发现是:今天的破产,在更大程度上是中产阶级的一种现象。众多中产人士已经走进一场由巨额短期债务构成的危机当中。(注意:在没有破产机制的中国,面临同样困境的中产阶级将更加悲惨)
    债务人给出的申请破产理由构成如下:工作原因(67.5%)、家庭问题(22.1%)、医疗(19.3%)、债权人问题(13.6)、住房供给(6.2%)、其他(13.6)
    研究人员通过仔细调查发现:消费信贷在中产阶级破产中起了重要作用。
    如果你突然失业,又面临不能推迟的债务,破产的几率大大增加。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但消费信贷显然加重了困难。
    有时候,困难加重到了使你无法翻身的地步!
    似乎理论和实际数据都表明:努力奋斗成为富人只是少数人的故事。
    是的,从穷人到富人,必须通过惊险的一跃——跃过中产阶级的陷阱。
    不过,大多数人到此为止,中产阶级就是这些人的目标,不是吗?我们不是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读书找个好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中产精英吗?
    如果穷人的目标定位于中产,无非两个结果:一是保持中产生活——消费信贷的主要群体;二是退回到下层阶级——被消费信贷打回原形。共同点是:我们都是光荣的劳动者!!!!
    在极少数由穷到富的人中,几乎都是直接由穷人的消费模式直接进入富人的行为模式的。也就是说,他们在有中产实力的时候,并没有象其它中产精英一样过度消费,而是很节俭,象富人一样投资,变成靠投资收益为主的时候,才扩大消费,并超越中产。
    穷人到富人之间的最大陷阱就是:中产阶级的行为模式。
    22、累积系统——富与穷的复制
    马克思的年代,虽然有不少专业化的经济学著作,但没有专业化的经济学。所以,那个时代的大家基本上是通才,懂的东西很多。《资本论》就不仅仅是经济学著作。
    一个直接效应就是,现代人读《资本论》,都只能从自己专业的角度看,读书时,哲学老师就当着200多个学生宣称:《资本论》其实是哲学著作。
    真如鲁迅先生所说,读红楼,那也是“淫者见淫”!读资本论,又何尝不能“富者见富,穷者见穷”?
    以我的知识,《资本论》也是只得一个小小的侧面。而前面的一些东西,无疑让人觉得,我把《资本论》读“小”了。
    这一节,我想应该可以逐渐进入“大”一点的东西了。
    系统——这个可算是大的了。
    马克思本身的理论是一个系统,这个很多人都有感触,我不说了。
    《资本论》分析的又是一个系统:一个有规律运转的资本主义社会。
    这个系统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构成生产方式的主要部件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这两个部件的相互作用,演化出无数的变化(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把富人和穷人作为这个系统的核心,核心是“人”不是“物”。
    在这个系统中,富人会自动复制、繁殖;穷人也会自动复制、繁殖。反映二者关系并促成这种关系的是“资本”,而资本本身,马克思认为它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资本”是一种“关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系统”,通过资本,一个人获得对他人的支配,并且这是一个可以自我强化的“系统”。
    是不是有点哲学的意味?说白了——钱和资本都是可以买到东西的,能买别人的服务和产品,就是拥有对别人的支配力!! 有钱能使鬼推磨!
    富人复制和穷人复制,都是系统的力量,只要在系统中,个人努力的作用是有限的。比如,一个拥有良好系统的企业,领导人很平庸,企业也会自我复制并繁荣;没有系统,那就是火车快不快,全看车头带了;最糟糕的是有一个坏系统,自我复制的是毁灭,就是个天才,在这里面也完蛋。
    伊藤博文评价李鸿章:天才! 可惜,我们清朝晚期的系统是把天才变奴才的系统!
    马克思分析了系统的力量,分析了富人的系统、穷人的系统,富人与穷人互动的系统。富与穷实在不是因为富人聪明穷人傻瓜,而是这个可以复制的系统所致。
    马克思坚信必须打破旧系统,建立新系统,才能改变穷人的命运。
    迄今为止的历史证明:系统力量非凡,消灭它可能是徒劳,改变系统运行的表现方式倒是可能的。
    马克思关注的是“大系统”,“大系统”不变,穷人个人行为的“小系统”不会有作用——请注意,马克思要的是整体穷人的改善,单个穷人致富这种“小事情”他不管。
    我们无法改变“大系统”,但是,个人致富对我们来说不是“小事情”。
    致富的战略基点,我觉得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目前行为方式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这是坏系统还是好系统(没有系统的随大流也是一种系统)。
    其次,我能够在什么环节改善这个行为“系统”,使得这个系统不再复制贫穷?
    再次,发展并巩固一个可以自我复制的“致富系统”。
    最后,让系统自己运行吧,不需要靠我们的聪明才智。
    当然,没有人会只靠听别人说说话就能致富,行动才是硬道理。
  23、致富系统之资本从哪里来
  读资本论的角度当然很多,我认为资本论展示了一个系统——一个以资本为核心的系统,富与穷在其中复制、累积。
    不过,马克思认为这个系统并不是什么人设计的,是历史的必然。既然如此,我们当然要努力理解这个必然,并尽力适应它,最好是能够在这个系统中占据有利地位。
    要利用或者适应这个系统,就必须知道系统是怎样运作的。
    我从现在开始,继续学习这个系统并说说自己的“心得”,欢迎指正。
    第一卷说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卷说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卷说的是:总过程
    我们熟悉的世界是第三卷,可是马克思到最后才说,前面我已经说过,他是先说骨架、再说皮肉、最后才是“完形人”。
    所以,要直接解释现象,千万不要用前两卷的东西硬套,那都是为第三卷做准备的。
    不了解整个系统,有时候真不知道某个零件是干什么用的!!!!
    脱离系统,不要讨论零件的作用。
  24、致富系统之资本从哪里来
  
  (1)——商品
    马克思描述整个系统是从商品开始的。
    两个不可分割的问题不得不说:一是商品定义;二是劳动价值论。
    1、 商品定义
    马克思定义的“商品”,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商品很不相同。
    西方经济学的商品包括所有的“有用物”,马克思只说“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范围窄小了很多。
    相应的,西方经济学的商品与社会关系无关,从古至今都一样;马克思的商品是“资产阶级生产的最一般和最不发达的形式”,它的“堆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统治地位的财富。
    比如:封建社会中土地是最主要的财富,地主就是统治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是最主要的财富,“商品主”就是统治阶级(通常说资本家)。
    所以,马克思的商品概念不如西方经济学的宽泛,因为他本就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财富,不是所有社会形态占主要地位的东西。农民上交给地主的“租”,马克思就不认为是商品,因为那不是“用于交换的”。
    2、 劳动价值论
    这个无数人讨厌的东西不可回避,马克思确实以此为基础展开分析的。
    供给需求决定了均衡价格,马克思同意。但不满意,因为他想找到均衡为什么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商品有用,才能交换,马克思同意,但不满意,因为他觉得商品能交换不是因为你认为它有用,而是因为它本身包含有可以交换的东西。水里没有鱼,你就不可能捞出鱼来。
    马克思定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除去商品的特殊形式,包含着劳动就必然是所有商品的共同特征了。
    如果劳动同质,衡量劳动的就只有劳动时间了;
    如果劳动不同质,那么复杂劳动一定转化成占社会主体的作为“标准”的简单劳动了。
    通常我们习惯问复杂劳动怎么转化为简单劳动?其实逻辑是这样的:为什么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值钱?马克思回答说,一定是复杂劳动转化成简单劳动了。劳动有多复杂?就看它转化成多少简单劳动了。
    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
    (1)、“复杂”是经济学概念,不是技术概念。教授讲一堂课,不见得技术上很复杂,但是可以换到很多面包(从技术上讲,做面包可能更复杂)。
    (2)、“换算”也是社会(经济学)概念,不是个技术过程。不同人讲课,给的钱不同。讲课的复杂程度,就可以用换到的面包数量来衡量。
    正如西方经济学中,我们看到一个商品有稳定的市场价格,根据这个“均衡”,然后推断供给和需求一定是相等的。在这里,我们也是看到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有个稳定的市场比例,根据这个“均衡”,然后推断社会一定把它们“换算”了。
    再接着前面说:
    既然商品的唯一共性是:劳动。而衡量同质劳动数量的只能是时间,能够交换的东西必然有一个什么东西是“相等”的,否则怎么换?所以,马克思说:商品包含等量并同质的劳动就是“相等”的,就可以交换了。
    这个比例就是供给需求相互作用的那个“均衡点”了。供给需求解释有个均衡点,马克思解释那个均衡点为什么是在此而不在彼。
    总结一下:
    马克思的商品定义很特别:仅限于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通篇看来,还只分析了工业化生产的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他的目的在于解释这种商品占主导的社会是怎么运转的。其他物品、其他社会不是《资本论》的主题。
    马克思定义商品的价值就是:劳动;价值量就是劳动时间。不包含劳动的东西,当然没有价值了。
    我也有个问题没弄懂,希望有人告诉我:《资本论》57页,马克思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那么,劳动者显然不能将所有“使用价值”据为己有,“其他源泉产生的那部分使用价值”归谁呢?
  
  
  讨论
  作者:FateforXIA 
    对于第3条的意见
    我觉得并没有对资本论形成什么反驳:
     问题恰恰在于:为什么工人等不了15年,而资本家能够等15年?正是因为资本家独占了土地、资源、生产资料,所以他们才能够等15年。而工人呢?先把饭吃饱再说,现在再加上教育、住房、医疗3座大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历史掠夺积累和国际分工优势,形成了有严格商业规则的投资市场,有富余资金的工人有可能分一杯羹,但像巴菲特、索罗斯那样直接投资或投机股市变成资本家的仍然是极少数,而在中国则可能性更小。即使是巴菲特和索罗斯也要借助于其他资本家的资金。
    
     总而言之,工人和资本家从历史上、从一开始、直到现在,就从来没有处于公平的竞争、谈判地位。工人的每一个权利的获得,都是工人斗争的结果,而不是资本家善良、西方文明优秀。现在某些人自以为《资本论》过时了,可以谁都来踩上一脚了,却忘记了,没有马克思和历代工人运动的斗争,我们现在还是生活在18小时到12小时算一个工作日的时代。当然,在那个时代,资本家还是有充分的理由采取18小时工作制的:“不能剥夺勤劳工人热爱劳动的权利”。希望大家在五一休假的时候不要忘记这个节日的由来和先烈的牺牲,同样也不要忘记:哪里的老虎都一样吃人!(有些地方的老虎进化了,不直接捕食,而是采取畜养、抽税、抽头、摸彩等多种方式,并且方式越来越复杂,甚至出现了老虎进化的最高境界:部分老虎的外形和人完全一样!)
    
     《资本论》对于个人、企业和政府都是很实用的。正是因为这些年政府忘了用《资本论》来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所以才被“西方”经济学“精英”忽悠。对于个人,《资本论》不会让你直接发财,但会让你不容易上当受骗,能够更深刻地看清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也就能根据自己的经济地位正确地制定自己的发展策略。
    
  
  
  作者:安以久
    10、与FateforXIA讨论
    关于第3点,FateforXIA的看法很有道理,工人之所以不能等15年,因为他没有资本。换句话说,只有资本家可以等,可以等的都是资本家。
    不过,从理论上说,工人无法等待,也不能推翻等待的价值。为什么有些人能等,有些人不能等?这就是资本的起源或者说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马克思分析的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些人能等,有些人不能等,这是社会现实。人人能等的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甚至不是任何现实的社会)。
    费雪还举了另外的例子做说明:如果把一批工人迁移到荒凉的西部,没有资本家的帮助,最后,那些工人逐渐自己建立起繁荣的西部,同时也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成了资本家。
    费雪的意思是:资本家的出现是必然的。
    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费雪认为人们对将来一个面包的评价不如对现在一个面包的评价高。所以,现在的一元钱等于将来的一元多,这就是利率。——我觉得这个说法吻合现实。
    费雪认为:资产的价格就是未来收入流的贴现,我们衡量一个资产的价格,都是用由此带来的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
    因此,任何人只要等待,理论上都应该获得时间的价值。
    我个人的观点是:费雪的资产定义相当精辟,因为马克思定义的资本也是能获得“剩余价值”,并且一定量的资本和一定量的利润成比例。
    费雪的资本概念是“一般化”的,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还要同时反映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所以更实用。
    我个人认为:马克思确实没有意识到“时间”的价值,谁能等到,那是另一个问题。
    赞一下FateforXIA的这一句:对于个人,《资本论》不会让你直接发财,但会让你不容易上当受骗,能够更深刻地看清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也就能根据自己的经济地位正确地制定自己的发展策略。
    ——我们的发展策略就是:尽全力构筑资产、远离负债和高消费,不落入资本陷阱。
    资本论确实不能给你黄金,但是资本论的观念,可以让我们走上致富的正确道路——我确信。
对于5、(1)的看法:
    5、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资本论?
      (1)马克思的杂文式表述
    我觉得这也正是《资本论》有趣、有力的地方。也许是马克思不想让《资本论》仅仅成为学院里的话题,而要让工人也来读它。
    《资本论》不仅可以当作杂文来读,也可以当作历史书来读。书中有大量详实的史料,来源于英国政府当时公布的调查材料、报刊书籍等。
    每当我们被“主流经济学家”、房地产开发商和血汗工厂老板们的怪话惊呆的时候,请回头看看历史上它们的老祖宗的话,就不会觉得奇怪了,原来是狗改不了吃屎的!或者说“贼不打三年自招”!
    下面列出一些书中历史上的“主流”言论:
    【“每天损失一个劳动小时,会给一个商业国家造成莫大的损害。”“我国的劳动贫民大量地消费奢侈品;制造业中的平民尤其如此;他们同时还消费自己的时间——这是各种消费中最有害的一种消费。”(《论手工业和商业》1770年伦敦版第47页和第153页)】
    【《工厂视察员报告。1860年10月31日》第23页。根据工厂主在法庭上的供述,他们工厂的工人狂热地反对工厂劳动的任何中断,关于这一点,有下列奇闻为证。1836年6月初,杜斯伯里(约克郡)的治安法官接到控告,说巴特里附近有8个大工厂的厂主违反了工厂法。其中有几位先生雇用12—15岁的儿童5人,迫使他们从星期五早晨6点一直劳动到星期六下午4点,除了吃饭和半夜一小时睡眠外,不让有任何休息。这些孩子在那种叫做“再生毛料洞”的小屋里一连劳动30小时,他们在那里把破旧毛织物撕成碎片,洞里弥漫着灰尘和毛屑,连成年工人都要经常用手帕捂着嘴来保护自己的肺!这些被告先生虽然没有发誓(他们这些战栗教徒都是谨小慎微的信教者,是不发誓的),但是硬说他们怀有怜悯之心,本来允许这些可怜的孩子睡4个小时,但是这些固执的孩子偏偏不肯睡!这几位战栗教徒先生被判处罚金20镑。德莱登对这些战栗教徒颇有先见之明,他写道:“狐狸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它不敢发誓,一味妖言惑众,它一双贼眼四处探索,佯作仟悔者的神情,它想破戒,不先祈祷一番,不成!”】
    所以,一切问题都归结为怎样使工人阶级的饥饿永久化,而照唐森的看法,那个特别在穷人中起作用的人口原理已经把这件事安排好了。
    “这似乎是一个自然规律:穷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轻率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如此轻率,嘴里没有衔着金羹匙就降生到世界上来〉,所以,总是有一些人去担任社会上最卑微、最肮脏和最下贱的职务。于是,人类的幸福基金大大增加,比较高雅的人们解除了烦劳,可以不受干扰地从事比较高尚的职业等等…… 济贫法有一种趋势,就是要破坏上帝和自然在世界上所创立的这个制度的和谐与优美、均称与秩序。”
    威尼斯的修道士从使贫困永久化的命运中,找到基督教的善行、终身不婚、修道院和慈善机关存在的理由,而这位新教的牧师却从其中找到借口,来诅咒使穷人有权享受少得可怜的社会救济的法律。施托尔希说:
     “社会财富的增长产生出那个有用的社会阶级……它从事最单调、最下贱和最令人厌恶的职业,一句话,它把生活中一切不愉快的、受奴役的事情担在自己的肩上,从而使其他阶级有闲暇,有开阔的心境和传统的〈妙!〉高贵品性……”
    有兴趣的人可以列出现在“主流”们的类似言论。
    在《资本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类似于今日中国的大量社会实例:比如说拆迁、群租。。。
  ——————————————————————————————
    说实在的,对照今天的社会现实,你不得不承认《资本论》还是一部黑色幽默历史学经典!
    请大家记住历史和现实,千万不要健忘!!!健忘是被愚弄的第一步!!!
资本论中对此有直接的论述:提高房地产价格,可以让工人为了买房工作更久,而且通过卖房,资本家可以得到更大的资金去继续投资。马克思激烈批评这一观点,而现在,这一幕正在中国上演。一点点看法,也不能仔细展开论述,有人感兴趣再说
    ————————————————————————————————
    这实在是太有现实意义了:富人在不断鼓励工薪阶层消费,电器、汽车、旅游、贷款,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不让穷人有资产,而富人自己,却总是在积累资产。看看身边的工薪族,好不容易凑了点钱,富人就卖房子给你,还提供贷款,让你负债的同时,还让你自以为房子是“资产”。
     1、 那么,你就不消费电器、汽车、旅游吧,你用钱于什么?
     2、富人那么多钱,不消费对自己有什益?
记得<资本论>的核心可是劳动价值论啊----我的理解,说白了就是商品价格,即商品交换的比例,最终是由哪些因素来决定的问题.西经说的是,商品价格由物品的效用大小来决定;而马经说的是,商品价格最终由劳动的价值来决定------不知我这个理解是否有误?
  ————————————————————————————————
    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参见1。只有一点补充:马克思不认为市场价格直接决定于商品劳动的价值,只是“最终”。他的意思是从整体社会看,劳动创造价值,但是,竞争会使得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所以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单个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与商品包含的劳动量不同。
    我们通常只用第一卷的分析直接分析市场价格,以为商品交换用劳动量直接衡量。
    可是,马克思在第三卷中,就是分析竞争等(社会过程)是怎样把“整体的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地租、利息等形式的。单个商品的价格就和自身包含的劳动量不一致了。(这一点马克思批评过斯密和李嘉图,说他们直接用劳动量衡量交换价格)。
    第三卷发表后,立刻就有人发表文章说:马克思在第一卷说劳动决定价格,第三卷又否定了自己,恩格斯还专门为此撰文作了答辩。
    我想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食物由胃消化,可是通过一些过程,每个器官都得到了相应的营养。单个器官得到的营养不会和自己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完全一致,但是,营养归根结底来自食物的消化。
    我理解的马克思理论是这样,至于同不同意,是另一个问题了。
 安以久:
      说真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还好理解.就是第三卷里,生产价格与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把我搞得有些糊涂.
      好象这一卷里,把剩余价值全部换成利润的概念,也完全可以说得通啊.
      你是如何理解第三卷开始那几章的,能说说吗?
    ——————————————
    你可以把剩余价值理解为一个等待分配的东西,分给资本家的叫利润,分给地主的叫地租,分给借贷资本家的叫利息。怎么分呢?按照资本额的大小分,就像股份公司一样,按股分剩余价值。
    理清马克思的理论逻辑是一回事,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分析对错。我的意见请参见3、6、10
  
  
  作者:安以久 
    致徐生与劳师: 也谈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我在1中谈过一点劳动价值论,见到二位继续谈,也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劳师引用了“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以后把各种劳动力直接当作简单劳动力,这样就省去了简化的麻烦”(《资本论》一卷)。我想请你看看前面一句。
    马克思说得很明白:社会过程决定的。
    什么是马克思说的“社会过程”呢?——是“竞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
    顺便再说一句:简单劳动也是根据不同国家、社会历史阶段而定的。你也无法确定。
    你能想个完全确定的标准来么?
    再说“精神产品”: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在于怎样生产。
  
  
  作者:FateforXIA 
    关于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1、如何判断?谁来判断?很多“教师,艺术工作者,服务性行业”,甚至某些院士,我不认为他们的劳动有什么复杂的,我觉得他们根本就是浪费粮食。
    2、“教师,艺术工作者,服务性行业”之类的复杂劳动,如果不能换成“简单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他们肯定会饿死的。
    3、“复杂”劳动为什么复杂?因为他们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并且无偿利用了全人类积累的科技知识。并且“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
    
    更是建立在阶级社会的基础上的历史现象:少数人才有机会占有剩余产品,不需要为了生存而奔波,才有可能进行这些“复杂”劳动。并不是自古就有这种
    
    差别,将来也不会永远存在。
     就算这样,这些“富贵闲人”对科技进步的贡献也很小,人类历史上大部分重要技术发明都是来源于“简单”劳动者:
  ————————————————————————————————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几乎都是文盲创造的,这些人,没有经过三字经教育的,经过三字经教育的基本都是秦桧、蔡京之流,这2个人书法绘画的技巧都
    很好,但是也是贪官和汉奸。
     国外也如此,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的时候,欧洲大学林立,瓦特却是个技工,他的发明还受到达官贵人和学者的嘲弄,认为蒸汽机的速度还不如马匹。爱
    迪生也是这样,他是一个读了3个月小学的工人。
     神话精英是知识分子自欺欺人的一部分。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中国发明1000项》,按照李约瑟的说法,中国有1000多个发明影响了
    世界历史进程,但是,我们知道这些人的名讳却很少,这是因为精英知识分子垄断了话语权,他们享受人民创造的极大物质丰富,却时时刻刻在压制这些财
    富的创造者。
    亚当斯写道:“工业革命的重点技术几乎没有可以被认为是直接以科学为基础的。它们至多被描述成在一些重要方面以手工业为基础。”因此,他的结
    论是:‘直到进入19世纪,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还是相对不太重要的”(Adams1996:131,101)。亚当斯最大度的结论是:“应该强调的是,科学发
    现不是技术创新浪潮背后的唯一发动或促进力量,它显然也不是必要条件”(Adams1996:256)。综观18世纪的英国,在680个科学家中只有36%的人,在
    240名工程师中只有18%的人,在“著名的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中只有8%的人曾经与牛津或剑桥有联系;另外,在后一种人中70%以上根本没有受过大学
    教育。因此,亚当斯和其他一些学者把技术进步主要归因于手工业技术、创业精神乃至宗教。亚当斯甚至认为,技术对科学的进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
    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作用。
  ————————————————————————————————————
    4、在科技史上,发明和发现从来就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绝大部分“发明”都只能算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改进。准确的说:是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爱
    迪生“改进”了电灯。瓦特在改进蒸汽机之前是替另外一位发明家制造蒸汽机样机的,在瓦特之前,研制蒸汽机的不下10位。之所以到了瓦特时代蒸汽机才
    趋向使用,是因为:
     (1)欧洲与东亚贸易的需求
     (2)美洲的发现,奴隶劳动的剩余价值带来的资本。瓦特的资助人就是用的这种钱。
     (3)煤的开采技术的进步和大规模应用,早期的蒸汽机是用木材的,功率很小,而且木材供应跟不上工业需求的增长。
    也就是说,瓦特是顺应了时代的机遇才可能取得成功,即使没有瓦特这个人,蒸汽机的改进时间也不会落后超过10年,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发现也是这样。
     那么瓦特同学的功绩中,他的前辈、前任老板和美洲的黑奴该怎么算?
    5、关于专利制度。
     专利制度在瓦特的时代是非常进步的,极大的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因为那时的发明家大多是一个人独立工作就行了。在爱迪生建立了现代大规模发明实验室之后,到现在,欧、美、日95%的发明专利是属于企业所有,从发明专利中,资本得到了绝大部分好处,不依赖资本控制的“生产”资料,高科技发明已无法个人进行。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更是涉及全国范围内数十万人的合作,如果中国当时实行专利制度,我们到现在还是吃不饱肚子。越是象袁隆平这样的人越不会觉得自己个人的功劳有多大,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他的相关资料,一个出生于城市的、很朴实、很“日常”的“农民”伯伯科学家。
    6、关于“知识”英雄。
     很多人喜欢举比尔.盖兹的例子,把他当作“知识英雄”、“知本家”的典型。而事实上,他从创业以来,在软件技术上,没有任何独创性的东西,他的windows总是在模仿、抄袭苹果、UNIX、Netscape等早就实现的功能,一贯的利用垄断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我也很佩服他,我佩服他是因为:他在别人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看到了一片“荒地”上的商业前景,不仅可以造一条公路,会有大量的汽车上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可以自己设卡收费!他的聪明在于:放任大家的车上路跑,而不是独占所有汽车。比尔.盖兹其实是个有远见的高科技“地主”。在如何达到并利用垄断地位上,比尔.盖兹确实是20世纪资
    本家第一人。
    7、关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劳动价值论/效用论之争,我总的看法是:
     马克思的处理方式是正确的,区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实质还是效用论的问题,带来的矛盾和无比较标准的问题,比马克思的抽象方式问题更严重。
     对于这个问题,《资本论》中有说明,马克思并没有回避这么明显的疑问。请看原著。
  
  作者:FateforXIA 
    关于  12、资本论脉络——资本至上
      马克思一开始就将注意力集中在商品生产过程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上,而不是迷惑于复杂劳动、效用之类问题,实在是眼光毒辣。
    《福尔摩斯》:
    “那些使你们大惑不解并且使案情更加模糊不清的事物,却会对我有所启发,并且能加强我的论断。把奇怪和神秘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最平淡无奇的犯罪行为往往却是最神秘的,因为它看不出有什么新奇或特别的地方,足以作为推理的根据。如果这个案子里被害者的尸体是在大路上发现的,而且又没有任何使这个案子显得突出的那些超出常轨和骇人听闻的情节,那么,这个谋杀案解决起来就要困难得多了。所以说,情节奇特不但丝毫没有增加解决案子的困难,反而使办案的困难减少了。”
  
  作者:FateforXIA 回复日期:2007-5-14 10:12:54 
    关于  7、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者吗?
    ------------------------------------------------------------------------------------------ 
    马克思自己曾说过: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
    在成熟的自然科学中,比如物理学,没有什么牛顿主义、爱因斯坦主义,社会科学也一样。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第一人,恩格斯定义马克思是一个“历史科学家”,注意不是历史学家。
    马克思主义很大程度上是政治纲领、口号等,和我们要讨论的马克思本人的学说,不是一回事。
  
  
  作者:FateforXIA 
    我觉得: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是一组不严格的,表面的概念。
    “复杂”的定义是什么?标准是什么?
    实际上,在我看来,农民的劳动比大多数中国教师更复杂,也比那些受过大学教育的银行柜员的劳动更复杂,劳动中遇到的风险和要考虑的情况变化也更多,因为这三种人我家都有。
  -------------------------------------------------
      上述回答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啊? 问题是“如何换算”。譬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或发明了留声机,那么他的劳动该如何换算成简单劳动?难道造原子弹的劳动同卖茶鸡蛋的一样?
    -------------------------------------------------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留声机的劳动,历史上实际获得的收入,并不是由一个公正或不公正的裁判根据这个劳动的复杂程度来评价和支付的。
    一个劳动能够获得的收入,和这个劳动的“复杂”程度、“脑力”程度没有必然联系,实际上是由市场竞争、政治、历史、环境等多种过程决定。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价格主要是以市场竞争的形式由资本决定的,就是说主要是由劳动的买主决定。脑体倒挂、劳者不获、多劳少获,在古今中外都不少见。在现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爱迪生之类的发明家从他自己的发明劳动中所得的远少于资本从他的劳动中得到的。资本有时也会为了利润不用更先进的技术,反而继续维持旧的事物。“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也同样会出现,只要卖茶叶蛋利润更高。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人类还处于大多数人供养少数人的时代。
    *********************************************************
    谈论这个“复杂”问题,对于现实其实没什么意义,也没什么用。
    真正要问的是:
    在现在,谁的劳动最“复杂”?最有“价值”?“价格”最高?是谁定的?
    ----------------------------------资本家!!!
    其他人争来争去,其实都是80%的人在争别人吃剩下的20%。
  
  作者:FateforXIA 回复日期:2007-5-19 2:28:24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传统:中国式的书生意气和迂腐,背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往往被现实撞得透破血流。
    
    在美国,很多体力工人的收入并不比科学家少,或者差距不大。
    
    能把茶叶蛋卖出原子弹的利润才是真本事。
    
    **********************************************************
    顺便鄙视某些“复杂”“脑力”劳动者:比如说某些“主流”派经济学家、某些全能专家、某些百科全书系院士以及某些退休后回到祖国享受优厚待遇和上帝的礼物的科学家,我觉得你们现在完全是浪费粮食,虽然农民伯伯的劳动很“简单”,但还是让人很心疼。
  
  
  作者:FateforXIA 回复日期:2007-5-19 2:36:59 
    再让我们考虑问题后面的问题: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的存在对谁最有利?
    -----------------------------------------------------------
    我觉得,最重要的意义就是:
     资本家的“劳动”如此之“复杂”,以至于他们对其他一切劳动都享有“剩余索取权”!!!
  
  作者:FateforXIA 回复日期:2007-5-19 2:50:38 
    造原子弹的和卖茶叶蛋的实际“能够”各得多少,和造原子弹的和卖茶叶蛋的“应该”各得多少,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对于“应该”各得多少,和社会发展阶段有关,也和回答者的立场有关:
    只要还处于阶级社会,只要还处于大多数人供养少数人的阶段,这个问题就得不到让不同阶层的人都同意的解答。
    而在曾经存在过的原始社会和可能会实现的生产资料共同所有的社会,这个问题本身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不会再有“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的差别,生产资料公有,教育普及,使得大多数人都有闲暇从事过于只有少数人才能从事的“复杂”爱好。
  
  作者:安以久 
    造原子弹的和卖茶叶蛋的实际“能够”各得多少,
    和
      
    造原子弹的和卖茶叶蛋的“应该”各得多少,
      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是现实生活中存在一种“现象”,然后有人提出“理论”解释它,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机制。最后,根据主观的“应该”要怎样,提出措施去改变一些条件,促使“机制”起作用,以得到“应该”要的那种结果。
    所以,逻辑是:1观察现象——2解释现象的理论——3要这种或那种现象(判断)——4改变某些条件——5机制起作用——6得出结果。
    结果是:认同1比较容易(数据实证)——解释的理论可能有很多,历史证明会有一个大多数人认同的“主流”(并不表明它正确)——对2的认同直接影响对3的认同——即使前面都认同,对采取的措施也不一定都认同——即使前面都一致,机制运行时不一定象理论分析那样,或者出现新的预料不到的影响因素,改变了原有的机制运行方式——结果,我们得到的结果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一句话:错误的理论可能会得到我们想要的“正确结果”;正确的理论可能会得到我们不想要的“错误结果”。
    可惜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是理想;成王败寇才是现实!!
  
  
  作者:FateforXIA 回复日期:2007-5-19 18:56:40 
    黑暗分析:
    关于   
    17、房价为什么这么高?——马克思论建筑业的生产方式与房价
    从中可以继续推出如下结论:
    只要“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不变,
    1、房价永远不可能降到工薪阶层满意的程度。也不可能降到工薪阶层买房后还能有余力积累资本的程度。
    2、房价的上限是工薪阶层忍受的极限。
    3、房价也不可能无限上涨,受开发商资金成本、工薪阶层承受能力、资本之间的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4、房价不可能自动下降,开发商不可能变天使。
    如果一切变化都可能发生:
    1、房价实质就是一个政治斗争问题:在一个名义上土地归全民所有的国家,如何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居住权、如何保障每个公民以合理公平的价格和方式取得土地的使用权。
    2、房价不会因空军、多军或者各派专家的叫喊而发生根本变化。
    3、房价变化根本取决于工薪阶层的忍受和斗争,一个敢于抗争甚至杀伤(我称之为自主执法)拆迁人员、开发商的钉子户起的作用比十个专家都要大。
    4、预计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根本买不起住房和因还贷而破产的人。
    5、无论房价是涨还是跌,我都无所谓:
     如果涨,我很开心,我希望它早涨、快涨、大涨,早点超过大多数人民忍受的极限、生存的极限;
     如果跌,我也很开心,我希望它早跌、稳跌、跌倒实地上。
    6、现在买房还是不买房?看跌还是看涨?
    -----我根本不考虑这个问题!!!
    我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成为资本家,再不行就混进公务员队伍中,这才是解决买房问题的王道!
    总而言之,花自己的劳动收入去买房是最惨的。
    放眼望去,房子一开盘,大多都到了不花钱买房的各色人等手里,然后坐地起价、绑架勒索。
    要用别人的钱去买房才行。
  
  
  作者:FateforXIA
    首先以最低的代价维持基本生存,尽快积累资金,坚持现金为王,等待机会获取资产。首先要立于不败之地,等得起是成功的第一步。
    之所以要当资本家,只是因为在这个社会,这是唯一自由的生存方式,而不是我的理想。
    人都是逼出来的。
    实现这一步后,才可以有更高的追求。
    法国共产党有几个大资本家党员,一边当资本家,一边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正是绝妙。
  
  
  作者:安以久 
    
    答xxxxcc 
    1、关于“什么也不做”
    请仔细阅读后再作评论,我再贴一次,供您阅读。
    ——————————————————————
    有无数人批判资本论,可是无论你用风险承担、谈判、博弈等等理由都无法推翻马克思的一个核心理念:存在一些人,只付出资本,“什么也不做”,就能获得收益。
    前面说过,对资本论最有力的批判来自庞巴维克,庞巴维克指出“什么也不做”的这些人,付出的是“等待”、是“时间”。马克思发现劳动者付出了劳动时间,可是发现资本家什么也不做,庞巴维克说资本家也付出了时间。所以我们看见利率都是按照时间不同来界定的。
    庞巴维克在《资本与利息》中说:工人应获得他的产品之全部价值这个完全正确的定理,可以理解为工人现在应获得他的产品之全部现在价值,或是将来应获得他的产品之全部将来价值。
    费雪的利息理论完成了这个资本概念的一般化,在《利息理论》中,费雪举例说:种树的劳动价值5元,25年后树值15元,为什么工人没有获得15元?答复是:他可以获得15元,只要他等待25年。
    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家公认的对马克思理论的最有力批判。
    ——————————
    如果您认为庞巴维克和费雪都是DSB,那您也“太有才了”。
  2、关于马克思描述的“致富之道”和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贫困
    您认为我们那时候是按照马克思的“致富之道”去做的吗?
    我可不知道《资本论》哪一章节描述了计划经济的运行规律。
  
  
  作者:FateforXIA 回复日期:2007-5-25 7:54:11 
  关于
  -------------------------------------------------------
    20、穷人如何得到资本——马克思后继者在东方还是西方?
    可笑的是:美国等国家开始从制度上关注穷人的资产了,我们呢,把《资本论》当圣经一样的国家竟然从没有关注穷人的资产。
    -------------------------------------------------------
    美国通过有严格监管、可信度较高的股票市场等途径,让工人也有一定的投资机会,能够分享到资本收益,极大地缓解了国内阶级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
    希望中国能在这方面有所进步,不要总是想着圈老百姓的钱,而要认识到资本市场的政治经济作用。
  
  
  作者:FateforXIA 
    这个要看“其他源泉”具体是什么。
    同时,“其他源泉”的价值分配也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是怎么分配的/“应该”是怎么分配的两类问题。
    比如:自然资源(实质是自然资源的占有,因为自然资源不应当“属于”任何私人“独占”)、科学技术(人类共同发展的科技知识、资本家的雇工发明的科技知识)。。。
    “其他源泉”并不复杂,关键是“其他源泉”是如何被占有的。
资本论第二卷第十二章,劳动期间
  
  关于房地产
  
  在资本主义生产不太发达的阶段,那些需要很长劳动期间,因而需要在较长时间内大量投资的企业,特别是只能大规模经营的企业,例如筑路、开凿运河等等,或者完全不按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而由公共团体或国家出资兴办(至于劳动力,在较早的时期,多半实行强制劳动)。或者那种需要较长劳动期间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靠资本家自己的财产来生产的。
  例如,在给私人建造房子时,私人要分期垫款给建筑业主。因此,事实上他是按照房屋的生产过程的进度,一部分一部分地支付房屋的代价。
  而在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一方面大量资本集中在单个资本家手里,另一方面,除了单个资本家,又有联合的资本家(股份公司),同时信用制度也发展了,资本主义建筑业主只是在例外的情况下才为个别私人定造房屋。他的职业是为市场建筑整排的房屋或市区,就象单个资本家作为承包人从事铁路建筑一样。
    资本主义生产怎样使伦敦的房屋建筑业发生变革,可以用1857年一个建筑业主在银行法委员会所提出的证词来说明。他说,在他青年时代,房屋大都是定造的,建筑费用在建筑的某些阶段完工时分期付给建筑业主。为投机而建筑的现象很少发生;建筑业主这样做,主要只是为了使他们的工人经常有活干,而不致于散伙。
  近四十年来,这一切都改变了。现在,定造房屋的现象是极少有的。需要新房屋的人,可以在为投机而建成或正在建筑的房屋中,挑选一栋。建筑业主不再是为顾客,而是为市场从事建筑;和任何其他产业家完全一样,他必须在市场上有完成的商品。以前,一个建筑业主为了投机,也许同时建筑三四栋房屋;现在,他却必须购买(也就是大陆上所说的,通常以九十九年为期租用)大块地皮,在上面建筑一二百栋房屋,因此他经营的企业,竟超出他本人的财产二十倍到五十倍。这笔基金用抵押的办法借来;钱会按照每栋房屋建筑的进度,付给建筑业主。一旦发生危机,分期垫款就会停止支付,整个企业通常就会停顿;最好的情况,是房屋停建,等情况好转再建;最坏的情况,就是半价拍卖了事。
  现在,任何一个建筑业主不从事投机建筑,而且不大规模地从事这种建筑,就得不到发展。建筑本身的利润是极小的;
  
  建筑业主的主要利润,是通过提高地租,巧妙地选择和利用建筑地点而取得的。几乎整个贝尔格雷维埃和泰伯尼厄以及伦敦郊区成千上万的别墅,都是用估计有人需要房屋这种投机办法建筑起来的。
[  
    认为马克思没有考虑到风险溢价等问题是不对的。
    资本论III第十二章第二小节P230~233
    我们已经说过,竞争使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为平均利润率,并由此使这些不同部门的产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而这是通过资本从一个部门不断地转移到利润暂时高于平均利润的另一个部门来实现的;可是,这里还要考虑到一定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同歉年和丰年的更替结合在一起的利润波动。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样不断地流出和流入,引起利润率上升和下降的运动,这种运动会或多或少地互相平衡,因此有一种使利润率到处都化为一个共同的和一般的水平的趋势。
      资本的这种运动首先总是由市场价格的状况引起的,市场价格在这里把利润提高到一般的平均水平以上,在那里又把它压低到这个水平以下。我们暂且不谈在这里还同我们无关的商人资本;正如突然爆发的对某些热门货的投机所表明的,商人资本能够非常迅速地把大量资本从一个营业部门抽走,并且同样迅速地把它投入另一个营业部门。但在每一个真正从事生产的部门,——工业、农业、矿业等等,——资本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却有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因为存在着固定资本。所以资本更热衷于在固定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上进行转移。此外,经验还表明,一个产业部门,例如棉纺织业,如果在一个时期利润特别高,那末,在另一个时期利润就会特别低,甚至会亏损,因此,在一个若干年的周期中,它的平均利润会和其他部门大致相同。而资本很快就懂得了要考虑到这个经验。
  
   
      但是,竞争所没有表明的,是支配着生产运动的价值规定,是在生产价格背后的、归根到底决定生产价格的价值。相反,竞争所表明的却是:1.平均利润,它不以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为转移,因而不以一定资本在一定剥削部门占有的活劳动量为转移;2.因工资水平的变动而引起的生产价格的涨落,这是一种乍看起来和商品的价值关系完全矛盾的现象;3.市场价格的波动,它使一定时期内商品平均市场价格不是归结为市场价值,而是归结为一种和这个市场价值相偏离、而且和它差别极大的市场生产价格。所有这些现象,似乎都和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相矛盾,也和剩余价值由无酬的剩余劳动形成的性质相矛盾。因此,在竞争中一切都颠倒地表现出来。经济关系的完成形态,那种在表面上、在这种关系的现实存在中,从而在这种关系的承担者和代理人试图说明这种关系时所持有的观念中出现的完成形态,是和这种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但是隐蔽着的基本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概念大不相同的,并且事实上是颠倒的和相反的。
      其次,一旦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也就决不只是通过市场价格对资本的吸引作用和排斥作用来实现了。在平均价格和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价格在一定时期确立之后,各个资本家就意识到,在这种平均化中某些差别会互相抵销,因此,他们会立即把这些差别包括在他们的互相计算中。这些差别存在于资本家的观念中,并被他们作为补偿理由加入计算。
      在这里,基本观念是平均利润本身,是等量资本必须在相同时间内提供等量利润。而这又以下述观念为基础:每个生产部门的资本,都应按照各自大小的比例来分享社会总资本从工人那里榨取来的总剩余价值;或者说,每个特殊资本都只作为总资本的一部分,每个资本家事实上都作为总企业的一个股东,按照各自资本股份的大小比例来分享总利润。
      在这个观念的基础上然后建立起资本家的计算。例如,有一个资本,由于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较久,或者由于商品必须在很远的市场上出售,因而周转较慢,那末它总会把由此失去的利润捞回,因此,它会用加价的办法来得到补偿。或者,那些要冒较大风险的投资,例如航运业的投资,也会用加价的办法来得到补偿。一旦资本主义生产和与之相连的保险事业发展起来,风险对一切生产部门来说实际上都一样了(见柯贝特的著作);风险较大的部门要支付较高的保险费,但会从它们的商品的价格中得到补偿。衍生产品的费用是如何补偿的?这一切在实际上可以归结为:每一种可以使某一投资获利较少而使另一投资获利较多的情况,——在一定限度内所有投资都被看作是同样必要的,——都会被作为一个永远有效的补偿理由加入计算,用不着每次都重新需要竞争活动来证明这个动机或计算因素是正当的。资本家只是忘记了,——或者不如说没有年到,因为竞争没有向他表明这一点,——他们在互相计算不同生产部门的商品价格时彼此提出的这一切补偿理由,只是基于这样一点:所有资本家都按照他们资本的比例,对共同的掠夺物即全部剩余价值,拥有同样的权益。相反,因为他们收进的利润和他们榨取的剩余价值不相等,所以他们以为,这些补偿理由似乎并不是使全部剩余价值的分配平均化,而是创造利润本身,因为利润似乎只是根据这种或那种理由对商品成本价格实行加价而产生的。
      此外,我们在第七章第156页论述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源泉的看法时所说的一切,也适用于平均利润。在这里,只是在商品的市场价格已定和劳动的剥削程度已定,而成本价格的节约取决于个人的熟练、精心等等时,问题的提法才有所不同。
   
  资本论III第七章
  p155
  假定劳动的剥削程度相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撇开信用制度所引起的一切变化,撇开资本家互相间的各种欺骗和诈取,再撇开对市场的任何一种有利的选择,利润率仍然可以有很大的差别,这取决于原料的贵贱,购买原料的人的内行程度;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生产效率、适用程度和便宜程度;取决于生产过程各个阶段的总安排的完善程度,即原料的浪费是否被杜绝,指挥和监督是否简单而有效,等等。总之,如果一定量可变资本的剩余价值已定,这个剩余价值会表现为多大的利润率,从而会提供多大的利润量,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要取决于资本家自己或他的经理和职员个人的经营本领。从而这个“经营本领”成为西方经济学鼓吹资本主义制度的救命稻草。假定同一个1000镑剩余价值,作为1000镑工资的产物,在企业A中,要求有9000镑不变资本,在企业B中,要求有11000镑不变资本。在A场合,利润率p'=1000/10000=10%。在B场合,p'=1000/12000=8 1/3%。总资本在A产生的利润比在B相对地说要大,这是因为前者的利润率比后者高,虽然预付可变资本在两个场合都=1000镑,由此榨取的剩余价值也都=1000镑,也就是说在两个场合,存在着对同数工人的同等程度的剥削。同一剩余价值量的表现上的这种差别,或利润率从而利润本身的差别,在劳动的剥削程度相等时,也可以由别的根源引起;但是它也可以只是来源于两个企业的经营技巧上的差别。这一情况使资本家产生了错觉,使他相信,他的利润不是来自对劳动的剥削,而是至少有一部分也来自与此无关的另外一些事情,特别是来自他个人的活动。而西方经济学家则试图将这种错觉扩大到全社会和今后的整个历史之中。
  
  德国人所谓的西方指的是英国。
  
  我觉得楼主
      12、资本论脉络——资本至上
      书名《资本论》,可是很多人却总会忘记“资本”是马克思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要解释的是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中:富人越来越富,穷人总是受穷。
      秘密就是“资本”。
      掌握资本,就可以靠资本收益来生活,并且资本还会自己增殖,所以,越来越富,成为“自由人”。
      没有资本,就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只有选择老板的“自由”,成为别人“资本的一部分”。
      资本是怎样自动增殖的?雇员是怎样自动出现在市场上的?是什么局限条件让这种现象保持下去的?——这就是资本论要告诉我们的。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致富的终极秘密;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致富的动态过程;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掩藏资本秘密的表面现象(我们看到的和谐生活)。
      我们看到社会的运行现象,然后去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过程,最后探究最深层的本质。马克思的描述是倒过来的:先说本质,再到过程,最后演变成我们的生活表面。这种方式很独特,也和很多学者不同。
      就好像,一个美女,我们先看见表面的漂亮;然后去掉表皮,分析血肉;最后分析皮肉的依托——骨架。兴趣盎然的过程,即使看到最后的骷髅,心里知道那是美女的骷髅,不必害怕。
      马克思不同,先给出一个骷髅(烦死人了),再往上添加血肉(好恶心,快跑),结果,马克思在第三卷完成美女造型时,看的人寥寥无几(甚至还有前面的恶心感,先入为主啊)。
      特别是马克思说这个美女终归是要老、要死的,更是大煞风景!!
      总结一下:《资本论》通篇说的是资本的来源、积累与自动增值的过程与条件。
      不同的社会和历史阶段中,这些东西表现形式不一样。比如:想想我们当前的资本原始积累与增殖过程以及工薪族阶层的生活,对照一下不是很有启发吗?
  
  
  这一段讲得非常好,正好我在读第三卷,能够感觉到这种逻辑过程。
 9、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应该还要加一条。就是一些表现为工资的收入实质包含了利润或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两者就是一回事。
  比如销售部门的员工,再如CEO等等。
  再如,一些全员持股计划ESOP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中的员工收入包含了利润或者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
  
  就是说,都表现为工资的形式,但实质不同
  见资本论III第十七章
  
    P323~324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商人预付的资本量很小,他实现的利润可能丝毫不比一个报酬比较优厚的熟练雇佣工人的工资多,甚至可能比这种工人的工资少。事实上,同商人一起执行职能的,还有产业资本家的直接商业代理人,如采购员、推销员、跑街,他们的收入同商人一样多,或者比商人还多,收入的形式或者是工资,或者是对每次出售所获得的利润的分红(佣金,分成)。在第一个场合,商人作为独立的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在第二个场合,一部分利润,作为工资,或者作为产业资本家的利润中相应的份额,支付给办事员,即产业资本家的雇佣工人,他的直接代理人,而雇主自己在这个场合既把产业利润也把商业利润装入腰包。但是,尽管流通代理人自己的收入可能表现为纯粹的工资,即他所完成的劳动的报酬,尽管在这种收入不是以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地方,他的利润量可能只相当于报酬比较优厚的工人的工资,在所有这些场合,他的收入都只是来源于商业利润。这是因为,他的劳动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所以,不是所有的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
    
  第三产业并不都创造价值,应该是指现代服务业中的保姆为其服务的家庭做饭,是一种劳动,但属非生产劳动,相当于马克思笔下的仆役阶级;而在餐馆和食堂里做饭,就象面包房里的工人做面包一样,属生产劳动。
    精辟!! 今天我才知道 马克思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